飄洋過海赴美之路

飄洋過海為您提供1>如何成功簽證移民USA;出國前準備工作(過海關,登機,離境,入境...); 在美國職業發展的信息
正文

中國通與海歸越來越多 文化之根模糊了

(2006-08-22 11:39:37) 下一個
中國通與海歸越來越多 文化之根模糊了 來源: 星島網 國際化全球化的大環境不僅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小世界”,還催生出一批雜交文化背景的國際人。比如對美國人Jack來說,他更願意人們以中國人典型的單位稱呼 “老李”來叫他。乍聽他說中文,還真比許多江淅人都標準。不看他的外形,他比許多大城市中的年輕人都更“中國化”:喜歡聽民樂,喜歡二胡和古箏;喜歡讀老子的《道德經》,還能從中品出古人的微言大義。更重要的是,他學會了人際關係的圓潤相處;三十幾歲學會了“倚老賣老”(相比較魯迅四十而自稱“世故老人”,他還欠點火候);他的一句口頭禪居然是:“慢慢來。” 相對於“李Jack”的努力中國化,許多海歸中國人的西方化也毫不遜色,他們做夢都說的是流利外語,說中國話卻舌頭打結:“對不起,我不知道這話用中文怎麽說。”早上起床不喝咖啡不說話,一口一個“嗯哼?”以前還可以罵罵這是假洋鬼子裝蒜,但現在,他們大多數人可是真的洋鬼子----從小在國外長大。 但要說到骨子裏和血液裏的東西,可不是說什麽語言喝什麽飲料那麽簡單的。“李Jack”不明白的是,如今即使是國營單位,人們也不叫什麽“老李”、 “小張”了。僅此一點,就露餡了。而即便能把英語說得比美國人還溜的海歸們,在欣賞“史努比花生漫畫”時,還是不能和美國人同步發出會心的笑聲。 作為既非東方文化,又非西方文化,兩種文化背景交織的產物,“李Jack”和中國海歸們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語言、溝通能力、文化認同。這第三種文化中的國際人,已成為人數越來越龐大的新生代。因為他們的存在,我們才相信國際化已來到了身邊,來到你我眼前,給本土生長的人們以又驚又喜又羨的感覺。但融會貫通不是那種簡單的事,不是每一個“中國通”、每一個“海歸”都把不同文化的長處結合於一身的。美女嫁蕭伯納,是“美而慧”還是“醜而蠢”?----世界上每一個答案都會帶出另一個問題。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如果文化之根變得越來越模糊,人們向何處去尋找曆史的縱深和行為的參照呢?這是後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