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洋過海赴美之路

飄洋過海為您提供1>如何成功簽證移民USA;出國前準備工作(過海關,登機,離境,入境...); 在美國職業發展的信息
正文

美國居,大不易:缺乏穩定感 總覺得危機四伏

(2006-08-22 11:39:37) 下一個
美國居,大不易:缺乏穩定感 總覺得危機四伏 來源: 生活通訊 美國官方數字顯示窮人的絕對數字增加,使我想起國內莎士比亞專家索天章多年前在給我的信中說的話:“美國居,大不易”。 那個時候我對這句話還沒有什麽體會。現在過了一些年,開始明白個中道理。 就個人體驗來說,在美國缺乏的,是一個穩定感。總覺得危機四伏。錢不敢亂花,錯誤當然就更不敢亂犯了。 加州前幾天傳出一則新聞,讓我看到不但移民在美國不容易,美國人在美國也不容易。在北加州的三馬跳 (San Mateo)市,一個53歲的非常顧家的父親不堪負債累累,開槍打死妻子和兩個女兒,把她們放在院子裏的冰櫃裏,然後開槍自殺。自殺前他給警察打了電話,告訴他們他家發生了謀殺案和自殺案。警察趕到的時候,見門上有字條寫著:“到後院”。 本來以為這是一個窮人家裏發生的事情,再細看新聞不對了。凶犯和妻子合夥開有一家食品遞送公司。妻子還在三馬跳市一家軟件公司擔任高級主管助理。這一家人在社區裏是個模範家庭,常常參與社區活動和教會的活動。鄰居朋友一點兒都沒有看出來他們有生活壓力,所以事情發生後大家都很震驚。 這位先生的兩個女兒也是很有點成就的。兩個女兒上的都是私立學校。其中一個女兒獲得過全國柔道冠軍。父母常常陪著她到外地參加青年柔道競賽。 從表麵上來看,這樣的家庭不算是成功家庭才怪。很多華人家庭夢寐以求的不是跟這個模式很相似嗎?自己有生意,或者有高科技白領工作,兒女上私立學校,有一技之長等等。 但是死者給警方留下的一份說明詳細描述了他麵臨的財務困境。很多人認為,這家人的死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而是反映了灣區昂貴的生活水準正在給很多中產家庭帶來危機。有關方麵提醒人們警惕家庭暴力的蛛絲馬跡,不可掉以輕心。一旦發現有苗頭,就要及時尋求社會幫助。 不難理解為什麽那個家庭會有財務壓力。女兒上私立學校,又要參加比賽,父母要支撐一個公司,這都是不小的開銷。那則新聞說這種壓力在灣區生活的人們中並不少見。 貧富與全球化 最近在報上看到不止一篇文章說,美國的中產階級正在消失,社會貧富差距正在拉大。紐約州立大學的財經學教授威廉·雷諾指出,全球化使得美國人失去了很多工作機會。不但藍領工人深受其害,白領工人也一樣。很多白領工作:工程師、會計、建築師等,都承包給外國了。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有所提高,但是國內就業機會卻越來越少。這不難理解。美國公司在外國的收入,當然要算做美國的國民收入,但是這些收入使什麽人受益?一是外國勞工,再就是美國公司的老板。他們得到的當然是大頭。這樣,肥水大部分流入自己的腰包,小部分以稅金和工資的形式流入外國政府和勞工的腰包。美國國內的那些失了業的人當然沾不到全球化的好處了。 中國過去有民族資本家,愛國資本家這樣的說法。美國就難找了。美國的資本家是見利忘義,重利輕別離,哪裏有廉價勞動力就往哪裏去,以追求更大的超額利潤。 雷諾教授指出,全球化的結果不但使美國減少了工作數量,也使得現有工作的質量下降,大部分是臨時工,零售服務,電話推銷,募捐,行政,廢物回收,私立教育和保健服務。這些工作的收入都不是很高的。他說,惡化的經濟給中產階級的家庭帶來很大的壓力。父母現在要更長時間操心子女的經濟狀況,對他們提供資助。為了維持中產階級的水平,夫妻雙方在財務上都像走鋼絲一樣把自己置於很微妙的平衡點上,一旦經濟上有風吹草動,就難免不人仰馬翻。 美國的中產階級生活壓力也很大 匹茨堡大學的教授泰耶爾 (Thayer) 也說,現在的公益事業私有化的現象正在把過去殘疾人在街頭乞討,而健全人卻無錢可施的情況帶回美國。 中產階級‘在消失’ 普林斯頓的經濟學教授克魯格曼(Krugman) 根據統計資料寫了“中產階級美國的終結”一文,引起不小的轟動。美國公共廣播電台對他和幾位白領人士進行過一次采訪,透露出一些中產人士頗為窘困的生活狀況。 大衛·維爾斯是一個有12年工作經驗的信息技術主管,現年44歲,有電腦學位和碩士管理學位。失業以前,他在休斯敦一家大型能源公司任高級經理。公司裁員的時候把他裁掉了。他本來以為三四個月內找個工作沒有問題,但是發現人家現在開口就要博士學位。他現在的失業救濟金就要用完,公司給的裁員費也已經用完。 很幸運有工作的人有的卻為了保住飯碗不得不長途上班,犧牲了跟家人在一起的時間。住在賓夕法尼亞州的油漆工卡普托先生每天早上三點鍾起床,四點鍾發動汽車到125英裏以外的紐約長島去上班。在路上要開三個小時左右。現在他晚上10點才回到家裏,睡上五個小時又要去上班。他上班的公路是80號州際公路,還要經過危險的Cross Bronx快速路。他說那裏的卡車彼此開得很近。他的太太每天都為他的安全擔心。 他為什麽住在賓州呢?是為了找到“康居工程”般的經濟適用房。他們本來是在長島租住的,但是屋主把房子賣了,他們不得不搬家。卡普托說,對他家來說像樣的四個臥房的住房,在長島租金得2500美元,那是他們收入的三分之二。公共電台的節目主持說,最近幾年美國許多生活基本設施價格飛漲。上個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美國的平均房價增長了120%。同期中產階級家庭的收入卻隻增加10%。卡普托一家在賓州的房租是1150美元。節省下來的錢用於汽油費和路上花的時間以及相應的一切風險和犧牲。 根據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部的標準,經濟適用房的房租或者月供應該不超過家庭收入的30%。《經濟學人》曾經刊載文章說,現在在美國找到這樣的房子越來越難。過高的房價導致人們在食品、穿著、交通和醫療方麵削減支出,致使生活質量下降。該刊提供了這個表格: 舊金山 波士頓 華盛頓 聖地亞哥 芝加哥 達拉斯 房租* 1,362 942 840 805 762 749 所需收入** 54,480 37,680 33,600 32,200 30,480 29,960 清潔工收入 20,800 20,987 15,787 16,536 18,824 14,810 護士收入 39,603 39,541 32,280 31,990 31,990 38,938 教師收入 38,293 38,584 32,781 38,584 36,733 34,861 * 兩臥房月租 **收入30%用於住房 前邊說到的威爾斯先生現在每天到一個幫助失業人的機構上網找工作。找工作成了他的工作。他說要不是有妻子的支持和他的宗教信仰,他也許就垮下來了。 惡化的經濟狀況使有些辛勤工作一生的人竟不能安享退休生活。67歲的布魯斯·奧拉迪一生從事教書工作,妻子是個護士,六年前退休。現在奧拉迪又重操舊業,去學校當代課老師。他們有單位的退休計劃 401K, 也有很多股票,但是他們同很多人一樣損失了30%的資產。 布魯斯現在更擔心的是兒子的美國夢能否實現。一個兒子的單位麵臨裁員,另一個給州裏工作的兒子三年沒有提工資了。 克魯格曼說,二三十年前,美國的中產階級占據社會重心位置,可是最近幾年來,經濟增長的收益卻流向了富人階層,而且是富人中的富人階層。從1979年到 1997年,百分之一的家庭的稅後收入增加了157%。在這百分之一的家庭中的百分之一的收入等於社會底層兩千萬人家的收入總和。 他說,美國現在的貧困狀況比別的工業國家嚴重。而且普通美國人也對自己的經濟前景缺乏信心。他指出,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因為現在的美國政府以犧牲窮人的利益取悅富人。 路易絲·奧爾漢女士今年6月給《聖荷西金星報》撰文分析矽穀地區的中產階級的消失。她說,過去美國的社會結構像維多利亞時期女人的裙子,而現在則更像是一個兩頭大中間小的沙漏。 關於美國中產階級是不是在消失,或者消失以後是進入富裕階層了還是下降到低收入階層了,美國的報章上倒也是有不同的意見。一些人士認為,當前美國政府的一係列經濟政策,比如取消遺產稅, 比如鼓勵企業把工作外流, 比如改革社會保險係統,使之一部分走向私有化,都有“損不足以利有餘”的效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