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洋過海赴美之路

飄洋過海為您提供1>如何成功簽證移民USA;出國前準備工作(過海關,登機,離境,入境...); 在美國職業發展的信息
正文

ZT國人大量湧入 加拿大 真的就是華人的地盤了嗎?

(2006-08-22 11:39:36) 下一個
國人大量湧入 加拿大 真的就是華人的地盤了嗎? 北美時報 記得筆者剛到多倫多的時候,首先是看到自己住的公寓前麵有一個911的宣傳牌子,上麵用不同語言寫著如何報警,其中包括中文雙語(普通話和廣東話,下同),然後筆者就覺得中文在這裏還不差嘛。後來坐TTC,發現也有中文雙語的語音熱線。再後來,去買手機,發現竟然有中文的FLYER,而手機運營商也提供中文雙語客戶服務。接著再去銀行開戶口,TD、RBC有中文的服務專員。再下去,不斷聽說了:吃飯有中餐館,買東西有中式超市,買房子有華人的經紀人,買車子也有華人的保險經紀……總之,如果你是個華人,如果不會講英文/法文,大概一輩子也不會有問題了。更可笑的是,打電話給家裏的時候,家裏人很驚訝的說,你在加拿大,怎麽還可以用中文啊。我說,你們也回頭來想想,華人在這裏真的很厲害嗎?這裏,真的已經成了華人的地盤了嗎?即使在華人最多的溫哥華、多倫多,即使在華人聚居區,那真的就是華人的地盤了嗎?不妨讓我們來看看近些日子以及近些日子以前發生的事情吧。 一期“特刊”引發的信心指數2004年10月,加拿大具有廣泛影響的最大報紙《環球郵報》登出首期中國特刊,引起了加拿大人的側目,生活在這裏的華人顯然也感受到了震撼。筆者很清楚地記得,直到去年9月,《世界日報》的丁侃先生在參加第三屆中國華人傳媒武漢論壇的時候還曾經出示這張報紙,並做了很深入地解讀,一時之間,再度引發了當時蜂擁在武漢的中國眾多內地媒體對此事的追捧。僅僅1年多之後,去年10月29日,《環球郵報》再度推出“中國特刊”,以《中國在騰飛II:我們會錯過這艘(龍)船嗎?》為題作出專題報道。《環球郵報》這期特刊頭版正中以特號大紅字體書寫報道主題:“我們會錯過這艘(龍)船嗎?”,上麵疊印著“中國世紀”四個黑體漢字和“中國在騰飛II”英文字。特刊每版的左上角或右上角,都印有醒目的兩個漢字--“中國”。 這期“中國特刊”以25個版的篇幅和大量的圖片、圖表,圍繞加中日益密切的經貿關係、中國崛起給加拿大帶來的機會和挑戰、在華加拿大公司企業經營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報道。這家加拿大的最大報紙頗具憂慮地替政府發聲,如果說這隻是一個聲音,那麽,安省省長麥堅迪則用行動來實際證明了這一點。 11月6日至15日期間,加拿大安大略省長Dalton McGuinty先生率125多人的貿易使團先後訪問了北京、上海、南京和香港等地。使團成員包括安大略省經濟發展與貿易部長JoeCordiano先生、負責研究與創新事務的省長政務助理TonyWong先生,以及來自商業、教育和保健等領域的代表。 在北京期間,省長先後主持了中加經貿洽談會,出席了清華大學的特潔安-清華研究實驗室揭幕儀式,與中國政府會談等。在這次的經貿洽談會上,還舉行10項中加合作協議的簽字儀式,合作內容主要包括教育、培訓、旅遊及技術合作等。McGuinty先生在中國期間稱,“中國是安大略省除美國外最大的貿易合作夥伴。2004年,安大略省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達到135億加元。 這次貿易使團將著重在對安大略省發展至關重要的各領域中創造投資機會。”他站在“龍”地上,飽覽“龍”地的輝煌和生機,不禁充滿期待地對中國人發聲,“我們的貿易關係建立在友誼的基礎上。通過與中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以及在雙方現有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我們雙方必將能夠增強各自的經濟實力、在未來的日子裏保證共同繁榮。” 其實仔細研讀報道,似乎也和普通華人粘不上邊,《環球郵報》總編輯格林斯朋指出,這次專題報道的中心議題是探討如何進一步加強加拿大和中國的經貿關係,主題就是呼籲加拿大工商界所有企業,無論大小,都應盡快製訂出中國戰略,抓住中國發展帶來的巨大機遇。而在這篇報道的誕生地,來自華人世界的移民們的生活並沒有因為一篇報道而發生多大的改變。他們仍然要靠著自己的技能和勞動來保證全家人的生活。甚至仍然沒有一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團體值得他們充分期待,或者值得他們依賴。 一個人競選引發的符號意義 去年11月20日,從溫哥華傳來消息,三年一度的加拿大卑詩省市級選舉當地時間該日晚上揭曉,共有三十多位華裔候選人參加了市長、市議員及學務委員角逐,並取得曆史性佳績。據初步統計,下屆的卑詩省市級政府中,將有一位華裔市長,五位市議員和六位學務委員。在上屆市選時,共有二十七位華裔參選,最後七人脫穎而出。而在此之前的11月19日,主流大報《溫哥華太陽報》更發表社論,力挺溫哥華無黨派協會(NPA)市長候選人蘇利文(Sam Sullivan)和四名華裔市議員候選人。蘇利文在競選溫哥華市長獲勝慶祝會上連用廣東話和普通話向華裔選民致謝。 這是溫哥華的幸事,至少對華人而言,盡管並非非華人當選就對華人不好。但多倫多“光景”就不同了,盡管多倫多也是華人的主要聚居區之一。就說去年的士嘉堡吧,多倫多士嘉堡-紅河區舉行省級補選,選出省議員以接替Alvin Culing的位置,原加拿大多倫多地產局主席封賴桂霞也正式參與,把這場競爭提升到7人中的競選。選前大家相信,競選將在封賴桂霞和包堅信之間展開。取了個華人姓名的包堅信本叫Bas Balkissoon,是1970年他17歲的時候從特立尼達島移民加拿大的,這一點,倒是跟封賴桂霞以差不多年紀來加讀書相仿。11月25日,結果出來了,最後,這個曾經被“layoff”的不屈女子以慘敗收場,她與包堅信之間的票數差距非常巨大(24%Vs58%)。封賴桂霞借一次公開活動的場麵解釋了她的處境,她說,實際上投票給她的華人人數遠遠落後於投給對手的華人人數,她認識自己在士嘉堡社區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在華人區的選舉並不是“華人有絕對的優勢的”。 這句話自然有雙重的解讀,一則或是她對未投票給她的華人表示遺憾和傷心,一則或是表示她對政治的成熟見解。由於發展了最多保守黨黨員,封賴桂霞獲得了候選資格,她在選前還很樂觀地透露說,“這些黨員中有很多華人”。甚至在選前幾天,一個華人網站上出現了強烈批評包堅信對華人不利的文章。盡管如此,她還是輸了。有人安慰她說,“主要是投票當天的天氣太壞,很多華人沒有出門來投票”(據統計,當天的投票數比安省正常的投票數少了15 -30%)。 盡管出師不利,封賴桂霞的參選本身仍具有一個政治的符號作用。這個符號作用並不是“華人是不是一定選華人”之類的爭論,這個符號作用在於華人能站出來,而不是僅僅坐在舞台下麵竊竊私語而無具體的大膽、大方行動。相信封賴桂霞能從這次選舉中吸取了很多經驗和教訓,因為她還要參加選舉,她還有機會;也因為她還在士嘉堡-紅河選區,該選區有著眾多的華人選民。 而且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為了能廣泛吸引華人的選票,包堅信在給當地居民發放的競選促銷單上竟明白的寫著“是 Chinese,會普通話、廣東話”,可是筆者發現,包堅信在與華人對話中,並沒有使用普通話或者廣東話。然而,大家都知道,士嘉堡是華人較為集中居住的大社區之一。 一頁“博克”引發的政治危機 盡管我們自豪現在華人有第三大之稱,自豪華文已經隨處可見,自豪華語服務已經滲透到各大主流服務機構,自豪華語教育已經進了本地大學外語教學的目錄,自豪華語傳媒已經或將要大放異彩,但是華人的成就更多的是體現在個人的光環上,並不會因此而證明我們華人已經步入政治生活的中心,已經以自己的價值觀影響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麵。 記得多元文化部長陳卓愉在去年華聯會召開期間曾經說過一句很精辟的話,華人進入大眾社會生活圈的標誌並不是就是跳跳中華舞蹈,路還很長的。他在加拿大的西岸溫哥華說完這句話僅僅一個多月,在加拿大東部的多倫多,就發生了一起震驚加拿大全國和華人社區的“歧視華人事件”。執政的加拿大聯邦自由黨安大略省分部執行副主席克蘭德爾2005年12月9日發表的個人博客中,將華裔新民主黨多倫多聯邦議員候選人鄒至蕙的相片和一隻鬆獅狗並放,題為“源出一係”。鄒至蕙是加籍華人、新民主黨現任主席萊頓的夫人。她的英文名字是Olivia Chow。“Chow”在英文中是個帶貶義的詞匯,相當於“Chow Chow”,意指“中國種的狗”。很顯然,克蘭德爾借“Chow”、“鄒”諧音辱罵競選對手。 一個自由黨的高級官員能這樣明目張膽地辱罵一個同樣有著不俗背景及曾做出不俗政績的政治對手,令人無法簡單地以“缺乏修養”一言以蔽之,盡管之後他在輿論壓力下已經辭職,盡管自由黨主席馬田大力滅火,但某些人根深蒂固的對華人的“歧視”、“輕視”甚至“蔑視”的心態是不可能輕易抹去的。尚且鄒至蕙不是一個普通華人,她是在多市議會中政績顯赫的議員,是加國政壇上的明日之星,這樣的一個人,克蘭德爾都要“不齒”,不知道象他這樣的一些人對其他普通華人移民會是怎樣的看法呢? 此事發生之後沒幾天,在加拿大中部,另一座華人相對較多的城市卡爾加裏也出現“辱華”標語牌。該塊白色長方形標語牌被人放置在一度用鐵鏈圍著的柵欄內,用紅筆寫著侮辱參選政黨領袖以及鄒至蕙的語句。筆者認為,這樣的事件並不是偶然出現的個案,而是有一定的社會心理基礎的。 中國有“人多力量大”的說法,但是,很多次,在很關鍵的政治議案表決上,“人多力量大”的華社表現出的卻是“人多嘴雜”的局麵,人頭稅平反是這樣,中醫藥針灸立法也是這樣。顯然,在這樣的氛圍中,盡管華人人數很多,但是華人作為一個群體的尊嚴而得到普遍意義上的尊重,恐怕也還有較長一段路要走的。 尾聲: 也許,就像很多華人感慨的那樣,在這個國家,要憑華人的本事和技能,在這裏爭個一席之地不是多大的難事,無數的個案已經非常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但是,考驗一個民族,或者一個族群能否雄起的最大標誌還不在於隻是若幹人的奮起,作為移居異地的特定族裔群體,最能考驗華人智慧的是如何讓整體華人、讓整個族裔在政治上能爭到一個團體代表,能否有一個普遍認同的政治利益團體存在,而這個利益團體也正是腳踏實地地為它所代表的族裔說話和辦事,這樣,整個族裔不至於被置於政治競技場之外。 而華人盡管在這裏存在已經超過百年,人數之多堪稱第三力量,但是嚴峻的現實一再證明,並沒有一個團體能夠真正代表整個華人族裔說話和辦事,甚至有的團體為了幾塊錢而失去理智讓人平白笑話。能不被社會輕視或者忽視的往往就是一個族群的整體利益,幾個人的力量就是再大,在強大的各個利益團體麵前仍然是不堪一擊或者輕易被人歧視,有著強大政治力量和背景的鄒誌蕙甚至也不能避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