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如此看上海
(2006-08-22 11:39:36)
下一個
台灣如此看上海
還是上海?留下還是上海
沒去上海的,不知道還有多少機會;身在上海的,不知自己還能留多久。成功的台商
到底有多辛苦?失敗的台流又會有多辛酸?對渴望國際舞台、又怕受傷害的台灣30而
言,去?不去?無疑是個大哉問
早晨住在浦東陸家嘴附近公寓大樓的林美霖,看著窗外,眼前雄偉的東方明珠塔,
深深地吸了口氣,又是一天的開始。這已經是她被外派上海的第一百天。
目前在上海從事服飾銷售業的林美霖,今年剛好滿30,住在她隔壁的是38歲的陳祥
勝,在上海台資高科技產業擔任高階主管。最近聽說隔壁新來的又是台灣人,也是
30出頭的年紀。走進他們的公寓,兩房一廳,房東留下的家具一應俱全,超大的坪
數讓隻身一人的住處顯得空曠,比台灣的住處還大上十多坪。據統計,目前在大上
海的台灣人已經突破50萬,幾乎每隔一區都有這樣一棟幾乎被台灣住客包圍的公寓
大樓。
以往去上海的都以40、50歲的高階主管為主。但隨著產業前仆後繼根植大陸,業務
與營運的超量人力培訓需求,薪資較低、訓練完整的30歲世代也隨之登場。加上大
部分都是單身,免除攜家帶眷的開銷,這些職場上年輕的中階主管正以每年超過5%
的比例增加。他們眼中的上海是怎樣的麵貌?麵臨的競爭態勢有哪些?
上海經驗有何甘苦?
談到中國經驗的收獲?一直懷抱上海夢的南僑鮮奶油企業副理林上苑說:「真的很
刺激!」市場規模幅員的廣大,對於從事行銷工作的專業人士來說,簡直是一塊大
展所長的天堂。「你溝通的麵非常地廣,幾乎每周都要飛,而且是一口氣飛5000公
裏!最遠要到甘肅、內蒙,不像在台灣,從台北到高雄才一起飛就要落地。在這裏
你對時間的概念完全不同,這是最寶貴的經驗。」
真正玩「大」的
擔任服飾業務主管的林美霖則用「大開眼界」來形容:「從前看的市場隻有台灣,
想想不過兩個大上海的麵積,現在則是整個華中地區,這一生從來沒有負責過這麽
大的數字。」目前單身、始終抱持高度事業心的她認為,比起在台灣,來中國之後
職場能見度大幅提高,也藉此希望未來獲得更大的晉升機會。
五年級後段班的黃逸華,原本從事媒體工作,短短兩三年時間,就從平麵記者晉升
到電視台的業務總監。一年前,他卻甘願放棄一切,來上海的理由隻有一個--台灣
的舞台太小了。他放棄了台灣的房子、穩定的工作、甚至交往多年的女友,問他目
前為止獲得了什麽?「老實說,不知道,還在努力中」不過目前他在凱華集團業務
發展部門任職,工作時間從清晨到午夜,薪水增加了,自己也來到一個世界級的舞
台。盡管未來仍懵懂未知,但他買的可是一張「機會」的門票。
「在這裏不隻是和中國人競爭,而是與世界各國的好手競爭,這下輸贏可大了,要
更努力才行。」他不斷惕勵自己。
一生難得走一回
六年級中段班的張耀全,目前擔任電子大廠的品管主管,因為不適應枯燥無聊的生
活環境,積極地想回台灣,他把外派上海定位成「短暫的體驗人生」。來這裏是長
時間工作,有快被榨乾的感覺,但是他也同意「能來還是很值得」。畢竟這個經驗,
「隻有在中國才玩得到,可能一輩子隻有一次呢!」得與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收獲不外乎「薪水增加」、「獲得晉升機會」、「累積中國經驗」,風險則是「未
來職場的不確定性」、「感情的危機」、「不適應當地環境」等。
「另外,來上海體力腦力都付出很多,單身的人要建立自己的back up(支援)係統,
比如多參加一些私人的聚會,朋友圈的支持很重要。」林上苑說。
下一步怎麽走?
下一步在哪,經常是30歲外派人員最擔心的部分。因為隻要一來到上海,幾乎人人
都做了最壞的準備--台灣的位子回不去了,要以破釜沉舟的心情來麵對自己與上海
緊密糾纏的未來。科技業的陳祥勝就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沒有可以回去的路」。因
為台灣資訊接收快,相對於大陸資訊較為封閉,兩者之間時差太大,「在這裏帶人
幾乎隻是空轉與消耗,燃燒自己、照亮他人,我本身的專業卻沒有累積與進步,時
間愈久,你落後台灣愈多。」
看你有多容易被取代
那麽上海是否可以許你一個燦爛的未來?目前來大陸發展已經八年之久,在愛爾鵬
擔任市場總監的孔祥琬就坦言現階段的煩惱--過了35歲之後,身為公司高階主管,
不免開始擔心,自己的價值是否保持在最佳狀態?還是會因為公司人事精簡的政策,
被年輕的新進人員替代?
「誰說不可能?台灣人工作素質好、效用高,但是相對付出的薪資成本更高,一個
台灣人的薪水可以支付當地十個新進人員的薪水,如果我是老板,當然也會考慮再
三。」她說,這也是為什麽大部分公司人事政策,幾乎都選用當地人,「沒有經驗
沒關係,我寧願容忍當地很差的人力素質、花上三倍的教育經費,慢慢自己培養起!」
連身為高階主管的孔祥琬都免不了未雨綢繆,台籍中階主管的擔憂可以想見。目前
在電子產業擔任產品開發主管60年次的李建新,就彷佛已預知自己的命運:「我一
定會被取代,隻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他說:「想想看,隻要工作是有形的技術,
或步驟方法是可複製性的,像是我們PM產品開發,最容易被取代。因為隻要學會步
驟、流程,都可移轉。相對的,牽涉人脈的比如業務,就不易被取代。」他說,當
初被派到大陸,就已知道是一條「不歸路」,因此如何創造自己的利用價值,是他
目前思考的重心。
南僑的林上苑則抱持樂觀的看法。她認為關鍵在於,下一步要靠自己創造,「其實
來得早不希罕,創新與idea最重要,才能讓自己不被取代。」換言之,用過去的專
長與經驗,找出「自己被需求的點」,和當地融合升級而生存。
可去與不可去的行業
至於哪些行業台灣30世代可以去?陳祥勝觀察,有三種行業台灣具有相當的競爭優
勢:一是服務業,因為服務與經濟的富足、生活的體驗有關,大陸人這一塊仍然遠
遠落後;二是國際性的產業可以去,大陸的外語能力與國際觀仍然不足;第三類則
是廣告創意設計業,「與sense(美感品味)有關的、與無形的創意相關的,台灣人
都有機會,而且估計起碼應該還有五年以上的時差。」陳祥勝說。
至於哪些行業不要來?如果你從事的是傳統行業,30歲再來,這裏早就沒機會了。
南僑董事總經理陳正文分析,因為你將麵對的是一個全新的市場,你在台灣的經驗
未必能移轉,何況這一行需要的是體力。如果是純粹的技術人才,在上海也要麵對
很殘酷的生存競爭,因為他們的「海歸派」(海外留學歸國者)實在太多了。
台灣人還有優勢嗎?
麵對上海這顆好吃的蘋果,台灣30歲世代躍躍欲試外,其中一個最關心的問題就是:
現在去,是否還有薪資上的優勢?
要有減薪的準備
很不幸的,答案並不肯定。根據1111人力銀行在10月份針對有外派意願的台灣人所
做的一項調查報告,目前仍有高達74%的受訪者認為,去大陸領的薪水理所當然要
比在台灣同等職級高,而去大陸最大誘因的第一名,不外乎是「薪水增加」。但事
實結果卻正相反:目前隻有五成外派人士真正享受到所謂薪資的增加,另外近五成
人士反映,他們的薪資並沒有比在台灣領的更多,甚至還有減少的現象,而且是逐
年縮短。換言之,台灣的30歲世代想去大陸發展,可能被迫要放棄薪水的堅持。
目前剛出任中國多普達首席營運官,素來給人快人快語形象的李紹唐,就當著台灣
記者的麵直言不諱:「相對來說,台灣的年輕人不肯吃苦,根本要抱著減薪的心態
過來,不然就要反問自己,有什麽樣不可取代的優勢,讓我非要用你不可?」
打一場全世界的仗
事實上,不同於40、50歲創業起家的叔伯輩,台灣的30世代麵對的是史上最殘酷的
競爭。內需市場飽和,被迫向外發展,頭號敵人就對上了風起雲湧的中國30歲菁英
--可說是文革後教育水準最高、企圖心最強、占據地利優勢、且站在浪頭提早接班
的一代。同時去上海,還要遭遇全球各地的菁英。「年輕人去上海,要做好一個心
理準備,你不是去和全中國的菁英競爭,而是和全世界最優秀的菁英競爭!」愛爾
鵬總經理趙仲麟說,如果你在台灣已經屬於個中翹楚,全球五十億人口篩選出來的
菁英,將讓你重新定義何謂「優秀」。
從事科技業65年次的陳耀川就從他勤奮的韓國同事身上體會這點。走進北京外語學
院,幾乎都是來學中文的韓籍研究生,未來科技的韓國就是要把中國變成內需市場。
而把自己的前途與中國的未來綁在一起的不隻有韓國人,日本人、香港人、新加坡
人、德國人、美國人、法國人未來在大陸競爭的包括亞洲與世界各國青年,他坦承,
「很嚇人!」
已在最有利的位置
當然消息不隻有負麵,也有正麵。鼓勵台灣30歲世代走出去的楊森大藥廠總經理張
振武,就一再強調年輕人不要看一時,要看長遠。「中國現在開放給全世界的內需
市場,這是多麽千載難逢的機會。你身為台灣人,相對來說已經很有優勢了!」愛
爾鵬總經理趙仲麟也勸年輕人不要妄自菲薄,未來全世界的成長力都在中國,台灣
的地緣位置的靠近實在很占優勢,根本就是「站在全世界最有利的位置」。
上海西提餐館管理公司副董事長陳正輝建議30世代,不用把自己定位在上海,如果
卡不到位,可以試試看一些二級城市,「以服務業來說,大陸人員的培養還是跟不
上市場成長的速度,想要調一兩名中階主管去武漢,還沒人去呢。」
孔祥琬回顧自己八年間,之所以能在行銷這塊專業領域創造價值,她認為身為台灣
人有不少的優勢--懂得溝通、值得信任、具備國際觀。陳正輝則認為台灣幹部贏在
品德與忠誠度。「王品在台灣十二年內開除不到十個人,在大陸才兩年,就開除十
多個,大部分都是因為錢與拿回扣的問題。」他說,相反地,「台灣年輕人的道德
教育很紮實,他們的操守,可以信任!」
同文同種借力使力
因此台灣該思考的是如何以上海為貢杆、利用上海。
11月才在上海外灘開設旗艦店的夏姿,不到30歲的執行董事王子瑋說明遠赴上海搶
下灘頭堡的經過:在上海要做成生意,最重要的是找對人,中國人才能切入中國人
複雜的網絡,要是老外絕對不可能做到。舉過去國際企業使用的高階經理人策略為
例,外商第一批使用上海本地人,發現操守不行;第二批使用香港人、再來使用新
加坡人,發現他們都太直接、太西化,無法打入中國市場,而且中文也不好;第三
批使用台灣人,因為台灣人懂進退,比老外懂人情世故,擅長私下打通關套交情,
容易打入官商網路,因此有較好的表現。「因此台灣人最大的優勢就在同文同種!」
王子瑋說。
試問長遠來看,誰最能與中國人做生意呢?答案仍然是:台灣。因此台灣的30世代,
仍然可以保有雄心壯誌,隻要跨越心中那條鴻溝,隻要找到你的專業、定義自己的
核心優勢,並且持續地努力,必定能在十裏洋場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