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洋過海赴美之路

飄洋過海為您提供1>如何成功簽證移民USA;出國前準備工作(過海關,登機,離境,入境...); 在美國職業發展的信息
正文

李開複向大學生坦陳人才觀 情商比智商重要

(2006-08-22 11:39:35) 下一個
李開複向大學生坦陳人才觀 情商比智商重要 今年聖誕節休假,微軟全球副總裁李開複最重要的事不是和家人團聚,而是不遠萬裏從美國西雅圖飛到寒冷的北京與中國大學生待在一起。理由很簡單: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和清華大學三所高校的學生通過電子郵件邀請他來演講。   在短短3天北京行期間,圍繞這次演講主題“樹立什麽樣的人才觀”,李開複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情商高於智商   李開複與中國大學生的近距離接觸始於1990年,那時他受聯合國邀請來華演講兩周。他到了很多高校,每次演講結束時,滿屋子的學生都不願離去。他們不停地拋出問題,想知道怎樣才能成為一個被微軟這樣世界頂級公司認可的人才。“一定要幫幫他們。”李開複說,自己被大學生渴望成才的熱情感動了。之後,隻要學生們給他寫信,或者邀請他做演講,他能做的,都會不遺餘力。   2000年,李開複結束在中國的任職回微軟總部做全球副總裁。他突然萌發衝動,在網上給中國大學生寫了《我的人才觀》及《給中國學生的一封信》。不久,兩篇文章在互聯網上和中國高校中廣為流傳。其中提到,堅守誠信和正直的原則、生活在群體之中、做一個主動的人、挑戰自我、直截了當地溝通等做人的道理,看似淺顯,卻被不少大學生列為座右銘。“我最近又寫了《給中國學生的第二封信》”,李開複說,“第一封信談的是學生的基本素質,這一封談的是領導者的重要品質。”大家都認為,在高新技術企業中,領導的智商很重要,但實際上,情商的重要性超過了智商。   美國一家很有名的研究機構調查了188個公司,測試了每個公司的高級主管的智商和情商,並將每位主管的測試結果和該主管在工作上的表現聯係在一起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對領導者來說,情商的影響力是智商的9倍。智商略遜的人如果擁有更高的情商指數,也一樣能成功。   李開複說,情商意味著:有足夠的勇氣麵對可以克服的挑戰、有足夠的度量接受不可克服的挑戰、有足夠的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他十分認同“要建立由品德、知識、能力等要素構成的各類人才評價指標體係”。   關於情商,李開複更多地談到要善於與人交流,富有自覺心和同理心。比如,自覺心就是中國人常說的“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素質、潛能、特長、缺陷、經驗等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對自己在社會工作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一個明確的定位。而同理心,就是將心比心。   情商不是靠背書學到的   情商不是靠背書、考試能學到的。在中國傳統背考模式的影響下,情商的培養受到了長期的忽視甚至忽略。   應試心態造成了不少中國學生每天拚命地讀書,把追求好成績當做惟一人生目標,沒時間交朋友,忽略了人際關係的培養。而中國學校的“名次”造成了一種“零和”心態(每班隻有一個第一名,學生都彼此當作競爭對手)。這樣的教育模式可能逐漸把學生培養成為情商很低的人。   李開複開出了培養情商的藥方。   首先,評估自己情商的缺欠在哪兒。情商其實更多是別人如何看你、社會或市場對你認不認同。在美國公司有一種360度意見調查,每個員工都要得到上司、下屬、合作者等各方麵的評估,最後得到的若幹份評估應該是一個別人眼中真實的你。評估是匿名的,往往能獲得真誠的意見。   雖然在學校裏沒有類似的調查,但學生們仍然可以多聽聽老師、家長、同學的意見,挑選合適的目標來培養自己的情商。如果人際關係太差,可以定一個目標,每一個月交一個新朋友;如果自控能力不好或脾氣太壞,可以請朋友在自己要發脾氣時用約定的“密碼”來提醒自己平靜下來。   李開複說,在美國的中小學,老師常常會要求學生近期給自己劃定一個進步的目標。他的女兒是個害羞的孩子,他就和老師商量把克服害羞定為女兒進步的目標,要求女兒每天必須舉手提問一次。一段時間以後,把舉手提問改成一堂課一次,再後來,一堂課舉幾次手。最後女兒上課舉手提問已經成了習慣,麵對很多人說話不再覺得難為情。“在中國,情商的培養可能會遇到障礙。”李開複說,中美教育理念存在著很大差異,中國應該承認並吸收美國好的教育理念,基礎教育是前提,大學教育是關鍵。   李開複說,在美國,他女兒拿回來的作業,幾乎每次都是和兩三個同學合作,做不好都挨批評,榮辱與共,孩子間有很強的合作意識。   在中國,要是大家共同完成一份作業,老師會鼓勵嗎?家長如果要求老師不要把孩子的成績排名貼在牆上,隻說明學生大概的學習狀況就行,老師能接受嗎?如果學生提出,我想成為最好的我自己,而不是批量生產的沒有個性的自己,家長和老師願意嗎?   李開複說,他在寫給中國學生的第一封信裏也談到一些情商的要素,比如坦誠,與別人分享你的想法。可這些建議卻受到挑戰。有大學生寫信給他說,“你讓我們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可有的人在聽了我的好主意後卻堂而皇之地占為己有”。還有的說,“我們老師說了,和別人分享就等於慷慨地讓人占便宜。我們到底聽誰的?”   比爾·蓋茨是個非常謙虛的人   李開複說,並不是說你顯現出一定能力就不可一世了,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完美”的人才!   比如比爾·蓋茨就是一個非常謙虛的人。很多年前,在Windows還不存在時,他去請一位軟件高手加盟微軟,那位高手一直不予理睬。最後禁不住比爾·蓋茨的“死纏爛打”同意見上一麵,但一見麵,就劈頭蓋臉譏笑說:“我從沒見過比微軟做得更爛的操作係統。”   比爾·蓋茨沒有絲毫的惱怒,反而誠懇地說:“正是因為我們做得不好,才請您加盟。”那位高手愣住了。蓋茨的謙虛把高手拉進了微軟的陣營,這位高手成為了Win?dows的負責人,終於開發出了世界最普遍的操作係統。   中國很多年輕人包括大學生們正在創業。李開複希望青年創業者應該讀讀《從優秀到卓越》這本書,該書提出,一個從優秀跨入卓越的公司都有一位“第五級領袖”。   第五級領袖的特征是謙虛、勇敢、執著。他們不自我膨脹、不吹噓自己、不霸占大權,而總是以公司為重,放權給能幹的人。“史蒂夫·鮑爾默,微軟的CEO,是近年來對我影響最深的人。”李開複說,“幾年前的鮑爾默就像個果斷的老板,凡事喜歡一手抓,而且,總是在最前台鼓舞士氣。做了CEO後,他放權給公司七大部門的負責人,不再做每件大事的最後決定人,而更支持7個部門負責人的成長。他不再做一個最有煽動力的拉拉隊員,而是一個幕後的教練。他把自己對競爭對手的研究轉換成對人才的研究。”李開複說。“鮑爾默的行為對我很有啟發。在我對任何要求回答‘我做不到’之前,我總會想到鮑爾默可以做到,我為什麽不試試?他這個榜樣幫助了我的成長。”   心理學博士加盟微軟   今年10月,浙江大學的學生們迎來了他們的校友、微軟亞洲研究院多通道用戶界麵組的負責人王堅博士。大家最好奇的是王堅的經曆,這個曾經是心理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怎麽搖身一變成了微軟的主任研究員。據說,他關於“數字筆”的研究讓比爾·蓋茨孩子般地欣喜若狂。   李開複說,IT企業必須讓產品最大限度地人性化。今天不僅像王堅這樣的心理學家加盟微軟,從心理學的角度輔助產品進步,甚至,文學家、社會學家等人文領域的專家也在為微軟服務。   如果討論一個技術要不要產品化,微軟內部有個專門的部門來模擬會有哪些人、在什麽場合用這個產品。小說家要根據社會學家做的市場調查,虛構幾個場景讓不同的主人公使用產品,甚至可能最後拍成圖片或是電視片。研發部門的人可以看到一個模擬的未來產品走向,他或許能看到,一個家庭主婦實際基本不可能用這個新產品;或是一個公司的經理他很喜歡這個產品,但還有很多功能學起來很費勁,最後他放棄了。   “一個現代企業,需要更多的是複合型人才。”李開複說。   需要培養“大師”   和李開複交談,會讓你忘了他是全球最著名軟件公司的副總裁。他對中國教育的關注和理解讓人吃驚。   他不僅給中國學生寫信,還給中國分管教育的領導寫信,力陳自己的觀點,“……中國若想成為科技強國,中國的下一代一定要趕上國外。而若想有出色的下一代,中國一定要有一流的教育體係”。同時,他還列舉了中國學校的弊端:教育方法僵化、知識老化、學風浮躁、學生隻知道個人奮鬥而缺少團隊精神。   李開複說,中國學生的求知欲讓他感動。但讓他最痛心的是,中國高等教育滯後,無法提供學生需要的知識。“有些學生以為,自己知道得很多,其實他們吸取的,都是過時的知識。更有學生完全迷失方向,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經知道什麽,該知道什麽。”   在給領導的信裏,李開複毫不客氣地說,中國的師資與美國的師資有相當大的差距。我認識很多中國的老師,他們大都盡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但他們的知識比較陳舊,所以,他們未必是足夠好的老師。   在美國的一流學校,創新和終身學習伴隨著每個人的一生。老師的知識絕對比學生豐富,而且啟發學生創新。老師擁有學生的信任,為學生所仰慕。   李開複說:“中國一些大學教授的薪資,遠遠落後於業界。我在中國去過的每一所大學,校領導都向我抱怨,留不住人。最好、較好、甚至中等的學生畢業後,出國的出國,就業的就業,不願意留校任教職。這使中國師資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待遇不好造成師資不足,師資不足造成學生不滿,學生不滿造成老師社會地位降低,低的社會地位導致待遇更上不來。”   在美國,一流大學的一個“助理教授”職位,有上千名青年博士申請。而那位得到青睞被雇用的助理教授將有50%的概率在7年後被大學的“終身職”製度淘汰掉。惟有經過7年考驗,證明自己出類拔萃,才能成為“副教授”。   在美國,大學教授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良好的待遇,是一個知識分子夢寐以求的職業。這造成了美國大學師資的良性循環:良好的待遇提升師資水平,師資上升使學生崇拜老師,學生的崇拜使老師社會地位提升,高的社會地位導致待遇繼續提高。   李開複至今清晰地記得,當年在卡內基·梅隆大學,其導師羅傑·瑞迪對他的幫助。羅傑·瑞迪是美國總統特別顧問委員會信息委員會的成員,也是“圖靈獎”獲得者。作為科學家,他並非全知全能,但他知道怎樣去看待一個自己不懂的領域,知道怎樣用一些最困難的問題去激勵學生的熱情和想像力。   在計算機語音識別的研究過程中,李開複對導師主張的方法產生了懷疑,打算采用其他的方法試試。於是,一個世界級頂尖大師和他還沒畢業的學生有了分歧。   羅傑·瑞迪最後說:“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可以支持你。”正是導師的這個態度,影響了李開複終身。   李開複按自己的路子走了下去,羅傑·瑞迪一如既往地給他提供最好的機器和最新的資料。李開複的研究終於有了重大突破,語音係統的識別率從原來的40%提到80%,羅傑·瑞迪也興奮地說,你該去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   李開複的成果引起了轟動,直到今天,全世界所有語音識別的研究都是在他開拓性工作的基礎上進行的。   怎樣培養出更多“大師”而不是“匠”,應該是21世紀中國的教育追求的一個目標———李開複感慨地說:我希望新一代中國大學生更加具有全球化的“大師”級眼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