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夢想

My dream of this life is to bring my company to public.
帶領公司上市。
個人資料
正文

戰略家對美國的大戰略產生極深遠影響zt

(2023-03-23 00:53:31) 下一個

致命失誤 導致美國霸權崩潰的3種情況 發生了第3種…

文章來源: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47954 次)
  
Samples From Near-Earth Asteroid Reveal Building Blocks of LifeKeep Watching
 
 
 
 
 
 
 
Skip Ad



美國若想阻止中國崛起,需要重大的謀略和很多智慧高超的領導,可惜,美國政治人物和選民的決策其實很可悲。(維基百科)

 

布裏辛斯基的“大棋盤”

從上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布裏辛斯基的宏觀戰略幾乎主導了美國的所有重大外交政策。就美國利益而言,布裏辛斯基的戰略無疑是有效的,尤其在蘇聯和華沙公約解體的貢獻,結束了20世紀冷戰。他的中國戰略“遠東之錨”也影響了卡特以下的六任總統,放任並協助中國壯大,成為繼蘇聯後的美國強權對手。就其中國戰略而言,他和季辛吉無疑都是錯誤曆史的推動者。

二戰結束後,有三大戰略家對美國的大戰略產生極深遠影響,無論是地緣政治還是外交政策。三大戰略家也可稱之為美國“三大國師”,其中兩位猶太裔分別是季辛吉(Henry Alfred Kissinger)和布裏津斯基(Ian Joseph Brzezinski),另一位則是杭廷頓(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

1997年,布裏津斯基出版了《大棋盤:全球戰略大思考》(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書中對未來的世界格局,作出過許多精準的預測。其中還包括中東歐局勢、中東局勢、中國崛起的發展和走向等,體現出了他傑出的政治智慧和遠見。(中國版翻譯為《大棋局》)

本書的“棋盤範圍”即為歐亞中國,布裏津斯基於本書中引用了哈爾福德·麥金德(Sir Halford John Mackinder)的“心髒地帶”理論進行論述。布氏認為在蘇聯解體,美國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後,應當製定一個新的美國在中亞地緣戰略目標,阻止在歐亞中國棋盤上出現能與美國抗衡的對手。

布裏津斯基認為,如果世界地緣政治出現三種走勢,將會瓦解美國的全球霸權。這三種情況的苗頭一旦出現,就必須竭力破壞。此後的20多年,美國也一直在不遺餘力地阻止這種情況發生,甚至不惜為此挑起戰爭。

那麽布裏津斯基所說的這三種情況到底是什麽呢?為何當今美國已經無法阻止布裏津斯基所認為的,最糟糕的第三種情況發生呢?他對俄烏衝突又是怎麽看的呢?

蘇聯陷入阿富汗戰爭泥淖是解體遠因

1928年,布裏津斯基出生於波蘭華沙一個外交官家庭,父親是波蘭外交官。二戰爆發後,蘇德聯合起來第四次瓜分波蘭。二戰結束後,波蘭成了蘇聯的附屬國。年少的經曆,在布裏津斯基心中埋下複仇的種子。

1953年,布裏津斯基舉家移居美國,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任職該校俄國問題研究中心和國際問題中心研究員。此後十餘年,他一直在研究國際地緣戰略問題,並發表過許多著作,後成為美國蘭德公司的顧問。

1970年代初期,美蘇爭霸進行到冷戰第二階段,此時蘇聯相對強勢,美國處於守勢。

為適應國際形勢的變化,以石油金融寡頭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為首的國際金融資本找到布裏津斯基為代表,吸收美國、歐洲、日本的大銀行家、資本家、政界高層和學界領袖參加,成立頂層私密菁英社團,協調各國在重大國際問題上的立場。

這個菁英社團成為1973年的“三邊委員會”(Trilateral Commission)的前身,目的是建立美國、西歐和日本更緊密的合作關係。與此同時,通過“三邊委員會”構築的關係網,向各國政府輸送他們的代理人,以影響各國政府的決策。

1976年,在國際金融資本支持下,農場主吉米·卡特(James Earl "Jimmy" Carter, Jr.)贏得大選成為美國總統。卡特上台後,布裏津斯基被任命為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成為了美國外交政策的理論提供者。

1973年阿富汗共和國成立後,蘇聯大力支持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等激進政黨,力圖使阿富汗在經濟上更加依賴蘇聯。1978年4月革命中,蘇聯支持的人民民主黨推翻阿富汗政府,暗殺其第一任領導人並組織新政府。新政府的無神論立場及其推行的變革引起民間反對者組織的武裝反抗,新政府元首塔拉基在1979年9月被其副手阿明在政變中取而代之;阿明強調國家自主性、外交獨立等,顯然並不是蘇聯中意的人選,遂派遣特種部隊暗殺阿明及其家人,隨後在阿富汗設立魁儡政權。

此後幾年,布裏津斯基多次建議卡特總統全力支持阿富汗反抗軍,以對抗蘇聯可能的出兵。在此過程中,他同基辛吉一起,推動了美中1979年正式建交。




從上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布裏辛斯基的宏觀戰略幾乎主導了美國的所有重大外交政策。(維基百科)

1979年,阿富汗魁儡政權要求並接受蘇聯援助,以鎮壓反政府武裝,蘇聯軍隊大舉入侵阿富汗;原以為隻是平叛任務,卻發展成9年持續不斷的遊擊戰。布裏津斯基得知消息後,興高采烈地給卡特寫信:“蘇聯終於陷入了戰爭的泥淖,這場戰爭必將導致蘇聯最終瓦解……”

當時的蘇聯,擁有4萬枚核彈、6萬輛坦克和549萬軍隊,國力如日中天。布裏津斯基的預測也被許多人當成是狂妄無知之言,並沒受到廣泛的歡迎和認可。

卡特下台後,布裏津斯基也離開政壇後,回到哥倫比亞大學教書,但一直沒有放棄影響美國政治外交政策的企圖。

1986年,布裏津斯基寫了一本《競賽方案》(台灣沒出版),依網絡查詢其內容,大致是美蘇冷戰時期,美國必須遵循的地緣戰略綱領。在書中他指出:美蘇之間的競爭,不僅僅是兩個國家的競爭;而是兩個帝國體係間的競爭,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兩個國家為了全球優勢而競爭。

雖然都是超級大國,但是蘇聯明顯“發育不良”,隻要蘇聯不戰勝就會失敗,隻要美國不戰敗就是勝利。美國隻要立足於文化優勢,再進行全球戰略設計,蘇聯必將解體。

蘇聯解體後,美國應該設法從東西方擠壓俄羅斯,促使中國、印度、土耳其、伊朗、俄羅斯等地區強國,圍繞裡海——波斯灣資源圈,互相展開激烈競爭。在此過程中,美國隻要進行製衡分化,即可穩坐釣魚台。

1991年12月25日,莫斯科克裏姆林宮的紅旗緩緩降下,一個擁有2,200多萬平方公裏領土,影響了25億人的紅色帝國轟然倒塌。美國人民想起了那個在十幾年前便便預言蘇聯解體的人。布裏津斯基遂聲名大噪,成為了舉世聞名的大戰略家,也再次成為美國政府最重要的智囊。

此後,美國的外交政策按照布裏津斯基設計的地緣政治框架進行,所有的戰略設想基本都得到完美的執行,實現了對全球事務的領導。

 

提出“奶嘴娛樂”理論(未被證實)

1995年,在美國的舊金山舉行了一個彙集全球500名政治菁英的會議,參會者包括美國總統老布希、英國首相柴切爾夫人、CNN、惠普、微軟的創始人等。

這些來自社會頂層的精英人士,紛紛表達了對未來世界的擔憂。他們認為,隨著世界的飛速發展,社會財富會加速流向20%的有錢人,剩下80%的人財富會嚴重縮水,這會引起社會矛盾的大爆發。那麽要如何解決呢?

在大會上,布裏津斯基站了出來,提出了他的解決方案,它便是著名的“奶嘴娛樂”理論(tittytainment),一般直譯為“奶頭樂”。其理論核心是:

由於生產力的不斷上升,世界上大部分人口將不必也無法積極參與產品和服務的生產。為安慰這些“被遺棄”的人,避免產生階級衝突,方法之一就是製造並喂之以“奶嘴娛樂”——讓令人陶醉的消遺娛樂和充滿感官刺激的產品(比如網絡、電視和遊戲等)填滿人們的生活,轉移其注意力和不滿情緒,令其沉浸在各種娛樂之中,不知不覺地喪失思考能力,無心挑戰現有的統治階級。此後,這套理論在歐美乃至全球大行其道。

以美國來說,推出“1美元炸雞”、“2美元漢堡”保證底層人民基本生存,然後每年拍大量的電影、電視劇,製作出各種各樣的遊戲,讓這些肥宅忙碌起來,沒有時間去思考一些複雜的東西,這樣就構成美國社會的基本穩定。

傳聞這個消息來源是一本名叫《全球化陷阱》的書。在馬丁和舒曼的“獨家描述”中,他們在當年9月美國舊金山的費爾蒙特大飯店,旁聽了一場內部圓桌會議。會議高度保密,隻邀請了3名媒體記者,他倆就在其中。這個會議層級很高,由蘇聯前總統戈巴契夫出麵組織,出席者是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些政治、經濟和科技界菁英,包括老布希、柴切爾夫人、索羅斯、比爾·蓋茲等,有500多人。在《全球化陷阱》中,兩位德國記者對那場會議的描寫生動細緻,但那些細節,甚至那場會議是否真舉行過,再沒有任何其它公開資料佐證。

如何應付中國的崛起

1997年,布裏津斯基出版了《大棋盤》,論述了在未來20年內,可能會導致美國全球霸權崩潰的三種情況:俄歐聯盟、中日聯盟、中俄伊聯盟。

美國阻止了前兩種情況,卻眼睜睜讓第三種發生。

那一年,關於中國未來的發展,他作出這樣的預測:

中國到2020年會成為“地區主導大國”,在亞太地區擁有強大影響勢力範圍,但不可能在各主要領域都成為具競爭力的全球性大國,儘管中國可能有此抱負。中國一定會發展壯大,這將為世界所公認。但不管中國多麽強大,它都“不會去爭奪所謂主導權,無論是地區的還是全球的”。

上述這段話,前段基本正確,後段完全失誤,也誤導或者說給了美國政商菁英的理由——放任並協助中國成為經濟大國,希望它能民主化並負起國際社會責任。

在麵對中國崛起的態度上,布裏津斯基與美國地緣政治專家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有著嚴重的分歧。

2005年,雙方在美國的《外交政策》雜誌上進行了一場辯論,主題是美國如何應對中國的崛起。布裏津斯基認為:中國正在崛起,這是目前為止最大的“和平崛起”。中國領導人並不傾向於用武力,或者用軍事挑戰美國霸權。他們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在經濟上,放在國際社會認同上。

米爾斯海默反對這個觀點,他認為“中國不可能和平崛起”。

米爾斯海默解釋:如果中國以此後幾年內,繼續大力發展經濟並壯大國力,美國和中國可能會在安全領域發生激烈的對抗,甚至會發生戰爭。他的理由是:“美國無法容忍與其差不多對手出現。”因此他認為美國必須設法遏製中國,最終把中國削弱到與美國無法抗衡,不再有能力控製亞洲為止。米爾斯海默的觀點也是現今的美國國策。



美國地緣政治專家米爾斯海默認為“中國不可能和平崛起”。(維基百科)

米爾斯海默是“攻勢現實主義”理論者,他認為大國間因安全競爭及無法確定他國意圖,基於理性將試圖爭取霸權地位而產生競逐。米爾斯海默更依照他的理論推測,中國崛起過程可能會招來武裝衝突,難以和平崛起。

他是反對2003年伊拉克戰爭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1994年時極少數反對烏克蘭放棄核武的人物,並成功預測缺乏嚇阻手段的烏克蘭會遭到俄國蠶食領土。米爾斯海默最備受爭議的觀點集中於《以色列遊說團與美國外務政策》一書,該書批判美國政府對中東的動作遭到美國國內以色列遊說團強烈影響,但這些影響往往無益於美國的國家利益。

他判斷中國有其先天物理優勢,也就是位於人口和領土最大的東側歐亞中國塊中,同時本身人口巨大曆史影響悠久,當中美分別成為區域霸權後,在亞太地區的前者一定強於後者。美國若想阻止中國崛起需要重大的謀略和很多智慧高超的領導,可惜他沒有看到有合乎要求的人,隻發現美國政治人物和選民的決策很可悲。

美國最重要是拉攏一切歐亞中國上能拉攏的國家尤其是俄羅斯,然而不知為何冷戰後美國開始走一條意圖擊垮或附庸化俄國的路,這在俄國巨大核武能力和強民族主義下注定是不可能達到的目標。美國犯下了重大失誤沒有依照現實主義去行動,而是偏重一種夢想和理想化;之後在中東大打20年宗教戰爭又是一場不可能獲勝的無意義行為,甚至幫中國鋪平了進入的道路。現在太多中東國家期待中國進入以驅趕美國力量,連沙烏地阿拉伯等國也變成一種不反對的姿態。

米爾斯海默在中國的判斷是對的,我認為他說不應在冷戰結束後把俄羅斯驅往敵對方向沒大問題,川普政府也是這樣執行外交策略。隻是民主黨向來將俄羅斯視為主要對手而忽略中國,甚至讓兩大獨裁強權結合,我猜測是拜登政府自信美國能聯合歐盟、英澳日韓,或許再加上芯片供應鏈槓杆支點的台灣,戰勝新軸心︰中國+俄羅斯+伊朗+朝鮮。

兩位戰略家對“俄烏戰爭”的預測

1997年,布裏津斯基給當時的柯林頓政府獻策:應該接納俄羅斯,避免中俄聯手的局麵出現。

在《大棋盤》書中,他這樣寫道:“讓中國的整體地緣政治利益與俄羅斯追求主導地位的努力發生衝突,卻與土耳其和伊朗的意圖相互補充。”當時,俄羅斯內部其實是比較親近西方的,甚至普京都曾向西方拋出過橄欖枝,然而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防備心仍然很強。

在1999年至2020年期間,北約陸續接納五批次會員國,從1949年成立時的12個創始國,目前已擴張至30個成員國,其中多數是冷戰結束後加入的中東歐國家,在俄羅斯西麵形成U形包圍圈。俄羅斯認為“北約東擴”,壓縮了俄羅斯的戰略生存空間並威脅著俄羅斯的安全。

有評論指出,“北約東擴”的舉動徹底惹怒普京,俄羅斯隨後扭頭轉向東方,與中國聯手“反霸權”。美國政府的“短視”,不但打破了布爾辛斯基設計的“大棋盤”,結果反而朝著他預測的最壞局麵發展:中、俄、伊三國形成反西方聯盟。

麵對這樣的結局,布裏津斯基發出感歎:長期的狂妄自大造成文化上的享樂主義,使政治精英逐漸喪失了雄心壯誌。公民們也不再願意作出那種社會犧牲。文化上的衰敗、政治上的分裂、財政上的通脹加在一起,使得帝國的根基已搖搖欲墜,倒下去隻是時間問題。

2014年,克裏米亞危機(戰爭)之後,布裏辛斯基便預言了俄羅斯將對烏克蘭採取軍事行動。他對美國政府建議:西方應該重申,它希望與俄羅斯和平共處,以共同幫助烏克蘭實現經濟複蘇和政治穩定。西方應該再次向俄羅斯保證,它不尋求將烏克蘭拉入北約或讓烏克蘭與俄羅斯對立。



美國政府的“短視”,不但打破了布爾辛斯基設計的“大棋盤”,反而朝著他預測的最壞局麵發展:中、俄、伊三國形成反西方聯盟。(資料照片/美聯社)

當時,布裏辛斯基與米爾斯海默,均對未來局勢做了預測:

1. 烏克蘭不能加入北約,否則俄羅斯一定會發動戰爭。

2. 美國不會派兵,但是會對俄羅斯施壓。

3. 北約和美國不親自下場,俄羅斯必贏;如果美歐親自下場,那麽會將整個人類拖入核戰的危險境地。

同時,布裏辛斯基認為美國一定要極力避免中國、俄羅斯、伊朗結成大聯盟的情況,因為這對美國霸權是最大的潛在危險。為了防止出現這種情況,美國必須同時在歐亞中國的西部、東部和南部邊緣施展地緣戰略手段。

很不幸,這個憂慮已經成形,布裏津斯基的推論基本正確,而且是現在進行式。但烏克蘭在美國、北約的援助下,成功抵擋俄羅斯侵略,這點跟推論不同。

我個人認為此段大體正確,但將“北約東擴”導致俄羅斯焦慮並展開侵略戰爭有不同意見。“東擴”並非北約主觀意願,而是中、東歐國家在脫離極權共產聯盟華沙公約後的自主動作。舊蘇聯的陰影壟罩下及繼承者俄羅斯想恢複舊有榮光的威脅,東歐國家選擇北約是曆史的必然性。而且,北約遲遲不批準烏克蘭加入,何嚐不是在考慮俄羅斯感受?

(本文轉載自淩晨閱讀筆記臉書專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