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夢想

My dream of this life is to bring my company to public.
帶領公司上市。
個人資料
正文

開眼了...一個億,在一家芯片公司可以燒多久zt

(2022-08-17 01:21:51) 下一個

 

文章來源: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47494 次)
  
 
 
 
 
 
 
 
 
 

這個問題我分別問了幾個芯片公司的創始人。

有說2年的(某中等規模電路,成熟製程的MCU芯片公司);

有說1年的(某AI算力芯片公司);

有說半年的(通訊SoC芯片,需要搭建百人團隊的);

最厲害的有說一個月的(這花錢的速度....不禁讓我流下了貧窮的淚水);一個月花完的這位兄弟是買了某A字母公司出品的超豪華架構套餐嗎?

一個億燒完的時候,其實很多公司連芯片的影兒都沒見著,有模有樣的demo可能都沒搞出來。但是不好意思,下一筆融資必須馬上接著到賬,否則之前投的錢就可能全部打水漂。這錢到底怎麽燒的。芯片設計公司並沒有什麽特別昂貴的機器和場地投入,屬於輕資產公司,主要開銷來自人員的成本,流片成本以及各類知識產權類和服務類的費用,這幾項開銷,會讓你體會到什麽才叫花錢如流水。

拿一款應用於數據中心的AI處理器芯片來舉例,即便做一款不算業界最高精尖的指標的,一個億也隻能勉強搞個一代產品出來。

對於芯片團隊來說,首先得找三個架構師是沒跑兒的(一個做係統級的,倆微架構IP級的或者搞搞性能設計和PPA的),第一步至少地把芯片架構搭起來啊,按照2021年下半年的數據,資深一點的架構師(架構師沒有資曆太淺的)的年薪基本已經是150W起步,如果想招業界超級大牛架構師他們的薪資200W起。橋豆麻袋!這是架構師的現在薪資,我可沒說這是他的期望薪資(手動捂臉),別忘了咱們是一家初創公司,想要吸引頂級的架構師進來咱們團隊怎麽辦?現金,期權股票,願景灌輸(江湖俗稱洗腦腦或畫餅餅)一樣不能少啊。哦對了,創始人如果有很強的說服能力和個人魅力和行業影響力,能讓一群牛逼的大佬選擇平薪甚至降薪加入,遇到這樣的創始人,金主爸爸們投資人們就趕緊投了,我把它稱之為芯片企業的第二核心競爭力!


架構師有了,吭哧吭哧搭建個小半年是最少的,期間開始要做具體的RTL了。芯片小規模的?先招5個designer(邏輯芯片設計工程師)。中等規模的?先招10個designer吧。超大規模的?20個起,上不封頂。等等,光有設計肯定不行,一個設計得配倆驗證(design verification)工程師吧,咱們初創公司,得省著點花錢,一個設計工程師配1.5個驗證工程師,或者一個設計師配一個經驗豐富的驗證工程師(媽媽誇我真是省錢小能手)。即使是最小規模編製的團隊,也要10位芯片前端的工程師(5位設計+5位驗證),由於設計和驗證屬於整個行業最緊俏的人才類型,去年大部分的芯片公司為了確保團隊穩定,都給自己的工程師團隊猛漲了一波薪資,想要說服他們出來加入咱們小初創,要麽創始團隊說破嘴皮,要麽HR說破嘴皮,或者花錢讓獵頭說破嘴皮。目前在職的設計/驗證人員的薪資範圍大概是這樣的,以上海行情為例,應屆碩士普遍30-50W;2-5年普遍40-80W;5年-10年 50-100W;10年以上大多100W起步。越是高端的芯片,越是需要資深的人員加入,為了省錢,創始人白天開會,管理,拉融資,晚上還要回公司自己在一線做技術,真的非常不容易;RTL快要freeze的時候,不要停,DFT(可測性設計工程師)和PD(物理實現工程師)人員就要上了。芯片公司要是想養一個完整的後端團隊是非常昂貴的。後端類的工種大多屬於項目製,芯片流片節點前才會介入(會階段性累成汪),在架構和前端階段時往往工作量不飽和,因此很多芯片公司選擇將芯片後端的工作外包給芯片設計服務公司(design service),但是一次設計的費用也要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

芯片公司雖然是屬於硬件類的公司,但是軟件類的工程師也少不了,由於近兩年AI芯片的大火,導致曾經的一個冷門品類“編譯器軟件工程師”近兩年快被炒出天價了,兩個大廠HR為了爭奪一位3年經驗的編譯器哥打得不可開交甚至要開啟拍賣喊價模式的場景還曆曆在目。現在的芯片在設計階段,軟件、算法就已經要考慮嵌入進去了。如果說芯片設計類的工程師還隻是貴,那麽芯片算法類的工程師真的是又貴又少又傲嬌,一個資深點的AI芯片算法工程師的年薪比創始人高個2倍也是正常現象。這樣算下來,光是基本人員勉強配齊或者找點設計服務公司幫忙幹點,2000W左右已經準備要花出去了,到這裏為止還隻是剛搭了剛需版本的團隊,芯片還連半個影子都沒有。

創業初期,創始團隊已經要確認好是加入哪個指令集架構陣營了,現在大部分低功耗的邏輯芯片公司用的都是ARM公司的架構,做手機芯片的公司基本都在ARM的陣營裏。ARM的產品物美但不太會價廉。還記得前麵那位大哥買的豪華套餐嗎?ARM的架構起步價通常以百萬計算,單位不是人民幣而是美金!想要看源代碼?一千萬美金起步(當然咱初創,先買個IP用著,先不想看源碼的事情,即便這樣也要幾百萬花出去了)。這個還隻是初始授權費用。之後賣出去的每一片芯片,ARM也會收取一定比例的費用,這個在後續對芯片公司來說就是很可觀的一筆支出。既然買個架構都這麽貴,那我選不要錢的RISC-V架構行不行(你可以理解為手機係統的安卓,開源,便宜甚至不要錢),當然可以!但是後續的生態建設費用高的離譜,你看看那些用RV架構的公司,誰家還沒有十個八個的marketing和sales的,而這支市場銷售團隊又是一年幾百萬的開支,老板掐指一算,含著淚還是買了ARM。



接下來,迎麵走來的是EDA軟件方隊,他們邁著堅實步伐,對你說:同誌,該交錢了。如果說在人員配置,指令集構上還有各種省錢的法子,那麽在EDA軟件這塊,這錢真省不下來。所有芯片的設計圖紙必須要跑在EDA軟件上,你可以理解為做網頁平麵設計的人離開不Adobe公司的Photoshop一樣。正版EDA軟件,目前還是被幾家巨頭壟斷著,不管是Synopsys公司的, Cadence公司的, 還是Mentor公司的,買一套又是幾百萬起(美金),即便是花了上千萬買的的EDA仿真工具也才給十幾個License。那我用盜版行不行的?除非不想把芯片拿去流片,否則還是老老實實買正版吧。

買虛擬的東西的錢到這裏就結束了嗎?圖樣圖simple。接下來就是一堆的IP要怎麽解決,自己設計還是買還是找design service公司來做,總之不管用哪種,都要刷卡。接口類的HDMI, PCIE,DDR等等等這些IP怎麽解決,一個IP,直接買的話一個可能要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而且每個license都有授權期限,過期了還得續費;自己招工程師做IP,一個小團隊的年薪開支也是幾百萬起,找設計服務公司也是一個道理,人家外包公司老板還要再賺點差價,但是至少接了活兒可以馬上擼起袖子幹,自己招的人可能還要磨合一段時間,靠不靠譜還要時間來驗證。如果是做CPU或者手機的SOC基帶處理器芯片,幾十個IP等著咱來配齊。算起來,這一塊就是幾百到幾千萬的開支,沒有上限。

以上開銷粗略估計了一下 已經快來到5000W的價位了,一個億的錢,光在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和服務上已經花去一半了。開過一家芯片公司以後,突然覺得女朋友的愛馬仕包包都顯得如此的親民。但是能把這些錢順順利利花出去的公司,其實已經比很多公司要強了,有些公司大半年招不到人的,一直在戰略性猶豫是自研還是攢個東西先應付著的,投資人看了後真想口吐芬芳。



準備開始流片後,花錢的速度那簡直就是安了火箭一般。流片對於芯片公司來說就像參加一次大考,而且考試報名費出奇地貴。忍不住插播一下,芯片設計公司流片前的場景就跟參加高考前的教室場景一樣,到處都是打氣橫幅:流片攻堅戰最後60天倒計時...那氛圍,像極了高考前。



小公司流片一般不會選擇第一版就full mask(包下一整塊的晶圓片),而是會采用mpw方式,類似於拚多多的模式,幾家設計公司共享一個晶圓,但要保證使用的是同一種工藝;不管是否拚單,都需要提前把掩膜版(Mask)的錢付了。Mask這玩意兒的製造設備由於貴的嚇人,所以做出來的掩膜版也是無敵貴。一套65nm工藝節點的掩膜版起價大概在100W美金,如果采用28nm工藝,則一套掩膜版300W美金起,如果是14nm,一套500W美金起。哦對了,一般一套是不夠的,可能需要備足2套。投資人的心在滴血。

當然,掩膜版歸掩膜版,流片的錢還是要另外付的。流一次片的價格相當於燒掉一套房子,這真不是在開玩笑。成熟工藝流片次可能是上海外環一套房,48nm工藝流片一次可能是張江一套房,14nm工藝流片一次可能是黃浦江一套房,5-7nm工藝流片一次那就是上海法租界一套房。講到這裏,一個億基本已經花完了。

房子到手後,哦不,是芯片流片回來到手後,馬上就要上測試。流片不是說一次流片成功就萬事大吉了,通常一款芯片剛tape out回來測試至少會有幾百個bug,光是修複這些bug一年時間又沒了。上麵那個巨燒錢的團隊成員:老板,咱們工資要結一結了。修複bug真的需要絞盡腦汁,讓多少青蔥少年變成了禿頭大叔,解決不了的問題還得找專業的失效分析公司幫你看看,修複幾個bug幾十萬是跑不了的,對了,交完錢以後麻煩請後麵排一下隊,前麵還有10家芯片公司的檔期在排。當然,出現bug也不全是設計的問題,有些也會涉及到晶圓廠的工藝的問題,找晶圓廠的工程師找問題。不好意思實在太忙,要不您找外麵的第三方測試機構幫您找工藝bug?一次又是幾十萬燒掉了。

假設一年以後所有的bug都解決了(哪怕還有一個bug,芯片都還隻是一塊磚!),就準備找長電,華天封裝測試了,雖然也要花錢但是價格比晶圓廠流片確實要親民不少。Finally,芯片終於做好了。為了下一輪融資和做企宣,這個時候激動人心的發布會終於可以開起來了~ 手握一顆芯片,微笑麵對鏡頭“咱家的芯片,YES!”

如果說把辦一家芯片公司比作西天取經的話,第一代芯片開始走量的時候,這個時候你可能才剛走出了長安城後麵如何打市場,如何提高量產良率,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毛利率,如何把自己的芯片做進終端的方案裏,如何取得各項認證(尤其是汽車芯片!),各項商務談判會複雜到讓你懷疑人生。庫存的流轉,供應鏈的拿捏,產能的獲取,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每一步都有要花錢解決和打點的人或者機構。對了,第一代芯片還沒開始流片的時候,一般第二代芯片就已經開始研發了,上麵的花費每一項都要再重新來一遍。

所以對於芯片初創公司來說,第一次流片失敗,如果故事講得好,下一輪融資進來還能再撐一撐,否則很有可能就撐不到第二次送去流片的時候了。今天一業內大牛跟我說:芯片初創公司團隊就是要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我深表認同,2次流片沒成功,團隊凝聚力基本就散掉了,這是花再多錢都買不回的東西。

所以,曾經有圈內一知名投資經理總結出了投資芯片設計公司的三大方法:求簽,測八字,看麵相。投資前給創始團隊每個人都算一卦,看看這幫人有沒有大富大貴的命,沒有就別浪費錢了。雖然是玩笑話,但還是道出了芯片投資的辛酸和不易。



現在整個半導體圈異常火熱,連賣奶茶的公司和賣西褲的公司都揚言要來自研芯片,看完我的這篇回答估計企業老板內心一顫,咱還是安安靜靜賣奶茶賣衣服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