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知乎高讚蘇曠曠
根據人社部的數據,我國的勞動人口大約是8億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口約4.5億。而剩下的6億非勞人口中,還包括著大量的兒童、學生、因病因殘人員、無生產能力老人等。
無論如何剔除,都意味著有大量已就業國人的收入水平低到不敢相信。
可怕的不是中國有6億人口月收入1000元,而是很多人對此一無所知。
怎麽理解?
因為以收入而論我們的社會結構是一個巨大的圖釘結構。
如果以Z軸縱坐標代表收入,垂直於Z軸的圓麵積代表每個收入區間的人口,那麽我們就會得到一個圖釘。
具象化一下:
這個圖釘尖銳無比,頂端高聳入雲,無論你收入多高,高你幾倍甚至幾十倍的人都大有人在。在縱坐標上,大部分人都處於下部,所以你經常覺得自己窮。
而偏偏底部又蔓延無邊,絕大多數人的收入擁擠在圖釘底的範圍之內。在麵積(收入)絕對排名上,哪怕你月入3k就已經超過了一大半的人,即使是中位數,也不過2000多。所以統計數據發布的時候,你不敢相信,連呼“被平均”。
然而二者並不矛盾,是既魔幻又現實的對立統一。
隻是不知道,那些在高聳入雲上頂部的人,能否理解巨大底部裏人們的生活?
十戶手胼胝,帝都房一平。高樓齊下視,日照羅衣色。笑指負薪人,不信生中國。
當金融、互聯網等專業站在了應屆生就業的鄙視鏈頂端,很多人忽視了GBT 4574-2017 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裏剩餘99%的行業。
從A到T 20個行業分類,近百個大類,數千個小類。每項行業裏麵都藏著時代的無麵人,大家踩在他們的背上,眺望著這盛世,但從不低頭看他們一眼。
還有兩個數據值得關注:
1、勞動報酬占GDP比重。
中華總工會報告,從1983年到2005年,中國居民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22年間下降了近20個百分點,從56.5%下降到36.7%。也就是說,我們的勞動在社會財富中相對來說不斷貶值。
資本的增殖速度遠遠超過辛勤勞動帶來的收益。舉個例子就明白了,一線城市的土著,賣1-2套房變現1000萬,放在銀行可以無風險理財每年收益40萬,而年收入40萬的勞動者已經是妥妥的金字塔頂了。
2005年之後呢?最近十幾年的數據,我查了半天沒查到權威數據。隻有一些研究數據說是在22%左右。順便說一下,美國的該數據一直在六成左右。
2、基尼係數。
根據最新的發改委數據,官方發布基尼係數的《中國住戶調查年鑒》,從2003年到2018年,中國的基尼係數走勢是這樣的:
當然,官方的數據統計口徑有一個問題:沒調查到前1%的最富有人口。也就是說,統計局的基尼係數較低,並不是因為基尼係數真的很低,而是他的調查並沒有覆蓋到那群1%富有的人。
如果算上這部分的富人,那麽基尼係數則是:
可以看到,這已經和著名的西南財大2015年的數據接近了。
然而,這個數據也有問題:其實它漏掉了前0.01%的最富有人群。
如果加上呢?
根據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發布《中國民生發展報告》顯示,如果不僅包括富人,還包括最頂尖的0.01%區間的富人的話,基尼係數則為0.67左右。
相信看完這兩個數據,更有助於我們理解視頻裏的話。
“從舊世界裏找麻煩很容易,但關鍵在於如何創造新世界。”
如果你覺得這種現象是不對的,那麽就有必要思考不對在哪裏。
問題在於分配。
不能得到有效分配的奮鬥毫無意義。
人獲取物質是為了更舒適的生活,換句話說,人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勞動,而非為了更好的勞動而生活。不能本末倒置。
在目前的分配體製下,生產要素貨幣化、市場化、資本化的前提下,什麽才是最重要的?分配,有效的分配。
分配談好了,加班,996,英勇奉獻,努力奮鬥才有意義。否則就都是耍流氓。
隻要不是生活在真空裏,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寒冬嚴峻下愈發緊張的勞資關係。
而996的程序猿,沒有假期的土木狗等勞動者們,跟工業革命時代紡織廠裏的女工,礦山裏的挖煤工其實並無本質區別。
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的社會形態與生產形式意味著鬥爭方式也可能是全新的。
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固有的弊端和技術紅利吃盡的影響雙重疊加下,逆全球化和“內卷”就逃脫不了,勞資關係緊張隻是其中一個側影罷了。
拔掉這顆“圖釘”,需要我們每一個勞動者的努力。
作者注:很多數據來源於看過的知乎回答等,恕我無法一一列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