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依賴於別人的好評價而活”...zt

(2006-09-26 19:32:49) 下一個

·馮音捷·

  任何蠢人都能炮製出一個規矩來,而且,一定有另外一些蠢人很看重它。 ——亨利·涉瑞

  周末的下午,我們去社區公園跑步。在公園湖邊的草地上,有幾個人在放風箏。

  在放風箏的人中間,有一位中國老人在熟練地牽製著一隻巨大的鷹風箏。隨著老人的收線和放線,那隻鷹有時急切地下滑,有時緩緩地上升,有時離地麵很近,有時平穩地翱翔在高空。老人風箏放得純熟、瀟灑。我們看得享受高興。

  旁邊,還有幾個放風箏的美國人。這些美國人有放飛機的;有放蝴蝶的;還有放蜘蛛超人風箏的。美國人放風箏的熱情和快樂也很感染人。可與那位中國老人比,他們個個都顯得笨手笨腳。特別是那個放飛機風箏的高大中年白人,他手中的線根本就管不了他的風箏。一陣風吹過,他的飛機衝上了天;又一陣風吹過,他的飛機又栽下了地。幾個來回,飛機風箏就摔掉了翅膀和尾巴。

  把話題從風箏轉到人的心情,人的心情很像風箏。人的心情有時高、有時低、有時急切、有時緩鬆。可是,心情這個風箏由誰來掌管?是心情的主人?是他人?還是南來北往的風?

  在中國長大,從小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話:“那樣做,別人會瞧不起你。”; “那太丟人了!”;“那樣太沒麵子!”。如果認真地相信了這樣的話,很可能,人就會太在意別人怎麽看自己,自己是不是很有麵子。由此,得到了別人的好評價或爭得了麵子,人的情緒就高漲,就愉快;聽到了別人的否定或丟了麵子,人的情緒自然就變得低落和壓抑。當過多地看重別人的看法和麵子時,人則時時需要別人的承認和肯定。有了別人的承認和肯定,人的心才會稍有安寧。這樣做人和行路,人就很難掌管自己心情這個風箏。那掌管人心情的力量一定是別人和外界的各種風。

  人群中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的、觀點和做人的方式。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需要、世界觀和做人方式去看和評價別人。無論怎樣努力,人都很難經常地使多數人感到滿意。如果,隻有在別人對自己滿意後,人才能對自己滿意,人的心情就很像那位美國人放的飛機風箏,時不時地要來一個倒栽衝。

  人生在世,潮流多變,風雲漠測。曾經時尚的東西,可成為時代唾棄的垃圾;曾經的大紅大紫,可變得無聲無息;曾經高權在握的,也可成為百姓一個。如果,隻有潮流承認自己,人才能承認自己;隻有風向上抬自己,人才能看重自己,人的心情雖然也會經曆幾次上衝,但心情的持久和最終狀態隻能是受傷和失控。

  努力把握和修練自己心情的人,常用這樣一句座右銘:“不依賴於別人的好評價而活”。別人承認,肯定,當然好。別人不承認,不肯定,人的情緒也不該有太大的波動。因為人本不應隨著別人的不承認和不肯定而看低自己。 “不依賴於別人的好評價而活”不是提倡不在意別人的情緒,更不是提倡不尊重別人,它是人內心修練的一個目標。不斷走向這個目標,人的心情會越來越不容易被外界的各種因素所打擾。而且,當獲得了持續的好心情後,人還會給別人帶來好心情,還會更尊重別人。

  走過人生,如果希望對自己的心情能有較大的把控,那麽,人就應有一套屬於自己並符合公眾利益的行為規範。為人,行事,人所依賴的應是自己的這套規範。隻要自己認為做到了,人就要肯定自己,並對自己基本滿意。別人的善意批評,可以作為經驗和參考。別人的挑剔、貶低、或發脾氣隻能看成是一陣小微風。隻要自己不允許,這些小微風根本就進不到人心裏。因此,也影響不到人的情緒。約翰·伍德(John Wooden)這樣對待別人的評價,他說:人應更在意自己的品格,而不是自己的聲譽,因為品格表明自己真正是什麽人,而聲譽隻表明別人怎麽看你。如果顛倒了二者重要性的順序,人很難成長,人也不會對自己滿意。

  可持續的快樂感來自人內心對自己的滿意。為了對自己滿意,人就要遵循自己的行為規範,接受自己和肯定自己。意識明確地做這種努力,人就是在訓練自己掌管自己心情的本領。沒有這種訓練,很可能在經過很多風雨後,人表現得仍是不知所措和失控。我們見過無計其數的人,這些人垂頭喪氣、失魂落魄,隻因為風潮轉了向或向上抬他們的風已停。這些人是潮流和風的犧牲品,更是自己太依賴潮流和風而沒有練就掌管自己心情本領的犧牲品。不想做這樣的犧牲品,人就要訓練自我接受,自我肯定,並遵循自己的行為規範去行事。通過自我訓練,人就能經得住潮流和頂得住風。

  當人能做到“不依賴於別人的好評價而活”時,人掌管自己心情的自如和熟練程度,就如那位中國老人掌管他的風箏一樣。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