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能選擇家人,但可以選擇朋友。...ZT

(2007-03-13 21:20:37) 下一個
一個人一生交400多個朋友,但保持聯係的不足40人

俗話說,你不能選擇家人,但可以選擇朋友。

所以一個正常的自然人,或多或少都會有朋友,朋友成為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人。

然而,其中有多少是知心好友,又有多少隻不過是熟人?

你敢肯定朋友也會像你喜歡他們那樣喜歡你嗎?

如果幾年不聯係,這些朋友還會把你視為朋友嗎?

人類學家認為,人類的交友現象具有跨文化的相似性。 人們為什麽對友誼看得如此重要?人類學家發現,朋友在我們的社會中被賦予了一個特殊的地位。家庭我們不能改變,鄰居讓我們心煩意亂,同事又不得忍受,隻有朋友被認為是我們生活中可以自由選擇的一部分。其他關係我們基本上無法控製,朋友關係則在我們的掌握之中。 人類學家很早就了解到,世界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亞馬遜流域的獵人兼采集者,到非洲的牧人——都擁有類似的社會模式。例如,人們都按照若幹層“圈子”來組織自己的人際關係:最近的圈子被稱作“死黨”,他們稱得上是真正的朋友,在最緊要的關頭,不管你喜歡不喜歡,隻要他們認為應該幫你,就會拉你一把。在真正的朋友以外的圈子是有某種“特殊聯係”的意氣相投者,這類人你也以朋友相稱,可是由於接觸得不是很頻繁,在你的內心深處,他們其實稱不上真正的朋友。最外麵的圈子人數更多,聯係也更為鬆散。 一些人類學家分析認為,不管你處在哪一種文化中,你都被“三個圈子”包圍著,於是人類的交友現象出現了跨文化的相似性,其原因在於,進化將社交網絡固化在我們的大腦中。但由於人類學家的慣例是某段時間隻關注某種文化,因此在此之前,人類學家提出的理論難以找到有說服力的證據支撐。 盡管各種文化裏的社交圈規模雜亂無章,但仍有一個相同的交友規律。 為了對全球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下的交友現象客觀、全麵地進行比較,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生物人類學家羅賓•敦巴爾和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物理學家迪迭爾•索尼蒂帶領一個研究小組,對從世界各地搜集的61項有關社交網絡的人類學成果進行了綜合研究。 剛開始,當研究人員采用了一種處理分形係統(在分形係統中,模型以不同比例進行折疊)的數學方法後,他們驚訝地發現了這樣一個交友規律:外層社交圈所包含的人數比與之相鄰的內層社交圈多了3倍。 最近,敦巴爾小組在《倫敦皇家學會學報》上發表了這一研究結果。敦巴爾承認,這個發現當然令人興奮,畢竟在此之前,沒有哪位人類學家得出過類似的結論,但他們不會因此忘乎所以,因為他們的發現提出的問題遠遠超過給出的答案。研究人員推斷:“這種比例肯定具有進化意義”。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人類學家艾倫•約翰遜認為,敦巴爾等人得出了大腦為構建社交網絡提供了物質基礎的結論,此項研究很有說服力。可是,在另一個層麵上,交友一事看似簡單,其實不然。雖然友誼是那些喜歡互相陪伴的人的紐帶,但進一步研究就會發現,人們對朋友的看法可謂千差萬別。

關於朋友,一個很清楚的現實是,人們珍視友情,尋求友情,但在許多人的生活中,他們仍對友情困惑、猶豫、失望。有人說,長久的友情改變了他的生活,從某種程度上友情比婚姻還重要;但也有人說,友情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你總是可以將老友拋棄,老朋友走了,新朋友會來。一位女人說,她會為朋友獻出生命;一位更年輕的女人會說,她交朋友都非常實際,目的就是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輕鬆。 一般說來,我們每個人大約擁有30位朋友,其中有6個被我們視為密友。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對擁有朋友感到自豪,很高興他們選擇了我們,我們選擇了他們。我們都寧願相信朋友身上折射出一些重要現實:我們是怎樣的人。

但交友並不是一種自由選擇的行為,倒更像是買房子。我們買房子首先要考慮能否買得起,市場如何,反複無常的主人是否會接受我們出的價。交友也如此,我們隻能從我們遇到的人中選擇我們的朋友。 在一生當中,我們交的朋友可能達到400個,但保持聯係的不到10%。雖然60%的人宣稱友情比職業、金錢或家人更重要,但其他研究顯示,男人擁有的朋友數量比女人擁有的朋友數量少,中產階層的朋友比工薪階層多。 其實,我們對友情的了解都建立在推測之上,我們並不清楚朋友究竟看上了我們什麽,我們可能非常喜歡他們,但不知道他們是否也願意與我們建立更密切的關係。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讓友情嚇一大跳。

英國作家愛德華出了一本書,在社會上引起轟動,兩年多來,他成為人們追捧的對象,與那些過去他希望交但一直沒有機會交的人交上了朋友,他認為自己擠進了一個新圈子,並為此而高興。可是,現在他的書沒人提了,他也很長時間沒有收到朋友們的請柬了,連聖誕賀卡都收不到。這讓他非常震憾:他的性格和才華並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別人怎麽對他不感興趣了呢?

有證據顯示,擁有朋友的人比沒有朋友的人更長壽,更快樂。 生物人類學家提醒說,如果你的朋友是一位爭強好勝的人,如果他對權力、金錢充滿渴望,那麽他的價值觀很有可能影響到他們的私生活,包括友情。了解到這一點,當你的朋友在你遇到麻煩的時候,突然像水一樣流走了,你就不會感到很吃驚了。研究發現,對友情很少失望的人要麽是因為他們的友情沒有經受過任何考驗,要麽是因為他們對朋友的概念有著非常清楚的理解。還有一種人屬於知足者常樂型,他們交朋友隻是為了隔三差五地一起喝一杯或聊聊天,一起踢場球,決不苛求從朋友那裏得到更多的東西。人需要朋友,尤其在晚婚晚育成為時尚的今天,等你做祖父時,你可能已經70歲了,家庭成員減少,空閑時間增多,我們就更覺得被他人珍視的重要。而朋友可能會填補這個空白,前提是我們必需掌握交友的技巧。交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朋友不能用契約來約束,人又是難以預測的動物。盡管如此,我們仍然需要玩交友遊戲,有證據顯示,擁有朋友的人比沒有朋友的人更長壽,更快樂。

正如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所說:“生活幸福得益於人類的智慧,而人類最大的智慧是擁有朋友。沒有朋友,隻知道吃喝,那是虎狼的生活。”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回複 悄悄話 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