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架

白雲意懶,偏來僻處媚幽人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看看中國流行讀什麽書

(2009-01-03 16:19:58) 下一個

30年閱讀熱點回溯:傷痕文學到青春派作家群 (ZT

- 20081222日 範風琴 上海社科院學刊 

求知若渴的精神閱讀

  關鍵詞:傷痕文學開禁西方文化美學熱朦朧詩

  十年浩劫給人們帶來了精神和物質上的巨大傷害,文革結束後“傷痕文學”應時而生。較早在讀者中引起反響的“傷痕文學”是《人民文學》1977年第11期刊發的北京作家劉心的《班主任》,當時評論界認為這一短篇揭露了“文革”對“相當數量的青少年的靈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內傷”。而“傷痕文學”的名稱來源於複旦大學一年級新生盧新華於1978811日在《文匯報》上發表的小說《傷痕》,短短幾千字準確地擊中了那個時代的痛處,引起了人們強烈的共鳴。 

  “文革”對文化的嚴重摧殘以及對新聞出版的嚴格控製,致使公眾精神生活一片荒蕪。“文革”結束後,公眾求知若渴的熱情引爆了席卷70年代末以及整個80年代的文化熱潮。那時候,圖書館門前一早就擁滿等待開館占座的人,恢複高考後上大學的那批學子在圖書館裏留戀忘返。一些遭封禁的文學名著一開禁,大家都搶著買,書店門前也經常排起長龍。一個有意思的細節值得一提,當時開禁書目印刷用紙緊張,經批準動用了印《毛澤東全集》的儲備紙。

  1979年前後,思想界從“文革”的禁錮中蘇醒,人們開始反思被扭曲、被異化的人性,頌揚人性的解放,形形色色的西方美學思潮開始湧入中國,我們現在熟知的各種主義最初都以美學的名義介紹到中國。朱光潛的《談美書簡》、宗白華的《美學散步》、李澤厚的《美的曆程》風行全國。在那樣一種啟蒙的氛圍和語境當中,西方思想文化著作、尤其是哲學理論書,如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薩特的《存在與虛無》這樣閱讀難度極高的“天書”,以及黑格爾、康德等人的哲學著作,也竟然成為暢銷書,上了普通市民家庭的書架。

  80年代是一個屬於詩歌的年代,北島、顧城、海子、舒婷的朦朧詩在人們心中劃下了一道道詩意的弧線。“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裏/我隻想做一個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等詩句在人們口中爭相傳誦。19891月,海子寫道:“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我有一所房子,麵朝大海,春暖花開……”然而,海子沒有實現在塵世中做個“幸福的人”的願望,兩個月以後他臥軌自殺,隨之而逝的絕不僅僅是日漸式微的朦朧詩,而是一個激情昂揚、充滿理想的時代。

  逐步分化的大眾閱讀

  關鍵詞:武俠小說言情小說三毛“王朔現象”汪國真熱張愛玲王小波明星出書《老照片》

  如果說80年代初的閱讀還是有一個整體走向的話,那從80年代中後期開始閱讀口味和閱讀趨向分化了,閱讀潮流一波接一波,但每種潮流都構不成很大的影響,是一個“沒有主潮的時代”。

  八九十年代,很多人的生活因有了金庸和瓊瑤而多出幾分色彩。金庸的武俠作品以翻版盜印本的形式廣為流傳,人們念著“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沉湎於那個橫刀立馬、快意恩仇的江湖世界中。而瓊瑤的言情小說則成了眾多少女人手一冊的“口袋書”,女孩子們幻想自己就是瓊瑤筆下多愁善感、清純美麗的女主人公,和命中注定的白馬王子演繹著一波三折、或淒美或圓滿的愛情故事。當然,古龍、梁羽生的武俠小說以及亦舒的言情小說也同樣廣受歡迎。

  流浪的三毛向人們走來,撒哈拉沙漠裏的故事、三毛與荷西的浪漫愛情至今讓人們難以忘懷。80年代的中國人還很少有機會出去旅行,三毛這樣一個浪跡天涯的女子,她所提供的旅行經曆,傳遞的那種浪漫氣質吸引了無數的人。然而三毛最後用絲襪結束了自己的漂泊,留給人們不盡的唏噓。

  80年代後期,王朔的橫空出世絕非偶然。王朔小說裏的“頑主”們表麵上看來逍遙快活,實際上內心卻大多充滿焦灼和苦悶,他們的“痞”中往往透露出唐詰坷德式喜劇似的悲涼。80年代後期,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快,一種講究實用、追逐實例的風氣迅速蔓延,傳統價值失落了,理想主義成為可笑的代名詞,這些正是王朔小說得以流行的社會語境。

  1990年紅遍全國的“汪國真熱”有些讓人意想不到。1990年汪國真出版第一部詩集《年輕的潮》,連印5次,印數達15萬冊,被列入當年十大暢銷書,少男少女抄錄汪詩成為一種時髦。但汪國真的詩歌也因內容膚淺被認為是思想的快餐,很快,汪國真就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張愛玲的曠世才情一直受到很多人的追捧,這種追捧在1995年張愛玲去世後到達高潮,那時凡是張愛玲的著作,統統被搶著出版;有關張愛玲的傳記,紛紛問世。同樣因作家本人的離世而掀起讀其作品熱潮的還有“王小波熱”,1997411日王小波英年早逝,使這位以自由主義思想寫作雜感的作家身上蒙上了一層悲情色彩。其小說“時代三部曲”、雜感集《沉默的大多數》等為他贏得了極大的“身後名”。

  1995年趙忠祥以《歲月隨想》開啟了明星出書的熱潮。《歲月隨想》出版不足3月,連印5次,印數達55萬冊充分說明了明星出書具有巨大的市場。此後,楊瀾的《憑海臨風》、倪萍的《日子》)、水均益的《前沿故事》、白岩鬆的《痛並快樂著》等紛至遝來。

  世紀之交,閱讀發展到“讀圖時代”,《老照片》1996年底一經問世即風靡全國,掀起了“老照片文化熱”,它帶動了一批“老照片”出版物,共同形成了一個如火如荼的世紀末“懷舊”。 

  大眾閱讀的功利時代 

  關鍵詞:《哈佛女孩劉亦婷》《誰動了我的奶酪》《把信送給加西亞》幾米

  市場經濟下社會生活的功利性越來越強,大眾的閱讀目的也越來越趨向功利。進入新世紀之後,文化分層的趨勢越來越清楚和明顯,每一種類型的閱讀都有明晰的閱讀圈子,原來那種不考慮消費者需求的文化生產模式已經過時。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社會,對下一代的教育越來越受到家長的重視。《哈佛女孩劉亦婷》的風靡是出版界和教育界的一個神話,書中寫了劉亦婷父母對劉亦婷的素質培養紀實,這讓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奉為圭皋。另外,《比爾·蓋茨給青少年的11條準則》、《哈佛家訓——一位哈佛博士的教子課本》、《卡爾·威特的教育》這類圖書也呈現持續旺銷之勢。

  2001年冬,美國作家斯賓塞·約翰遜的《誰動了我的奶酪》一書登陸中國並掀起了一股強勁的衝擊波。《奶酪》通過一個有趣的寓言講述了變化以及如何應對變化。自從《奶酪》後,《窮爸爸,富爸爸》、《孫悟空是個好員工》、《細節決定成敗》、《藍海戰略》等經管勵誌類的書成為職場人的主要充電讀物。像《把信送給加西亞》中的羅文一樣讓老板賞識與放心,已成為大多職員的職場目標,而這些暢銷書中總結的職場概念也已深入人心,成為辦公室法則。

  幾米的“都市溫情繪本”的流行是一個另類。在城市鋼精混凝土中穿梭奔波的人們開始疲倦了,而幾米的《向左走,向右走》、《地下鐵》等作品用精美細膩的圖畫、清新舒潔的語言,描繪出都市人的感慨、幻想與夢,撫慰著都市人孤獨易感的心靈。

  傳統文化的複歸 

  關鍵詞:國學熱《品三國》《於丹〈論語〉心得》《明朝的那些事兒》

  近幾年來,社會上流行起國學熱,閱讀也迎來了傳統文化的複歸,書店裏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莊子、老子、孔子。作為精神動物的人,即使生活在物質當下,也仍然需要精神家園的歸宿,“國學”似乎成了人們尋找精神家園歸宿的一條現實的路。

  若幹年以後,當曆史老人再度回眸2006年的中國,一定會被國人對曆史的偏愛與擁戴而激動不已。在央視《百家講壇》持續的“造星運動”中,先是“學術超男”易中天《品三國》書稿以天價競標引起中國出版界劇烈震蕩,創下知名作家都難以企及的版稅神話,熱銷勢頭長久不衰。然而這一神話讓另一“學術超女”於丹的《於丹〈論語〉心得》重現,銷售很快突破100萬冊。當然,不得不提的還有當年明月,20063月,一個網名為“當年明月”的小公務員在天涯社區網站的“煮酒論史”論壇上在線寫下《明朝的那些事兒》這篇“四不像”的文章,用一種調侃和頗有些幽默的手法娓娓道來發生在明朝的一樁樁事,一向曲高和寡的曆史文化論壇因他的出現而掀起了一場“血雨腥風”般的爭論和討伐,後《明朝的那些事兒》在新浪博客頻道連載,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裏,點擊量就超過了100萬。此後,《明朝的那些事兒》一書的暢銷又在出版界引發了一場“那些事兒”的熱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