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章選讀 - 信息化的“江湖傳言”

(2007-02-03 11:28:23) 下一個
在信息化的江湖中,有各色人等,利益紛爭。作為共同的行為基準,大家遵循著信息化的江湖文化。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說的就是江湖文化的力量巨大。文化的精練表達形式有兩種,一種是格言,另一種是傳言。格言都是正確的行為準則,可以無條件地遵循;而傳言往往似是而非,需要謹慎鑒別,否則可能招來“殺身之禍”。

麻煩在於:格言與傳言往往難以區分,江湖險惡,由此產生。比如在金庸的江湖中,“少林”便不是江湖格言(不是行為規範),而是傳言(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邪教”便不是江湖傳言,而是格言;“君子”或許是傳言,“浪子”能成為“格言”,如此等等。當然,這是金先生給我們創造的寓言,以博一笑而已,現實中是沒有這些武林江湖的。

但是,信息化的江湖是一個客觀存在,傳言對我們有著實際的影響。麵對傳言,人們會判斷,然後根據判斷做出抉擇,這種抉擇產生相應的後果。如果傳言不明確,抉擇的動機看不透,那麽最終的結果必然是不可控的。

所以,我們有必要對信息化的江湖傳言做一番分析和鑒別,揀出哪些是真格言,哪些是傳言;或者雖然是格言,但是已經有了很多誤讀,被“傳言化”了。作為思辨的起點,我們先將一切“存疑”,即將所有的“格言”暫且先歸為“傳言”,先從傳言說起;再進一步,我們還有必要對人們在傳言麵前做出判斷和抉擇的規律進行剖析,看清楚他們理性思維的心理和策略優選的過程;以此為基礎,我們還應該分析信息化現實中由於傳言導致的惡劣後果,以及針對這種現象提出的對策。

這個推理的過程,簡單地說,就是傳言——博弈——風潮——反思。

【傳言】

分析傳言還隻是第一步,更重要的工作是要認清:麵對這些傳言,人們會采取什麽樣的舉動,這些舉動會造成或者已經造成什麽樣的後果,以及應該采取哪些辦法來防治惡劣後果的再發生。

首先對“傳言”做一個解釋。從社會學的角度講,“傳言”就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傳播的陳述或觀念,是不斷重複的溝通方式,因此是一種集體行為。心理學家認為,傳言的傳播方式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在人們心目中傳言的事件是重要的;二是人們關注的重要事件信息不明確。人們對事件越重視,信息越不明確,傳言的流量越大,影響越廣。

以下挑一些主要的“傳言”進行分析:

傳言之一: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十六大報告中的表述,是我們搞信息化的戰略指導方針,當然是格言,這是勿庸置疑的事情。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它的“傳言化”。

首先,這句話是對誰說的?“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還有一個孿生兄弟,叫做“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在流傳的時候為什麽總是被忽略了?兩句話相輔相成,構成兩個產業之間的完整互動。流傳中的片麵性,實質上是對這句話的話語對象的誤解。當前,我國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信息文明同時並存,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的觀念和製度在同一時空中碰撞。信息化和工業化,正所謂“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但是信息化更加時髦,所以有人會片麵強調信息化對工業化的作用,而忽視工業化自身的發展需求。如果要問:信息化與工業化,誰先誰後,誰輕誰重,誰緩誰急,一定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似的問題,這也說明,工業化和信息化,二者結合起來才是這個傳言的話語對象,千萬不要說糊塗了。

其次,這句話的實施重點是什麽?現在有人說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主要是調整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有人說要認真區分政府和市場的不同作用,充分利用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堅持需求導向、企業為主體。這上升到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關係的層麵。所謂綱舉目張,這是一個關鍵的問題,先調整哪個,關係到操作實踐的策略問題。是二者都重要,同時進行,並行不悖?還是先發展哪一個?

第三,誰從這句話中獲利最大?毫無疑問,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必將促進我國信息化和工業化的雙贏發展,獲利最大應該非我莫屬。但是有跡象表明,在信息技術產品的應用層,國內大型信息化應用的係統集成,其核心設備多為境外跨國公司的產品所壟斷,這不僅嚴重製約了我國信息產業的健康發展,也在信息安全和經濟安全方麵埋下諸多隱憂,結果是我們搭台,別人唱戲。為什麽我們不會唱戲?我們應該怎麽唱戲?應該唱哪出戲?

傳言之二:數字鴻溝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客觀上是提高我國的信息化水平。但是還有一句傳言等著那些信息化的狂熱分子,即所謂“數字鴻溝”。按照傳言中的解釋,數字鴻溝是在全球數字化進程中,不同國家、地區、行業、企業、人群之間由於對信息、網絡技術應用程度不同以及創新能力的差別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識分隔”和“貧富分化”問題。也就是說,這個鴻溝邁不邁得過去,還是兩說呢!

按照筆者的理解,這是最“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的傳言。我們應該仔細想想這樣幾個問題:

首先,憑什麽說我們有“數字鴻溝”?有人提出以下這些指標,說明我們存在數字鴻溝:全球互聯網業務中有90%在美國發起、終接或通過。互聯網的全部網頁中有81%是英語的,其他語種加起來不到20%。互聯網上訪問量最大的100個網絡站點中,有94個在美國境內。全球互聯網管理中所有的重大決定仍由美國主導做出。負責全球域名管理的13個根服務器,有10個在美國,等等。但是需要問一下:提這些數據有什麽意義?依此看來,除了美國,世界各國都有“數字鴻溝”,這隻不過是常識而已,常識值得再販賣嗎?至於將常識說得如此危言聳聽嗎?“鴻溝”與“差距”、“距離”等有什麽量和質的差別,以至於我們一定要用“鴻溝”而不是“數字差距”或者“數字距離”?最後,“數字鴻溝”是中國人自己提出來的還是美國人提出來的,我們是不是在替別人“傳話”?這些問題不搞清楚就流傳“數字鴻溝”,不僅會造成認識上的恐慌,而且可能正中人家的圈套。

其次,“數字鴻溝”是真有那麽危急嗎?有數字鴻溝,就有“非數字鴻溝”,比如知識、技能、管理、觀念、文化等諸多方麵,我們與發達國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要說有鴻溝,這些也應該包含在內,為什麽把注意力單放在“數字鴻溝”上麵?與“非數字鴻溝”比較,誰才是最亟需重視並采取對策的,誰是首要危機?是解決了“數字鴻溝“,其它的差距就能夠迎刃而解了,還是正好相反?

第三,“數字鴻溝”的危害有多大?有人說,“數字鴻溝”不消除,也如經濟學上的“木桶理論”一樣,局部性的差異將影響整個區域的最終競爭力。問題是,在當前的中國,最短的那塊木板是數字化,還是別的什麽?我們的競爭力整體上是一個什麽麵貌,哪裏長哪裏短?如果信息化的木板不是最短的,將它無限度地加長,是不是新的資源浪費?木板之間應該如何協調增長?

傳言之三:不上ERP是等死,上ERP是找死以上兩句傳言說的是信息化戰略,落實到具體層麵,也有讓人沮喪的傳言,其中最知名的是“不上ERP是等死,上ERP是找死”。據說這句赫赫有名的“格言”是赫赫有名的柳老師提出的,這為它的廣泛流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然也有人辟謠說柳老師當時並非這麽說的,是被篡改了的。無論如何,這句傳言已經廣為流傳,成為信息化江湖中最有爭議的傳言。這句傳言值得商榷的地方是:

首先,憑什麽說不上ERP就是“死路”一條?不用ERP,用別的不行嗎?不信息化不行嗎?企業不搞信息化建設,就一定是死路一條嗎?現在中國有那麽多企業沒有上信息化,要想全麵實施信息化可能得很長的時間,它們能挺到那時候嗎?國外那些活著的企業都是信息化了的嗎?或者說,國外那些死了的企業都是沒有信息化的嗎?沒有信息化的時候,我們的企業是靠什麽活過來的?等等。

其次,憑什麽說上ERP就是“找死”?這種自殺是ERP特有的現象,還是對所有信息化過程都適用?言外之意是說隻要搞信息化就是自殺嗎?國內外那麽多搞了信息化的企業為什麽沒有死掉?為什麽IT企業編的“案例”集子都是成功的,沒有失敗的?這個結論的得出,是依靠經驗總結,還是一種統計規律,或者一種必然趨勢,還是誰的臆斷?有人又說“找死不一定會死,還是有不死的幾率”,難道信息化就一定是看企業造化如何,而沒有“不死”的必然嗎?怎樣才能“不死”?如果可能不死,怎樣把握不死的幾率?

第三,如果“死”是“困境”的極端說法,那麽,信息化的困境是什麽,不信息化的困境又是什麽?信息化真的是一個悖論嗎?這個悖論是一種宿命嗎?有辦法打破這個悖論嗎?“上”與“不上”的決策點該如何確定?

第四,如果上ERP一定要死,那麽,能知道究竟是怎麽死的嗎?是被信息化的投資拖累而死的嗎?是被信息化搞亂了企業的管理體係和利益平衡而死的嗎?是被信息化亂尾工程造成的雞肋惡心致死的嗎?是信息化條件不成熟但拔苗助長而死的嗎?還是被搞信息化的sales或技術人員忽悠致死的?如果不問青紅皂白,就將死的原因推到ERP身上,找不到病原體,恐怕傳言隻會越來越甚。

傳言之四:信息孤島即使有那些不怕“上ERP找死”的人,做成了信息化係統,傳言也不會讓他安生,讓他不能心存僥幸,因為還有“信息孤島”的問題可能存在。

按照傳言中的說法,由於過去對信息化的投入是在分散體製下進行的,造成了信息係統分散、異構、封閉,互相之間不能信息共享,形成了一個個的“信息孤島”。並且還說,信息孤島使得大量的信息資源不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效率低下,已經成為阻礙我國信息化建設進一步發展的最大障礙。那麽不禁要問:

首先,“信息孤島”是個問題嗎?如上所述,如果這個傳言說的是一個科學發現,廣泛宣講是有價值的;如果是一個常識,隻不過用了一個危言聳聽的名字,販賣出來嚇唬人,達到某種目的,就不能稱其為問題。那麽,“信息孤島”是一個普遍規律,大家都會遇到,還是特殊情況,隻有我國會遇到?為什麽有人宣揚“我國要警惕形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信息孤島”?為什麽這樣一個世界第一要出現在我國而不是他國?

其次,“信息孤島”很可怕嗎?如果信息不共享,後果有多嚴重?出現過因為“信息孤島”而引發的嚴重後果嗎?在當代信息化之前我們就沒有“信息孤島”嗎?它給我們造成的影響統計分析過嗎?“千年蟲”事後被證明是一場虛驚,“信息孤島”是否也是一個新的“千年蟲”?我們是防患於未然還是杞人憂天?

第三,我們有什麽信息可以共享?我們的信息化進展很充分,以至於有很多“數字財富”值得共享嗎?“非機動車”有必要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跑嗎?解決“信息孤島”前是否應該評估一下我們的信息化水平?

第四,解決“信息孤島”問題的有效方法是什麽?信息係統是首要的解決之道嗎?製度、體製、規則、程序、文化、習慣等的變革和信息化比較,哪一個更應該先行?不用信息化係統能夠解決信息孤島問題嗎?解決信息孤島真那麽困難嗎?

傳言之五:CIO階層“CIO階層”雖然最近媒體才熱炒,但是很快就變做江湖傳言了。這句話非常厲害,直接抓住了問題的根本,因為在中國革命實踐中,“依靠誰,團結誰,打倒誰”是一個首要問題,它決定著革命的基本路線。提出CIO階層,就將傳言從純觀念層麵轉移到“人”身上。我們要警惕:

首先,CIO成為階層的標誌是什麽?有人說“由於信息在企業運營中的作用日益舉足輕重,IT技術的應用已經完全打破了企業的傳統勢力格局,企業信息係統的負責人已經迅速躋身高級管理層,動輒掌握數以億計的IT投資”,由此判斷CIO階層正在“浮出水麵”。那麽,具體判斷CIO階層已經形成的標誌到底是什麽?據說這個標準是國外傳進來的,國外的CIO成為一個階層了嗎?哪些跡象能夠表明CIO階層的存在?CIO階層存在於我們的觀念中,還是客觀現實?“CIO”和“信息中心主任”或“信息化副總”有本質的區別嗎?

其次,CIO是什麽階層?CIO屬於管理階層,還是專業技術人員階層,還是辦事人員階層?他們掌握的資源和權力到什麽程度?他們真的具有一個階層的能量,還是“看上去很美”?CIO是又一個趕時髦的詞匯嗎?

第三,我們需要CIO階層嗎?我們在多大的程度上需要CIO階層?CIO成為階層對信息化有什麽好處?是讓信息化有一個真正的高級管理人員,還是為信息化找一個和稀泥的,抑或是找一個信息化失敗後的替罪羊?

備選傳言:知識經濟;信息安全;摩爾定律;電子商務;管理變革;千年蟲;“金字”工程以上我們對5條信息化的傳言做了一些質疑,並提出一些格言但沒有分析。隻是想說明,麵對傳言,我們需要問更多的“為什麽”,從不同的角度多思考一下,先存疑,不盲從。不要怕自己的問題很業餘,很外行,不要怕那些“權威專家”的嘲笑,一方麵,不懂就問,沒什麽不好意思的;另一方麵,到底是真權威還是假專家,說的話是對還是錯,我們也還要懷疑一下,因為有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上了權威的當。所以,留下一些信息化的傳言,請大家自己來做分析批判。

分析傳言還隻是第一步,更重要的工作是要認清:麵對這些傳言,人們會采取什麽樣的舉動,這些舉動會造成或者已經造成什麽樣的後果,以及應該采取哪些辦法來防治惡劣後果的再發生。

【博弈】

信息化中類似的博弈,不僅在政府之間展開,而且在信息化的相關各方之間都存在,比如政府與行業企業(傳統產業)之間的博弈,行業企業之間關於信息化的博弈,政府與IT企業之間的博弈,行業企業與IT企業之間的博弈,IT企業之間的博弈,等等。這是一個充滿博弈的市場,用博弈論的方法分析他們的決策過程,我們就借得了“一雙慧眼”。

麵對紛紛傳言,人們會自然地根據自己對其中信息的掌握和判斷,理性地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策略和措施,達成自己期望的最好結果。如果很多人都這麽做,那麽他們之間就形成了經濟學家所謂的“博弈”。博弈論會給我們對信息化江湖傳言的進一步思考提供方法和思路。

關於博弈,首先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博弈論是一種“遊戲理論”。其準確的定義是:一些個人、團隊或其他組織,麵對一定的環境條件,在一定的規則約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時或先後,一次或多次,從各自允許選擇的行為或策略進行選擇並加以實施,並從中各自取得相應結果或收益的過程。抽象出來,一個完整的博弈應當包括五個方麵的內容:第一,博弈的參加者,即博弈過程中獨立決策、獨立承擔後果的個人和組織;第二,博弈信息,即博弈者所掌握的對選擇策略有幫助的情報資料;第三,博弈方可選擇的全部行為或策略的集合;第四,博弈的次序,即博弈參加者做出策略選擇的先後;第五,博弈方的收益,即各博弈方做出決策選擇後的所得和所失。

一個簡單的例子,現在提倡“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各地區的政府在決策是要重點發展信息產業,還是傳統產業的時候,就要用到博弈論。現在中國的情況是:發展信息產業,符合大潮流,見效快,容易出成績;改造發展傳統產業,難度大,周期長,見效慢。在決策的時候,政府的博弈行為是:如果自己發展傳統產業,其它地區發展信息產業,可能早出成績的不是自己而是別人;如果自己發展信息產業,其它地區發展傳統產業,早出成績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最壞的結果是大家都搞信息產業,雖然短時間都能夠出成績,但是不發展和改造傳統產業,信息產業的市場必然萎縮,信息化就成了“泡沫”;最好的結果就是大家彼此配合起來,一些有基礎、有條件的地區重點發展信息產業,某些區域將改造傳統產業和發展新型產業作為主要發展方向,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的分工合作,達到雙贏。在缺少溝通的情況下,每一個政府都會想,別人肯定會選擇發展信息產業,那麽自己的最佳選擇就是也發展信息產業,至少大家短期內都有成績。博弈的結果是全國各地都選擇優先發展信息產業。這個結果對各方有利,但是整體效果最壞,更專業的說,是“非合作博弈”。

上麵的例子中,“政府們”是博弈的參加者,博弈的信息是“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所描述的信息化與工業化的發展狀況,博弈方的策略是搞信息產業還是傳統工業,博弈的收益是最快得到經濟效益和政績。

這裏對這種博弈的其它因素不仔細分析,專門探究一下“博弈信息”,因為它是博弈各方決策的依據。按照汪丁丁先生在《“交易費用”與博弈均衡》中的結論,博弈所依據的“信息”屬於公共知識,而公共知識來自一個社會的文化傳統。本文第一部分所辨析的那些信息化的江湖傳言,構成了信息化的江湖文化,在此我們可以說,這種文化是我們社會的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信息化有關各方的決策和策略。

接著上麵的例子來說。對“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這個博弈信息的不同理解,將導致不同的政府決策。在第一部分中,我們提出要分析“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話語對象,即它是“對誰說的”。如果大家以為這句話是單獨對信息化或者工業化說的,就會割裂這兩個產業,判斷它們之間存在的先後、輕重和緩急的關係,進行“魚肉和熊掌”的選擇,這實際就是我們上麵例子中出現的博弈結果。

更進一步的分析,如果大家對“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有另外的理解,會導致上麵的博弈出現變化嗎?如果大家認識到這句話表述的是兩個產業配合發展的戰略安排,是一個相輔相成的發展思路,博弈的基礎就變了,政府博弈的利益點可能會轉向如何選擇更優化的兩個產業之間協調發展的戰略部署上麵來。這是符合邏輯的,因為很顯然,掌握的博弈信息不同,必然導致策略的不同;每一種對傳言的理解,會導致一種對應的策略;理解的對錯或者深淺,會導致決策質量的好壞。簡單地說,新的思辨導致新的博弈。

而本文的核心思想就是想探究一下,對信息化傳言的不同理解是如何影響各方的博弈策略的,相應的結果,在社會和國家的整體層麵上是好還是壞。

這是一個意義重大的討論,因為信息化中類似的博弈,不僅在政府之間展開,而且在信息化的相關各方之間都存在,比如政府與行業企業(傳統產業)之間的博弈,行業企業之間關於信息化的博弈,政府與IT企業之間的博弈,行業企業與IT企業之間的博弈,IT企業之間的博弈,等等。這是一個充滿博弈的市場,用博弈論的方法分析他們的決策過程,我們就借得了“一雙慧眼”。

【風潮】

信息化中那些為我們熟悉的現象,他們都是由於對信息化傳言的不同理解而導致的博弈結果,這些結果可能對當事人各方有利,但是總體上來看,它們是損害社會和國家利益的,是最差結果,導致了不健康的社會風潮。

上麵詳細分析了信息化的一種博弈過程,但是本文不打算將其中所有的博弈行為逐一分析,隻準備梳理一下信息化中那些為我們熟悉的現象,他們都是由於對信息化傳言的不同理解而導致的博弈結果,這些結果可能對當事人各方有利,但是總體上來看,它們是損害社會和國家利益的,是最差結果,導致了不健康的社會風潮。

第一,信息化“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為什麽很多信息化工程是“一把手”工程,或者多年來企業信息化建設中一直存在重硬輕軟的問題,這是整個社會對軟件認識的滯後。企業搞信息化建設,對花錢買硬件容易理解,硬件往那兒一擺,領導和大家都看得見,花多少錢,那都是固定資產;軟件在什麽地方?看不見,摸不著。對軟件的價值不理解。有人說這是長期計劃體製下傳統的思維定勢和守舊觀念,思想保守,因循守舊,不圖進取,不敢創新,先求無過,再求有功,缺乏開拓精神和創新意識。其實客觀來看,當事人不承擔奉獻,還可能獲得一定成績,不能不說他們的這些選擇是理性的。這難道不是那種“局部最佳,整體最差”的非合作博弈結果的生動體現嗎?

第二,軟件園和高科技開發區。在信息化過程中,全國建設了很多軟件園,規模上億元、甚至幾十億元。誠然這兩三年,愛爾蘭、約旦等發展中國家正在成為軟件勞力出口的國際強手,他們的特點都是沒有掌握、也沒有計劃掌握核心技術,因而把勞力出口放在技術發展之上。但是這樣的方式,是中國信息化發展的目標嗎?正是大家都以為建立“軟件園”是必要舉措,自己建與別人建之間有博弈關係,博弈的結果是大家都建,全國“軟件園”總投資成本已經達到幾百億元,它們的技術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何?

第三,信息化高技術的實驗場。麵對那些信息化傳言中所傳遞出的危機,比如“鴻溝”、“孤島”、“安全”等等,我們信息化的神經十分緊張,不得不在信息化的夠用和一步到位、能用和安全、適用和先進、局部和整體等兩難的境地中進行博弈,結果很可能是為了保險起見,我們選擇了最好的信息化方案,使得中國成為世界最先進信息技術和產品的實驗場。

第四,賣腦白金一樣地賣ERP。在“不上ERP是等死,上ERP是找死”的影響下,國內那些實力不強的ERP提供商就像賣‘腦白金’一樣,在推動ERP項目時仍然采取傳統產品的“掃市場”、“鋪貨”等推銷方法,業務人員為了簽到企業的ERP項目,展開低價無序的競爭,不切實際地滿足用戶的任何要求,隻求賣出去即可,根本不做長遠考慮,其結果是實施質量低下,使ERP項目效果普遍不理想。而那些買ERP的人,往往也會在價格問題上被弄糊塗,為什麽同樣叫做ERP,這個要幾十萬、上百萬,另外一個隻要幾萬甚至幾千?博弈的結果,是買家出價和賣方的價格都越來越低,這是價格競爭的非合作博弈的經典結果:利潤率為零。

第五,突擊提拔CIO。當CIO成為一個階層,成為信息化的時髦後,很多地方便在醞釀突擊提拔CIO,據報道,北京、上海、江蘇等地已啟動了企業首席信息官計劃,上海更是明確要求年內要有100家工業企業設置首席信息官,北京也宣布將在條件具備的大型企業設置CIO首席信息官這一職位,而且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有關部門還要求企業信息化建設要實行“一把手”工程,由企業主要領導負責,要將提高企業信息化建設水平擺上企業的主要工作日程,而廣州、上海、江蘇等地也在著手加緊這方麵的工作。不能不說這又可能是一種新的博弈結果,與“政績”、“形象”等有異曲同工之處。

【反思】

如果一種觀點得到廣泛認同,或者受到權威的支持,成為某種標準和規則,總之,如果傳言變為“格言”,各方就能夠獲得一個相對正確的博弈信息;同時,溝通大家的信息,促使合作的形成,讓“非合作”變成“合作”,讓整體最佳選擇成為各方的決策結果,這才是我們所希望的。

以上分析了信息化的各種傳言,並且用博弈論的方法說明了,對傳言的不同理解會導致不同的決策行為,我們也分析了一些博弈的結果,這些結果在微觀上最優,整體上最差,形成了惡劣的信息化現象。最後我們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如果一種觀點得到廣泛認同,或者受到權威的支持,成為某種標準和規則,總之,如果傳言變為“格言”,各方就能夠獲得一個相對正確的博弈信息;同時,溝通大家的信息,促使合作的形成,讓“非合作”變成“合作”,讓整體最佳選擇成為各方的決策結果,這才是我們所希望的。而這則是政府、媒體、專家、領袖企業等的責任。

作為反思的結果,提出下麵一些意見,僅做一家之言。

第一,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在信息化中應該發揮什麽樣的作用?是工程發包商,還是項目監理,還是吃“唐僧肉”的,還是教練員、裁判員?從博弈論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政府的最大職能是發揮其權威性,科學決策、宏觀調控和嚴格管理,樹立行業規劃、標準、製度、程序等,為各種思想和傳言進行鑒別,樹立權威的聲音,讓信息化各方在一個正確的信息環境中進行“遊戲”。同時政府還應該促進行業的科學規劃和合作,製訂法規、各種配套政策,創造一個良好的推進企業信息化的寬鬆環境,促使企業間、區域間在製度的基礎上互相溝通信息,達成共識,增強信任,建立行業聯合體或者協會,發揮協會在建立行業和市場信譽等方麵的主導作用,促使行業從“非合作狀態”轉變為“合作狀態”,跳出“非合作博弈”的惡性決策境地。一句話:政府應該“代表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

第二,媒體的倫理道德。媒體是社會文化輿論的重要引導者,信息化的傳言,有很多是IT媒體不當傳播的結果。媒體應該反思,自己在行業文化的建立過程中,發揮了什麽作用。這是一個媒體倫理的問題,尤其是IT媒體,與發展最興亡的行業緊密相連,經濟利益的誘惑力和影響力最大。從眼前利益看,以經濟利益為主的選擇不能不說有其合理性,但從長遠來看,這種選擇也許得不償失。在當今信息化發展充滿競爭與合作的複雜格局中,媒體應負起其社會責任,在信息傳播生產中確立良好、公正、公平的社會——公眾形象。媒體對倫理規範與社會責任的自覺遵循與承擔,是實現自身長遠發展的有力保障。

第三,行業領袖的責任。在我們的信息化中,存在著一些行業領袖,無論是企業還是個體,他們的話語對行業的發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行業領袖的文化是信息文化的主要源頭。行業領袖們有這個責任,促進行業之間的思想交流,達成行業中的聯盟與合作;如果行業領袖之間彼此不溝通,不信任,不擔負引導行業健康發展的責任,那麽行業文化就難以形成,這是現在中國許多行業無序競爭的根源所在。

第四,行業的長遠目光和胸懷。身處博弈的人,做出什麽選擇往往依賴於對方的策略,如果沒有全社會的信任體係,如果大家都彼此不信任,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麽人們之間將始終是“非合作博弈”,最終的結果都是損人利己,社會效益最低。當然,不能一下子要求社會達到那種“大同”的理想狀態,但是在具體的信息化市場行為中,相關各方在小範圍內達成聯盟與合作,還是非常可能的,因為信息化本身就是一個需要廣泛合作的產業,沒有合作就沒有成功的信息化。為達成合作,要求大家有一種長遠的眼光,能夠發現合作所能夠帶來的最佳策略,並且有寬廣的胸懷,加強溝通與信任,這樣才能跳出傳言潛移默化的影響,走向信息化的雙贏結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