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縈徽州

徽州文化全麵崛起於北宋後期,明清時期達到鼎盛。作為一種極富特色的區域文化,它與
正文

第5集:田園夢想

(2006-06-11 23:29:04) 下一個
         走進徽州,如同走進一幅幅中國畫。青山綠水間,群鴨戲水,漁舟唱晚,土坡田野上,桑林滴翠,牧人歸遲,炊煙嫋嫋處,隱現著小橋流水人家。

  而作,日落而息,躬耕隴畝。這是徽州人的一種長期田園生活方式,但徽州人並不完全滿足於如夢田園。祖上有訓,株守不可取也,要走出去,外麵的世界更精彩。走出去的目標是什麽?有人把人仕作為首選,“庶民之業,唯仕為尊”。

  【(安徽省徽學會副會長 張脈賢說):三間草屋書聲響,放下扁擔考一場。(徽州人)都有這種積極的思想,就是一邊在勞動,隻要創造一點條件,隻要有考試的機會,那就要去考,考官。所以,考官在徽州來講,是一種普遍性的,具有很大影響的一種共同性的這個要求。考不了官就要“入賈”,有人甚至把“入賈”當作第一等生業,恬靜的鄉村生活是好夢,坐賈行商同樣是好夢。圓一切夢都必須知書達理。】

  這是被聯合國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黟縣西遞村,西遞的興旺是數十代人艱苦創業才圓的夢,當年靠經營典當鋪和錢莊,而成為江南六大富豪之一的胡貫三,和另外一些胡姓人物,如南飛的燕子回歸後,在這個當時非常優美但又非常閉塞的地方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將這塊地方建設得舒適、氣派、堂皇,圓了一個“從商斂財,歸隱行善”的美夢,他這樣做是榮歸故裏,追求風光,更重要的是,他真正喜歡鄉村生活,因而極其隆重的打造著自己的家園,從民居的對聯上,便能看出他們尋夢的指導思想。

  “快樂每從辛苦得,便宜多自吃虧來”、“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隻是讀書”,西遞曆經數百年社會的動蕩,和風雨的侵蝕,雖然半數以上的古民居、祠堂、書院、牌坊已經毀壞,但目前西遞仍保留下數百幢古民居,在青山綠水中,顯得十分安靜而悠閑。有人說,中國人在文化思想上是亦儒亦道。這是說的,中國人一方麵積極進取,另一方麵又是說,中國人在骨子裏是喜歡逍遙,喜歡田園風光。從徽商的人生走向來看,這種說法相當有道理,徽商精心構築自己的家園時,不僅僅是因為這些錢財難尋去處,實際上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孝”,對父母盡孝,對長輩重禮節,這是完美人生孝弟家風不可或缺的,自然也是田園夢想所不可少的內容。

  這個小村莊名叫唐模,它是一個沿溪水而建的,非常美麗的村落,唐模的整體布局匠心獨運,在村口,有一座八角亭,作為唐模村的水口,八角亭之後,是一座表彰該村進士許承宣、許承家的“同胞翰林”坊。再往裏走不遠,則有一片人工湖泊,這就是在徽州相當有名的“檀幹園”了。據說清代初期,唐模有一姓許的外出經商,在江南各地經營幾十家當鋪,但他的老母一直在家鄉,年事已高,行動不便,孝順的兒子,便想將天下絕美的西湖搬到唐模,供老母遊玩。於是便斥巨資挖塘成湖,壘壩成堤,疊石栽花,並模仿著西湖,修白堤、玉帶橋、湖心亭和三潭印月等名勝。“小西湖”終於建成了,佇立堤畔塘隈,便可見湖中荷葉亭亭玉立,小橋曲徑通幽,亭榭池沼,藥欄花徑。老母因為有美景相伴,自然心曠神怡。唐模村在結構上異常精巧,這顯然是徽商們為了田園夢想而精心打造的,在當時那個農村社會裏,從倫理上和心理上,人們都會表現出對土地的根本性依戀,隻不過徽州人有足夠的財富成為這種理想的身體力行者。

  休寧縣秀陽鄉溪頭村的“三槐堂”是一座氣勢恢弘的建築,由於年代久遠,風雨侵蝕,今天看來,已經破敗不堪,可當初,卻是仿著皇宮裏的金鑾殿興建的。據當地人介紹,當時工程未了,便有人告狀,說此處有人犯上,膽敢私自建金鑾殿,房子的主人趕緊在大殿左右,隔出了兩間房子,說是廁所,金鑾殿也就從此便名叫“茅廁廳”,個中原因,意味深長。從慈母盡孝,對皇帝盡忠,“三槐堂”的主子花了大把銀子樹起了99根柱子,尷尬地圓著忠孝兩全的夢。

  曾經有人批評徽商有濃厚的腐朽性,因為他們沒有將財富用於擴大再生產,隻是用於修宅買地,建造家園,這實際上是對徽商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其實,要指望一種經濟現象,超越社會背景是不適合的,在封建社會背景下,徽商在賺得一筆錢後,選擇隱逸是可以理解的。而家鄉徽州,無疑是與山水對話的最佳所在。徽州就這樣一代一代地做著田園美夢。夢,並不是永恒的,當曆史走向工業革命的軌道上時,天翻地覆,徽州的夢破碎了。

  然而今天,當我們走近徽州時,一種印象怎麽也抹不掉,那就是,徽州的美,是永恒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