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縈徽州

徽州文化全麵崛起於北宋後期,明清時期達到鼎盛。作為一種極富特色的區域文化,它與
正文

中天一柱—天柱山

(2006-06-23 15:30:35) 下一個

  天柱山在長江北岸、安徽省潛山、嶽西兩縣境內,其主峰海拔1751米,高聳挺立,如巨柱擎天,因而稱為天柱峰,山也就稱為天柱山。天柱山古稱潛山、皖山、霍山。稱潛山,是因為主峰峻拔高聳而隱藏群峰之間。稱皖山,是因為周王朝封皖伯大夫治政於此,曰皖國,故山名皖山,河名皖水。稱霍山,是因為天柱山與大別山相連,古代統稱之(江北)衡山,古衡山一名霍山,故天柱山一名霍山。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寫了一著讚美天柱山風景奇秀的詩“江上望皖公山”,皖公山即天柱山,詩雲:“奇峰山奇雲,秀木含秀氣。清晏皖公山,絕稱人意......”天柱山過去還有潛山、皖山、萬歲山稱。據說,稱萬歲山是因漢武帝南巡時,親臨皖山設台祭嶽,敕封皖山為“南嶽”,在祭嶽時,人群高呼萬歲,所以將此山稱為萬歲山。隋唐以後,南嶽改為衡山,天柱山被列為國內五大鎮山之“中鎮”。其餘四鎮是:北鎮醫巫閭山(在遼寧省)、東鎮沂山(在山東省中部)、西鎮吳山(在陝西省隴縣)、南鎮地稽山(在浙江省紹興)。天柱山有42座山峰,山上遍布蒼鬆、翠竹、怪石、奇洞、飛瀑、深潭。《天柱山誌》稱天柱山“峰無不奇,石無不怪,洞無不杳,泉無不吼”。可見其自然景色奇絕。 

        天柱山曾尊號南嶽。據《史記·封禪書》、《漢書·郊祀誌》記載,漢武帝劉徹於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自潯陽(今九江)順流而下,登禮潛之天柱山,號曰南嶽,遂使天柱山成為天下名山。隋文帝改封湖南衡山為南嶽,天柱山的南嶽尊號遂廢。

        天柱山素以雄、奇、靈、秀著稱於世。奇峰聳於雲端,林泉薈於山麓。主峰天柱峰海拔1488米。唐代大詩人李白泛舟於長江之上,遙望天柱,忘情地寫了“奇峰出奇雲,秀木含秀氣。清晏皖公山,巉絕稱人意”的絕妙詩句。天柱山有42峰、18峰、25洞、7關寨、3川、2堰、2河、2塔、2寺觀。古鬆巨石,鬥豔爭奇;懸崖飛瀑,噴珠吐玉;雲霧飄渺,變幻莫測。與名刹古塔、摩岩石刻結合在一起,成為中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

  天柱山著名遊覽點是三祖寺。進入天柱山的南大門野人寨上行不遠就到達三祖寺。相傳,寺始建於南朝,現僅存藏經樓、偏房數間和屹立於寺前的覺寂塔。三祖寺西,有大石累累的山穀,穀側陡岩直立,穀中流水潺潺,鬆竹遮天蔽日,稱之為“山穀流泉”。山穀門有一石洞,石洞前有一巨石狀如臥牛,稱“石牛古洞”。相傳,北宋人黃庭堅曾坐此石上讀書,並自號“山穀道人”。在這裏的一塊巨石上刻有黃庭堅的詩和同時代大畫家李公麟所繪的黃庭堅坐於石牛上的畫像。這件珍貴的古代詩畫刻石,現仍清晰可見。

  天柱峰如擎天巨柱,雄偉壯麗,氣勢非凡。在天柱峰前正麵崖壁上,鐫有“孤立睛霄,中天一柱”八個大字,橫書其上。“頂天立地”四個大字直書其下,氣魄宏偉,令人驚歎。天柱峰左、右側有飛來、三台兩峰相峙,更顯得氣勢磅礴。

  天柱山飛來峰下的神秘穀被遊人稱為“天柱一絕”。神秘穀長約五、六華裏,穀底由54個形態各異的洞穴組成,洞連洞,洞套洞,洞內有牖,有庭,有門,有石梯,有石欄。在暗洞中穿行,難辨東西,不知陰晴,壓抑沉悶;但一出洞口,即見光明,又使人激動欣喜。

        天柱山是南宋末年農民起義軍抗禦元兵的大本營。義軍領袖劉源結寨保民,在天柱山堅持抗元達18年之久。今西關寨右側石壁上,仍保存著劉源親自題寫的石刻,已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源據山設置的東、南、西、北、總等7個關寨,遺址尚存,可供憑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