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標準中文》教本問題商榷

(2006-06-03 05:45:07) 下一個

《標準中文》教本問題商榷

                             ·趙女·

    置於案頭的是大陸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為中國赴海外人員子女
和其它有誌於學習中文的青少年編寫的”《標準中文》1999年8月第一版第三級
第三冊。本學期以它為教本教中文學校的孩子學中文。在教學過程中對該教本課
文主要單元結構存有疑義,在此商榷。                                         
 
    《標準中文》第三級第三冊課文單元結構如下:

    第一單元“散文”類課文,分別為1、《養花》;2、《散步》;3、《我
的老師》;4、《傻二哥》;5、《荔枝蜜》。這是一組包括老舍、魏巍和楊朔
等現代文學作家寫的散文作品。其中有的篇目被奉為基礎語文教學經典。對此單
元內容尚能苟同。

    第二單元“當代中國國情”類的課文,分別為:6、《呼喚理解》;7、
《中國的人口》;8、《住宅電話》;9、《闖市場的溫洲人》;10、《我看
中國的變化》。這是一組以中國大陸現代政治時事為內容專門編寫的非文藝性散
文。或說是新聞性質的文章。

    第三單元“語言文字知識”:11、《說“老”》,以兩位老外的一段對話,
介紹了“老”字在漢語中的不同含義及不同用法;12、《反義詞》,此文用兩
個應用反義詞的傳說故事一前一後相點綴,介紹了反義詞的定義、構成、表達特
點以及特殊性。表述具一定專業性;13、《什麽都“吃”》,一個相聲段子,
有趣地講述了“吃”字在漢語中的不同用法;14、《漢語中的比喻》,引用兩
個應用比喻的成功範例,也較專業地介紹了比喻修辭法;15、《標點符號趣談》,
通過三個小故事來說明標點符號的重要性。編者安排這一單元是以介紹語文基礎
知識為目的的。為了避免枯燥單調的講授,編者精心編寫了這組文藝性作品和科
普文章。

    第四單元“文化名人故事”類:16、《高士其爺爺》;17、《幾件小事
——記父親葉聖陶;18、《我的伯父魯迅先生》;19、《蔡元培與北大》;
20、《國學大師章太炎趣事》。這裏介紹的都是;中國現代和當代著名的作家,
教育家,革命家,思想家和國學大師。

    第五單元“傳統文化遺產”類:21、《早點與早茶》;22、《中國的花;
23、《故宮博物院》;24、《北京的四合院》;25、《少林功夫》。吃的,
看的,曆史遺跡,傳統武術——介紹的均是中國國粹。

       (1)政治時事類——急功近利

    “當代中國國情”類的五篇課文屬於政治時事類文章。所謂政治時事指的是
現實社會中已經發生或即時還在延續的事情。這類文章的寫作體裁大多屬於新聞
類,如新聞報道,通訊,特寫,報告文學等。政治時事類的文章最大的特點就是
宣傳性。如《呼喚理解》就是媒體針對當今中國社會存在的日趨嚴重的家庭間兩
代人發生的摩擦和矛盾問題而專門采寫的一篇座談會的報道。《中國的人口》是
有關當今中國基本國情中有關人口問題的簡述報道。報道中尖銳地提出了中國人
口過多的嚴峻現實以及麵臨的問題。《住宅電話》是一篇新聞綜述,對現今中國
社會通訊業突飛猛進的發展趨勢作了一個簡略的鉤勒。《闖市場的溫州人》是一
篇小通訊,報道了中國區域性成功的經濟活動。《我看中國的變化》是一篇旅遊
劄記,記錄了一位外國人對中國社會近年發生的急劇變化的見聞和感想。

    從語文基礎教材結構原則來看,所謂“當代中國國情”或“政治時事”之類
的概念是不能包含在內的。它的從屬範疇應是大陸正規學校傳統政治課程或馬列
主義課程的教材結構。對於國內在校的中文學習者來講,通過非基礎語文教學的
政治課堂教學,及時了解一些政治時事,對世界,對國內發生的事件予以關注,
在急劇變化的現實中把握並調整自我,政治時事類文章具有一定的認識和判斷價
值。由於受泛政治化的影響,這類文章也常常被編入基礎語文教材中來,這似乎
也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從學科的規定性來看,這種非理性的歸納是違反科學
邏輯的。基礎語文教材結構原則規定的課文概念應是古今中外的經典詩文。“詩”
即韻文;“文”即包羅各種文體各種內容在內的文本。自然也包括上述所謂“政
治時事”類的文章。但是,凡是符合基礎語文教材原則的所謂“政治時事”的文
章而被編寫進基礎語文教材中去的話,那麽它的概念就不是政治課教材的範疇而
是屬於基礎語文教材範疇。教與學兩者不是把它當作來自外界某種不可抗拒的力
量被動地接受,而是當作認字,識詞,讀書,說話,解意,立身的基礎文化學習
建設的參照。無論對大陸的或海外的中文學習者來說這是一個不能混淆的原則。
值得指出的是,現實社會總是處在急劇變化的不穩定狀態。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和
製約,政治時事類文章的客觀性卻是一時很難把握和評估的。其實不僅政治時事
類的文章,包括其它類型或題材的作品,其內在價值非得經曆一段時間的過濾才
能一般性地被肯定下來,才能被作為語文基礎教學的教材編寫者所考慮。曆史的
經驗告訴我們,對於年幼稚嫩的學生來講,由於他們思想尚未成熟,判斷力差,
出於對教材和教師的信任及崇拜,他們幾乎會毫不猶豫地一古腦接受課堂的全部
教學的內容。這樣就難免被自以為是的政治教育的先導們引到歧路上去,這樣的
教訓不一而足。何況海外的中文教學不是大陸學校政治時事課堂的延伸,更不是
大陸意識形態教育理所當然的工具。海外基礎語文教育對坐在課堂裏學習中文的
學生的幫助不是給出一時一事的宣導,而是引入讓他們受益終身的中文知識源泉,
要他們定心修練點石成金的中文真功夫。因此,要將政治時事類的內容的東西遴
選入海外中文教學課文不可不慎。原則上應該采取滯後機製,和現實保持一定的
距離。這並非說課堂是與世隔絕的象牙塔,我們已進入科技時代,信息社會,誰
有意想關恐怕也關不住。通過各種渠道學生可以接觸大量政治時事的文章,好的
東西可以選入自學閱讀參考材料中。這對語文教學來說是理性的,科學的,因而
也是十分必要的。而《標準中文》教材的編寫者卻有意識地把當今中國大陸的基
本國情加以概括,然後把一些新聞稿加工一番一古腦塞進教材中來,其強烈的政
治功利性幾乎到了毫不掩飾的地步!恕我直言,這些曾被今天編者捧為“經典”
的課文過不了幾年又隻配送到造紙廠打紙漿。因為時過境遷,這些“經典”又會
失去往日的光彩。編者們又要遵旨忙著製作新的“經典”了。

       (2)語言文字知識類——應景之作

    語言文字知識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漢語語言文字知識來源於大
量語文實踐的經驗,從而形成一套獨立完整的理論體係。在現代漢語文教學中,
這部份內容主要是通過循序漸進的經典漢語詩文和專題性的講授和練習來完成的。
經典語文詩文具有漢語文基礎知識豐富的內涵,傳統的漢語文教學在缺少現代漢
語基礎理論的條件下,僅僅憑著口授心記背誦模仿的古老方式,通過對經典語文
詩文的學習來掌握漢語言的基本規律。這種學習方式今天看來過於落後,但對在
處於初級階段的學習者來說,由於所掌握的詞匯量還不夠多,閱讀,理解和表達
等反麵的能力尚還稚嫩,要直接學習抽象化的基礎理論知識就不切實際。而經典
語文詩文中大量鮮活適用的範例為學習者提供了學習的楷模。當然這決不意味著
排斥先進的現代語言理論的指導和學習,與之水平相適應的專門的漢語言基礎知
識的係統介紹和了解是十分重要的。同時這種學習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例如用
說明文的形式正麵論述或以散文的形式把專業性極強的內容改寫成通俗易懂的科
普文章。獨創意改編成文藝作品的形式或演或唱又未嚐不可。

    不過,我認為,當語言文字知識從詩文中分離出來成為相對獨立部份時,它
就不再是簡單意義的“知識”,而是係統規範的理論體係。在基礎語文教學中,
課文是主要內容,語言文字知識均屬輔助性內容;在操作上,課文是正式重點講
授和練習的內容,語言文字知識隻作專題性處理。如果語文基礎知識的內容要以
正式課文的身份出現的話,就不是簡單的語文基礎知識介紹的概念了。例如,
《什麽都“吃”》一文,此刻,我們就不能簡單地把它看作為一篇用表演藝術形
式寫成的介紹語文基礎知識的作品,而是一篇具有經典性教學價值的範文,它的
內質結構的種種成因將被視為符合教學原則的課文和教學的完美楷模。而現在看
來語言知識類的這組課文就很難承擔起這一使命。

    這組課文在寫作上屬科普性應景類文章。它的最大特點是把事先預定的專題
科學知識應用特殊文體技巧(例如對話,相聲,科普散文,小品等),按一定的
邏輯關係把所需信息排列組合起來。這類文章的價值因更多體現在形式技巧方麵
而內容顯得單薄初淺,缺乏經典性語文教學課文的文格力度。例如,《反義詞》
和《漢語中的比喻》兩文,除卻引用的一兩典故或例子以外,其內容基本就是現
代漢語理論和修辭學的定義,構成,表達特點以及應用的特殊性的實例和說明。
《說“老”》和《什麽都吃》,就是把“老”字和“吃”字在漢語裏的有趣用法
及實例稍經藝術加工排列起來而已。《標點符號趣談》更隻是有關標點符號方麵
的傳說或典故的簡單集合。內容單一,形式並非簡單。如《反義詞》和《漢語中
的比喻》兩文的結構形式和表達難度卻高於相應教學水平。試想,如果我們把這
一單元的文章布置給學生背誦,它的語文信息儲存價值會有多高?             

    如果考慮在各個基礎學習階段安排一定語文基礎知識作為教學內容,可以非
正式的課文形式放到教本附屬內容中作專題性介紹。因為隻是滿足學生對語文基
礎知識的一般性需要,文本要求就可以不那麽嚴格了。 

    《標準中文》的編寫者的在編寫這一單元時仍然遺忘了基礎語文的教學者和
學習者,為了炫耀老祖宗的輝煌竟然有些得意忘形了!

       (3)文化名人類——不必名人

    人類造了語言,語言又創造了人類。以人物為中心的課文是現代漢語語文教
學的核心內容。以人物為中心的精華篇章一般可以分作兩類:一種是文學性的,
一種是非文學性的。文學性的特點是以美學原則來重新創造人物,讓現實的人們
看到理想中的人,以獲得心靈的快感,精神的滿足。其體裁有小說,詩歌,散文,
戲劇等;非文學性的特點是客觀地記錄真實存在過或仍然還存在的人物。“筆則
筆,削則削”。隻要其對象具有一定的人文價值,包括肯定的或否定的,作為人
類生命的參照。其體裁有傳記,通訊,速寫,散文,報告文學等。由於人類活動
的全部構成了語言存在的根本價值,所以以人物為中心的篇章就成為漢語文教學
最基本的最核心的內容。它提供了人文精神的基本參照以及語言和表達的學習楷
模。

    文化名人在題材上有先天的優越性,因為其價值有社會的預先的正麵肯定,
名人在曆史上所代表著人文精神的主流,於是在基本的人文教育的語文教學內容
裏似乎就有了天經地儀的位置。但是,轟轟烈烈的名人效應絕不能模糊了語文教
學學科的目的性,經典性現代基礎漢語語文教學課文標準對名人類的詩文一樣苛
刻。它不分曆史或現實,中國還是外國;政治的或文化的;不分皇帝還是草民,
君子還是小人,名人還是俗子……這些因素都不能影響經典性語文教學課文編選
的取舍定奪。

    《幾件小事——記父親葉聖陶》一文主要記錄了四件小事:拿筷子,寫毛筆
字,遞東西和關門。前兩件事寫的是“我”(葉聖陶之子),60多歲還拿不好筷
子和寫不好毛筆字。作者認為這是父不教之“過”,和葉聖陶隻有間接關係,後
兩件事才是正麵寫葉聖陶的。作者想以“不教”和“教”的對比寫出葉老的平凡
與高尚。但是,寫葉老“不教”純屬作者自己的意感,葉老“不教”落於空處。
讓人覺得文章似乎一半在寫“我”,一半在寫“父親”。此種寫法,不足稱道。

    《蔡元培和北大》是篇對人物進行簡單說明的小短文。文章介紹了蔡元培主
張的北大辦學方向,教學思想,辦學方針和平民教育。文字簡煉,概括性強。但
缺乏感人的事件和生動的細節,文學性不強。好似所配照片的解說詞,顯得平淡,
一般化。選如此文章給小學生教讀,教師遭罪,學生受罪。

    我認為,隻要不老是想著把聖賢名人抖擻出來作為道德禮教的牌坊硬塞給海
外的孩子們,古今中外以人物為中心的寫法靈活多樣的優秀篇章便就會盡入彀中。

          (4)傳統文化遺產類——旅遊手冊乎?

    中國是文明古國,其文化的博大精深是舉世聞名的。唯其深不可測的渾厚久
長,那怕隻用手指尖輕輕地一碰,也會抖落下讓人目不瑕接的文明碎片,驚喜不
已的奇光異彩。傳統文化遺產的概念內涵可包括兩大部份,一部份是精神的,包
括文學類和非文學類的文字產物;一部份是物質的,指的是實際存在的器物。從
寫作學的角度看,傳統文化遺產內容可分作兩大部份:一種是寫人物(事件)或
事實的;另一種是寫景物的。從語文教學的係統來看,傳統文化遺產內容又分為
正式課文和輔助性內容。前人寫的篇章和在漢語語文教學中是獨立的一門知識係
統,基礎語文教學一般把它作為輔助性的內容來處理。在中國漢語語文教學中,
傳統文化遺產類的優秀的文學類和非文學類的文字產物構成了整個教學內容的基
石,或者說,它就是中國文化的根。“不學詩,無以言”。學習中國語文就要以
其為宗。

    在這裏必須把傳統文化遺產的文字產品本體與當今介紹傳統文化的文章區別
開來。前者指的是在一定曆史範圍內前人留下來的詩詞文章;後者指的是當今或
相對較近時間裏對傳統文化遺產(包括精神的和物質的)作的介紹性文章。嚴格地
說,漢語語文教學惟前者是瞻,後者一般隻作輔助性內容處理。當然也不排除個
別以介紹傳統文化遺產為內容的精彩文章,但它已不是簡單的傳統文化知識的相
加累積,排列組合,而是作者對傳統文化的重新認識,重新消化之後的精神產物,
帶有作者鮮明的感情和個性色彩。因為隻有那一副古道熱腸,才能用忠實地道的
精美漢語來包裹他所看到的原湯原味的有生命的曆史,以及個人的理性的思考,
情感的融入。於是,這些文字也和傳統文化遺產一樣變得古老輝煌。

    《標準中文》第三級第三冊的第五單元的五篇課文均為散文;從寫作內容上
看,可分為兩方麵:文化習俗和景物。前者是《早點與早茶》,《少林功夫》,
《中國的花》。後者是《故宮博物院》,《北京的四合院》。

    編者刻意把海外基礎漢語語文教學當“政治秀”來作的傾向在本單元可謂是
一覽無遺。其課文標題完全可以改為“中國的飲食習性”,“中國的功夫”,
“中國的花”,“中國的皇宮”,“中國的民宅”。有的篇章從語言到結構再到
風格等幾乎同出一爐。“中國是個多花的國家,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種花,愛
花的傳統……中國人愛花……梅花是中國的特產……牡丹也是中國的特產……中
國有十大名花……中國的許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市花……這在中國已經成為時尚。”
(《中國的花》)。“許多外國朋友都知道中國的武術師李小龍……‘中國功夫’
也成了歐美及其國家對中國武術的代稱……一部電影《少林寺》,更是將中國武
術……展示在全世界麵前……少林功夫隻是中國武術的一個分支……中國武術豐
富多彩……這也大概是中國武術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的主要原因吧”(《少
林功夫》)。

    再看,《中國的花》前半部份是花的典故的堆砌(梅花“五瓣”,“歲寒三
友”,“四君子”和王安石的“梅花”詩和武則天貶牡丹),後半部份文字平淡
之極,好象文明禮貌月的工作總結報告,令人難以卒讀。《少林功夫》的結構是
十分典型的對外宣傳稿模式。從開頭“我們偉大的……”話語語境的設定再到結
尾兩段中國武術以及中國人目前群眾性體育活動的廣泛開展的情況總結似乎也是
順理成章。或者說讀到結尾兩段我們才恍然大悟:前麵介紹少林功夫是為後麵的
廣告作的開場鑼鼓。於是,漢語教學課本成了旅遊手冊,學中文似乎象將從外國
到中國旅遊的行前學習班。    

    縱上所述,《標準中文》的編寫者的編寫理念是建立大陸當今意識形態教育
模式之上的。他們無視基礎語文教育的性質及教材編寫原則,無視海外中文學習
者的文化類型,社會製度,教育傳統等因素,甚至忘記了這些海外中文學習者大
多數盡管仍是黑頭發黃皮膚,但骨子裏已經不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的現實。他
們利用目前海外中文教材缺乏之際而偏執地把中文教材當作當今大陸的宣教窗口,
竭力向海外新一代移民後裔灌輸大陸傳統的教育內容。在整套教本行將結束之時
把中國當今政治、經濟、文化、曆史等方麵信息進行全麵性傾銷。海外中文學習
者必須了解中國的現實;海外中文學習者在必須了解中國現實的同時學習中文——
這就是《標準中文》編寫者的編寫動機和硬性邏輯。盡管在《標準中文》開篇
“說明”中,編者稱“力求豐富多彩,能引起學習者的興趣,並有利於語言訓練
和適當了解中國文化”。“教材編者從學習者的特點出發,在編寫過程中努力做
到加強針對性”。但是糟糕的現實已經遠離了他們自詡的良好初衷。

    我又一次將目光移至《標準中文》第三級第三冊的封麵,這是一張經電腦處
理合成照片:京城某處,三位頗具意識形態特色的代表人物倚著各自的自行車湊
在一起,饒有興趣地品評著一隻關在鳥籠子裏的鳥。不遠處綠樹上方空中,亦真
亦幻地顯映著霸王氣濃蘊的紫禁城漢白玉石欄群。如此的外殼包裝和教本的內容
真可謂是珠聯璧合!隻覺得你根本不用打開書本,這張封麵照已經把這本教本的
精神內涵詮釋得淋漓盡致。其它且不評析,單說一個事實。有報道說,某年中國
申辦奧運會的錄像片在奧委會放映之後,反聵的意見中就有這麽一條:中國應該
加強野生動物保護。那年的奧運申請流於破產。

    行文至此,內心不覺生出一股苦澀:即使現在雙腳站在北美大地上,麵對的
是美國出生長大的或已經是滿嘴滿腦英文文化的華人子弟,教他們認中國字,學
中國話,讀中文書,也擺脫不了強大的大陸意識形態教育體製的磁場。我們手頭
沒有自成體係的一套海外現代基礎漢語語文教本,我們使用的是大陸官方教育機
構編輯出版的教本。盡管這套命名為《標準中文》的教本沒有明顯的政治術語或
口號,但是其中主要單元的編排和課文的遴選實難隱去“文以載道”的一番苦心。
這就使得海外現代漢語語文語文教學從內容到方法上無形中竟自然而然地走上了
大陸傳統語文教學的軌道。站在講台上,捧著教本,講得嘴邊唾沫星亂飛之時,
忽然自責起來:何故“反認它鄉是故鄉。甚荒唐”!
 ≡≡≡ 新 ≡ 語 ≡ 絲 ≡≡≡       ※
※          (NEW THREADS)          ※
※                                 ※
※         2003/08 (第一一五期)         ※
※            一九九四年二月創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