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口★★★★★
深圳海濱房產有限公司成立於一九八七年夏,但直至一九九○年秋,由於體製與管理等方麵的原因,公司並無大的建樹。現任總經理馮興民接手時,公司隻剩職工5 人,一間辦公室,一部電話分機,外加一小塊土地。麵對這個攤子,他們從擁有的那塊土地起步。按照國際慣例,將規劃、設計、地盤管理、基建、銷售等房地產經營環節解剖開來,讓利出去,使每個環節都能把最優秀的隊伍的人才吸引到自己的項目上。這樣,整個房地產運作便成了係統工程,公司員工的精力集中於工程的宏觀控製,以及經濟測算、市場分析、信息收集等工作上。當年,便收到顯著的經濟效益。實現人均創匯200 萬港元。創利65 萬港元,公司從虧損企業一躍而成為令人矚目的盈利大戶。
★★★★★小老扳大思路★★★★★
廣州塑料軟包裝廠是一家民政福利小廠,全廠100多名職工中,殘疾人占了54%。1986年的審計結果顯示,27 萬元流動資金虧得一幹二淨。欠下債務40多萬元,已經到了破產的境地。此時,謝耀臨危受命。上任廠長之後便引進風險機製,逐步把車間集體承包,很快使企業扭虧為盈。1988年,又通過招標實行風險承包,承包人要先交納2萬元的風險抵押金,確保上交廠部的利潤每年遞增7%,並保證車間職工的收入每年也遞增7%。風險機製促使承包人在經營中使出渾身解數,盡全力拓展業務盈利。因為紙盒、紙箱、塑料3個車間都是獨立的產品車間,承包者可以自主經營,使他們擺脫了業務科室的繁瑣機製,能夠調度產、供、銷,用活業務費,業務經營異常活躍。他們在車間內對工人實行按件計工,對供銷人員實行任務承包,體現重獎重罰。一下子調動起了工人的積極性。塑料車間六班的機台利用率從承包前4%提高到97 %。全廠的生產呈現出蒸蒸日上的好兆頭.三年下來,風險承包的風險經營方式使全廠利潤創曆史最高紀錄,1991 年。盈利38萬元,是承包前的5 倍。職工月均收入比3 年前增長84%。此外,他們還增添了8台機器設備,還清了債務。
★★★★★從“失敗者”到成功者★★★★★
“失敗者”名叫冼麗芬,年近不惑之年,是廣東東莞市添美童裝廠廠長。她雖不是科班出身,卻是製衣的老行家了。她隻讀過兩年半的書,因“文革”而輟學。1976 年,她進萬匯製衣廠工作;1983 年,她開了個小小的裁縫店替別人做來料加工;1990年,她扯起了“添美製衣廠”的大旗,開始了她的“小掌舵”童裝製造生涯。
不久,她設計的產品在廣州、上海、長春、深圳等大中城市的大商場都成為暢銷產品,並遠銷香港、澳洲、加拿大,一百多人的小廠,年銷售額1000多萬元。然而,冼麗芬卻謙虛地聲稱自己是個“失敗者”。
“失敗者”能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她的成功之道是什麽?創業之初,冼麗芬就給全廠定下了“四項基本原則”:一、布料全用棉質料,以保護兒童幼嫩的皮膚;二、圖案要新穎,以適應兒童思維發展;三、顏色搭配要得當,以幫助兒童視覺發育;四、手工質量要過關,以給商場添美譽。就是憑這四項基本原則,“小掌舵”童裝很快打進國內十幾個大商店。此外,在經營上,她不走萬人同過的獨木橋,而是另辟新徑,別人都爭取做“公主服”,她獨做“公子裝”,別人多做衫,她就多做褲。由於她善於靈活經營,且設計獨特,款式新穎,質量上乘,所以她的童裝在各大城市大商場的銷售量長盛不衰。1994年夏季,“小掌舵”童裝在上海和珠海大商場的銷售量穩居第一,在深圳她被行家稱為“童褲王”。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來,“添美”不但為中國兒童添了美麗,而且也為海外兒童添了美麗,產品出口量達50%;“小掌舵”也果真成了童裝的領舵,榮獲1993年廣東人最喜愛的廣貨獎。
★★★★★掃地一年賺了40 萬元★★★★★
在深圳,出現了全國第一家掃地公司——日新清潔服務公司。這個被人不屑一顧的公司,1984年起家時,隻有兩輛平板三輪車,而到了1991 年,他們用笤帚疙瘩“掃”出了150萬元的固定資產和每年40 萬元的利潤。一些酒樓、賓館、機關、工廠越來越歡迎這個掃地公司,他們認為自己雇清潔工,不光給他個人發工資,還要管住房、醫療、退休等許多問題。還要花錢購買吸塵器之類的掃除專用工具。所以,計算起來還是把衛生包給清潔公司合算。隨著深圳建設事業的發展,掃地公司還會有更大的發展。
★★★★★一萬元如何變成100 萬元★★★★★
1987 年5月,深圳第一家股票發行公司——深圳發展銀行,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在當時,對絕大多數深圳人來說,股票還是一個新鮮事物,對它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不知,甚至抱著懷疑的態度彷徨觀望著。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剛剛離休的老幹部在老同誌們的再三動員下,本著對黨和國家的熱忱,下決心用自己畢生積累的一萬元錢買下股票,為國家再做一次貢獻。那位老幹部做夢也沒想到,兩年後,他那一萬元轉眼變成了十萬,而且,正在朝100 萬元逼進。老幹部吃驚之餘,羞愧難當。他急忙跑到黨的紀檢部門問這錢是不是非法所得,接待的同誌笑著告訴他,這些錢不是非法所得,而是你投資股票的正當收入。
★★★★★金獎白蘭地★★★★★
“皇天不負苦心人”。所謂“皇天”,其實正是我們自己精神力量的化身。在命運的顛沛中,最可以看出人們的所願:風平浪靜的時候,輕如一葉小舟;等到風濤怒作的時候,也會像淩空的天馬。張弼士,別名振勳,廣東潮州大浦人。17歲時家鄉鬧災荒,他告別家人,孤身逃荒,來到了荷屬的巴城(今印尼雅加達)。畢業實習時,張弼士特別注重觀察當地和外地的經濟狀況,研究什麽樣的買賣容易獲利。從買酒和稅收發家後,他又拓展到墾殖業、建築、金融、交通、礦業、商業等各個行業。他個人企業全盛時期,資金達白銀七八千萬兩,故有“蘇島富翁”之稱。在張弼士的一生中,最能說明他創業的艱辛和成就的應是張裕釀酒公司的創辦和成功。
張弼士於1892年開始籌建酒廠,一開始,他就采取穩紮穩打的方針,著手抓好原料基地的建設。幾經周折,公司耗費巨資,終於1906年建成了有124 個品種,占地千餘畝的葡萄園。我國當時生產葡萄酒係手工操作,設備落後,難以與歐美新的生產技術相抗衡。為提高競爭能力,他注重科學技術,引進人才,培養人才和引進先進的技術裝備。
他到處物色酒師,重金聘用。幾經周折,公司終於掌握了全套設備和關鍵技術。產品出來後,對於如何開拓市場,張弼士曾煞費了苦心,首先,他注重提高產品的信譽,其次,注意研究消費者的心理,講究廣告宣傳的藝術;再次,充分利用海外華僑思念祖國、眷戀故土之情和張氏在南洋華僑中的影響,開拓國外市場,特意精製張裕酒的宣傳品向華僑廣為贈送。此外,廣泛結交上層人士,取得各方的支持。最後,別具特色的張裕酒,終於引起了國內外的重視和注意。康有為曾為張裕公司寫下了“淺飲張裕葡萄酒,移植豐台芍藥花,更複法華寫新句,欣於所遇即為家”的詩句。1912年,孫中山先生為張裕公司親筆題贈“品香醴泉”四個大字。特別是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商品比賽會上,張裕公司的白蘭地、紅葡萄酒、瓊瑤液和益壽漿獲金質獎章,“金質白蘭地”從此聞名於世。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