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陸續有朋友提出,連載基本上期期都看,但很想係統讀一遍全書。
我答應了。因隻有一本,隻好按提出時間的先後排個隊,相信會體諒。
我深知,大家不僅為作者講述的故事所打動,而且更想沿著故事的線索走回那個至今未經認真梳理的時代,亦或思考過去,亦或思考未來;亦或讓理性走近我們的心靈,亦或我們自己去追尋理性?
這麽一說,是不是有些太鄭重了?
不過,無論怎樣,我們都要感謝高瑛,她用故事把人們帶向深刻。
作者在電話中說,隻是把親身經曆過的事寫了出來,沒想到讀者這麽愛看,更沒想到在國內會引起這麽大的反響。她說,眼下正在補充新的故事,再版時會增加一些篇幅。
生活中有的人僅僅因為曾經認識或交往過某詩人、某作家,自己寫了幾篇形容詞、定語堆砌的文章,就端出架子做高深狀。高瑛不這樣,她很質樸。
1987年秋天,我調到北京工作不久,一天,中國記協一家多文種的對外宣傳刊物在北京飯店大宴會廳為一對美國年輕戀人舉辦純中國古典式的婚禮。新郎新娘長袍馬褂,披紅戴綠,站在台上按司儀的指點,在雜誌社派出的伴郎伴娘的引領下坐花轎、拜天地、入洞房……
傳播中國文化,廣交四海朋友,是我工作的這家對外宣傳刊物的宗旨。那天,邀集了不少外賓和京城名流。其中有美國駐華大使洛德和夫人色柏漪,有各國駐華文化使節和夫人,有中國著名作家、畫家、文藝家等近百人出席。艾青夫婦和著名畫家邵宇、漫畫家丁聰以及著名作家、畫家高莽等坐在一桌。
儀式結束後,高瑛送給我一本她自己打印裝訂的16開本詩集,大約二十多首。我當時誤會,解釋說我們的刊物現在還不發文學作品。高瑛說,不用你發,隻是請你讀讀。艾青在一旁笑著說:“高瑛的詩隻供首長傳閱。”引起四座哄堂大笑。
高瑛的詩婉約清漪,很有韻味。我曾建議她出一本詩集。高瑛說,不出。在朋友手上傳傳而已。出一本,別人會說肯定是艾青幫她寫的,或者說,這臭詩還出,真給艾青掉價。省點事吧。
艾青家原在北京東單豐收胡同24號院。後因建海關大樓拆遷,搬至現在的東四13條97號院。兩處四合院各有特色。24號幽靜、溫馨、葡萄架下詩人夫婦喝茶、寫詩、會客,也透過葡萄葉脈的網絡連綴歲月往事;97號院是高瑛親自設計的,增添了不少現代的實用功能。
我後來在中國作家協會的任職和作家打交道多。高瑛作為艾青的秘書,我們之間便自然有了較多的工作聯係,還一起出差。期間,便常有機會聽高瑛講她和艾青的故事。最長的一次是在山東洛南一家花園大飯店,那天,幾乎講了個通宵,十分打動人。我建議她寫出來。她說,現在不。將來說不定。
2003年春天,我從溫哥華回北京送一部長篇報告文學書稿。正值薩斯肆虐,搞得人心惶惶。
作協機關定期往家裏送食品,不許出門。還要求每人每天兩次電話報平安。
外出活動少了,電話多了。有一個電話正是高瑛打來的:“聽作協的朋友講在王府井大街上看到了你。這年頭敢回來,還逛街,不要命啦?”我說:“公務在身。不過有位醫生朋友正是防薩專家,送來不少藥,建議我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她說聽她的沒錯,絕對不會出問題。”
“那還逛王府井?”高瑛顯得有些認真。我說:“王府井現在沒有人。”聽了,她也笑了,接著說:“既然有防薩專家臨場指導,你來我這裏一趟。咱們在大門口見麵,隻說話,不握手。我送你一樣東西。”
我按約定時間摁響門鈴。高瑛出來了。送給我的東西正是已經簽了名的剛剛出版的《我和艾青的故事》。
我當時還沒有到《神州時報》工作,但各家中文報紙都有認識的朋友。我向高瑛提出可否授權在北美獨家連載?高瑛說:“當然好呀,有沒有稿酬?”對於這個很具體的問題,我當時還不好回答,也不能回答。
就這樣,一年多來,因著《我和艾青的故事》,神州時報聯係了許許多多旅居北美的讀者。
連載結束了。請允許我代表報社、代表全體辛勤工作的編輯和記者,代表讀者向高瑛致敬,感謝高瑛。
我們熱切期待著再版的《我和艾青的故事》。
選自他鄉明月:http://www.usmingy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