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黃北顧

都是文人比都是文盲更有意思。但做文人不能一路凱歌,更不能是利維迎。若做至禍亂五常,就離流氓不遠了,還不如文盲好。
正文

中國之痛(十一)

(2006-09-29 05:58:42) 下一個
    ●2005年底全國1%人口抽樣顯示,我國65歲以上人口達到10055萬人,占總人口數的7.7%。按照老齡化評判標準,我國已成為人口老齡化國家。

    ●人口學家預測,2010年我國人口總數將為13.39億,2040年達到頂峰14.91億後開始下降。與此同時,65歲以上老年人口2010年為1.12億、2040年達到3.12億後仍將繼續上升。這一升一降將使中國麵臨人口老齡化的嚴峻挑戰。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趨勢與潮流。聯合國認為,如果一個國家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總人口數的10%或者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以上,那麽這個國家就已經屬於人口老齡化國家。

        根據這個標準來看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2000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8811萬人,占人口總數的6.96%,我們已經接近老齡化國家;2005年底全國1%人口抽樣顯示,我國總人口數達到130756萬人,其中65歲以上人口達到10055萬人,占總人口數的7.7%。從數據可以推斷,我國已經真正成為人口老齡化國家,而人口的老齡化將會使中國麵臨三大挑戰:

        人口老齡化挑戰社會保障體係的應對能力

        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社會保障體係的挑戰最為直接。

        首先,人口老齡化對社會保障覆蓋麵提出了挑戰。我國上世紀80年代逐漸建立起來的社會保障製度本應遵循廣覆蓋原則,可是,現有的社會保障製度沒有做到應保盡保,覆蓋麵非常有限。2004年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1.64億人,占總人口數的12.57%,2005年為1.74億人,占總人口數的13.38%。雖然覆蓋麵有所上升,但是遠遠低於國際勞工組織規定的20%最低線。事實上,我國現行的社會保障製度完全排斥了8億農村人口,基本排斥了1億農民工群體,廣大農民及農民工仍然依靠自我保障。

        其次,人口老齡化對現行的家庭養老方式提出了挑戰。我國現行的養老方式是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會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家庭養老方式。但是,人口老齡化所產生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和撫養係數比上升將使得現行的家庭養老模式發生困難。一方麵,人口老齡化普遍產生了“四位老人、一對年輕夫婦以及一個未成年小孩”這樣一種家庭結構模式,另一方麵,它也導致老年撫養比從1964年的6.3%逐漸上升到2000年的10.1%以及2050年的33%。在人口流動頻繁的今天,這兩種情況必然導致家庭物質供養、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安慰等方麵嚴重缺乏,依靠現有的居家養老方式難以實現養老目標。

        再次,人口老齡化對我國養老金支付能力提出了挑戰。為了解決新中國成立以來城鎮職工養老保障存在的矛盾與困難,我國實行了“個人賬戶與社會統籌”相結合的部分積累製度。但是,這種“老人老辦法、新人新措施”的養老金製度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必然產生“空賬”問題,2000年我國養老金“空賬”還僅僅為360多億元,到了2005年底,“空賬”已經達到8000億元。

        最後,人口老齡化必然對我國醫療保障製度提出了挑戰。老年人是一個容易患病的特殊群體,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他們對醫療保險的需求將會急劇增加。2000年全國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離退休人員為924萬人,2001年為1815萬人,2004年增加到3359萬人,當年醫療保險基金支出達到862億元,比2003年上漲31.6%。由於我國目前離退休人員醫療費用實行國家與單位共同負擔,因此,在離退休人員高速增長的情況下,人口老齡化對整個醫療費用的承受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

        人口老齡化挑戰勞動力結構的調整能力

        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結構的衝擊與挑戰最為明顯。與西方國家不同,我國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的挑戰主要不是體現在勞動力數量不足問題,而是深刻地體現在我國勞動力質量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按照人口學家2006年的預測,如果現行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政策保持不變,到2010年我國人口總數為13.39億,2020年為14億,2030年為14.15億,2040年將達到頂峰14.91億後開始下降。與此同時,65歲以上老年人口分別為1.12億、1.66億、2.32億、3.12億並繼續上升。盡管如此,在2040年也就是“人口紅利”結束以前我國15—64歲的勞動人口絕對數量仍然達到9億以上,即使到了2100年,勞動人口總數仍然超過8億。

        這就是說,今後100年內我國人口老齡化不會產生西方國家所出現的勞動力供給不足問題,而在於我國勞動力質量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統計顯示,我國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中45歲以上的中老年勞動力人口比重從1990年的19%上升到2000年的24%以及2005年的27%左右,預計到2040年這部分勞動力人口將上升到37%左右。盡管這些人口擁有豐富的經驗,但是他們接受新技術、采用新方法、使用新工藝、學習新知識的能力與水平一般要低於青年人,他們動手能力、協調能力也相對較弱,因而往往難以適應快節奏的經濟社會活動,難以適應科技革命對勞動者自身的要求,從而不利於技術的革新以及生產率的提高,長此以往,必將削弱我國的綜合競爭力。另外,中老年勞動者重新學習與培訓的費用較高、職業流動性較差,他們往往是結構性失業的最先承擔者,而且一旦失業常常很難就業。因此,在勞動力年齡結構發生變遷過程中如何采取措施使中老年勞動力資源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就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人口老齡化挑戰消費產業的服務能力

        人是消費的主體與直接承擔者,社會的發展總是為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一定社會的消費水平、消費結構以及由此形成的產業結構總是與這個社會的人口構成因素密切相關。人口學家普遍的看法是:自2000年我國進入到老齡化社會以來,14歲以下的人口數量不斷下降,而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則不斷上升,兩者在2030年左右達到均衡後按照原來的運行規律繼續呈反方向變動。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的轉變,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將使得未成年人口的消費品需求逐漸下降,而適應老年人口需求的各種消費品以及服務將會不斷增加,並由此對我國現有的產業結構提出了挑戰。

        一方麵,14歲以下人口的消費總量逐漸下降,該群體的整體購買力也隨之下降,針對該年齡段所生產的服裝、日用品、保健品以及文化教育等數量及產業相對減少。如對尿布、奶瓶、玩具、少兒服裝與食品、少兒圖書、幼兒園、中小學教育等的需求將逐漸萎縮或減少,這些行業的從業人員也會相應減少。

        另一方麵,老年消費品需求增大,老年人口消費總量持續上升,從而改變著人們的消費結構,影響人們的消費偏好。因此,適應老齡化、針對老年人自身需要的產品與服務如老年服裝、老年食品、老年保健用品、老年休閑旅遊養生娛樂等的消費需求將越來越大。這種消費結構的變化又會自覺和不自覺地吸引更多的人員從事老年產業研究,開發老年消費市場,從而引發整個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變遷。這樣,社會必將大力興建公共養老設施、擴大老年活動場所、增加老年服務項目、提升老年服務水平、發展老年服務產業。所有這些必將對我國消費結構以及產業結構的變動產生深遠的影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