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現代人的精神誤區
(2006-05-28 10:16:56)
下一個
再談談抑鬱症的問題。
對生命的想法其實可以擴大或縮小我們對自己生命的控製力。對命運悲觀的預言往往是自我實現的。當今社會給予了人前所未有的權利,它把社會成員的痛苦快樂當成了一件嚴肅的事看待,把個人的自我實現當成了一個合理的目標,甚至是神聖的權利。
為不幸的事情找到暫時的和特定的原因是保持希望的藝術。將不幸與挫折永久化會使無助感伴隨終生。
抑鬱症進入強烈時期,焦慮和敵意會消退,麻木和空虛感取而代之。抑鬱者有三種行為症狀:被動,不能做決定,過度自尊行為。
悲觀是抑鬱症生長的土壤,特別是當環境不友善時,長的特別快。老是反複咀嚼不如意的事的人叫反芻者,這種人常常會以自己的行動來印證失敗的預期。改變悲觀或改變反複反芻都可減輕抑鬱症,但同時改變效果最好。
假如沮喪是思想失常的話,悲觀和反芻則是火上澆油。去分析它會加重它的威力。去行動,不去想它,才可能打破它的迷咒。
用壞的人格特征來解釋失敗不再可行。現在,人們已經把壞的人格特征歸因於教養不好或環境不好。比如,把無知看成是沒有得到教育的緣故,而不是愚蠢;犯罪也被看成是貧窮和社會失序的產物而不是出於人天生的邪惡;而貧窮被歸因為沒有機會,而不是懶惰。這一強調一個人受環境影響的理論就是行為主義的基本精神。
行為主義之後是認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將“樂觀信念”與“自我”的概念相結合,認為“自我”能夠自己改變自己。人若想減少失敗,就必須超越教養和環境所賦予的條件;一個人若選擇改進自己,采取行動,他就有可能創造美好前途。
對悲觀和抑鬱症采取的認知療法共有五種策略。第一,學會去認識在情緒最低沉時流過你腦海的那些思緒。第二,學會與這些自然湧出的念頭抗爭,舉出各種與悲觀念頭相反的例子去反駁它。第三,學會用不同的原因來解釋失敗,對抗原有的念頭。第四,學會如何把自己從沮喪的思緒中引開。第五,學會去認識並質疑那些種下憂鬱種子的思緒。
不管你的能力有多好,如果你缺乏動機,你也不會成功。足夠的動機可以補償能力上的不足。成功的解釋形態理論認為,能力、動機、樂觀這三種特性決定著一個人的成敗。堅持與才幹和動機同樣重要。而樂觀能夠使人堅持。
總體來說,樂觀的人以扭曲外界的事實來迎合自己,而憂鬱沮喪的人對世界的認知比較接近實質。輕度的悲觀使我們在做事前三思,避免愚蠢魯莽;樂觀使我們的生活帶著夢想,使生活有計劃,有未來。現實被善意扭曲,以使人的想像力和主觀能動性有空間得以發揮。假如沒有這些夢想,我們永遠不敢去嚐試做新的事情,也就無法知道我們的潛能到底有多大了。
是什麽使一些人能夠逃脫抑鬱症的困擾呢?有三個保護因素,隻要其中一個存在,即使環境非常惡劣,損失非常慘重,人也不會落到抑鬱症的魔掌。第一是與配偶或愛人之間非常親密,無話不談。第二個因素是離家外出工作。第三是保持夢想。
人的一切的潛能,若是沒有樂觀的前提,是無法想像的。
抑鬱症的發展從生物化學和生理學上也是可以驗證的:失敗--悲觀--沮喪--兒茶酚胺減少--腦內啡增加--免疫係統被抑製--生病。這是一條環環相扣的鎖鏈。
悲觀的想法常常去找最糟、最有殺傷力的理由,並不是它有證據來支持這個理由,而是這個理由最陰暗、最恐怖、最讓你絕望。人就是要去打破這種具有殺傷力的習慣想法,訓練自己尋找導致事件產生的各種原因,外在的和暫時的原因。
反駁自己的負麵思想是一個孩子都能做到的自我疏解。越早學會這種心理調適方法,越能躲避開不必要的煩惱和憂愁。這種調適方法會像衛生習慣或良好風度一樣變成一個人的基本人格特質。它本身就帶給你很多好處,使你這麽做成為自然而然的行為而不是一個負擔。
抑鬱症的泛濫源自於個人主義的興起和團體意識的消滅。生命意義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它必須依附到一個比自我更強大的外在事物上去。你可以依附的東西越強大,你的自我內涵越多,所得到的意義越多。當現代人不再在乎他對國家的責任,不再是一個與大家庭緊密聯係的一份子,對個人的角色、義務、責任不以為意的時候,他就很難在生命中找到任何意義。換句話說,自我本身是沒有什麽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