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人所思,後人所惑。一個持續了數千年的思辯挑戰(一)

(2006-05-21 03:26:20) 下一個

——讀得易閣主的“《周易》在中國的命運”

 

(在網絡上認識了一位“得易閣主”,此先生對[周易]很有研究,讀了他的一篇文章後,寫了如下一篇感想)

 

讀了得易閣主的文章:“《周易》在中國的命運”,深感震撼。閣主研究《周易》數十載,深有心得,並準備將自己幾十年研究的成果著書立說,書名將為《周易人道學》。其精神,學養,實感欽佩。

 

“《周易》在中國的命運”一文,洋洋灑灑萬餘言,才僅是作者對該書主旨的粗略描述,令人十分景仰。然本人才疏學淺,對[周易]更是少有研究,很難對閣主的文章作出什麽評論,僅僅是出於對[周易]的喜好,願意就這個話題淺言幾句,隻能算是班門弄斧,願引起更多的“易學”愛好者加入討論。

 

本文會分為幾方麵:一是筆者特別欣賞閣主文章中的某些觀點,對與錯暫且不論,但立意獨特,新穎,大有進一步討論和發展的餘地;二是筆者同意的某些觀點和看法,同時加雜一些自己的意見,不當之處,還望指正;三是筆者不大同意閣主觀點的部分,並闡明理由,希望與閣主兄及其他對[周易]有造詣的朋友共同討論之;四是拜讀閣主大作後本人的一些聯想。凡此種種,雜陳如下:

 

一.[閣主觀點][周易]我們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一大源頭。[引文]:這裏再給大家一個新的概念:從史學的角度論,《周易》是中國可見信曆史中的純哲學的起源。

 

[筆者淺見]:很欣賞和讚同閣主兄的上述觀點。從[周易]產生的年代和其所蘊涵的實質內容來觀察與思考,確實可以發現它是華夏文明中哲學思想,宇宙觀,人生觀,乃至整個文化體係的重要發端點。它的內在蘊涵和闡述的道理,幾乎涵蓋了後續發展起來的中華文明的所有方麵,包括自然科學領域和人文科學領域,諸如天文曆法,自然變化,社會變遷,生命規律,醫藥健康,風水命理等等,真可謂無所不包,“廣大悉備”。時至今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涉及到從[周易]中所汲取的思想,觀念甚至語言詞匯,真的比比皆是,隨處可見。可惜的是,當我們天天用到它們的時候。卻往往忘記了,亦或幹脆說根本就不知道它們源自何處。

 

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是,對於很多研究[周易]的人,在接觸了[周易]之後,無不對它讚歎有加,推崇倍置,對它的思想內涵,甚至有不可思議之感;但對於其他沒有研究過它的人,確總會感覺對[周易]的高度評價,無非是研究者對自己研究對象的偏愛而已,相當不以為然。今天的一般中國大眾對[周易]的普遍看法,大體上可分為兩種:一是俗泛化,認為老祖宗留下的[周易],隻是用來占卦算命的書,如果不學卜卦算命,完全可以不去理會它;二是玄秘化,認為[周易]如同天書,讀起來不知所雲,因此敬而遠之,束之高閣。正象佛學上所說,各種理解,都“落於兩邊”。何以至此,不得而知!

 

同時,也應該指出,將[易經]看作是中國文化總起源的觀點,由來已久。自先秦以降,數千年來,視[周易]為“群經之首”的觀點,一直存在,應該也是不無道理的。隻是 .以來,國學備遭冷落,作為“群經之首”的[周易]才越來越變得不為人們所知了。中國國學精華的現狀,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思考。

 

二.[引文]《周易》第一個特別之處:在古今中外,有關它的論述文章與專著超過萬數,僅就對其的傳注釋譯之作也以百千計,真可謂屬於世界之最的紀錄。問題特別是在於即便有能將這些文章著作皆讀遍者,也隻能對《周易》有種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奇怪感覺而已。事實上,早在周公一代以後,《周易》在中國就再也沒有被人真正讀懂過,至少可以確認在《左傳》記述的春秋以來的曆史跡象使這情況更加清晰。一句話,《周易》在流向社會以後,至今仍然是一部無人能懂,沒被認識的典籍。

 

[筆者淺見]:對於閣主的上述觀點,筆者認為十分新穎,且大膽,但似有值得討論的餘地。正如閣主所說,古往今來,關於[周易]的論著,解釋,詮注,辨要,真可謂是汗牛充棟,其中也不乏很多見解被後人針砭,例如宋代的朱熹,雖然其[周易本義]被當作了元,明,清三朝科舉考試中長期沿用的[周易]教科書範本,但後世的有些學者則認為其對[周易]的解讀錯誤頗多,甚至認為基本不值得後代研究者參考,理由是他對[周易] 文字和卦象的研究過於牽強附會,形象思維有餘,理論體悟不足,換句話說,是思想深度不夠。

 

但盡管如此,兩千多年來後人對[周易]的解讀和詮釋,應該還是有相當深刻的意義和巨大成就的。如果我們拋開了這數千年來對[周易]研究成果的承認,肯定和繼承,我們今天對[周易]的學習和研究就沒有了理論基礎和認識的平台。

 

[周易]的卦象,畢竟是根據一套有邏輯關係的符號建立起來的思維認知體係,按筆者的看法,是否可以簡稱為“符號認知體係”。但符號畢竟不是語言和文字,因此,它內在的含義還需用文字來闡述才有意義,而[周易] 原有“經”部分的卦,爻辭,又過於簡練,根據這些卦,爻辭,很難了解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三百八十六)爻的全部含義,是故,後人在原“經”的 卦,爻辭的基礎上進行闡發,留下眾多的卦,爻,象方麵的解讀和詮釋。曆經千年的淘礪,才形成了留傳於世“傳”的部分,或稱“十翼”。雖然對“十翼” 產生的年代,著者是誰,所言是否真實地反映了[易經]的原意,自宋以後,曆朝曆代均有爭論,但它們畢竟是[周易]重要的研究成果,為後人的研究,提供了保貴的理論基礎。

 

三.[引文]:我們要說的複雜性還不在這裏,問題關鍵的要害是在於《周易》作為一本根本沒人讀懂過的書,不僅被推崇尊奉為至高無上的經典,而且還毫無疑義地影響了中國曆史的諸多方麵達二千多年之久,這難道不是一個悖論嗎?——沒能理解的讀物卻能產生全麵深刻的影響力和作用力,這個問題十分值得我們深刻地進行思索。

[筆者淺見]:閣主兄的上述論斷,在邏輯上似有不妥,“《周易》作為一本根本沒人讀懂過的書”,是閣主自己的看法,換句話說,是閣主自己設下的判斷前提,被推崇尊奉為至高無上的經典,而且還毫無疑義地影響了中國曆史的諸多方麵達二千多年之久”,是客觀現實。這一客觀現實與閣主自己設下的判斷前提之間的矛盾,並不能構成“悖論”。“沒能理解的讀物卻能產生全麵深刻的影響力和作用力”這一矛盾的產生,有可能是判斷的前提本身有錯誤。其理由,同於上述(二)中筆者的觀點。

 

四.[引文]:如果《易傳》中的子曰確實是孔子所講的話,那麽我們就能斷言孔子對《周易》的研究不僅沒有取得真實的認識,反而成了二千多年來將《周易》引入歧途、造成易學混亂的罪魁禍首,同時也說明他在晚年違背了自己所倡導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學問準則。各種跡象表明,孔子與《周易》關係的許多說法,最早起於這個時期,在此之前除了《論語》上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彬彬矣的記述和無涉《易》義對不恒其德,或承其羞不占而已矣置評外,至於他是否講授過《周易》則毫無記載,如果有過講授,那麽《係辭》一文很可能就是那時的筆記

 

[引文]:我們知道《周易》的思想核心是自主開拓的順勢有為。可是,在漢朝儒學贏得政

治地位後,由於幾十年間盛行的孔子與《周易》關係說影響深廣,以守序安分為實質內核的儒學家們將與之思想理念正相反動的提倡順勢有為、主張自主開拓精神的《周易》奉為無上經典排列於儒家五經之首,這不能不說是給曆史開了個不小的玩笑,是個曆史性的莫大誤會。

 

[筆者淺見]:對於“十翼”是否孔子所著,曆來爭論頗大。漢朝以前,大抵認定史傳孔子作[易傳]十篇就是後來所說的“十翼”。但自宋以後,對“十翼”是否全是孔子所著開始有了質疑,後來的發展大體上相信“彖傳”,“象傳”為孔子所作,“文言傳”為孔子所作的可能性很大;其餘幾“翼”基本上可以認為並非孔子所著,這是其一。

 

其二,筆者的問題是,將[周易] “引入歧途”,“ 造成易學混亂的”到底是因為[易傳]曲解了[易經]呢?還是因為[易傳]的作者是孔子呢?從閣主行文的語氣來看,看來是後者:因為[易傳]可能是孔子所作,因為孔子是儒學的鼻祖,因為儒學是“以‘守序安分’為實質內核的”,所以[易傳][易經]的解釋就不可能是正解。筆者認為,這就有些因人廢言了。佛學上有一句話,叫依法不依人:既是正法,誰說的都沒關係。除非閣主兄認為,[易傳]不論是誰所作,其旨趣均與[易經]原意大相徑庭,那就另當別論了。

 

其三,筆者並不認為守序安分是儒學的“實質內核”;也不認為儒學一定與[周易]所主張的順勢有為相矛盾和抵觸。這裏涉及對儒學的基本評價和看法,擬不在此處多談,僅想表達這樣一個看法:儒學確實講社會的秩序,但這隻是試圖為紛亂的社會現實描繪一個理想的社會框架,在這個社會框架中,儒學也同時談到了人們應該如何正確地扮演各自的社會角色,並不是一個僅僅設想理想社會結構和框架的空洞學說,它同時也為自己描繪的社會框架結構填充了許多實質性的內容。例如,儒學包括了應如何待人,如何接物,如何求知,如何修身,如何立誌,如何安身,如何立命,如何治國等等。

 

五.[引文]:到了清代,四庫館閣們還有段非常精彩的描繪:
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傳》所記諸占,蓋猶太卜之遺法。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為京焦,入於機祥;再變而為陳邵,務窮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王弼盡黜象數,說以老莊,一變而胡瑗程子,始闡明儒理;再變而李光楊萬裏,又參證史事,《易》遂日啟其論端。此兩派六宗,已互相攻駁。又《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則多戒占者,聖人之情,見乎詞矣。其餘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

[筆者淺見]:閣主所引[四庫全書總目]中的這段,真的是十分精彩。易學千年,被無數人為無數目的詮注了無數次,變化了無數個麵貌得出了無數個不同的結論。真的不知是應該高興呢,還是歎息。再歎者,儒學的境遇,又何嚐不是如此呢---反複長期地被人曲解著,利用著,以至它的本來麵目反而被嚴重的扭曲了,模糊了。筆者覺得,今天的國人,不論是生活在海內還是海外,凡有能力和有時間者,都應該重新拾起我們老祖宗的思想和智慧的結晶研究一番,思考一番。理由有二:一是世界變了,社會變了,重新了解中國幾千年來先賢們的思想和智慧,有助於我們更精準地了解今天;二是畢竟我們是中國人,無論你如何輕視,甚至是蔑視自己的傳統文化,你畢竟是在這種文化背景中熏陶出來的,你的精神,思維,思想甚至行為方式,無不深刻地存有這種文化的印記。視而不見和矢口否認其實都沒有什麽用,到不如了解它們,反而可以了解自己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