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和進化美學
一
湖石與選擇
1
一般認為,藝術創作一定少不了加工。所謂加工,就是對材料進行修改,比如把白紙變成圖畫,把石頭變成塑像。但是中國獨有一種創作方法,就是不加工,隻選擇。好比是好多張紙,選出其中一張,這張紙本身就是作品,對這張紙並不施一筆一墨。又好像有很多石頭,選出其中一塊,這石頭本身就是藝術品,不對其施一斧一鑿。這種選擇創作法,為中國首創。其創始人,姑且算是北宋的皇帝宋徽宗。
宋徽宗是個亡國之君,他酷愛奇石,特別喜歡的是太湖邊上的受嚴重腐蝕的石灰岩,他說他不要民間維持生計的東西,如糧食布匹,隻要民間無用之物,那就是這些石頭。他說這樣的愛好,不會使民生受害。這些石頭本身確實對民生無用,但是運送這些石頭卻勞民傷財。在加上官吏借運石之名,沿途勒索,民眾受害頗深,造成北宋末年的社會動亂。
宋徽宗隻喜歡這些石頭完全天然的狀態,不允許對它們作任何加工。這種態度,有其哲學基礎。那就是道教。或中國的老子學說。宋徽宗本人篤信道教。自稱“道君皇上”。傳說有一次他在汴梁城裏乘轎而行,突然看見空中有一座道觀,隱隱傳來頌經之聲。徽宗認為自己來自這座道觀,被下放到人間作皇帝,並且認為如果自己努力修行,就能得道飛升。徽宗修行的辦法之一,是道教提倡的房中術,也就是盡量地多和處女性交。徽宗當皇帝二十幾年,後宮有嬪妃6千,幾乎是每天一個;在金兵圍城之際,徽宗下令把守城將士都撤下來,讓一個道士帶著徒弟上城作法退敵,結果使金兵很方便地進了城。
當然道家思想也滲入徽宗的藝術思考。比如對湖石的選擇,一是因為湖石為天然形成,符合道家“道法自然”之說。為保持湖石的自然特性,不得有絲毫損毀。所以在運輸途中必須用膠泥包住。因為損毀就是人為加工。另外湖石被水加工,孔竅很多,天然藏水,所以有水土調和之意。這些有水的孔竅可以生長小動物和草,有生命,符合道家對“空”的認識。道家認為空比實更有內容。生命來自空而非實。隻有空才能藏東西,而且生生不息,而實卻什麽也藏不了。
徽宗和兒子欽宗被金兵俘虜,北宋就此滅亡,他提倡的選擇藝術被後代繼承了,但是沒有得到發展,以後也仍然停留在對石頭的選擇上。沒有發展到別的方麵。而且選石的標準也沒有什麽大變化。倒是選石藝術傳到日本之後,日本人的選石標準有了一些變化。首先,他們仍然恪守“道法自然”的道理,對石頭不作任何加工,隻作選擇。他們缺少中國的湖石,而且當時已經受到禪宗的影響。所以他們選石標準滲入禪宗的道理。禪宗最初由印度僧人達摩引入中國,達摩麵壁十年,得到了“悟”。所謂悟就是知道了很多重大的道理或事情。從而改變了自己對整個人生世事的看法和情感。至於為什麽要麵壁,而且達摩是在山洞裏麵壁,被認為這樣可以幫助人耳目清靜,什麽都不想,一心思考最重大的問題。
於是日本的選的石頭,不能像中國湖石一樣。中國湖石的內容太多,形狀古怪, 有草有藤,有蟲子爬進爬出,甚至蛐蛐蟈蟈叫,麵對這類石頭,人可能會被它的各種內容分心,而不能作深刻的思考。所以日本的石頭光滑,厚重,沒有小孔,顏色單調。也就是說,和中國的崇尚“空”“孔”“生”(小蟲和草藤代表的生命)不一樣,他們喜歡實,這種實是單調的實,我們知道,按道家的說法,這種實不能包藏,沒有生命。這也正是佛教喜歡的。因為佛教原本是否定今生現世。認為今生現世充滿苦難,隻有逃避現世,逃避生活,才能得到清靜。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涅槃,也就是死。大塊深色石頭正好代表這種境界。
和日本選石標準相配合的,是日本的沙盤式庭院。這種庭院也是對生命的否定。因為裏麵沒有植物動物,連片落葉也沒有——細菌都難以生存。沙盤之中有幾塊光溜溜的石頭。沙被筢子平整過。據說這有助於人們思考重要問題,正如石洞幫助達摩產生“悟”。
也就是說,日本把中國的選石藝術作了一種改變,使選擇背後的道理,從道家變為禪宗。當然,禪宗已經吸收了很多道家的內容。沙盤式的庭院是一種特殊的庭院,隻供主人打坐修煉,思考問題之用。其他地方,主要的庭院,仍然采用中國式安排,那就是有大量的植物和水。在普通庭院中,石頭的作用和中國庭院的作用類似,也是和庭院其他因素配合。而這種配合在中國是按道家的的道理,在日本同樣是這樣。那就是動與不動之配合,重與輕之配合。人工與自然之配合。其中水為動,石為不動,草木四季變化,石頭不變,房屋為人工,石為天然。
除了選石藝術,東方沒有其他類型的選擇藝術。到了近代,攝影技術發達之後,西方的選擇藝術大發展。攝影的創作工作,完全在與選擇。選景,選時,選角度。後來記錄影片也主要是選擇藝術。當然其中有加工的成分。比如對影片素材的剪接。其中“剪”還是選擇,但是“接”就是加工了。現在可以照片合成,當然更是加工。
但是西方人一開始並不認為光是選擇,就足以成為藝術創作。曾經有這麽一個理論:如果一個人站在河邊,看著河裏飄來的木頭,發現其中之一形狀特殊,就撈起來,拿到畫廊展出。問題是,藝術家的創作,是在那一步驟。回答是,藝術家搬運木頭,並安裝了一個基座,這就是加工,這就是創作。
以上是西方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實際上,這種回答是錯誤的。藝術家的創作,是在對木頭的選擇上。整個藝術創作的中心,就是那人在河邊的選擇。因為西方人沒有這種選擇創作的傳統,不像中國自宋徽宗開始已經有上千年的曆史,而且有道家作為理論根據。所以歐洲人不認為選擇也能算是一種創作行為。在西方的藝術史著作中,筆者也找不到有關“選擇創作法”的論述。
在頤和園觀瀾堂的正麵,有一塊石頭。這塊石頭是宛平縣米先生在房山找到的。這塊石頭原在山上,可能是雨水侵蝕而成,也可能是山中的水窪泡出來的。它有很多水侵蝕的洞,但是這到底是一塊北方山中的石頭,而非南方湖邊的的石頭。和湖石嚴重侵蝕,以乎像爛棉絮的狀態不一樣,它比較厚重完整。選擇它的理由,仍然有道家的內容。那就是這塊石頭本身體態均衡,有橫向的張力,有縱向的伸展。陰陽具備,方圓相佐。上麵爬藤,下麵長草。富有生命。應該說是中國選石藝術晚期的代表作。
2
人們為什麽喜歡石頭?這和人類進化有關。人類自猿人開始,經過兩百萬年以上的舊石器時代。這兩百萬年中人類天天選石頭,打石頭,用石頭。使得人類的本性,有了喜歡石頭的特點。所以孩子從小必有一個階段,對石頭著迷,有些人到了成年,仍然喜歡收集各種石頭。而一些特殊的石頭,比如玉石寶石鑽石,更是價值不菲。很多人身上戴了一塊,頓覺與眾不同。幾乎找不到還有其他東西,能對人有這麽大的心理作用。
但是這種對石頭的愛好,容易轉化成對石頭首飾和用品的愛好。人之喜歡庭院中的石頭,另有其他更主要的原因。這原因就是人類和其祖先,在石頭洞子裏住了不止兩百萬年。住石頭洞子的時間,比用作石頭工具的時間,更長得多。長得不能相比。因為自從蛐蛐蟈蟈那時代,動物就住在石頭洞子裏。動物不管大小和進化程度高低,都喜歡住在石頭洞子裏,因為這裏可遮風避雨,防衛天敵,有助於生存繁殖。人類起初住在洞子裏,比如北京周口店的猿人和山頂洞人,都住在石洞裏。按中國人古代的說法,發明洞外的住宅的是有巢氏,那是非常晚近的事情了。
現在人們仍然把結婚的新房,叫做洞房。說明石洞是人們最初的生殖場所。而石頭因此帶有性和生殖的意義。我們知道,武鬆上景陽岡,走到半路,找了一般“光踏踏的大青石”睡覺。石頭和睡覺天然相關。比如史湘雲喝多了,睡在石凳上,而不睡在樹叉上或草地上。牡丹亭中的夢中交歡,也發生在石凳上。西門慶為了和宋惠蓮偷情,躲到假山的石洞裏過夜。這些故事片段,都說明中國人的心目中,石頭和生殖本有內在的聯係。有這種聯係,一點也不奇怪,因為人類一直把石洞當作睡覺的生殖的場所。而且,石頭也確實非常適合這一用途。
據說在非洲沒有石頭的森林地區,因地上蟲子太多,當地居民發展出一種特殊的性交姿勢。那就是男性仰麵弓起,四肢撐地,女性坐在其上。他們——至少下麵的男性,一定很向往一塊光踏踏的大青石。
也就是說,由於石頭對於人類及其祖先的居住和生殖,有億萬年的密切關係,所以人類天然地喜歡在自己的居所周圍看見大塊的石頭。因為大塊石頭已經伴隨人類及其祖先的居住和生殖億萬年。石頭和生殖之間的傳說,多得數不清。北京燕山化工廠附近的石頭山上,山頂有一處紅,說是穆桂英生孩子時留下的痕跡。另外有大石頭上一道白色的水跡,說是穆桂英蹲在山頭小便衝出來的。印度教崇拜“林嘎”,就是陽具狀的石頭。林嘎到了中國轉化為塔。
中國的原住民自新石器時代農業化之後(約8千年前),從山中出來,進入河流附近的衝積平原,那裏缺少石頭,人們被迫居住在土木建築中。但是對於石頭的依戀,經過用千百萬年,已經根植於他們心理深處,他們隻能靠庭院中的一些石頭,來滿足天生的對石頭居所向往。這些石頭包括獨立的石頭,假山,和池塘邊上的石頭。
西方人在這方麵,比中國更順暢表現了對石頭居所的依戀:史前他們住石頭洞子,後來他們住石頭房子。如果有了石頭房子,他們是否就不再需要在庭院中再放置石頭?西方的庭院說明,他們仍然願意在庭院之中放一些石頭東西。因為他們仍然需要石頭和庭院中的其他內容匹配。他們知道庭院中應該有水草樹木——這一愛好也來自人類的進化,而水草樹木必須和石頭配合。水是低的軟的動的,石頭是高的硬的靜止的。草木按四時變化,石頭不變,這都和中國人的庭院配置的道理相同,不同的是西方人沒有接受過老子的教導,對於“道法自然”從來也沒聽說過。他們隻喜歡在庭院中放一些加工過的石頭(石雕),或者說,他們喜歡所有的加工的東西。他們的池塘、道路,樹木排列,都是幾何形的,所謂幾何形就是人工形狀。他們的水中有噴泉,水從下往上噴,這是加工的結果,而非自然的結果。中國的庭院中水從高向低流。西方人的池塘岸邊是雕琢過的光滑的石頭,而中國的水邊是天然的石頭。
由於西方人崇尚加工而不懂道法自然,他們在庭院中的石頭,當然也完全是經過深度加工的。一般是一些石頭建築的部分。比如幾根石柱,或者有頂,或者沒有頂。或者是一些雕塑。或者是有石頭台階。所有這些都盡量體現完美的幾何形狀。
3
至於西方人為什麽在審美觀中如此注重加工,而中國人則比較偏愛自然,這種問題,已經超出美學的範疇,而進入哲學和曆史的領域。我們隻能簡略地在這裏說幾句。首先這是因為中國這塊土地,實在對居住其上的居民不薄。中國的水土和氣候十分適合農業發展,大河和水土保持不好的上遊地區,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水和土,形成平坦肥沃的衝積平原,水和熱都在夏天到來。正好適合莊稼生長。有如此好的條件,農業當然比較容易發達。而西方地中海地區夏天正好是旱季,降水主要在秋天以後,水熱不能配合。降水的秋冬正是莊稼成熟的季節,需要幹熱氣候。後來那裏的居民學會種植過冬莊稼,農業才在一些地區成為糧食的主要來源。而過冬農作物需要比較複雜的農業技術。這是比較晚才發展出來的技術。另外,歐洲缺少衝積平原,因為上遊森林覆蓋很好,而衝積平原需要上遊流域大量的水土流失。所以歐洲是一個在農業上比較晚發達的地區,實際上歐洲的很多地方在6000年前(所謂大水罐人)從中東傳入農業,但是其後很長時間內都不能靠種植農作物生活。我們知道歐洲人吃的奶和肉比亞洲人多得多,那也是因為那裏的地理氣候,不可能提供足夠的植物食品。但是適合提供動物的食物。因為歐洲潮濕的秋天和冬天,可在冬天提供青草,茂密的森林中有豐富的橡實馬栗之類的樹果。在歐洲一般把牲畜養殖也叫做農業。而且是農業的最主要的內容。
於是,對於古代的中國人,也就是農業化初期的中國人來說,天地山川是相當仁慈的,可以向中國人提供綿綿不絕的生存機會。老子的名言“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穀就是山穀,中國最古老的農作物叫做穀子,意思是山穀的產物。糧食作物泛稱五穀,意思是都來自山穀之中。這裏的“穀”,包括穀中的溪流和山口的衝擊平原。“是謂玄牝”,是謂的意思是“那是或那叫做”,牝就是女性陰戶,穀這個字的形狀就像女陰。那是一切生命之始。玄就是巨大原始。玄牝就是巨大古老的女陰。因為山穀一定是夾在兩山之間,山上有草木,正如成熟的陰阜上長著毛發。女陰之中有水,正如穀中的溪流。溪流到了山穀之口,一定匯集成溏,正如陰道口。一切生命來自女陰,而世界上的一切生機來自山穀。山穀就是世界的女陰。無論人和動物的身體上的自然,還是地球上的自然,都是這麽一個道理。而且,仁慈的中國的山穀和女陰,足以維持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存繁衍。於是養成中國人對自然的崇拜。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中國山地很多,每一座山都有山穀,巨大的山脈也有巨大的山穀。於是中國有無數大小山穀。中國的農業部落因此可以在這些地方生存。又是由於中國山多,中國的交通十分不便,這使中國人習慣於分散地居住在大小山穀之中,互相不來往。所謂“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在中國農村就是這樣。一個村落可以看見另外一個,聲音也聽得見,但是中間隔著深溝大河,也沒法往來。就是統治集團,也不能翻山越嶺到這些地方搶掠。於是中國的這些農業部落的生活得以長久安定,並依靠山穀和女陰生生不息。
但是西方世界完全不是這樣,因為西方世界有幾個重要的內海。那是地中海,黑海、波羅的海和裏海。這些內海島嶼密布,沒有潮汐,非常適合航行。周圍有森林,裏麵多是高大筆直的杉樹鬆樹橡樹,非常適合造船。在史前時代,人類就有了跨海航行的能力。這種航行導致了大規模的跨海征戰和貿易,特落伊戰爭發生在至今三千二百年前,那是希臘聯軍渡過愛琴海,征服現今土耳其東岸的一場長達十年的戰爭。在中國,渡海作戰至今還處於演習狀態。因為中國東南的海上風浪很大,是世界上風浪最大的海麵之一,海麵島嶼不多,很不適合航行。而且在古代沒有適合的貿易和征服對象。
西方的渡海征戰使西方的農業部落,不能像中國農民一樣隻靠山穀女陰就生生不息。他們必須靠更多的東西才能活,那就是武力。而武力是男性的特征,武力靠武器和武術。這兩個東西都是加工的產物。對武器的加工就是工業,對人體的加工就是體育。對行為(武術)的加工就是訓練。所謂奧林匹克運動會,就是比武大會。那是身體和行為的加工業的世界博覽會。古希臘人的公民,從小必須進行體育訓練,目的是對身體作徹底的加工,使之適應於戰鬥。斯巴達公民從小進行軍事訓練,一直到老。而且隻有公民才有訓練的權力,奴隸和非公民禁止進入體育場。
從荷馬史詩可看出,希臘英雄的人體和行為都是經過特殊加工的。比如武術最高強的英雄阿喀留斯,被其母親提著腳,全身泡在特殊的汁液裏,使其全身刀槍不入。這就是最高級的身體加工。而他最後卻被特落伊王子巴裏斯——這人的行為受過最高級的加工,擅長彈琴和勾女人,還是射箭好手——射中腳後跟,那正是沒有被加工的地方。可見加工在戰爭中的重要性。
於是中國崇尚自然而西方崇尚加工。
二
庭院和五行
中國的對自然的崇拜,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老子學說,其來源是遠古母係部落文化,第二階段是在戰國時期發展出來的五行之說。五行是老子中沒有的。其形成應比戰國時代早得多,一直流傳於民間,到了戰果成為顯學,左右朝政。但是最初的提起,卻是和人類生存有關。這五種東西既是人類之必須,也是自然之所有。但是凡事都有兩麵性,這五種東西有利也有害。
由於在距今八千年左右,中國人逐步農業化,在山穀之口的衝積平原上從事農業,不再在石洞中居住,而是結草為廬,建立了土木村落。這時麵臨的火災的危險,比以前大的多。而且,住在衝積平原上,也經常會發大水。水火這兩個東西,成為農業民族的最大威脅,至今不變。水火不但毀滅財產糧食,也毀滅生命。所以在老子的自然崇拜之外,民間學者發展出一套五行理論,以利用五行之間相生相克的道理,增加人類的生存機會。
比如說,西方的房子可以離開水源比較遠,因為石頭不怕火燒。而中國的房子最喜歡在水邊。庭院之中最主要的就是池塘。即使是南方農村,也必靠近池塘。因為用草木建造的房子和倉庫,太容易著火。
而為了防止水災,必須有足夠的樹木,可在必要的時候修築堤壩,紮筏逃生。自古相傳的傳統:在河堤上必須種樹。最好的柳樹,必要的時候可以修築堤壩。最緊要的時候用“掛柳”的辦法。就是把柳樹幹鋸斷一大半,讓柳樹倒在河裏,保護下麵的堤壩,並引導洪水衝擊對岸的堤壩。所以中國庭院中必須水木並存。我們知道清華大學這個名字,清為水而華為木,來自以前圓明園中一個叫做清華園的小院子。這種水木相生相克的道理,在五行學說中占重要地位。戰國之後,老子和五行學說形成一體,成為道家。
同樣,現在每個水壩的旁邊,都準備好了沙石堆,以備必要的時候補漏。所謂“水來土掩”,就是這個意思。在庭院之中的假山更有上山避水的作用。我們知道歐洲的庭院沒有假山,那裏也很少發大水。但是埃及有金字塔,蘇美爾有通天塔(兩河流域經常發大水),東南亞和印度也喜歡建立高於地麵的石頭建築。我們看看吳哥窟和印度神廟,就知道大河地區的人類,對“堆高”建築愛好是多麽強烈。而且這些建築幾乎都和水利工程並存。吳哥窟就是一個巨大的水利工程。上麵這些古文明地區,都經常發水災。我們知道,埃及的金字塔的地址,正好在尼羅河每年發大水的水邊,而尼羅河的泛濫區域,正好是埃及人的農田,所以金字塔是大水來臨之際,是人們逃難的最佳去處。當然,金字塔上麵的麵積太小,隻能容得下法老和其家屬。如果我是埃及人,不管是農民還是國王,我也會為那捉摸不定的尼羅河大水,準備一個逃生的人造山頭。現在歐洲人研究金字塔之功用,並不考慮埃及農民的減災意識,那是由於歐洲的水災很少。
最近開放的高句麗王陵,建造在鴨綠江河穀,王陵和金字塔相似,用條石堆起來,墓室在石堆裏麵,高於地麵。應該說是有意在河穀地區防止江水泛濫,淹沒墓室。雖然旁邊有山,但是顯然國王願意更接近富饒的田地。
於是,中國的庭院設計,既有五行相生,也有五行相克的內容。樹木可以當柴燒,水可以澆灌樹木,假山和樹木防水,水溏防火,土木水火都有了,獨缺“金”。沒有金當然絕對不行,金藏在屋子裏,埋在地下——皇帝有在宮殿地下藏金銀的嗜好,在民末李自成和滿清打進皇宮之後,都挖出了大量金銀。據說日本皇宮地下室也藏著大量金銀(據美國學者說)。
5
山穀為玄牝,也就是地球之牝(女陰),為了強調生殖,皇帝的庭院,必須建立“玄牝”之上。在這方麵最明顯的是南京的玄武湖和北京的頤和園。他們都是在山穀的出口處,而且一定有水從穀中流出。山穀環抱好比陰阜,園中的湖水,好像陰門,湖邊的小山,比如佛香閣,好比陰蒂。
實際上北京的城裏的皇家園林也建立“玄牝”之上,從地理角度來看,宮殿所在的三海,離開充當陰阜的西北山區並不遠。以前三海地區是沼澤,長安街以南是樹林,沒有山,最高的地方就是現在的北海團城,以前叫做瓊華島。也是當年忽必烈率眾飲酒看風景的地方。但是這個瓊華島太小太矮,無論位置形狀都不能代表陰蒂。所以必須堆土為山,先建造了白塔山,然後建造了景山,一是用土克水之意。二是代表陰蒂,具有生殖意義。
三
山水和空虛
1
如上所述,山水在中國有了特殊的生存和生殖意義。也變成中國畫的永恒的主題。西方多的是宗教畫,中國多是山水畫。山水畫就是中國的宗教畫。西方社會遇到苦難年代,人們強烈地傾向於宗教,在宗教中找安慰,宗教因此大興,宗教畫也大興。中國人如果遇到苦難年代,則遁入深山幽穀,尋找桃花源,躲避苛政,在山水之中找安慰,因此山水畫大興。最好的山水畫出於元代。原因之一,是元代是讀書人或士大夫最倒黴的朝代。他們的地位比妓女工匠更低,即使作官,也是奴隸。這時候很多文人躲入深山,縱情山水,正如西方文人躲入修院,縱情宗教。除了元代,其他朝代也有很好的山水畫。不管什麽朝代,都有人得罪權貴,或在社會上失意,而遁入深山,而在山水之中避難求生,尋找慰藉。
隨便可找一個例子,元代的黃公望,字“子久”。曾兩度在官府為吏,兩度被誣陷入獄,在獄中受酷刑折磨,差一點死掉。出獄之後遁入深山,躲避苛政和酷吏。山水對於他來說,就有“玄牝”的意思了。因為他的生活和精神,全靠山水支撐。他對山水有特殊的感情。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著名的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人們隻要躲入深山,就能逃避世間的戰亂,而怡然自得地生生不息。好似得到神的庇護。
現在人們都住在城市裏,對山水的感覺,和南北朝和元代的文人的感覺完全不同。現代人對山水的感情,往好了說是“淡漠”,現代的山水畫家追求山水的險峻,給觀眾的感覺是險惡,更多的觀眾覺得所有山水畫都千篇一律,索然無趣。在政府機構掛的著名畫家的山水畫,好像表現領導坐飛機視察自己的轄區。隻有逃犯對山水的感覺,和元代文人相似。
宋代文人地位極高,做官的機會多,不做官也能在平原或城市過得挺好。所以對山水的感情,和元代的文人不同。宋代出名的是花鳥畫。那是因為文人或者進城,或在農業發達的平原,家裏有庭院,可以安然自得地欣賞花鳥魚蟲。宋徽宗應該算是花鳥畫的總頭目。他本人擔任皇家畫苑總經理兼總教練。該畫苑雇傭了二百多當時最好的畫家。宋徽宗也收藏了曆代最好的畫,讓這些畫家模仿。不過誰要是不小心把這些古畫弄髒了,就有殺頭之罪。宋徽宗最擅長畫花鳥魚蟲,這些花鳥畫,應該算是山水畫的侏儒版。對花鳥魚蟲的愛好,當然也都是在進化過程中,根植於人心的一種美感。花鳥魚蟲代表環境適合生存。
實際上,我們說過的宋徽宗的選石藝術,也是一種山水藝術的侏儒化。從這方麵來看,這藝術不怎麽高明。山石就是山的盆景。好比庭院是自然的盆景。如此可知,倒是蒙古鐵騎解放了中國文人,把他們從庭院、盆景,假山,湖石之中趕走,趕到高山深穀之中,體會自然。才造就了元代最高明的山水畫。
2
中國的山水畫分彩色和無色兩種。無色的山水畫為中國的特產。這和中國的地理有關。中國這塊地方,空氣中塵土和水汽都多。對顏色的過濾非常強。隻要稍微遠一點,山水景物就沒有什麽顏色了,隻剩下“青色”。但是層次感非常強烈。所謂青色泛指冷色,特點就是色彩特征少,但有濃淡深淺之分。中國風景的顏色就是青色。中國的風景又以黃昏之時最為美麗。因為這時陽光斜射。如果向東看風景,光線在照射和反射路線上,受到兩次過濾,遠景和近景的濃淡差別最大,層次感最為強烈。所以中國山水隻用墨的濃淡,就可以很好地表現。而且依靠濃淡也可以表現遠近,也就是透視關係。這也更符合中國山水的特征。某些新進山水畫家,畫的山水紅黑黃綠,色彩鮮明,他們應該到外麵看看,中國是不是有這樣的風景。
歐洲的空氣和中國的不一樣,照出來的照片都不一樣。那裏空氣中水汽和塵土都少,雖也有過濾作用,但是不如中國空氣那麽的強烈。以至於相當遠的地方,還能看出色彩。
3
山水畫還可表現老子學說的另一重要內容,就是對“空虛”的崇尚。老子認為自然無邊無際,奧妙不可盡知。山穀之中寂靜無聲,似乎空空無有,但卻生生不息。而且,人的感官心智,隻能感受自然的萬分之一,更有無窮盡的東西,超乎感官之外。這些感官之外,而又是重要的存在的東西,在中國哲學之中,就以“空”和“虛”表示。特別重要的一句話,就是“大象無形”。象就是事物及其表現,這東西沒有形,畫不出來。中國的最高明的山水畫,與其說是表現山水,不如說是表現空虛。空虛可用白空和黑空表現。白空就是畫上的留白,黑空就是深色的部分,多以焦墨表現。有時也著以青色。高明的畫家能把空虛之意表現在畫外:用一幅立軸表現山勢,從山根到山頂,上麵了留著天空,觀者的感覺是你和山水之間,有一巨大空穀。所以你可以看見那山拔地而起,如果沒有這個巨大空穀,你看不見從根到頭的山。這種山水畫的中心,還是穀,還是玄牝。而且這山穀在畫外,在你和畫之間。這是中國畫的高明之處。西方的山水畫可不是這樣。中國山水還能表現聽覺上寂靜無聲,這也是空虛。
按老子之說,空是一切動力、資源和奧妙的不可窮盡的發源地。“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最後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地之間,好像風箱,裏麵什麽都沒有,但是源源不斷地往外送風。說起風箱,那可是從古至今最偉大的發明。火靠他燃燒,飯靠它煮熟。銅鐵靠它冶煉。到了現在,風箱更重要了,人要是快死了,還靠它作強製呼吸,維係生命。的非典型SARS肺炎,據說至今無藥可救,隻能靠呼吸機往肺裏灌氧氣,靠氧化殺滅病毒。如此可知風箱之偉大。可是風箱裏麵什麽都沒有——古人不知道空氣也是物質,以為空就是虛,現在我們知道了,空虛裏麵可能有空氣,還有“以太”或者“誇克”,氣為人類和一切生命所必須。於是古人對空和虛就有了崇拜。身為補天之石的賈寶玉有幸被請到“太虛”境界一遊,也隻能探知其中很少的奧秘。虛就是空,紅樓夢裏有個空空道人,掌握著人生的玄機。中國人認為空虛有如此重要的含義,因此成為藝術的表現的中心。
正如一首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其中描述的空虛和安靜,有無窮的動力、資源和奧秘。這是一首詩,描述的卻是一幅畫,裏麵有幾種空虛,天上沒有鳥,路上沒有人,這是空,一片寂靜,這是靜,老翁垂釣而不撒網或跳舞,行為停止了,這是止。行為、聲音和行人飛鳥都沒有了,但是有山水和空虛,其中孕育著無窮的生命、資源和動力。人可以活到老而且得以怡然自得地垂釣。
3
為了和畫的空靈配合,中國的室內裝潢也崇尚空虛,盡量留白空和黑空。這和西方的美學完全不同。西方的室內裝潢,以繁複的色彩和大量的物件為特點。其最強烈的信息是“富貴”。不然沒有財力作如此的裝潢。而中國,經宋徽宗的艮嶽山白屋的提倡,中國的室內裝潢追求顏色單調,以突出空和虛,家具造型要求線條簡單。而人類固有的對於曲麵的愛好,就靠宋磁來滿足。
四
宋磁和曲麵
曲麵和曲線。在藝術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為什麽有這種地位。這也和進化有關。一切藝術和美感來自進化(請參看本人所著【進化美學原理】)。首先人類為了生殖,必須尋找育齡的配偶。而生育能力和人體的曲麵的完美程度成正比。人一老身體幹癟皮膚糙皺,最吸引人的部分的曲麵稍有變化,其性感程度就大大降低。人們在化妝品上花這麽多錢,還隻是保持一張臉的原有曲麵完美程度。而成本更大,痛苦更多,風險極高的整形手術,是為了改善自己的曲麵。
在進化過程中,人類養成了對完美的曲麵的愛好。凡是沒有這種愛好的,都被淘汰了。因為這些沒有曲麵美感的人,一定認為老皺的皮膚和幹癟的肉體,和育齡人士的身體沒有什麽區別,結果他們就找這種老皺幹癟的人士交配,結果是其沒有後代和後代體質很差,因而被淘汰。
於是,經過激烈競爭,至今尚存活於世的人們,大多具有曲麵美感,也就是喜歡完美的曲麵。當然,我們也還可以找到曲麵美感的第二個來源。那就是在幾百萬年的石器時代,人們不停地追求石頭的完美光滑的曲麵。比如武鬆上了景陽岡,別的什麽地方也不睡,單找了一塊“光踏踏的大青石”睡覺。所謂光踏踏就是曲麵的光滑完美。不然武鬆睡著不舒服。我們知道人類的皮膚比較較嫩,不像動物有長毛保護,長毛是天然的墊子,失去了長毛,就對周圍環境的曲麵的完美程度,有了更高的多的要求。比如武鬆使用的哨棒,也是圓柱形的,因為適合用手把握。如果上麵都是刺,那就不好用了。所以在猿猴從樹上下來,在地上尋找棍子和石頭和坐臥地點的時候,其標準就是曲麵的光滑完美。在整個長達幾百萬年的舊石器時代,人類打造石器,都是打造曲麵,而且是盡量完美的曲麵。比如最早的石器“石核”或“捶擊器”,就是一個一頭圓一頭尖的曲麵體。從尖到圓的過渡是複雜的曲麵。人們需要刃和尖頭,都必須依靠曲麵得到。
曲麵越完美精確則石器越好用。經過二百萬年的打製曲麵,人類從舊石器時代進化到新石器時代,其打石工藝從打製變成剝製,也就是加入壓碾,間接打,和磨光等工藝,其效果是曲麵更為完美和多樣化(適用於不同用途)。於是,可以說,人類在整個石器時代都在不停地追求曲麵。凡是不追求完美曲麵的人種,都被淘汰了。因為他們不追求育齡異性的身體,也因為他們的工具和武器不好用,他們的頭腦和手,也沒有在追求曲麵的過程中得到進化。於是對曲麵、曲麵變化,和曲麵的光滑完美程度的愛好,在進化過程中根植於人類的內心。另外,我們也知道,曲麵受力均勻,以最小的麵積,最薄最輕的的外殼,可包容最大最重的體積。所以人類製作的所有容器,都要求盡量完美的曲麵。
宋磁的曲麵達到空前完美的程度。追求曲麵的背後,也有道家的理論支持。我們知道,唐代的陶瓷藝術(唐三彩)製品注重表現人物動物。我們說過,一幅畫可以有四個內容,就是線條顏色,事物,情節和道理。唐三彩中注重表現前三個,線條顏色、事物和情節。唐三彩的顏色比以前的多,事物有很多細節,並處於動作之中。以至於可以看出人物動物和過去和性格。
宋代的道家崇尚空虛,如果用陶瓷製品表現這一道理,就是把事物和情節都拿走,隻剩下線條顏色,和後麵的道理。這道理就是道家的道理。但是這道理已經靠其他媒介廣泛傳播,深入討論了。瓷器並不需要參與討論和傳播,它隻要按這道理製造就行了。這是藝術品本身的空:本來一個藝術品可以裝著四個內容,如今少了兩或三個,當然是空了不少。顏色從三種(三彩)變成一種(秘色或青色)。也是空,表現人物動物的線條,非常複雜零碎,宋磁變成了簡潔完美的曲線,如果用解析幾何來表示,那就是表示曲線的多項式,簡單了很多。也是一種空。結果,不但情節事物被徹底空掉了。顏色線條也被空掉了很大的一部分。
宋磁突出了色澤的美感。所謂色澤之美,就是顏色的明度和純度(飽和度)。要提高明度和純度,除了需要高質量的釉和顏料之外,還需要完美的曲麵。釉料使得曲麵光滑,光滑就是曲麵的完美。完美的曲麵的反光沒有散射,顏色的明度和純度得以提高。
人類天生愛好純淨的顏色。這也是進化的結果。因為純淨的顏色代表環境的簡單,有什麽有害的東西和小動物,一眼就看見了。我們知道,從古至今,小動物,包括蛇蟲鼠蟻,蚊蠅小咬,蠍子蜈蚣,都是人類的大害。它們在曆史和現代都造成巨大災難,而色澤純淨的環境可使人類抵禦它們。因為在這種環境中,人類容易發現他們。他們也不容易生存。在二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人類和這些小動物不停地作鬥爭,養成了對純淨顏色的環境的愛好。現在經濟發達了,人們喜歡搞裝修,裝修的最主要的內容,就是是居住環境的顏色純淨化。為此在最容易髒的地方,都用陶瓷。
道家崇尚顏色的純淨。原因之一是純淨就是一種空。而這種空有益於人類生存。宋徽宗設計的艮嶽山宮殿群,全部房屋采用江南白屋的外表造型。所謂江南白屋,就是農民的房子,牆簡單地用石灰刷白,屋頂用青瓦覆蓋。木料不用油漆。農民用不起油漆。因為那時候油漆稀少昂貴。對於皇帝來說,油漆的成本當然不是問題,但是按道君皇帝的信仰,道法自然,農民的房屋是自然的一部分。道家尚空,白屋在顏色上是空的。造型上也很簡潔,雕梁畫棟被取消了。無論顏色和形狀,都很簡單。但是做工卻無比考究,宋徽宗的白屋的木料都是不上漆的楠木。這種房屋裏麵都用簡單的直線,正好和曲麵優美的宋磁相配。房屋的直線和瓷器的曲麵互相配合,成為空前絕後之最佳配合。這也是因為房屋以直線為經濟,而瓷器(容器)以曲麵為經濟。直到現在,全世界的室內設計,仍然以此為榜樣。這種搭配是亡國之君宋徽宗發明的。
5
宋磁可以作出當時世界上最完美的曲麵,和明度純度最高的色澤。所以被世人喜愛。我們知道,不久之後蒙古部落征服了南宋,也征服來中亞和近東,使歐洲和中國直接接觸,意大利商人可以從海路直接到達中國的南方(馬可波羅回意大利的路線,經過紅海或波斯灣的伊斯蘭教地區。但當時威尼斯商人和伊斯蘭教商人之間有合作關係),海路的開通使瓷器可以運往歐洲。在這之前,從北方的絲綢之路運送瓷器,成本太高。那裏更適合絲綢貿易。中國的瓷器對西方文化造成巨大衝擊。因為瓷器表現了完美的曲麵和純淨的色澤。西方自公元五世紀被北方蠻族征服蹂躪之後,文明的水平一落千丈。失去了製作曲麵和純淨色澤的能力,也失去了追求曲麵美感的心理狀態。這與早期基督教的禁欲有關。也和黑暗時期(大致指公元5世紀到10世紀)的悲慘的生活狀態有關。
即使在古希臘和羅馬文化的巔峰時期,其製品為陶器,陶器的曲麵色澤,遠不能和宋磁相比。中國的瓷器的出現,對西方的審美和藝術產生巨大衝擊,使整個西方對曲麵和色澤著了迷。如果說文藝複興和之前的中世紀有什麽差別,最明顯的差別就是對曲麵和色澤的追求。從大的方麵說,以前的教堂的哥特式的,屋頂是尖的或三角形的。但是從文藝複興開始,人們執著地追求圓頂。
所謂圓頂包括各種曲麵的頂。文藝複興的標誌性建築,一是佛羅倫薩的百花大教堂,費時一百多年,為了建它拆了半座城,拆了兩座更古老的教堂,遷走了墳地,動員了全體民眾,就是為了要建造一個巨大的八瓣拱頂。如果能換算的話,這個拱頂的成本,比現代的核武器和航天工程還高,另外一個是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不但頂是圓的,廣場也是圓的,對麵的廊柱也是圓的。裏麵的線條充斥著各種曲線和曲麵。圓頂很難建造,但是屋子裏麵的裝飾,比較容易建成曲線形狀。一時歐洲所有的建築和用具都追求曲線,家具也必須有曲線。屋子裏的曲線和曲麵的多少,標誌著屋子的主人的品味身份和財富。從此之後歐洲的一切向曲線曲麵發展。從武器盔甲到桌子椅子,都努力體現曲線和曲麵。到了樂可可時代,曲麵多的讓人受不了,才產生現代藝術潮流,專以否定曲麵和純淨色澤為能事。
當然,我們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文藝複興開始的對曲麵的追求,是得益於宋磁的刺激。這類文明的進化類似生物的進化,隻能找到線索,難以進行實證:誰也不把一隻猴子培養成人。但是能找到猴子進化成人的線索。宋磁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當時世界上惟一的完美的曲麵和純淨的色澤的代表者。隻有他才能把這兩種美感教給全世界。
當然,羅馬帝國時代就有圓頂,相反中國倒是沒有拱頂建築。在中國拱頂是墳墓的專有結構,為房屋建築之大忌。拱頂技術在西方從來沒有失傳。哥特式教堂的頂是尖的,但是裏麵的支持是靠拱頂。這也說明,在文藝複興之前,歐洲人有建造拱頂的技術,但是沒有對曲麵的愛好。他們利用拱頂技術去建造高聳的尖頂。那時候他們對直線和尖頂,情有獨鍾。而在文藝複興時代,他們突然之間,從建築、繪畫和雕塑以至音樂上,都不約而同地追求曲麵和色澤。顯然這種追求是被一個什麽東西刺激和開發出來的,我們隻能設想,這是被宋磁開發出來,因為其他東西根本就沒有這種美感。
6
被曲麵和色澤美感刺激的歐洲人,拿出自己的家底,和宋磁抗衡,這家底就是聖徒和神祉們的肉體。到底年輕人的肌膚之曲麵和色澤,出於上帝之手(或大自然),而宋磁出自中國工人的滿是泥巴的雙手。這使歐洲畫家在起點上比河南江西的窯工略高一籌。意大利的工匠和畫家作不出宋磁,卻可以畫出人的肌膚。特別是聖母馬利亞和愛神維納斯:圓潤的臉蛋、乳房和臀部,純淨的膚色,成了文藝複興繪畫的標誌。如果看看文藝複興和繪畫和以前的有什麽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追求曲麵和色澤。中世紀的的畫中最突出的是線條,對曲麵的表現非常粗劣。色澤的明度純度也很差、有那麽多深色的線條,把畫分成這麽多小塊,怎麽能表現曲麵,以及色澤的明度和純度?為了表現大塊純淨的色澤,和複雜的大塊曲麵,必須讓人物顯露更多的身體。基督教本不允許崇拜偶像,裸體更是和中世紀的教義不相符。但是曲麵和色澤美感需要表現,這種需要在當時,正如現在女孩子對手機的需要一樣強烈和時髦。連教皇也被卷入其中。於是聖徒和神祉的肉體,被奉獻出來,而不顧古板的教義。正如現在人們用手機,不怕電波把腦子烤糊。再說,除了聖徒和神祉的肉體,在中世紀的歐洲。實在沒有什麽東西擁有曲麵和色澤之美。
達芬奇一些最著名的畫,特點就是人物的曲麵豐富,色澤的明度和純度都高。他可以表現曲麵上的曲麵:人的頭是大曲麵,五官是小曲麵。比如說那幅蒙娜麗莎,特點是臉的曲麵異常豐富,和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相比,好像有點太豐富了——或許是時間太長,顏料變化的結果。但是波提切利並沒有表現出維納斯的眼球的球麵。嘴唇的曲麵表現也不充分。拉斐爾畫的女性的曲麵較為適度,顏色的明度純度更高。米開朗基羅的所有雕塑和繪畫,都有一特點,就是人物的脊柱都是曲線——這使軀幹成為大曲麵,而上麵的骨骼肌肉成為小曲麵。西斯廷教堂上麵的人物很多,但是沒有一個坐直或站直了。和別人不同的是,他更喜歡用男性的軀幹(大曲麵)和鼓起的肌肉(小曲麵),體現曲麵和色澤之美。
7
對曲麵的追求,給了西方的文化和產業以強大的動力。因為曲麵,不管是拱頂還是家具或是身體上的,作起來畫起來都比直線複雜得多。為了作得好,就必須研究其道理,並提高工藝水平。依靠基督教會的強大財力人力,對曲麵的研究和製作,使科學技術因此大發展。我們說過意大利的圓頂教堂,用了一百多年的時間,和天文數字的金錢。中國皇帝如果這麽搞,必定要作為勞民傷財的暴君而載入史冊了。所以在研究和製作曲麵方麵,西方教會的力量比中國民間和朝廷都大的多。對曲麵的追求還導致了其他重要的事情,比如,哥倫布之所以能跑到美洲,隻是因為他堅信大地是個曲麵,而不是往常認為的平麵。
我們看看達芬奇的設計圖,不論是人工翅膀,還是滾柱鏈條,幾乎全是對曲麵的利用。達芬奇在意大利的最後期間,有一個沒有完成的大項目:他從德國請來當時最好的磨鏡師傅,要他們磨上千塊鏡子。但不告訴他們這些鏡子的用途。後來這些德國磨鏡師幹到一半的時候罷工了。因為他們認為達芬奇想製作能照出靈魂或魔鬼的鏡子。據猜測達芬奇是想製作一麵凹麵鏡,可能是拋物線曲麵,用以聚光或投射。晚年他移居法國,我們在法國的尚博城堡可看到他設計的旋轉樓梯——那也是曲麵。而且樓梯的每一部分都是曲麵。尚博城堡據說是歐洲最美麗的城堡,迪斯尼影片的片頭以該城堡為原型。尚博城堡的特點是比其他一切城堡,都有更多的曲麵。他有無數拱頂,其樓梯幾乎都是曲麵。
我們知道,在中國,音樂和“曲”字有關。歌曲,樂曲,都是曲,西方音樂到了文藝複興,“曲”得比以前厲害多了。教堂音樂從格裏高利式的聖歌中解放出來。曲調的起伏大為加強。提琴在十七世紀變成西方的最主要樂器,它正好也是世界上曲麵最多的樂器。提琴本身的進化,就是曲麵越來越多和越複雜,於是,幾百年來對曲麵執著的追求,使西方在所有有關曲麵的技術上,都超過了中國。最近中國引進了西方兩個曲麵建築,一是國家歌劇院,一是鳥巢運動場。和四百年前的意大利人一樣,中國人為這兩個曲麵大撒金錢,卻不知道這種曲麵風格,本出自河南江西的土窯。
8
現在我們知道,中國的曲麵和純淨色澤,是在宗教(道教)的推動之下才成就的。這宗教就是道教。因為中國的宋朝皇帝篤信道教,傾全國之智力財力,開發出來的特殊曲麵美感。這種美感擺脫了事物和情節,把唐三彩的繁雜的色彩和瑣碎的情節清除掉了,方才可以專注於曲麵色彩。如果要表現事物和情節,曲麵和色澤肯定要被犧牲了。你要是作頭駱駝,作個人物,曲麵當然不能和梅瓶或球瓶一樣完美。沒有事物情節的作品,如今叫做“抽象”。抽就是拿走了。象就是事物和情節。抽象就是把作品中的事物和情節都拿走,但是形狀色彩還在。這也是宋磁的特點。而又是道家的理論:“大象無形”。最重要的事物和道理是無形的,不能用花草人物圖案表現。倒是什麽都沒有的淨色,可能表達“無形”的大象。
宋磁達到抽象水平,實在不隻是瓷器工人的功勞。宋代文人也有大功勞——我們現在要討論媒介之間的互相關係,這一問題對於藝術至關重要,但被以前的學者所忽視——當時中國文人地位崇高,表達自由而且廣泛。高深的理論可以在學者之間麵對麵地討論,比如南宋時期朱熹和陸氏兄弟之間的爭論。都被記錄下來並留傳至今。學者們也可以在名山之中開堂講學。比如朱熹在武夷山中開設講堂。詩詞作品靠著妓女們的幫助,日以繼夜地傳播。宋朝可能是知識分子傳播著作和思想最容易的時代。因為那時候學術風氣熾盛,並獨立於朝廷。妓院也十分發達,也獨立於朝廷,一首詞如果寫的好,很快就通過妓女的歌喉傳遍全國。有什麽新鮮論點,也可迅速傳播。另外,當時沒有巨大的傳媒產業——電視報紙廣播。它們搶眼球和耳朵的能力,自然不是凡人肉身所能競爭的。在傳媒產業發達的現代,一些垃圾破爛能借助它們,輕易地把其他有用的信息,排擠到陰山背後。
在宋朝的良好的傳媒狀態中,藝術的各個分支,可以輕鬆地分工,磁器可以著專注於表達它們最善於表達的美。那就是曲麵和色澤之美。因為瓷器是泥巴捏出來的,最容易作出完美的曲麵,釉料燒結之後透明而光滑,最能表現色彩的純度和明度。
9
宋磁把曲麵藝術帶到歐洲之前,先把曲麵帶到了伊斯蘭世界。伊斯蘭世界和中國的海上貿易,比基督教世界早得多,宋朝的泉州和廣州、潮州是中國和中東的貿易的主要商港。伊斯蘭教社會最先受宋磁美感的衝擊。伊斯蘭教率先動用強大的人力物力,追求曲麵和色澤。因為他們更嚴格地否定偶像——也就是提倡抽象,所以沒有表現物體的繪畫雕刻,宋磁的曲麵非常適合這種文化。伊斯蘭教禮拜堂的圓頂,無論從形狀上還是色彩上,都可以看作是青瓷罐子的放大。清真寺裏麵的裝飾,都充滿曲線和磁片。
但是由於伊斯蘭教不能表現人體的曲麵色澤,在文化方麵吃了虧。這也是由於他們有一夫多妻製,可以把女人藏在屋子裏,供個人專享。據說中東姑娘的皮膚的曲麵色澤為世界第一。據報道,前幾年美國石油工業界為了在阿富汗建立油管,請塔裏班首領們到休斯敦做客,這些首領帶著西方人難得一見的真正後宮女性,在最昂貴的服裝店刷卡購物,展現出西方世界不曾見過完美皮膚。簡而言之,當年意大利人努力在教堂描繪肉體之完美曲麵色澤的同時,伊斯蘭貴族在自己的後宮,努力培育曲麵色澤完美之肉體。如今各有各的成果。
五
效率和現代
中國的文化傳統,極端地重視表達效率。所謂表達,就是表達信息,表達是兩個字,一個是表現,一是個傳達。不但要表現,而且要讓對方接受。所謂效率,就是用最短的時間(和最低的成本——時間也是成本),把信息傳達給對方。中國的這一文化傳統,和文字以及書寫有關。中國的古文是世界上最簡練的文字。大約是因為中國的書寫工具比較落後。中國古代,直到唐朝,一直使用竹片木片寫字。在長沙走馬樓發掘出來的三國吳國(公元後3世紀),郴州出土的西晉簡牘,都是官方文書,是寫在木片上的。說明當時如果有紙張,也一定很少而且貴重。西晉以後中國逐漸陷入全球性的民族大遷移和戰亂之中,在文化用品方麵也不能有什麽發展,估計到了唐代,中國的製紙業才發達起來,到了宋代,才有了比較便宜的紙。曆史上有一段故事,說是漢朝和帝時代(公元100年前後,就是蔡和的時代),禁止外國進貢珍奇物品,但是還是要外國進貢紙張。不知道這種外來進貢的紙,是不是埃及的莎草紙。至今我們不知道除了埃及,還有什麽地方會用植物纖維作紙。
埃及製作莎草紙的工藝,早在公元前一千年就已經成熟,使用也最為普遍。這種草紙(papyrus)的原料是尼羅河沿岸的類似蘆葦的植物莎草,把莎草去皮,把芯橫豎排列之後,用木錘打扁,刮光,就變成一張紙了。當地莎草很多,當時尼羅河上遊的人,就把尼羅河下遊稱為“莎草的國度”。莎草根部可以長得和人的胳膊一樣粗。草紙製作工藝簡單,成本低廉,這種紙輕便耐久,在北非和阿拉伯幹燥地區,可以保存上千年。希臘在公元前5世紀就使用它。據學者說,公元前5—6世紀草紙傳入希臘和意大利,是那裏文化突然發達的重要原因。草紙一直是埃及的重要出口貨物,行銷整個羅馬帝國。至於西方人用的筆,一直是硬筆和墨水,比中國古人用刀子在木片上刻字,要容易的多。
和中國的竹簡比起來,草紙墨水當然非常先進。同樣多的字如果寫在草紙上,那張草紙可能很輕,寫得也很快,但是刻在竹片上,則又重又慢。西方古人因此並不在乎寫很多字。而中國古人必須盡量少寫字,也就是用最少的字表達最多的意思——在竹木片上刻字太費力。於是注重表達效率成為中國文化的特點。
中國的竹木片統稱簡牘。簡是竹片,牘是木片。嫩竹片外麵有一層青皮,刻起來比較容易,在大竹片上可以刻一百餘字。如果字數更多,就必須用冊和卷,也就是把竹木片用繩子編在一起。這種竹木片應該比較窄小,以便卷曲。顯然簡比冊容易使用。中文中“簡”這個字就表示少和效率——把很多信息寫在一塊竹片上。為了提高傳達信息的效率,必須把信息“簡”化。
為此,首先要把信息提煉,比如,把信息分級,什麽是最重要的,什麽是次重要的,當然是隻寫最重要的。另外,是把信息的表達方式簡化。也就是長話短說。目的是用最少的字,也就是用最少的筆劃,表達最重要和盡量多的信息。
中國人用竹木片刻字,大約有一千多年。因為竹木片容易腐爛,現在找不到周朝的竹木片簡牘,它們都已經爛掉了。隻留下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商代的甲骨文。在骨頭上刻字當然比在竹木片上刻更難。商朝的人一定在竹木片上刻字,但是這些簡牘都腐爛了,沒有了,隻剩下不容易腐爛的甲骨,所以當時的文字才叫做甲骨文。中國人刻字刻了一千多年,到了秦末有了毛筆和墨(傳說中的蒙恬製筆),寫字當然比刻字容易多。但是鐵筆(或銅筆,石筆)刻的字小,毛筆寫的字大,一塊竹片上,如果刻字,可以刻一百多字,寫的字可能隻有這個數目的一半。也就是說,毛筆使書寫更容易,但是提高了記錄和傳送的成本。蒙恬是公元前3世紀的人物,郴州(西晉)簡牘是公元後3世紀後期的東西,整整六百多年,中國人用毛筆在竹木片上寫字。加上在這之前一千多年的刻字曆史,中國人用了近兩千年的沉重的竹木片。從諸子百家,到“史記”,“戰國策”,“三國誌”,都是靠簡牘完成的。在這種條件下,追求表達效率必然成為中國文化根深蒂固的傳統,繪畫雕刻也脫離不了它。
這一傳統在中國繪畫中的表現。就是用最少的筆劃,畫最多(或最重要)的內容。其中比較突出的例子,是魏晉磚墓壁畫。這類壁畫最出名的,在嘉峪關新城魏晉磚墓群。該墓群在1972年被發掘。
從上麵這些畫可以看出來,畫家在使用毛筆方麵,受過很長期的訓練。畫一個長弧線,粗細都掌握得很好。一筆畫出的麵,比如頭發或馬鬃,馬尾,馬腿,形狀都不錯。
每幅畫都是在一塊磚頭是畫出來的。地方很小。和中國的方塊字一樣。在這麽小的空間裏,要畫出這麽多內容。一定要把筆劃減少,也就是用最少的筆劃,畫出所要表達的內容。不然那麽多筆劃擠在這麽小的地方,人們看不清楚。與此可知畫畫和寫字之不同。寫字不能減少筆劃,隻能減少字數。而畫畫可以減少筆劃,為了減少筆劃,可以減少所畫的東西。比如說,上述磚壁畫中,隻畫了畫家最想表達的一些東西,其他的東西都不畫。
唐宋之後中國文人可以用大幅宣紙作畫和寫字。宣紙的成本比較低。用毛筆寫和畫都可以很快,但是“表達效率”作為兩千年流傳下來的傳統,已經根深蒂固,書寫工具變了,傳統並不改變。於是文人們發明了潑墨畫和減筆畫。利用文人掌握毛筆的優勢,用很少的筆劃畫出事物。比如一塊石頭,一身衣服,一筆就畫出來,誰用的筆畫越少,說明誰對毛筆的掌握越好,也就說明此人寫字最多。
凡是中國人,在認字之初,就要學習書寫。寫字訓練就是繪畫的筆劃訓練。毛筆的特點是一筆可以畫出一個麵。其他書寫工具都無此效果。另外毛筆也必須一筆寫完一個筆劃,不能把一橫用兩筆寫成。中國的毛筆書法的內容之一,就是練習一筆畫一個所需形狀的麵,和一筆畫出一條所需形狀的曲線。
以上特點使中國畫可以很簡練。所謂簡練,就是用很少的筆劃,畫出一幅圖。因為一個麵如果用硬筆來畫,一定要畫一個輪廓。用毛筆畫一筆就畫出來了。在西方繪畫中沒有要求一筆畫出一條曲線,這曲線你隻要畫好了,畫多少筆都無所謂。油畫技法中有“豎要橫畫,橫要豎畫”之說,一豎要用很多筆橫著畫出來。以便表現這一豎各部分之不同。這和中國的傳統完全不一樣。中國的傳統追求是筆劃少。按說一幅畫的筆劃多少,對於觀眾來說無所謂。但是這中國的傳統——追求表達效率。
另外中國字比較複雜——筆畫太多。每個字都應該在小方塊裏麵,把所有筆劃都寫出來。而且讓人辨認清楚。於是必須把布置筆劃,使他們互相分開。最簡單的例子,“王”字三橫一豎,如果中間那橫太靠上或靠下,就會被認錯為“工”。當然,其他文字也有這種問題,但是中文字這個問題最突出,因為中國字是在固定麵積中筆劃最多的文字——隻有從中國字發展出來的西夏文字,比中國字的筆劃更多。但是西夏文字早已經不被使用了。
寫中國字的時候,也訓練了筆劃——線和麵——的布局。這種布局的目的,是為了讓各線和麵有距離,讓人能分清它們,以理解內容。
書法有兩個基本目的(還有其他非基本的目的,不說了),第一是讓觀者看清楚,第二是讓寫者寫得快。這兩個目的都在於提高表達效率。如果字寫錯了,當然不能表達。如果寫得不好,比如把王字中間的橫寫得太靠上,讓人看成“工”,也不能表達。這樣,表達的效果都沒有了,當然也談不上效率。所謂效率就是單位時間內產生的效果。所以寫得快也寫的清楚,才能提高表達效率。
另外,中國字的筆劃都是有走向的。從學寫字的那一天,就必須學習筆劃走向。毛筆的下筆和起筆,也有特點,所以凡是寫字和認字的,都看以看出毛筆的走向。這種走向使畫上的線和麵具有一定的方向。比如壁畫上的馬尾,向後飄拂,筆劃的方向也可以看出是向後掃出去的。
也是為了提高表達效率。可在畫上題字。畫加上字當然比光是畫或光是字,表達的內容多得多。
五十年代有一官員向齊白石索畫,齊白石用毛筆在紙上畫了一道,周圍點上幾個大點,題字:鬆枝,葉呢?被蟲吃掉了。加上蓋印也用不了幾分鍾。 我們不知道齊白石這畫,是不是和當時的政治環境有關。不管有沒有關,都可以算作表達效率最高的一幅畫。這畫不知道現在在什麽地方——或許已經在文革中燒掉了。
2
這個表達效率對現代藝術有很重要的意義。我們知道,自從文藝複興,一些藝術追求表現曲麵和純淨的色澤,但是準確地表現曲麵非常困難。我們知道,前蘇聯從日本進口了先進的大型銑床,可以把潛艇的推進螺旋槳的曲麵作得更好,潛艇的聲音就小了很多,現在,德國有更前進的技術,可以把整個潛艇和螺旋槳的曲麵都作得更好,台灣就非買他不可。從此可知曲麵非常重要但是也非常難以製造。更不用說用純淨的色澤表現曲麵。所以,自從西方藝術追求曲麵之後,藝術品的成本大為提高。這成本不光是錢的問題,還包括藝術家的訓練強度,作畫的時間,都大幅提高。這造成兩個惡果,一是一般人根本就沒有資格畫畫表達。你不是畫家,和達·芬奇沒法比,你就別畫了。這樣,不會畫精確曲麵的普通人,失去了“造型表達”(畫畫表達,和雕塑表達)的資格。其二,是表達效率低下。達·芬奇一幅畫要畫三五年,有的就是畫了三年五年還是張草稿,還有一些畫半途而廢。主要是因為精確的曲麵難度太大。連達芬奇這樣的人,畫畫都這麽困難,別人更沒有畫畫表達的機會了。
對於曲線的追求,從文藝複興之後愈演愈烈,到了18世紀洛可可時代已經過分,洛可可風格的東西充斥著曲麵,而且是數不清散亂的曲麵。一個椅子腿上都有好幾個曲麵。這讓人受不了。受不了有好幾個原因。其一是成本太高。一個椅子腿從彎曲的三個曲麵轉為不同弧度的四個曲麵,比一個園棍或四方的椅子腿,要難作得多。不經若幹年的專業訓練,木匠作不出這種複雜曲麵椅子腿。第二個受不了的原因,是效率太低。成本高當然效率低。製作這樣的椅子,一定要用很長時間,長期的訓練,和很好的工具和木料。
大致可以說:曲麵導致了文藝複興,曲麵也導致了法國革命。因為法國人是時尚的先鋒,對曲麵的追求最為投入,不光是椅子桌子,家具,房子,馬車,女人的頭發,裙子,男人的帽子,鞋子,等等,都要作出高成本的複雜曲麵,這個社會的巨額財富、時間,都浪費在曲麵上麵。同時有很多窮人吃不飽。這就導致了法國革命。
再說繪畫對曲麵的追求,也有點過了份,到了倫勃朗的手裏,把整個畫麵都當作一塊曲麵,因為四周暗而中心物體明亮,好像是凸出畫麵。當然這樣畫可以把畫麵變成一個浮雕,凸現主題,並使物體的曲麵感更強,而輪廓卻不重要。比如“戴頭盔的人”頭上的人臉和頭盔。曲麵感很強,但輪廓的邊緣卻隱沒在黑暗的背景中。這種畫法雖然強調曲麵,但是限製了繪畫的表達效率,首先是因為輪廓是重要的信息。比如中國的磚壁畫,畫的全是輪廓,沒有曲麵,可以傳達很多信息。應該說輪廓的信息含量比曲麵更多。另外這種畫法也忽視了物體本來的色彩。我們知道東西都有自己的色彩。為了強調曲麵感,必須強調明暗差別,暗的地方的本來的色彩就表現不出來了。比如倫勃朗的畫中的物體,很多部分都是黑暗的。因為要突出曲麵感。這些黑暗的地方的輪廓和本來的色彩都表現不出來。強調曲麵而犧牲輪廓色彩,從表達效率角度來說,是舍本求末。
到了印象派畫家那一代,人們開始追求表現更多的信息。為此首先是把輪廓和色彩表現出來。實際上,戶外的光線是散射的,空間是是開放的。背景可能比前景更明亮,這些因素都弱化曲麵感,輪廓和色彩是最主要的信息,新一代畫家著重表現它們。為此,必須犧牲曲麵——因為光線散射使曲麵感減弱。據印象派畫家們說,他們從日本版畫中得到啟發。日本版畫秉承中國畫傳統,追求表達效率,線條簡單,輪廓清晰,不能表現曲麵,隻能用曲線來表現曲麵的輪廓。這些特征印象派都學去了。
但是除此之外,他們掌握著歐洲幾個世紀積累的對色彩的知識。再加上當時對光和色的最新的科學知識,他們可以表現非常複雜的光和色。而且是非常短暫的時刻的光線色彩,比如落日和中午。準確地表現這種光線色彩,所需技巧比表現曲麵更高也更難。
也就是說,印象派把輪廓和色彩的信息發掘出來了,但他們的色彩技巧太高超複雜了,比畫曲麵還難,即使受過長期訓練的畫家,也很難畫出這麽好的色彩來。所以,他們並沒有提高表達信息的效率。
3
在提高表現效率方麵,馬蒂斯可能作得最直接,他把那些難畫的東西,曲麵,準確的輪廓,和複雜的好看的色彩,都給否定了。當時的評論家把他叫做野獸,因為西方文化一共就那麽多家底:曲麵、輪廓和色彩,幾百年才積攢下來這點東西,全被他否定了。
比如馬蒂斯的“蘭條”或“馬蒂斯太太”,那張臉上的曲麵畫得十分粗糙。畫家故意告訴人,他對表現完美曲麵並無興趣。輪廓清楚,說明他重視輪廓,輪廓比曲麵形狀的信息量更大。但是,這輪廓也不準確。這倒不是因為準確的輪廓沒有意義,而是因為畫準確了太難。他的目的就是要否定所有難作的事情,因為難的一定會妨害表現效率。
我們看到,他雖然不像中國人那樣可以用毛筆,但是也努力“一筆一麵”,盡量擴大油畫刷子一筆的麵積。我們知道,以前油畫的筆畫太多,一筆蓋一筆。他則一筆就行了。目的和是中國畫一樣:提高表達效率。
為了提高表達效率,必然對所表達的信息有所取舍,並減低傳達信息的成本。好比,我要給朋友寫個字條,告訴他晚上來喝酒。難道非讓我寫一篇長文,以研究酒的成分?當然沒有必要。因為你最主要的信息就是晚上來喝酒。如果你寫一篇文章,可能要寫到下個月。今天晚上的酒會也就耽誤了。
或者,為了寫這個便條,是不是需要在石頭上用篆字刻上這個字條?當然也不需要,因為這樣成本太高,高得比要喝的酒還貴。
同樣道理,如果馬蒂斯把想要表達的信息分了類,決定隻表達最重要的那部分,比如,他的太太的臉的大致形狀,而不想表現臉蛋的精確的曲麵,他也可以不花大功夫去畫這曲麵。
人們或許可以認為,像馬蒂斯那樣的專業畫家,就是隨便畫畫,也能把輪廓畫得十分準確。為什麽他要畫得那麽粗糙?應該說,這也是故意表現出,他要降低表達成本。因為隨便就能畫得準確,是長期訓練的結果。而長期訓練就是高昂的成本。所以畫得準確就暗示著高成本。為了表示“降低繪畫成本”這個意思,故意畫得很粗糙,像是沒有經過訓練的人畫的畫——曲麵也表現不出來,顏色也調不好,輪廓也不準確。明暗也不對。好比對人說:畫成這種水平,不用多長時間的訓練,誰都能畫。
我們應該說,近代畫家為了降低繪畫表達的成本,和提高效率,確實作了很多事情。比如畢加索。畢加索說自己從非洲土著藝術中吸收了一些東西。非洲土著沒有文字。繪畫和雕刻是他們表達信息的重要工具。其雕刻類似於中國文人的潑墨:我們知道非洲人手裏總要拿把刀,因為那裏植物茂密,野獸眾多,非洲人時刻都要使用刀,就像中國文人隨時都要使用毛筆。正如中國文人成天寫字,練就了使用毛筆的技法。非洲人成天用刀,練就了用刀的技法。他們能用粗笨的刀,削幾下子,就能作是一個木雕來。這樣的木雕很不精確。一張臉上的五官,必須作得不成比例地大。因為他們的工具粗大,但是刀法熟練,這使他們的雕塑效率非常高,表達成本卻很低。當然現在的非洲木雕已經不是這麽回事:為了滿足西方市場的需求,非洲人或中國人,用小木刻刀,在稀有的烏木上,作精致的曲麵。
非洲的繪畫為了表達盡量多的信息,把物體背麵的東西也畫出來。也就是說,用一張圖畫出好幾個視角看到東西。這本是提高表達效率的辦法,畢加索用這種辦法畫的畫,叫做“立體主義”。
另外,畢加索在很多畫裏,顯示他隻重視輪廓,不重視曲麵。並隻使用最簡單的色彩。他的畫大都是平板的,沒有曲麵。顏色單調,連明暗都不多——那是表現曲麵的最簡單方式。輪廓當然是有的,但是很不準確。這還是繼承了馬蒂斯的傳統:我的技法粗糙,不會畫曲麵,好像沒有經過訓練。用以證明:用不了多少訓練,就能用繪畫表達信息。繪畫的表達成本可以很低。另外還證明,一張畫很快就畫,大筆刷幾下子就成了。一個大麵積,全刷上一種顏色,繪畫的表達效率不是很高?
不過再高,也高不過後來的抽象派。有的抽象畫就像一張被單,或就是一張被單,有的上下顏色不同,有的就一個顏色。畫這種東西不比刷牆更難——任何人都能刷出這水平,所以訓練成本為零,表達成本極低。不過,某些著名的評論家說,站在這種畫的麵前,注視良久,遐想翩翩,心潮澎湃,欣喜莫名——這種表達效率,就是齊白石的“鬆枝”也望塵莫及。把被單往牆上一掛,就能讓觀眾產生看大歌劇的效果,這表達效率是不是高得有點匪夷所思?
當然現代畫家也有很令人信服的道理。比如,人們都知道,孩子牙牙學語,也是很好聽的;孩子唱歌走調,也很可愛。孩子畫的畫,因缺少訓練而技法拙劣,但是也很可愛。也就是說,一幅畫之意義,在於其表達信息。孩子的畫的粗糙拙劣,表示孩子的稚態,而這稚態本身可愛。
經過訓練的人,技法在訓練中趨於一致,所以,在表達個人特點方麵,訓練反而是件壞事——就像都在一本字帖練字,大家的字體都趨於一致,字體就沒有什麽表達作用了。長期的訓練,一定會消除了個人的技法的特點。所以,各位畫家為了提高表達效率而否定技法。保爾克裏則學孩子畫,好像一個大人為了表示自己沒經過說話訓練,而學小孩說話——至於是不是和小孩說話一樣可愛,那就難說了。
六
媒介和人性
經過各位藝術家的努力,繪畫的表達效率,好像應該得到大躍進式地提高。但是我們看到,人們並沒有因此而經常用畫畫表達,人們甚至連寫字唱歌說話都比以前少了。原因至少有兩個:一個是傳媒產業成長壯大,壟斷了表達行為。這傳媒產業可不是什麽軟弱、傷感的血肉之軀。它是由政府,金錢,晶體和電源組成的。吃五穀雜糧的藝術家絕非他的對手。
我們以前要聽一首歌,必須自己唱或聽別人唱。這時候,唱的人在表達,聽的人參與表達。現在我們打開收音機或者放上CD,就聽見了。誰也沒有進行表達——那歌可能是十年前某人唱的。個人的表達行為被收音機或CD取代了。
以前我們想聽人說話,就去和人說。說的時候你和別人都在表達,現在打開收音機或電視,就有許多人在不停地說,誰也不用表達——這些節目是以前錄製的,就算是那些演員或主持人在表達,那和你也沒有交流。他們麵對著的是攝影機。沒有交流的表達是一種殘缺的表達。
現在電台隨時有聽眾點歌。某甲要求放一首歌給某乙,告訴他愛情在心中滋長,以前這事情需要自己唱歌——所有人都會唱山歌。男女之間唱山歌,大家一起幹活的時候唱山歌。這些山歌的詞大多是自己作的。如今這些事情少了或沒有了——人們打開電視和收音機,那裏唱得比你好,你要唱,和收音機裏的一比,你就差遠了。誰願意把表達變成露醜?我們還是閉嘴吧。
另外傳媒還製造了“主持人”,他們代替一切人表達,回答,提問,感慨、說話、微笑。哭喊。
也就是說,畫家在追求表達效率的時候,傳媒產業在壓製、破壞、割裂表達行為。畫家哪裏是傳媒的對手?傳媒獲得壓倒性的勝利。
表達效率還麵臨著另外一個敵人——藝術品市場。藝術品市場興起於文藝複興時代,有那個時代的特點,就是注重高成本的稀世珍品。這一傾向越到現代越厲害。因為大財主越來越多——不管是機構還是個人。但是我們看到,畫家為提高表達效率故意降低成本——否定訓練,否定複雜的曲麵和色彩,學小孩子,學外行。但是市場需要高成本,高技術,超長工時的作品。於是市場的追求和畫家的追求互相衝突,怎麽辦?到底是藝術品市場厲害,因為他們有錢,他們因有錢而掌握著傳媒。這傳媒產業說啥就是啥。他們會把學小孩學外行的畫,說成是“XXX派”,然後花大力氣,利用傳媒,追捧特定畫家。也就是製造出一個畫家明星。我們知道,現在傳媒的偉大的功能,就是製造明星,從偉大領袖,到萬人迷演員歌星,到旅遊地點,到某個動物甚至虛擬動物,隻要經過傳媒的包裝宣傳,就能家喻戶曉,以至於他們的吃喝拉撒,一舉一動,都被傳媒強迫性地灌輸進入你的眼耳鼻舌身。而且,明星就是市場。
明星可是高成本的產品——花大錢包裝、推銷、宣傳,才製造這麽一個東西。如果那明星是畫家,那他的畫當然也就是高成本的畫。不說那畫本身怎麽樣。或許那畫根本不是他畫的,隻有他的簽名,因為他本人是高成本的產物。他的畫也一定是高成本珍品。說它是珍品是因為這樣的畫少。因為明星本身就少。而持續地保持明星地位,則更是需要很高的成本。
畫家雖然想降低繪畫的表達成本,但是,誰不願意當明星啊。當明星的好處太多了。再說,在傳媒肆虐的時代,不當明星,誰知道你想幹什麽?你的畫可能根本就沒人看。現代傳媒用明星的信息,占據了人們的感覺器官,把其他信息排擠到了陰山背後。畫家不當明星,他所提倡的降低表達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呼聲,又怎麽能讓世人知道?你想表示自己的意見,就必須依靠傳媒,可是傳媒不理睬窮酸畫家,但是,突然有傳媒要你當明星,一夜間成名並發財,Why not?
當然,很多人會說,這些畫家自己好像從來沒有說過他們要降低表達成本,提高表達效率。沒錯,他們是沒有這麽說,我們對這些畫家,也應該像對所有曆史人物一樣,從曆史的角度來看待。那就是,第一,他們說的和他們作的並不一致。他們是曆史的棋子。就像老鼠到你家來,並不是想嚇唬你,它們隻想來遛遛彎。結果你卻嚇得大叫,並到處放置耗子藥——結果是把養的雞毒死了。也就是說,人類經常和老鼠一樣,自己想做的和實際產生的效果完全不一樣。畫家不說的並非是他們沒作的。
如今強大的傳媒手段,已經把古代的傳媒手段作廢了。這些老傳媒手段——繪畫雕塑甚至文章,差不多變成古董和收藏品了。就像龜殼上的甲骨文,以前是用來傳達信息的,現在隻能用作收藏。作為收藏或者文物還是有人要,但是作為傳達信息的工具,那可太落伍了。傳媒產業看到你們畫家不是努力提高繪畫的傳達效率嗎?好啊,我幫你們,我製造一些傳達效率的大明星,馬上就招來了追星一族。追星這種心態,也是人們進化的產物。在猿猴時代,或更早,就有追星心理,因為這種心理驅使動物追逐領頭的動物,比如羊群追著頭羊,馬群追著頭馬,狼,馴鹿,都跟著領頭的走。這種心理能保持群體狀態,不讓動物分散,而分散之後,動物的生存繁殖的機會都大大減少。所以凡是沒有這種追星心理的,都沒淘汰了。現在的人類絕大部分都有追星心理。
據說,最先利用人們追星心理的藝術家,是李斯特,或者,是李斯特的經紀人。經紀人發現,他到了一個城市,宣稱李斯特琴聲曾使三個女性暈倒,那麽在李斯特一個星期後到達這個城市的時候,一定會有十個以上的女性暈倒。如果宣傳說,曾有女人們撿李斯特的煙頭,那麽下一次,必有人親吻他的腳印。這種事情真是奇怪和奇妙,但是就是真的。某甲唱歌,沒人聽,傳媒一旦把他捧成明星了,唱的還是那樣,以前不愛聽的,現在暈倒了。
這種追星心理本來一直伴隨著藝術的發展。但是在現代,傳媒發現這一心理可以單獨地開發利用。其目的和藝術無關,但和市場有關。市場是現在的頭等大事。比如說,大家認為攝影和繪畫,有互相競爭的關係。其實,攝影照外麵的,繪畫畫心裏的,兩個東西各有各的領域。侵入對方領土的時候並不多。所以這攝影和繪畫之間的競爭,可能是被嚴重地誇大了。倒不如考察這兩個市場之間的差別。攝影帶動了器材市場,產值和盈利主要靠相機和耗材,而繪畫有一個傳統的作品市場,明星畫是市場的支柱——至少以前是這樣。結果,攝影產業為了賣相機,利用傳媒鼓吹“就連傻瓜都能照出好照片”。而藝術品市場利用傳媒製造明星,鼓吹“隻有大師才能畫出傻瓜畫”。其結果是什麽?普通人就連傻瓜畫都不敢畫了,更別說什麽提高繪畫的傳達效率。
但是藝術家追求效率,卻在建築界真正地發揚光大。因為自從19世紀後半期,工業革命和城市化在西方展開,為了建造低成本的廠房、商業建築和工人住宅,發明了新式的建築風格。這風格廄否定曲麵而提倡直線和平麵。這樣成本大幅減少。但是從直線和平麵雖,怎麽能找到美感?說實在的它們的美感,比曲麵曲線差多了。但是,不要緊,我們有傳媒。一方麵傳媒宣傳,說是直線是簡潔實用,就是美。確實,效率是美,但是曲麵也是美。於是,人類自進化培養起來的兩種美感,互相之間有了衝突。衝突的結果,是效率獲勝,因為現代社會隻能提倡,也隻能負擔得起效率美感。或者說,現代社會起源於法國革命,它就是革曲麵美感的命。從那之後,貴族化的曲麵美感逐漸被壓製,換成了工業化的效率美感。如今,我們的大樓和住宅都是直線平麵,隻有一個大歌劇院是曲麵。這個曲麵還完全不適合北京的氣候。因為北京和歐洲不一樣,北京塵土特多,下雨特少,所以這個本來設計透明的,有宋磁曲麵光澤的半球,注定要蒙上厚厚的塵土,而變成一個灰突突髒了吧唧的東西。當然,人們可以衝洗它,不過那可是高成本的活計。
不管怎麽樣,效率是在現代建築中已經成為主流方向。但是在如今逐漸富裕的社會,曲麵美感有抬頭之勢。到底是因為工業先進,製作曲麵和曲線的建材,比20世紀初期,容易得多。而且,從力學和幾何角度來看,曲麵的優點很多。所以,聰明點的建築商,已經開始在用曲麵吸引顧客。到底,人類的曲麵美感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