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眷村文化,是歷史洪流中的產物,不但見證台灣半個世紀來的風風雨雨,在早期「前方生死與共於戰場,後方同甘共苦於眷村」的年代,實發揮了安定作用。在動盪不安中,軍眷們胼手祗足,克勤克儉的打拚過活,發揮了堅忍不拔,屹立不搖的精神。隨著台灣經濟、文化快速變遷的腳步,老舊眷村大部份改建,眷村文化逐漸在台灣這個多元文化中消失,眷村的竹籬笆已然拆除,但願他象徵的精神永遠不死!
訪張朝晟組長談《再見 忠貞二村》的故事緣起
文◎阮愛惠
為什麼想籌拍《再見 忠貞二村》?公視委製組組長張朝晟表示,動機其實很簡單,就是想留取一些麵臨消失的東西。
竹籬笆倒了,無形籬笆又再起
自民國38年國民黨政府播遷來台始建的「眷村」,歷經五十多年,建物破舊、人事多變,至今正麵臨全麵改建拆遷的命運。再不久,這個台灣特有的「眷村文化」,勢將走進歷史;而曾經在眷村生長的子弟們,如今散居全台各地,已然是社會的中堅份子。
早期的眷村建築多就地取材,普遍用竹籬笆作為戶戶之間和村子內外的疆界,因而「竹籬笆」不知不覺成了「本省人」與「外省人」之間的籓籬象徵。但張朝晟認為,這藩籬經過五十年早已崩解,眷村人也早就融入台灣的土地,但近年來因選舉操弄族群議題,一道無形的籬笆又阻在「本省人」和「外省人」之間。
八二三炮戰時,全台族群大融合
公視自李嶽峰導演的連續劇《後山日先照》、《家》之後,《寒夜三部曲》、《風中緋櫻 霧社事件》等,也都延續了族群議題的探討,這幾乎成了公視連續劇的使命及風格。
而眷村子弟張朝晟,更念茲在茲的是眼看就要流失殆盡的眷村文化。
台灣的眷村文化,見證了台灣半個世紀來的風風雨雨。在早期「前方生死與共於戰場,後方同甘共苦於眷村」的年代,它發揮了安定軍心的作用。而最能和「眷村」地位相輝映的,可說是「八二三炮戰」了。
八二三炮戰是一場結合了「本省人」、「外省人」、原住民及金門人的力量,共同捍衛台灣的浴血戰。有別於國共「內戰」之後,「外省人」退居來台對「台灣人」造成的衝擊;「八二三」無疑是不同族群軍民齊心為同一塊土地付出的貢獻。用台灣近年的族群角度來看,「八二三」可說是族群融合最先驅且最具體的一場「聖戰」!
劇本原創,敘述一個大時代的故事
確定了戲劇的時間點在「八二三」,接著要想故事的內容。以往張朝晟習慣找原著小說,但他遍尋不著以這個事件為主軸的長篇小說,而短篇的內容既雷同,又不足以延展成二十集的戲。於是他決定和導演、編劇一起創作劇本,以「八二三」之役為時間起點,眷村作主要場景,幾個「族群成份」不同的家庭成員之間交織的恩義情仇為情節,時空跨越三十年,娓娓敘述一段台灣人的共同生命史,《再見 忠貞二村》於焉誕生。
在台南雷虎小組空軍眷村生長的張朝晟,自幼崇拜父親那一輩的飛將軍們,而空軍為國捐軀、傷殘的事件,是眷村內時有所聞的悲劇;所以《再見 忠貞二村》裡也寫進了這樣的角色,呼應了他的兒時記憶。
而不管什麼軍種,眷村媽媽們,都一樣堅忍。她們在艱困的年代,一肩挑起生活的重擔;丈夫、子女也因為有她們的撐持,才能走過最苦的歲月。「眷村母親」的刻劃,自然成了本劇的重點之一;因此,特別邀請2004年入圍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的王琄來擔綱,這也是她首次參加電視劇的演出。
期待眷村精神在本土找到新意義
劇本出爐後,為了尋找合適的場景,導演梁修身找遍全台的眷村,最後才在嘉義大林找到一個在民國48年以前就建好的「社團新村」,這個老眷村保存得相當完整。當這個老眷村被選來拍《再見 忠貞二村》的消息見報後,許多從這村子出去的人們紛紛在假日回來探看,他們還告訴工作人員,這個眷村出過兩位名人,就是林青霞和徐乃麟呢!
「忠貞二村」的命名,其實是有所本的。原來台灣最後一個眷村就是「忠貞新村」,位在中壢,那裡住的是柏楊大作《異域》提到的滇緬救國軍;他們大多是雲南人,和台灣本地人的文化大不同,不過「忠貞」的本質,卻和其他的眷村無異。命名主要是取其「最後」的意涵。
而「忠貞二村」之前加上「再見」,張朝晟說,其一有「揮別」之意,其二也期許眷村精神能重新建立,在台灣本土找到新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