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702)
2008 (322)
by 燕博士
常看到媒體上報道:小學生因為某次考試成績不理想或因為被老師批評,竟離家出走甚或自殺。發生這些事件,專家分析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幼兒期的“挫折教育”,使得孩子對挫折和困難的承受力太弱。現代社會家庭條件都已很優越,每位家長都想把最順利、最完善的成長環境提供給自己的孩子,今天要如何對幼兒進行挫折教育呢?
幼兒挫折教育之一:努力篇
對於幼兒來說,挫折的含義,不是衣不蔽體、食不裹腹,而是在適當的時候讓孩子明白:也有他完成不了的任務,也有他必須麵對的困難,他有時也要體驗失敗和沮喪的情緒。
案例1:
3歲的辰辰想自己脫衣服,先褪去兩隻袖子後,腦袋卻怎麽也褪出不來,兩隻耳朵擋在那裏真是礙事!扯啊扯啊,就是脫不掉,辰辰又氣又急,終於哇的一聲哭起來了!
對於幼兒來說,他們在生理成熟方麵比嬰兒期前進了一大步,一些簡單的事情他們可以獨立完成了,例如自如地行走、用小勺吃飯等等;但是與大孩子相比,他們的生理成熟還是有限的,特別是一些精細動作還不能很好的完成,例如扣衣服上的小扣子、係鞋帶、脫套頭衫等等。
當幼兒遇到一些困難任務時,父母應該提供恰當的幫助。父母首先要明確哪些事情是幼兒可以輕輕鬆鬆完成的,哪些事情是幼兒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的,而哪些任務又是幼兒不可能完成的;明確這點後,對於那些輕鬆任務,家長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不要在這些事情上剝奪孩子鍛煉的機會,同時也不需要給予過分的關注和表揚,比如3歲的孩子自己穿脫不用係帶的鞋子,吃飯時孩子自己選擇喜歡的菜夾到碗裏等等。而對於那些孩子還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要避免讓孩子去嚐試了,例如書寫筆畫複雜的漢字、拚500塊的小拚圖等。這些過於困難的任務會讓孩子產生嚴重的挫敗感,喪失自信心和積極性,從而變得對學習一類需要完成任務的工作失去興趣、很冷淡。
對於那些需要孩子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務,成人的角色應是充當一名觀察者和幫助者:觀察孩子為什麽會發生困難,發生了什麽困難,是否需要成人的幫助,需要多少幫助……例如3歲的辰辰脫不好套頭衫,父母一看,噢,原來是扣子沒解開就脫衣服,大腦袋當然出不來。這時就可以指給辰辰看:辰辰,這裏還有一顆扣子呢,脫衣服前需要解開的;或者,父母發現辰辰脫衣服時手用力的方向不對,應該是向上扯,而他拉著衣服向前扯了,這時父母可以教給孩子脫衣服時正確的用力方向。在父母的指點下,孩子能夠成功地完成任務了,這時候給予孩子一個肯定和鼓勵,能夠增強孩子克服更多困難的信心和決心。
雖然教孩子的過程要比成人順手幫孩子把衣服一脫要複雜一些,但對孩子來說意義和作用是完全不同的。成人包辦代替的事,孩子不可能了解其中的道理,孩子的能力也得不到鍛煉;而成人教孩子的過程,孩子自己在思考、比較,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思維和動手能力都得到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