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佛法分享

這是一南傳佛法的分享。希望能在這裏呈現佛教的真正輪廓。
正文

四聖諦

(2006-10-10 01:26:39) 下一個
 

苦諦 “苦”依字麵的解釋,是難以忍受。它可以被解釋為不稱心、痛苦或悲傷,它也可以被解釋為“不滿足”。佛陀說過:凡夫有兩種痛苦--內心的痛苦和身體的痛苦,而聖人隻有身體的痛苦。

集諦 -“集”真正的意思是指出“苦的根源是渴愛”。法句經216句:從渴愛生憂愁,從渴愛生恐怖;離渴愛無憂愁,何處有恐怖?眾生在這一世對欲求的不滿足可以帶來很多這一世的痛苦。而這種渴愛如果延伸到死亡來臨的那一刻,那眾生也會因渴愛的力量而再次投生。隻有停止渴愛才能停止輪回的延續。

滅諦 - 涅盤有分為涅盤” (Nibbana) 般涅盤”(Parinibbana).佛陀和他的阿羅漢弟子在世時,他們是可以進入涅盤” (Nibbana)的境界。當佛陀和他的阿羅漢弟子入滅時,他們舍棄了這個身體,他們就是進入般涅盤”(Parinibbana)。所以,涅盤並不是一種死後才可以驗證的境界。佛陀沒有真正說明涅盤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境界。這好比一隻青蛙要向一隻蝌蚪解釋陸地上的一切,那樣的困難。對於一隻蝌蚪來講--水是一切,要它明白沒有水的世界是如何的難以想像。

道諦 -八正道包含了-戒、定、慧這個很有係統的修行方法。戒是通過正當的生活方式來培育沒有懊悔和安定的心,定就是從安定的心開始培育一種不受情緒(五種感官上的障礙-貪欲,嗔恚,昏沉,不安與憂慮,疑惑)汙染的專注力,慧就是由定力觀察世間一切的實相而產生的。通過八正道的修行,聖人就不會被這世間的假象所迷惑而繼續的輪回。如果我們的心對這世間的事物有了明確的了悟,心就不會追逐著世間的假象而動蕩不安。

這裏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說明何謂四聖諦。當一個人背負著一個裝滿了鍍金的石頭的包袱一路走來,他一直有一個誤解說這包袱裏裝滿了黃金。沿途上,他又看到了同樣的包袱也滿懷歡喜的把它們拾起。當他越拾越多時,他肩膀上的負擔也越來越重也越辛苦。可是,他又不了解問題出在那裏。直到有一天,他遇見了一位智者。智者告訴他肩膀上的包袱隻是一堆的石頭而不是黃金(苦),而他為什麽會有這樣的負擔是因為他對於這些包袱的不舍(集-愛執),如果他放下全部的包袱他就會很輕鬆(滅),而智者更進一步說明了如何看清這包袱裏的鍍金石頭的實相和如何放下這些包袱(八正道-從正見開始)。

 

佛陀在《相應部第12.2》很清楚的說明了無明是由於對四聖諦的不了解而產生的。一個比喻可以用來說明無明和四聖諦就如吸毒者是因為他不了解毒品對他的傷害而執著於吸毒後的幻境是快樂的(苦,集)。同時,也是因為他不了解戒毒後的解放(滅)以及戒毒的方法(道)而造成他繼續吸毒的愚昧(無明)。

 

這輪回又何嚐不是一種的毒癮呢?我們就是那還沒認清什麽是毒癮的人。佛陀已經看清了這毒癮的過患,他告訴我們「這毒癮是痛苦的,它不是如表麵般的快樂,那種吸毒後的快感是短暫的。隻是會帶給我們更大的痛苦。迷戀吸毒的幻境就是戒毒的障礙。」佛陀也告訴我們:「毒癮是可以被戒掉的,戒毒後是一種解放,毒癮是可以用這種方法戒掉的。」但有幾個吸毒者聽得進去呢?他們還是一樣迷戀在吸毒後的幻境當中,甚至還製造更多的幻境。有些吸毒者可能看見了這毒癮的過患,但可惜的是戒毒的方法已經逐漸被遺忘了。最後他們隻可以在恐慌中死去。有些吸毒者卻把錯誤的戒毒法當真。這樣一來,他們也就被引入了更大的迷惑當中。

 

有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把一個酒癮很深的病人催眠後引領他去體驗他醉酒後給他心愛的家人們所帶來的痛苦。在這催眠的過程當中,他是真正的經曆那種的痛苦。當催眠醒來以後,他嗅到酒的味道時都會有一種惡心的感覺。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樣的,當我們在一種的壞習慣當中還沒有嚐到它所帶給我們的痛苦多於它所帶給我們的快樂時,我們是很難放下這種的壞習慣。一旦我們嚐到了它的痛苦,沒有人叫我們放手,我們也會放手。其實,四聖諦這四種法則也可以是戒掉很多上癮問題的方法。我看過一個人吸了整40年的煙可以在一夜之間戒掉煙癮,原動力就是因為看到了吸煙的真正苦。有的人戒了很多次卻不成功,這也有可能是他還沒看到吸煙的真正苦。

 

這是我對四聖諦的一些了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