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會史演義】第4節 三大使徒教父(上):羅馬的革利免

(2022-06-02 10:27:31) 下一個
話說使徒教父時代,它的時間跨度大約是第二世紀這個階段。這時,耶路撒冷教會已經退出曆史舞台;可是在羅馬、希臘、馬其頓、敘利亞、小亞細亞等地,教會已經初具規模,甚至在埃及也有了教會。
但是,教會的成長並不是風平浪靜的,內外各種因素都成為早期基督教信仰的冷血殺手。在教會之外,羅馬帝國統治者繼續對教會施以高壓手段,還有羅馬知識分子界有人公開出來,挑戰基督信仰,一般民眾對基督徒則采取鄙視的態度,認為他們是一群道德低下、搬弄是非、目無政府的社會渣滓。甚至在一些地方,若稍有動亂或犯罪行為,政府首先就會把這些不穩定因素歸咎於基督徒。在教會之內,由於使徒們已經不在人世,他們所寫的書信尚未編纂成聖經正典,教會對耶穌本人的神人二性和基督福音,既沒有清晰的理解,也沒有權威的解釋,結果,教會中百家爭鳴,各人自顯神通,隨之興起各種時尚思潮,這些思潮要麽將很多主觀人為意見摻入基督福音,要麽自說自話擅改福音的本質,導致教會秩序混亂﹑管理失調,以致形成幾支聲勢頗大﹑危害頗深的異端斜說。
麵對這些情況,在上述各地的教會中,出現了幾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們寫下了不少關於基督教信仰的文獻,或是解決教會中的爭端,或是駁斥各種異端,或是強調教會中的治理秩序。總之,這些早期文獻對後來基督教神學的發展完備和教會組織機構的設定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些人可以算是基督教會的第一批神學家,習慣上,人們稱這些教會作家為“使徒教父”,這是因為很久以來大家以為這些教父都是使徒們的門生弟子。其實並不盡然。確切地說,這些“使徒教父”跟使徒們“有些關係”,這種關係是指,他們有的是某位使徒的門徒,有的是與使徒們有過直接接觸、並從使徒們那裏接受過教誨。
當時,各地教會都是獨立的團體,並沒有統一的組織製度。耶路撒冷教會先由十二使徒領導,後由耶穌的世俗兄弟雅各和西門領導,下麵有選出的七個執事來輔助處理日常事務。這種機製很可能是受到猶太教會堂中的“職員製”的影響,這些職員通常被稱呼為“管會堂的”,他們的職責是組織會議、帶領崇拜儀式、周濟貧困會員,等等。而在保羅建立的外邦教會中,則以“長老”或“監督”為領導,保羅曾提到過,教會中有諸種職分,特別強調三種:使徒、先知和教師,使徒主責建立教會,先知和教師主責宣揚和闡釋真道,日常工作由一群長老或監督來集體執行。充任長老或監督之人,通常年資較長、德高望重、溫良謙和。
到後來,另一些外邦教會興起了一種“主教管理機製”,在長老或監督之上設立一位大權獨攬的監督者,稱之為“主教”。“主教”一詞源自希臘語episkopos,詞中epi是“由上往下”之意,skopos是“觀察監督”之意。到了二世紀中葉,這種主教製風行各教會,成為教會主要的組織管理製度。
二世紀時最著名的使徒教父有:羅馬的革利免、安提阿的伊格那丟、示每拿的坡旅甲、羅馬的黑馬、希拉波利的帕皮亞、亞曆山大城的巴拿巴,另外還有數名未留下姓名的使徒教父。他們幾乎都是各地教會的主教。在這些眾多的教父之中,又以前三位最有影響力,最受到大家的一致公認,後世會眾尊稱他們為“三大使徒教父”。
我們先介紹第一位使徒教父﹕羅馬的革利免。
革利免的出生年份無從查考,隻知他在約公元93年至99年任羅馬教會的主教。我們前麵說到過的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羅馬執政官,名叫弗拉菲烏斯·克萊門斯。據傳說,革利免曾經就是克萊門斯家的奴仆,後來被釋放,成為自由人。按照羅馬帝國傳統慣例,被釋放的奴仆應承襲主人的姓名,所以,革利免就借用了“克萊門斯”家族的姓氏,從字音就可以看出,“革利免”這個姓氏其實就是從“克萊門斯”這個姓氏轉化過來的。後來,革利免加入羅馬教會,並在教會中漸獲高位,最終擔任了羅馬教會主教。天主教會尊革利免為他們的第三任或第四任教皇。
由於使徒保羅在他的書信中曾提到過一個叫“革利免”的人,有人便設想保羅提到的這個革利免,就是羅馬主教革利免,進一步的推想下去,這位羅馬的革利免即是保羅的門徒。但是,這種猜測沒有曆史文獻來實證支持,所以隻能存疑。
革利免之所以受人尊敬,是因為他撰寫了一封在教會史上非常重要的書信,即《革利免一書》。這封書信在當時享有僅次於使徒書信正典的地位。
革利免到底為什麽要寫這封書信呢?這要從哥林多教會說起。
話說哥林多教會又起黨派紛爭,這是這個教會的老毛病了,保羅在世時就曾為此寫信譴責和警戒過哥林多教會。大約在二世紀初,不知為了什麽原因,哥林多教會因內部發生爭端,驅逐了幾位長老。革利免得知此情,非常擔憂:這還了得?沒有什麽說得過去的特別原因,會眾竟然動不動就讓長老們下崗,教會領導的威信今後還要不要了?而且這個教會的少年教友還膽敢搞反對老年教友的“革命行動”,這種行為如不嚴肅整治,其他教會必然群起效尤,如此下去,教會豈不是大有分裂的潛患嗎?
革利免心急如焚,於是奮筆疾書,派人將書信送達哥林多教會,這書信就是《革利免一書》。在信中,革利免委婉地責備哥林多教會的黨派紛爭,並指出專擅驅逐聖職人員之嚴重不當。他主張說,上帝創造的宇宙是最有秩序的,並且借用舊約中有關禮拜的規章來說明基督的教會也當事事依照秩序,不應該稍有混亂。
至於哥林多教會收到革利免的信之後,問題有沒有解決,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在後來數個世紀中,哥林多教會和其他各地教會在做禮拜時,往往把革利免的書信誦讀給教友們聆聽,以激發教友之間的團結和愛心,鼓勵大家要團結,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陰謀詭計。這個曆史現象,從側麵說明了革利免的書信確實產生了極大的積極果效,促進了教會的團結合一。
革利免後來的命運是怎樣的呢?一個四世紀的傳說是這麽說的:
約在公元101年時,革利免被當時的羅馬皇帝圖拉真驅逐出羅馬城,發配到黑海之濱的克森尼索地區,即今天烏克蘭的克裏米亞地區。那裏有一個羅馬帝國政府的采石場,革利免在此被迫接受“勞動改造”。
革利免到達采石場後,發現這裏的囚徒沒有水喝。某日,他就跪地禱告,一邊又向天邊望去,猛然看見不遠之處的小山上有一隻羊羔,他趕緊跑到那裏用鎬頭擊地,這時,清清水流奔湧而出。這個奇跡使當地的異教徒和囚犯們都驚得目瞪口呆,不少人隨後跟從了革利免,成為基督徒。後來,革利免繼續在采石場宣講福音,這讓羅馬統治者更加惱羞成怒,判了革利免死刑。他被捆綁到一隻船錨上,被人從船上扔進黑海,沉下海底。
奇怪的是,從這事以後,在每年黑海的大退潮期間,人們都能在黑海邊的沙灘上看到一個神龕,據說這裏麵有革利免的遺骨。在如今的克裏米亞,有一個叫印克曼的修道院,座落在一個懸崖上,革利免的遺骨曾安放在此。到了9世紀,有一位名叫區利羅的拜占庭帝國傳教士將遺骨帶回羅馬安葬,安葬的地點就是現代羅馬城中的革利免大教堂。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節分解。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本節的音頻鏈接是:https://youtu.be/WpsPfeFwPis
本節的博客鏈接是:
https://usstamps.blogspot.com/2022/06/4.html
歡迎在Youtube上訂閱收聽。謝謝!
“教會史演義”是我從2012年6月起開始構思寫作的一個博文係列。

研究曆史和寫作博文純粹是我個人的業餘愛好。為寫“教會史演義”,我從本地多家圖書館內搜尋並借閱了巨量的相關資料。需要說明的是,既然我寫的是“演義”,基本上就是“曆史小說”,不是信史,沒有進行非常嚴格的史學考證,隻是演義,僅此而已。裏麵有不少演繹的部分,主要目的是寓教於樂。希望研究信史的讀者,可以在坊間找到很多正規出版的教會史書籍。

這個博文係列按曆史年代劃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從創始期到古典期”,第二部分是“中世紀”,第三部分是“宗教改革時期”,第四部分是“近現代”。目前,前三部分已經草成。接下來要寫的是“近現代”,可能還要再花上好幾年時間才能把這第四部分草完。敬請關注訂閱收聽。謝謝您的關心和鼓勵。願神繼續祝福您!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