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苦難
(2009-07-05 22:20:37)
下一個
中國的傳統教育向來是很推崇苦難的。
我們從小被灌輸“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逆境出人才”。 文化老祖宗孟子教導世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不錯,有的人在苦難中逆水行舟,含辛茹苦,確實取得了某種意義的成功。我們敬佩的是他們那種雖身處逆境,也自強不息的精神。請不要本末倒置,為了功名求苦難。更不要以為逆境與苦難就是好事而去創造逆境與苦難。 拜托,在苦難中度日,人家是不得已。 而JUDGE 人家的境界的事更輪不到你。
有人說:為什麽當代中國誕生不了大家,出不了名作?恐怕很大程度與時代的安穩、經曆的平庸有關。我以為,如果中國誕生不了大家,出不了名作確乎是與時代的安穩、經曆的平庸有關的話,那麽那些勞什子的大家名作沒有也罷。
苦難其實不是文學成功的充分條件。眾所周知,中國近代的苦難是空前的。但文學上的成績卻並不相應的出色。
苦難也不是文學成功的必要條件。為受侮辱的人請願的人不必先遭人侮辱,若要研究曆史更不必先讓人割下睾丸。據說路遙為寫《平凡的世界》,遠離塵囂,把自己關在一個廢棄的礦井裏埋頭寫作,不分白天黑夜,不管世道滄桑,最終以生命的代價換來在中國當代文壇占有一席之地。 確實令人慨歎。但我一點也不欣賞這種做法。以生命的代價來換在中國當代文壇占有一席之地,顯然中了中國的苦難教育和功名教育的惡毒了。
知識分子能夠擁有體察民間苦難的惻隱之心,加上良知與良心就好。完全沒有必要自己遭遇不幸。 也不必有遭遇不幸的意願和 付出“如屈原、賈誼、司馬遷、韓愈、蘇軾那樣的痛苦和困厄"的代價。 把蘇軾那樣的痛苦和司馬遷的痛苦相提並論,本來就很滑稽。 如今在世界各個國家下崗的人多了去了,65歲才下崗的更是不值一提。但我承認,65歲下崗也是一種苦難,但終究"算不得多大的苦難"。
既然下崗也是苦難,基於下崗者眾文學家稀少的事實,可以看出,苦難常有,文學家不常有。若是你成不了文豪,我勸你別學東方不敗,自宮了苦修葵花寶典。
最近MIKE JACSON的悴死引起很大轟動。我也很有感觸。 我感觸一個人前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在人後的悲慘遭遇。有人可能又會說厄運成就了他,但事實上,他一生為童年創傷痛苦,非凡才華乃至生命都為後來的種種不幸扼殺。
我寧願世上少一個傷心的POP KING,而多一個快樂的平庸者。
不假,悲劇比喜劇感人。 為了感人,就去過悲劇的人生,是中了中國的苦難教育和功名教育的惡毒的呆子的做法。 為了自己讀小說時的神經快感,就要求作家去願意遭遇不幸,怪罪沒有大作品的當代過於安穩平庸的想法,是一種不人道的苛求。己不欲為,勿施於人。
大家名作不是目的。 人間少點苦難,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