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生態係統已經崩潰 大興水電帶來滅絕性影響(圖)
文章來源: 人民網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長江裏原有175種特有物種,近四五年來,已經有一半以上找不到了。我們在麗江附近的石鼓江段使用網具試驗,一天隻撈上來5條魚,多數個體還很小,而這裏過去是魚類資源十分豐富的。 ”昨天,在《2013長江上遊聯合科考報告》發布會上,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簡稱“長漁辦”)主任趙依民心情沉重地表示,總體上看,長江生態已經崩潰,長江上遊的金沙江幹流魚類自然資源也已瀕臨崩潰,特別是金沙江流域大規模地建設水電項目,今後恐怕還會有更多的長江特有物種消失。
漁民半天隻撈到5條魚
此次長江上遊聯合科考,由長漁辦與世界自然基金會(簡稱“WWF”)聯合主辦,成員包括中科院、複旦大學、長江科學院、同濟大學等機構的專家。考察曆時12天,跨越5個省市自治區,行程逾4000公裏,考察範圍覆蓋金沙江流域和通天河、赤水河流域部分地區,實地調查從自然河段到梯級水電,從自然因素到人類活動對長江上遊的綜合影響。
考察隊在對玉樹、石鼓和赤水3個樣點的魚類資源采樣結果分析後發現,整個長江上遊魚類資源保護麵臨重重威脅。此前,中科院水生所等多家科研機構的長期監測數據表明,長江中的“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魚苗發生量急劇下降,由上世紀50年代的300多億尾,降為目前的不足1億尾。
在金沙江中遊石鼓段,專業漁民經過一個上午多次采樣,僅獲得5尾魚類樣本,隻有3個種類,而曆史上石鼓江段可以采集到金沙江大部分魚類樣本。
值得注意的是,金沙江流域曆史監測到魚類143種,而此次科考,3次魚類資源采樣僅僅發現17種魚類樣本,其中還有3種係外來物種,其種類、數量和個體大小均較土著魚種表現出較強的優勢性。
大興水電帶來滅絕性影響
金沙江裏的魚類資源為何急劇減少?趙依民認為,金沙江段密集的水電開發,導致了大量魚類棲息地遭到破壞和喪失,而水電項目所帶來的洄遊通道阻斷、江水水溫降低等連帶效果,更是嚴重破壞了多種魚類的生長規律,導致其數量急劇減少。
目前,金沙江幹流已規劃25個梯級水電開發項目,其中過半已經開始施工建設甚至投入運行。科考隊發現,隨著水電的開發,整個金沙江幹流正在變成一串首尾相接的大型水庫。科考隊在對金沙江下遊已經建成的水電站進行考察後發現,大壩建成後,原來的急流型河流生態係統被以深水、靜水為特征的水庫生態係統所替代,導致依靠急流險灘生存的魚類失去棲息地。
專家分析認為,石鼓段漁業資源之所以嚴重衰退,其主要原因就是由於石鼓以上江段二、三級支流的高密度水電開發,極大地壓縮了以溪流為產卵場的水生生物生存空間,難以有效控製的違法捕撈行為則加劇了這一影響,導致大量魚類物種瀕危,甚至瀕臨滅絕。
除了對水生生物帶來滅絕性的直接影響,梯級水電的建設還改變了上遊的水沙通量,從而對長江中下遊水沙變化規律、河流濕地生態係統的分布產生影響。對此,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陳毅峰表示:“目前大型水電樞紐環境影響的評價,都是針對單一水電項目孤立進行的,總體上缺乏對梯級水電疊加影響的綜合評價,無法評估梯級水電開發對整個流域、對中長期可能產生的風險。而支流的大量小水電則基本沒有環境影響評價。”
呼籲長江10年禁漁
赤水河是長江上遊迄今為止唯一一條幹流尚未建壩的一級支流,其幹流和多數二級支流至今仍保持與長江的自然連通,因而成為長江上遊特有魚類為代表的水生生物的重要棲息地或產卵場。盡管如此,這“最後的淨土”仍然麵臨著沿江產業開發和人類活動帶來的重重威脅。“赤水河上將要修建一條深水航道,計劃今年9月開工。這一工程需要進行炸礁、河道取直等一係列作業,由此帶來的赤水河水文環境變化難以避免。”趙依民介紹。
麵對困難的環境,專家們也提出了一些拯救長江魚類的方案:“在金沙江全流域大規模水電開發不可阻止的大趨勢下,選擇赤水河、通天河等兩三條支流作為金沙江特有魚類保護區,開展搶救性的保護,是避免長江上遊魚類大規模滅絕的可行的替代方案。”趙依民表示。“為了修複嚴重退化的漁業資源,應該盡快開展長江全流域的十年禁漁,為長江的漁業資源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WWF上海項目辦公室負責人任文偉表示。
本次科考3次采樣發現的17種魚類
■外來物種:鯉魚、鯽魚、德國鏡鯉變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