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財經觀察 2430: 通往毀滅之路:熊彼特的預言與量化寬鬆

(2012-12-30 23:19:11) 下一個

通往毀滅之路:熊彼特的預言與量化寬鬆

2012年12月31日 13:07   

  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周宇[微博]

  “創造性破壞”的技術革新所導致的貧富差距無法通過凱恩斯主義的政策縮小。貧富差距使得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不斷加劇。結果每一次衰退,都需要更大規模的刺激政策以填補總需求缺口。而這非但不能消除資本主義這一內在的不穩定性,反而將加速這一進程。

  每逢歲末年終,華爾街各大投行都會發布各種回顧與展望。當然,回顧得少,展望得多。因為不會有多少人願意公開檢討當初預測的準確率。過去這一年,美國沒有陷入衰退,歐元區沒有解體,中國也沒有如做空者所言出現崩潰。在全球央行的保駕護航下,似乎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華爾街又開始信心滿滿的推銷他們來年的投資策略。

  埋首於桌上堆積如山的研究報告,我試圖從中讀出來年的宏觀大勢,不過所得甚微。在我感慨華爾街每況愈下的研究質量時,在書櫃塵封的角落裏,熊彼特的著作《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映入了我的眼簾。

  作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以其對經濟周期(BusinessCycle)的研究和”創造性破壞”(CreativeDestruction)的概念為人所知。熊彼特認為,技術創新是資本主義的發展之源。企業家精神驅動著技術創新,不斷淘汰舊有的生產模式,並由此帶來經濟增長的周期性波動。然而,資本主義的發展終將引發社會對企業家精神的排斥,從而導致資本主義最終的崩潰和社會主義的興起。

  盡管曆史未必同熊彼特當初所描繪的路徑完全吻合,但過去數十年西方國家的興起、發達與衰退,印證了技術創新是如何驅動著資本主義發展,又將如何帶著資本主義走向毀滅的。而美聯儲所推行的量化寬鬆,非但不能消除資本主義這一內在的不穩定性,反而將加速這一進程。

  有效需求不足

  “終有一日,資本主義將自取滅亡。因為我們無法一直將生產所得由勞工轉移到資本,而不造成過剩產能與需求缺乏。”–諾裏埃爾-魯比尼

  我們的故事先從一幅圖開始。美國勞動生產率的數據顯示,自1970年後,實際每小時產出(即勞動生產率)每年增長約2.0%,而實際勞動力報酬僅增長1.0%。隨著機械化和自動化生產的普及,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性正在日趨下降。在一個勞動力、資本與技術的生產函數中,勞動力報酬相對於實際產出的不斷下降意味著越來越多的產出歸屬與資本與技術。

圖1. 美國生產率與勞動力報酬圖1. 美國生產率與勞動力報酬

  由於普通勞動者難以承擔技術創新所需的大量時間與經費,研發活動主要由企業家所推動。技術進步帶來生產率的提高使得企業家獲得了超額的利潤。下圖是美國的國民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 的分配情況。從1970年起,包括工資、養老與保險等福利支出在內的勞動力報酬在國民收入的份額開始下降,並在過去十年間加速下滑。到今年三季度,勞動力報酬僅占國民收入的54.2%,為1955年以來的新低。而與此同時,公司稅後利潤的份額從2001年底的6.6%翻了一倍至13.9%。

圖2. 美國國民收入的分配 - 勞動力報酬與公司利潤圖2. 美國國民收入的分配 - 勞動力報酬與公司利潤

  勞動力報酬在國民收入比重的降低的直接後果就是貧富差距的顯現。勞動者僅能靠出賣勞動力獲得勞動報酬,而企業家通過投資,推動新技術的發展不斷創造出超額利潤。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不斷拉大貧富差距。

  從1967年至2011年,美國收入最高的5%的人群收入占總收入的份額增長了29.7%,從1967年的17.2%增長到了22.3%。與此同時,80%以下的收入人群的份額在過去40年來處於下降趨勢。美國的基尼係數在2011年末升至0.46,為45年新高。

圖3. 美國收入階層的收入份額相對變化的百分比圖3. 美國收入階層的收入份額相對變化的百分比

  貧富分化是技術進步伴隨的自然結果。而貧富差距的擴大,意味著古典經濟學中的供需關係將時不時的失衡。設想一個極端的例子,一個年收入千萬的家庭與一千個年收入一萬的家庭,盡管社會的總收入一樣,但前者的消費比後者更少。邊際消費傾向遞減的規律,加之技術進步帶來的生產力的提高,意味著有效需求往往不足,產能過剩成為常態。

  杠杆化與信貸周期

  “無論是信貸繁榮還是債務緊縮,無論是滯脹、複蘇、還是充分就業的高增長,都不能夠永久的持續下去。每一個階段都孕育著導致自身滅亡的力量。”–海曼-明斯基

  在價格具有粘性的情況下,對產能過剩的調整就引發了經濟衰退。而凱恩斯主義認為,當價格無法及時調整時,公共部門通過借債杠杆化,實行刺激性的財政政策,並輔以擴張性的貨幣政策,能填補有效需求的缺口,從而熨平經濟周期。

  除此以外,拉動需求的另一途徑是私人部門的杠杆化。富裕家庭的剩餘儲蓄推動著金融市場的蓬勃發展。房貸、車貸、信用卡、助學貸款,以及資產證券化,使得普通家庭能夠通過貸款購買當前收入本不能支付的商品與服務。

  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的杠杆化形成了信貸周期。當經濟從上一輪衰退中複蘇時,私人部門在低利率下重新杠杆化,加速經濟擴張。經濟增長使政府逐漸退出財政刺激,政府收支重新平衡。隨著私人部門持續杠杆化,經濟開始過熱,央行收緊貨幣政策。利率的上升使得信貸泡沫破滅,私人部門去杠杆。隨後,公共部門重新杠杆化,央行降息,信貸重新開閘,經濟由此複蘇。

圖4. 信貸周期循環示意圖圖4. 信貸周期循環示意圖

  理論上,隨著經濟增長,私人部門與公共部門的債務都可以實現再平衡。當私人部門杠杆化時,經濟增長帶來的收入可以使公共部門去杠杆,而當經濟衰退時,私人部門正在去杠杆,而公共部門的杠杆化可以拉動經濟複蘇,重新開始新的周期。

  事實上,盡管過去40年來,美國曆經七次衰退-複蘇-繁榮-衰退的經濟周期,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的信貸杠杆卻在持續上升。經濟衰退時私人部門沒有充分去杠杆化,而經濟繁榮期,政府杠杆也沒有回到原點。

圖5. 美國經濟各部門債務占GDP百分比圖5. 美國經濟各部門債務占GDP百分比

  毀滅的序曲

  “通過連續的通貨膨脹過程,政府可以秘密地、不為人知地沒收公民財富的一部分。用這種辦法可以任意剝奪人民的財富,在使多數人貧窮的過程中,卻使少數人暴富。”–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經濟體杠杆化不斷加深的原因,是因為技術革新所導致的貧富差距無法通過凱恩斯主義的政策縮小。持續擴大的貧富差距使得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不斷加劇。結果,隨著經濟的發展,潛在的總需求的缺口一直在擴大。

  於是,為熨平經濟周期,政府難以推行緊縮,央行的利率下調的幅度遠高於上調。這是1980年以來美國經濟的真實寫照。如今,公共部門負債超過90%,財政懸崖近在眼前;基準利率降無可降,量化寬鬆在發達國家廣為推及。

  決策者致力於刺激政策來填補有效需求不足的缺口,但隻要貧富差距繼續拉大,無論是政府還是私人部門,都不可能靠經濟增長實現去杠杆化。

  由此,就不難理解為什麽金融壓製和較高較頻繁的通貨膨脹是決策者最後必然的選擇。 經濟體的杠杆化不可能無限度加深,想要不知不覺的去杠杆,又不至於讓經濟跌落懸崖,政府隻有通過連續的通脹過程將經濟體的累累債務稀釋。量化寬鬆,僅僅是一個開始。

  也許杠杆化能夠靠通脹得到再平衡,但這並不是一個循環的終點。恰恰相反,量化寬鬆和通貨膨脹拉大了貧富差距,加劇社會矛盾與動蕩,為資本主義最終的滅亡奏響了序曲。

  量化寬鬆通過資產購買壓低借貸利率,使得私人部門重新杠杆化。然而,利率是資本的使用成本。通過壓低資本的成本,美聯儲實際上使得勞動力顯得更加昂貴。盡管前文中,勞動力報酬的增長遠低於生產率的增長,但實際為零,甚至負利率的資本成本使得企業家更傾向於購買或租賃更多的設備以替代勞動力。

圖6. 美國勞動力成本與資金成本圖6. 美國勞動力成本與資金成本

  誠然,量化寬鬆帶來的經濟增長能夠創造工作崗位。但縱觀美國就業市場,衰退結束後所新增的就業,大多數是在低收入的行業。當技術替代勞動力的趨勢在量化寬鬆下得到加強後,越來越多的低技能勞動力湧入服務業,從而壓低勞動力整體工資水平,進一步加劇了貧富分化。

  此外,寬鬆貨幣政策所引發來的資產價格上漲,其最大的受益者仍是富裕階層。 2011年的數據顯示,美國最富有的5%人群持有了約70%的金融財富,其實際收入比起1999年僅下滑了3.0%。與此同時,衡量美國普通家庭情況的中位數實際收入,在過去10年間下滑了約8.9%。

圖7. 美國家庭實際收入水平圖7. 美國家庭實際收入水平

  眾神的黃昏

  “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的政治權力分布及社會心理態度將敵視資本主義,並可望積聚力量最終使得資本主義發展的引擎失去動力。”–約瑟夫-熊彼特

  在經濟周期循環往複的過程中,貧富差距的不斷拉大,將對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收入分配的持續惡化,使得提高富人稅率,增加福利保障,以及要求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發揮更大作用的呼聲日益高漲。

  這一趨勢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更為明顯。在美國,民主黨持續把持朝政,打壓華爾街,加強監管,並對富人加稅。針對百分之一的階級鬥爭,成了美國社會快速增長的矛盾。與此同時,法國積極推行著75%的對百萬收入者的邊際所得稅率。在日本,新當選的安倍晉三,正試圖以政府的激進幹預,扭轉經濟多年不振的局麵。

  改善收入分配的願望是好的。但寄望於政府的想法是天真的。劫富濟貧、殺雞取卵的手段最終帶來的,是富人的大規模撤離,是對人類致富動力的扼殺,以及資本主義發展根源-企業家創新精神的消逝。

  帶有社會主義特色的資本主義正在發達國家上演,正如熊彼特七十年前所言。這一趨勢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而非任何政策可以扭轉的。

  也許我太悲觀了。況且這是一個長期的趨勢,對於隻看眼前利益的浮躁的華爾街來說,這不過是一個杞人憂天的故事。不過聽說各大投行已經開始用機器和自動化交易來替代昂貴的交易員了。過去的一年,華爾街投行的利潤增長表現強勁,但伴隨著的卻是持續的裁員和降薪。技術革新的火,終於也從低端製造業,開始燒到了華爾街。

  希望大家都能夠努力工作,讓自己變得更加難以替代。願大家都有一個勤勞、奮進和豐收的2013。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與其所在公司立場無關。本文中的信息和所表述的意見僅供參考,並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任何情況下,本人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文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

  (作者為就職於美國某大型資產管理公司,從事全球宏觀經濟和投資策略研究。)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