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不忘中囯之631: 南旱北澇禍因:拉馬德雷冷位相

(2012-07-29 20:13:13) 下一個

2006年開始接觸拉馬德雷冷位相這一概念之後,我一直半信半疑。但僅在中國,我們就看到了2008年初南方冰凍災害、20085月的汶川強震、2010年南旱北澇以及今年7月北京的特大暴雨。人類在大自然麵前何其渺小!

研究表明,2000-2030年為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全球強震、低溫、颶風、禽流感將越來越強烈,中國還表現為南旱北澇

附兩篇以前的文章,一篇是2006年的,一篇是2010年的,均被事實驗證

 

 

附一: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災害鏈

作 者:楊學祥,楊冬紅  2006-12-18

 

摘 要:近期科學研究的一係列成果揭示了冷氣候、台風、強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強震相互對應的規律和物理機製,對氣候及其相關災害的預測有重大科學意義。規律表明,在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全球強震、低溫、颶風伴隨拉尼那、禽流感伴隨厄爾尼諾將越來越強烈。印尼地震海嘯發出了自然界對人類的警告: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災害鏈已經啟動,人們必須有所準備。

關鍵詞:拉尼娜,低溫,太平洋十年濤動,強震,禽流感,台風,厄爾尼諾

20
世紀最強烈的1997-1998年厄爾尼諾事件過後,接踵而來的是連續兩年的1998-2000年強拉尼娜事件。此後,全球災害頻繁發生,其中,20041226日的印尼地震海嘯和2005年美國的颶風災害是最嚴重的兩大災害事件。

科學家在對從1861年開始至今的全球氣象數據進行匯總比對後發現,1998年是最熱的一年。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統計數據,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溫度14攝氏度高出0.48攝氏度。1998年是最熱的年份,地表溫度比這30年的平均值高0.54攝氏度。幹旱、洪水、颶風等極端氣候狀況比以往更為嚴重。美國宇航局(NASA)最新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剛剛過去的2005年是人類記錄到的最
熱一年。物極必反是自然發展的規律,自然界存在控製溫室效應的機製,否則無法解釋地球曆史上冰期的存在。2006年初的歐洲嚴寒已經發出了異常信號。

2006
年的新年異常寒冷,幾乎整個北半球都遭受著極度低溫的考驗。來自西伯利亞的持續寒流已經在俄羅斯、烏克蘭、東歐、日本奪去上千條人命,並波及我國河南隴海地區。 就連往常屬於溫暖地帶的南歐、印度都發生了暴雪,導致大批人畜凍死。為什麽今年這麽冷[1]

災害頻繁發生的原因是什麽?是否有規律性?將來的發展趨勢是什麽?這是本文通過曆史資料的對比與分析將要回答的問題。

1
 地震災害

拉馬德雷是一種高空氣壓流,亦稱太平洋十年濤動,分別以暖位相冷位相兩種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現,每種現象持續 20 年至 30 年。第三周期的冷位相2000-2035年之間。拉馬德雷現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現時,北美大陸附近海麵的水溫就會異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麵溫度卻異常下降。與此同時,太平洋高空氣流由美洲和亞洲兩大陸向太平洋中央移動,低空氣流正好相反,使中太平洋海麵升高。拉馬德雷冷位相形式出現時,情況正好相反。中太平洋海麵反複升降導致地殼蹺蹺板運動,引發強烈的地震活動[23]

1889
年以來,全球大於等於8.5級的地震共18次。在1889-1924拉馬德雷”“冷位相發生6次,在1925-1945拉馬德雷”“暖位相發生1次,在1946-1977拉馬德雷”“冷位相發生11[4],在1978-2003拉馬德雷”“暖位相發生0次,在2004-2005拉馬德雷”“冷位相已發生2次。規律表明,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是全球強震的集中爆發時期和低溫期。2000年進入了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強震爆發時期。

胡輝,趙洪聲,和宏偉詳細分析了20世紀雲南強震群體盛衰的天文背景,文中指出月亮白赤交角(亦稱月亮赤緯角,周期為18.6年)變化產生的交點潮可能是影響地震長周期活動的一個原因。另外,地震活動存在11年的準周期。他們認為雲南下一個地震活躍期可能開始於2006/2007[5]。潮汐也有1122年周期變化。潮汐周期與太陽周期的共振效應對解釋大氣、地磁、地震、海溫的1122年周期變化更有說服力[6]

2
 台風和颶風災害

今年以來,我國台風登陸多,時間、地點比較集中,造成損失較大,部分地區重複受災,損失嚴重。中國在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登陸台風急劇增多。從1995 年起,每年大西洋主要颶風的數量平均為3.8個, 明顯高於60年來的平均數量 2.3 個。科學家分析發現,近60年的數據記錄中,颶風的出現存在一個周期性模式。據美國《科學》雜誌報道,上一次的颶風高活動期是從1926年到1970年,曾重創美國東海岸和加勒比海地區。從1970年到1994年颶風轉入低活動期。1995年,新一輪的颶風高活動期開始。研究者說,美國因此將麵臨新一階段颶風高活動期的威脅[7]

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規律:從拉馬德雷暖位相轉到冷位相,颶風為高活動期,從拉馬德雷冷位相轉到暖位相,颶風轉入低活動期,颶風產生於海洋表麵高溫,最終導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麵降溫,其物理機製也很明顯。1995-2030年是拉馬德雷從暖位相轉入冷位相,颶風活動正進入高活動期。

3
 低溫

全球20世紀初的低溫期、30-40年代的增暖、50-60年代的低溫和80年代後的迅速增暖,與拉馬德雷冷暖位相的轉變一一對應。我國連續18年暖冬的終結是2000年進入拉馬德雷冷位相和20041226日印尼地震海嘯的自然結果[2]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溫說是一種合理的解釋:海洋及其周邊地區的巨震產生海嘯,可使海洋深處冷水遷到海麵,使水麵降溫,冷水吸收較多的二氧化碳,從而使地球降溫近20年。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氣溫上升與人類活動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關,同時這一時期也沒有發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兩側各40度範圍內的8.5級和大於8.5級的海震[8]。颶風產生於海洋表麵高溫,最終導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麵降溫,其降溫的物理機製也很明顯。伴隨拉馬德雷冷位相中地震和颶風的增強,近20年內全球氣溫將逐漸變冷。曆史記錄表明,在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厄爾尼諾年易發生低溫冷害。1957196919721976年中國發生的嚴重低溫冷害恰好在1947年至1976拉馬德雷冷位相”[29]

4
 禽流感

1889-1890
年(流感世界第一次大流行)、1918-1919年(流感世界第二次大流行)、1957-1958年(亞洲型流感)、1968-1969年(香港型流感)和1976-1977年(俄羅斯流感),都是厄爾尼諾年(其中,1888-1889年是厄爾尼諾年),都發生在1890-1924年和1947-1976年的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內,2000-2030年全球又是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而其前期的1886-1887年,1916-1917年,1955-1956年,1975-1976年都是拉尼娜年[9]

最近的研究表明,流感爆發不僅發生在太陽活動最強時期,而且也發生在太陽活動最弱時期。1889-1890年流行性感冒第一次全世界大流行是在太陽黑子活動低值期(1889年為6.31890 年為7.1),1918-1919西班牙流感即流行性感冒第二次全世界大流行為太陽黑子活動次高值期(1917年為103.91918年為80.61919年為63.6),1957-1958亞洲流感為太陽黑子活動最高值期(1957年為190.21958年為184.8),1968-1969香港流感為太陽黑子活動最高值期(1968年為105.91969年為105.5),1977俄羅斯流感為太陽黑子活動次低值期(1976年為12.61977年為27.5)。

太陽黑子的極值期與中國東北的低溫冷害有很好的對應關係。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的太陽黑子高值期對應1917年、1957年和1969年的嚴重低溫冷害年,1976-1977年的太陽黑子低值期對應1976年的嚴重低溫冷害年,都發生在1890-1924年和1947-1976年的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

最近研究表明,流感世界性爆發不僅與太陽黑子有關,而且與拉尼娜年、厄爾尼諾年、低溫冷害年都有關。流感爆發年有以下特征:前一年或前兩年為拉尼娜年,前後一年或當年為低溫年,當年為厄爾尼諾年,當年為太陽黑子穀年m或峰年Mm+1年或M+1年。1886-1887年是拉尼娜年,1988-1889年是厄爾尼諾年,1889年為太陽黑子穀年m1889-1890年流感爆發;1916-1917年是拉尼娜年,1917年為太陽黑子峰年M,低溫年,流感孕育;1918年為M+1年,厄爾尼諾年,流感爆發;1954-1956年是拉尼娜年,分別是太陽黑子穀年mm+1年、M-1年,1957-1958年為厄爾尼諾年和流感爆發年,分別是太陽黑子峰年MM+1年,1957年為低溫年,流感爆發;1967-1968年是拉尼娜年,流感孕育;1968-1969年是厄爾尼諾年,1968年為太陽黑子峰年M,流感爆發,1969年為低溫年;1975-1976年是拉尼娜年,1975年是m-1年;1976-1977是厄爾尼諾年,1976年是太陽黑子穀年m,低溫年,1977年是m+1年,流感爆發[10]

禽流感病毒對熱比較敏感,直射陽光下40—48小時也可滅活該禽流感病毒,如果用紫外線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壞其傳染性。但病毒對低溫抵抗力較強。在拉馬德雷冷位相中的厄爾尼諾年易發生低溫冷害,因此,禽流感在人類間爆發的可能時間就是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厄爾尼諾年,已經預測的厄爾尼諾年有2008201120152018[210-13]

5
 厄爾尼諾與拉尼娜

1999
年,林振山等人發現,極地和高緯地區的日食與厄爾尼諾有很好的對應關係,連續3-6次發生的高緯地區日食都將使極地氣流減弱,從而可以減弱赤道信風,誘發厄爾尼諾現象。日食-厄爾尼諾係數為10就可以引發一次厄爾尼諾事件,2004年的厄爾尼諾係數為8.5,他們預測2005年發生弱厄爾尼諾事件。這是一個能源動力機製上的預測[11]

   2003年,我們發現,太平洋海溫的準兩年震蕩是日食-厄爾尼諾係數與厄爾尼諾之間存在12-24個月位相差的原因,厄爾尼諾一定發生在太平洋海溫暖年,拉尼娜一定發生在海溫的冷年。從1951年到2003年,這種對應關係無一例外,是預測厄爾尼諾的最有效指標,也是決定厄爾尼諾發生的主因。2004年日食-厄爾尼諾係數較大值8.5可能使厄爾尼諾發生在當年或2006年的暖年,2008年日食-厄爾尼諾係數大值12可能使厄爾尼諾發生在當年(暖年)。這是一個綜合因素預測[1213]
  
2004
1014日極區日食使厄爾尼諾係數由5.5變為8.5,是2004年厄爾尼諾最終形成的原因,我們預測厄爾尼諾發生在這次日食之後。我們已經證明,強潮汐可均衡混合中太平洋高溫海水與東太平洋低溫海水,200411-20053月強潮汐將使厄爾尼諾達到高潮。因此,到20053月,東太平洋將保持增暖的勢頭[13]。觀測表明,20049月開始的弱暖水過程在20052月結束。

反之,發生在赤道和低緯地區的日食可誘發拉尼娜事件。2005年的日食-厄爾尼諾係數為-2,與1998年相同,可誘發一次拉尼娜事件。200548日的低緯日食使日食-厄爾尼諾係數為-1,有利於拉尼娜的發生。20055-9月的強潮汐使變冷的海水變得更冷,加速拉尼娜的發生,2005103日的低緯日食使拉尼娜最終形成。這是我們預測厄爾尼諾在20055月以前結束的根據[13]。觀測表明,200512月,赤道中東太平洋大氣、海洋表現出明顯的冷位相特征。過去3個月中,太平洋部分區域水溫低於正常值。

1951年以來,日食-厄爾尼諾係數達到-2的年份共有14個,其中9個發生了拉尼娜事件,發生概率為0.64。日食-厄爾尼諾係數負值有累計特征,沒有發生拉尼娜的負值,一定累計到下一次負值,強化下一次的拉尼娜事件。如,1954年的日食-厄爾尼諾係數為-1,累計值為-41951-1952年累計值為-3),發生了拉尼娜事件(中間間隔1953年厄爾尼諾事件)。1954年單憑日食-厄爾尼諾係數值-1是不能發生拉尼娜事件的,所以,沒有連續兩次不發生拉尼娜事件的負值出現。這就是能流不滅定理,即一種能量在沒發生作用前是不會消失的。2001年日食-厄爾尼諾係數為-3,沒有發生拉尼娜事件,2005年為-2,累計值為-5[13]。這是我們預測20055月以後發生拉尼娜事件的根據。拉尼娜最有可能在2007年的海溫冷年發生[12]

厄爾尼諾事件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任何單一因素模式將受到其他因素的強烈幹擾。這是厄爾尼諾事件的時間序列出現可公度性規律的物理原因,即在周期性的規律中,因其他因素幹擾而使某些個別時段該出現的事件沒有出現,形成間斷性的周期。海溫指數的小波變換結果表明[12],在不同階段的同一個周期振蕩以及同一個階段的不同周期振蕩所表現出的強弱程度互不相同;具有不同位相的各種周期振蕩相互作用時不可能出現很強的厄
爾尼諾;強度極強的厄爾尼諾隻有在幾乎所有周期的震蕩都表現為較強的正位相時才會發生。19821983年的主要周期振蕩為35年,而且在所有周期上均表現為較強的正位相,1997年發生的厄爾尼諾也表現在所有周期上均為正位相的特點,不同周期的振蕩同位相疊加,從而形成了兩次20世紀最強的厄爾尼諾事件。

根據周期疊減法的數據模擬,5年和11年周期是厄爾尼諾事件權重最大的可間斷型主周期,受幹擾較輕;18年的日食-厄爾尼諾係數周期有很好的曆史對應數據,但易受幹擾;2年、3年、4年和19年是厄爾尼諾事件權重較小的可間斷型周期,受幹擾較重。1997-1998年幾乎具有所有產生厄爾尼諾事件因子的周期特征,所以形成最強的厄爾尼諾事件。2008年在所有7個因素的周期中出現了6個(23451118年周期),發生厄爾尼諾的可能性為90%

6
 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災害鏈已經啟動

在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自然災害呈鏈狀相互連接,彼此激發,為人類預防預測災害提供預兆和信號。厄爾尼諾事件的預測不僅涉及到全球的氣象災害,而且與禽流感爆發和強震發生有關,所以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重大。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導致東西太平洋海麵40-60cm的反向升降,由此導致的太平洋地殼蹺蹺板均衡運動是地震頻發的原因[15]

據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統計,巴基斯坦及其周邊地區曆史上發生過的17次破壞性地震。對比表明,有16次發生在厄爾尼諾年或拉尼娜年,僅有一次1921年例外。因此,厄爾尼諾年和拉尼娜年是南亞大震發生的危險年。200420062008201120152018-2019年是可能的厄爾尼諾年,20052007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10-13]。加強這些年份的地震和禽流感的防範和監測非常重要。

美國氣象部門13日警告說,2006年春季和夏季將再度發生拉尼娜現象。在美國氣象學會於亞特蘭大舉行的會議上,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氣象預報中心負責人愛德華阿蘭奧利尼克說,拉尼娜現象可能將在今年春末持續發生,甚至持續整個夏季。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已確認,過去3個月中,太平洋部分區域水溫低於正常值[16]。由於2006年是海溫暖年,拉尼娜現象受到抑製,9月發生了厄爾尼諾事件,而拉尼娜事件將延後到2007年的海溫冷年發生[12]

在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自然災害呈鏈狀相互連接,彼此激發,為人類預防預測災害提供預兆和信號。厄爾尼諾事件的預測不僅涉及到全球的氣象災害,而且與禽流感爆發和強震發生有關,所以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重大。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導致東西太平洋海麵40-60cm的反向升降,由此導致的太平洋地殼蹺蹺板均衡運動是地震頻發的原因。

強潮汐有11年、18.6年和22年周期,它們與氣候現象循環的記錄有很好的對應關係。按此規律,2009年和2020年有發生類似1998年大洪水的可能性(竺可禎)。周期為18.6年的潮汐變化、構造運動和氣象災害的對應關係也非常明顯(郭增建),它可以說明2005-2007年月亮赤緯角最大值時期和2014-2016年月亮赤緯角最小值時期所麵臨的強震和旱澇災害的可能性(其中2005年已發生兩次8級以上強震)。

預測中的2004年或2006年厄爾尼諾現象、2005年或2007年拉尼娜現象和2008年厄爾尼諾事件正在按既定程序接連發生或將要發生[1213]2006年或2007年是太陽黑子穀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厄爾尼諾年中國易發生低溫冷害。因此,禽流感可能在拉尼娜的2006-2007年孕育,在厄爾尼諾的2008年爆發,人類必須做好充分的精神準備和物質準備,為預防禽流感提供一個科學、安全、和平的生態環境。

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災害鏈已經啟動,忽視自然災害的警告將付出巨大的代價,20041226日印尼地震海嘯已經敲響了自然災害的警鍾[17]

參考文獻

1
.施平。異常寒冬引起科學家關注 冰川時代可能再臨。中國網。時間:2006 2 5  文章來源:新聞晚報http://www.china.com.cn/chinese/TEC-c/1111666.htm
2
.楊學祥, 楊冬紅, 安剛, 沈柏竹. 連續18暖冬終結的原因[J].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2005, 35(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論文集): 137-140
3
.楊冬紅, 楊學祥. 重大自然災害周期及其動力機製[A]. 見: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編, 中國地球物理2005[C].長春: 吉林大學出版社
,2005.355-356
4
.張家誠, 李文範. 地學基本數據手冊[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 1986. 183, 186-188,404.
5
.胡輝,趙洪聲,和宏偉。日月影響與雲南未來地震趨勢研究。雲南天文台台刊。2003,(4):
49-55
6
.楊學祥。全球變暖還是變冷。科技潮,2006,(9):
20-22
7
.奇雲. 2005颶風將頻頻造訪 美國. 大眾科技報[EB/OL]. 20050908
. http://www.cpst.net.cn/dzkjb/2005/0908/41.htm
8
.郭增建. 海洋中和海洋邊緣的巨震是調節氣候的恒溫器之一[J]. 西北地震學報. 2002, 24(3): 287.
9
.魏鬆林. 厄爾尼諾事件對黑龍江省低溫洪澇災害的影響及其預報[J]. 自然災害學報
. 2001, 10(3): 79-86.
10
.楊學祥。給中國傳統科學留下一片藍天。2005-11-16光明網 - 光明觀察 -網絡評論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5097
11
.林振山, 趙佩章, 趙文桐. 日食-厄爾尼諾係數及其應用[J]. 地球物理學報, 1999,426: 732
738
12
.楊學祥. 厄爾尼諾事件產生的原因與驗證[J]. 自然雜誌. 2004, 263: 151155

13.林玎, 楊學祥, 楊冬紅. 2004年厄爾尼諾事件的理論預測和實踐檢驗[J]. 海洋預報. 2005, 22(3): 5-10
14
.任福民, 郭豔君, 周琴芳, . 小波變換及其對厄爾尼諾研究的初步應用[J]. 數理統計與管理
, 1998, 17 (3): 21~25.
15
.楊學祥, 韓延本, 陳震, 喬琪源. 強潮汐激發地震火山活動的新證據[J]. 地球物理學報. 2004, 474: 616-621. SCI檢索文章。

16
.新華/路透。今年春夏將再現拉尼娜 來源: 北京青年報 (06/02/04 02:36) http://world.ynet.com/view.jsp?oid=7578495
17
.楊冬紅,楊學祥。地震周期的數值估計。國際地震動態。2005,(12):37-43

 

 

附二:南旱北澇禍因:拉馬德雷冷位相

2010032303:26 來源:

  持續高溫少雨天氣,導致雲南、廣西、貴州、四川、重慶五省區市旱情不斷加重。其中雲南、廣西的部分地區旱情已達到特大幹旱等級,貴州秋冬連旱出現80年一遇嚴重幹旱,西南五省市旱災引發全國人民廣泛關注。與旱情對應的是,北京遭遇4年來最強浮塵襲擊。東北暴雪,遼寧3月飛雪連天;中南武漢、鄭州高燒30

  早在2004年美國GBN報告預測中國南部地區在2010年前後將發生持續整整10年的特大幹旱。2010年以後,中國北方水患不斷,南方一片幹旱。北京大學錢維宏教授在2004年表示,他在GBN報告前就得出這個結論。錢發現,1910年~1940,我國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1940年~1980,我國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1980年到現在,我國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19101940年是30年時間,1940年~1980年是40,1910年到1980年是70年時間,也就是說從1910年的夏季降水南方多,1980年又回到夏季降水南方多的狀況,這個周期是70年左右。此外,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趙振國以及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羅勇都得出相似的規律。

  顯然,中國科學家關於中國在2010年發生南澇北旱南旱北澇轉變的研究早於西方,這是有據可查的。值得注意的是,“秘密報告的變冷時間表與中國科學家預言的變冷時期完全一致,這顯然不能用巧合來解釋。可惜的是,“南旱北澇被忽視了:也許不僅僅是南旱,還有北澇。

  氣象專家任振球研究員在1997年指出,根據地球的軌道周期,2020年冬至時日地距離達到60年周期中的最大值,2010-2030年地球處於冷周期,正像1946-1976年地球處於冷周期一樣。氣候變冷與強震頻發密切相關。20041226日印尼地震海嘯後,全球低溫凍害和暴雪災害頻繁發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溫說是一種合理的解釋:海洋及其周邊地區的巨震產生海嘯,可使海洋深處冷水遷到海麵,使水麵降溫,冷水吸收較多的二氧化碳,從而使地球降溫近20年。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氣溫上升與人類活動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關,同時這一時期也沒有發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兩側各40o範圍內的8.5級和大於8.5級的海震。根據郭增建的理論,2005年以後全球氣溫將因為印尼地震海嘯而降低。

  而這一切都可用拉馬德雷理論來解釋。

  1889年以來,全球大於等於8.5級的地震共21次。在1889-1924拉馬德雷”“冷位相發生6,1925-1945拉馬德雷”“暖位相發生1,1946-1977拉馬德雷”“冷位相發生11,1978-1999拉馬德雷”“暖位相發生0,2000-2010拉馬德雷”“冷位相已發生4次。規律表明,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是全球強震的集中爆發時期和低溫期。2000年進入了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強震爆發時期、低溫期和中國南旱北澇時期。

  準60年的拉馬德雷(亦稱太平洋(601099,股吧)十年濤動,英文縮寫為PDO)冷暖位相交替周期表明,2000年進入拉馬德雷冷位相,2004年印尼地震海嘯已經揭開了自然災害再現的序幕,根據美國國防部秘密報告和拉馬德雷準60年周期,2010-2020年全球氣候劇變,20世紀50-60年代中國嚴重的三年自然災害和70年代前蘇聯農業歉收可能重演。曆史的教訓仍然曆曆在目。增加糧油儲備,提高抵禦災害的能力,是當前不容置疑的燃眉之急。中國的經濟發展需要減肥,電荒和水荒呼喚勤儉節約、量入為出、保護資源的務實政策。2007年世界糧食危機驗證了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糧食產量的變化特征。

  20世紀50-60年代中國嚴重的三年自然災害為1959年、1960年和1961,處於1947-1976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其另一個天文特征是,1959-1960年為月亮赤緯角最小值。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藍永超研究員根據代表黃河上遊流域徑流動態變化的唐乃亥水文站1920年至2004年的徑流係列統計資料,以及此間數十個氣象站四十餘年的降水觀測數據得出結論,從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黃河大體上經曆了五個枯水期和四個豐水期。每個豐、枯水期段持續的時間長短不一,枯水期持續時間為四至十五年,平均為九年;豐水段持續時間為七至十四年,平均為九點二五年。黃河上遊每個豐、枯水周期平均持續時間基本相同,一個完整的豐枯循環周期大約在十八年左右。

  18.6年是典型的潮汐周期,月亮軌道與地球赤道之間的夾角稱為月亮赤緯角,最大值為28.5,最小值為18.5,變化周期為18.6年。郭增建等人在1991年提出月亮潮迫使地球放氣的觀點,當月亮赤緯角最小時,它的直下點遠離中國主大陸,所以在主大陸引起的地殼鼓起就小,因之地下放出的攜熱水汽就少,這樣就不易誘使熱帶氣團與高緯冷氣團在中國大陸上相碰,因之雨量減少,會形成幹旱。曆史上,月亮赤緯角最小時的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山西、長江中下遊大旱)1995-1997年(華北、遼寧、吉林等地連續4-5年大旱)中國北方都發生了大旱;月亮赤緯角最大時的1932年(鬆花江大水)、1933年和1935年(黃河特大水)、1951年(遼河大水)、1969年(鬆花江大水)、1986年(遼河大水)中國北方都發生了大水。月亮赤緯角最大值導致的大氣潮和海洋潮最大幅度的南北震蕩可激發冷空氣活動,從而增大降雨機會。

  在2000-2030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2014-2016年為月亮赤緯角最小值時期,因而也是未來可能的嚴重幹旱的爆發時期。2005-2007年月亮赤緯角最大值時期離我們越來越遠了,2014-2016年為月亮赤緯角最小值時期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我們認為,下一次月亮赤緯角最小值2014-2016年產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蕩有利於氣溫相對升高和中國北方的幹旱。世界市場不是中國的可靠糧倉,天災可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困難。2007年世界糧食危機值得關注。2010年開始我國南方可能進入幹旱時期,並將在2014-2016年達到高潮。

【作者:楊學祥 楊冬紅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和訊銀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