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不忘中囯之520: 做好劉易斯拐點這篇大文章

(2011-08-20 01:09:58) 下一個

做好劉易斯拐點這篇大文章是未來幾年大家選擇研究方向與標的的重要切入點

 

 

 

陶 冬:今天我在中國不會再買房
  當前歐洲和美國的債務危機愈演愈烈,特別是百年一遇的美國債務危機最為牽動市場的神經。美國經濟會否探底?全球經濟複蘇的前景將會如何?中國經濟的增長動力和新挑戰又各自是什麽?上周末,瑞信董事總經理兼亞洲區首席經濟師陶冬做客廣州,在中投證券下半年投策會上為投資者廓清迷霧,理清思路。
  陶冬認為,美國經濟確實低迷,但不至於進入第二次衰退,實際上正在緩慢的複蘇。全球經濟不會因歐美債務危機而觸底。以前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主要是美國、德國和日本,如今經濟增長動力全係在印度、巴西、澳大利亞和中國等新興國家身上。
  陶冬還表示,中國出口拉動型的增長模式、信貸擴張型的催生模式走到了尾聲,政策刺激帶來的魔法也已經接近了尾聲,今後幾年,隨著出口、信貸和房地產的弱增長,中國將再次步入偏低增長期。今後3年的貨幣政策將恢複常態,資金鏈隻會越來越緊。而劉易斯拐點會是中國經濟今後十年最大的拐點。
  "我個人認為今天中國的房價有泡沫,但有泡沫不代表這個泡沫明天就會爆。"對於備受關注的房價走向,陶冬認為大漲和大跌的機會都不大了。"就像早晨我們去揀貝殼,離海灘越來越遠,我不知道什麽時候浪潮會打過來,但是我認為今天中國房價的標杆離世界之間的標杆越來越遠了。(如果)今天我要買房子,我寧願去美國買。"
  目前的市場恐慌遠超實際衝擊

  贏周刊:美國信用評級被標普調低,進而讓全球投資者擔憂美國國債危機爆發的可能性。您怎麽看待?
  陶冬:在過去十年裏,平常被投資者們認為最具有避險價值的國債頻頻出事。歐債危機、美債危機促發了一場在過去的十年中間罕見的市場動蕩。
  如果是六個月以後再看今天的金融價格,隻要全球的金融體係不會達到新石器時代,歐洲的債務危機就不至於導致全球金融海嘯。我認為,目前的市場恐慌已經遠遠超過實際債務危機可能給企業的盈利及大多數債券違約行動帶來的衝擊。
  美國經濟正緩慢複蘇
  贏周刊:美國評級下降還引發人們對美國經濟前景的擔憂,您怎麽看待美國經濟的明天?
  陶冬:美國進入衰退的可能性在上漲,可是在今天,美國進入衰退,全球進入兩次探底,我覺得還不是一次確切的事情。我個人認為,美國不會出現第二次衰退。
  美國今天有沒有複蘇?有,但是是一個弱複蘇,甚至是一個極弱的複蘇。今天經濟還沒有恢複到上一個周期頂峰的頂。很明顯,這一次的經濟複蘇是極其緩慢的,()掙紮的(複蘇)。原因是美國的房地產拖了它的後腿,美國的房地產一點看不到複蘇的跡象。後麵的原因是美國的經濟機構的經濟功能喪失了。哪怕美國人認為佛羅裏達()的房價已經很值得投資了,但是由於銀行不會借給他()按揭,他想超低也沒有這個可能。這就決定了美國房地產市場在沒有銀行資金引導的情況下會繼續掙紮下去,至少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哪怕有複蘇,也是極其緩慢的複蘇,這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拖經濟複蘇後腿第二名的是就業市場不振。一般情況下,在進入經濟複蘇之後的九到十個季度,就業就應該回到之前的正常水平。這一次就業有所複蘇,但比起上一輪的高點還差出700萬的就業機會沒有被重新就業。
  由於就業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弱勢,使得美國這一次的複蘇非常緩慢,非常曲折,而且時不時讓人感受到將進入新一輪的經濟衰退。但實際上,在房地產和就業之外,美國經濟有許許多多的複蘇跡象。如果我們看今天企業的盈利情況,它已經回到上一個周期的高點之外了。中小企業的招人已經陸陸續續開始複蘇了。當就業開始有一點複蘇之後,我認為重回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就不太大。與此同時,銀行開始借貸。這就是為什麽我認為美國經濟正在緩慢掙紮地複蘇。另外,石油價格開始回落了,那麽美國消費者花在石油之外的錢就應該有所上升,這會對美國下一輪消費熱帶來市場。
  贏周刊:麵對突然來襲的危機,美國政府有否有效手段去控製局麵?
  陶冬:美聯儲的政策何去何從?早些時候,美國開議會會議,承諾超低的利率水平會維持到2013年年終。但是,伯南克目前給大家吃的隻是"定心丸",對於市場幹預也隻是口頭幹預,真正的量化寬鬆(政策)還沒有出來。因為他在聯儲內部還搞不定,提出什麽樣的措施,大家也沒有形成共識。但是我相信在826日美國聯儲年會之後,如果金融市場大跌的話()聯儲會提出寬鬆政策。我認為()聯儲在推出QE1QE2之後,推出新的貨幣擴張政策是個大概的事情。826日,我們可以見到風聲。
  贏周刊:除了美國經濟,還有哪個國家的經濟令人憂心?
  陶冬:前一段時間,嚷得比較凶的是希臘債務危機、愛爾蘭債務危機、葡萄牙債務危機,但是最近的焦點聚焦到意大利身上。希臘的CDS(信用違約掉期)大幅度回落,愛爾蘭、葡萄牙的CDS大幅度回落,但比起曆史水平來講還是在高位。希臘的問題、愛爾蘭的問題、葡萄牙的問題遲早都會出來,但是今天大家擔心的是意大利。而這個拉動了歐元的隔夜拆息利率。歐元的隔夜拆息利率如果再往上升的話,你就算有多少錢都賣不出去,你再好的股票都賣不出去。雷曼倒閉前,一旦銀行之間互不信任的話,資金市場就會出現斷層。而資金市場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心髒,這個東西一口氣喘不上人要斃命。
  意大利是歐盟區第三大政治國、第二負債國,意大利是歐洲僅有的兩個債務GDP超過100%的國家之一,另一個難兄難弟是希臘。大家都在嚷嚷愛爾蘭危機、愛爾蘭危機,結果沒有出事。為什麽?它在債市上借到錢了,同時它去歐盟穩定基金那裏借了一樣多的錢,隻要這塊撐著就沒有太多的問題。EFSF(歐洲市場金融穩定基金)對於歐債危機極其重要。歐盟穩定基金有7500億美元的資產,如果希臘在市場上一分錢都借不到,這筆錢足夠希臘吃33年。如果愛爾蘭集不到資的話,足夠愛爾蘭吃22年。如果希臘、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都集不到資的話,這筆錢也足夠他們吃到2013年年終了。
  但是,如果意大利出事了,穩定基金就兜不住了,穩定基金就這麽多錢,意大利一家就可以把它全吃了。如果再有其他國家也要借,穩定基金明顯的就手忙腳亂了。意大利是不是穩定,對於歐洲至關重要。
  意大利的問題和希臘的問題完全不同。希臘還在水麵以下,每年都在虧錢都在燒錢,但是意大利通過收縮緊公共開支之後,其實每年還是有盈餘的。意大利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掙紮的問題,在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意大利的財政開支、債務基本上和GDP成正比。但在金融危機之後,它的債務增長趨勢明顯要大於它的經濟增長趨勢,這個才是問題。意大利的問題不是收支結構性的問題,而是目前經濟增長缺乏動力,這個在某種程度上我認為是可能解決的。
  歐洲債務炸彈三年內不會爆
  贏周刊:那麽,您認為歐洲債務危機還會持續多久?
  陶冬:我個人認為,歐洲債務危機還會出現許許多多的事件,甚至是一些震撼性的事件。但是在短期之內,由於歐洲有7500(美元)的穩定資金,今後還可能進一步添加資金,在今後三年,問題不會太大。
  歐元問題是一個長期的問題。歐洲歐元區的政治體係是以國家為單位進行運作的,但是歐元區的經濟體係卻放在一個整合的狀態下,歐元區的貨幣政策要求統一,財政政策卻是分散的。歐元區就好比把16個國家綁在一起,我們小時候都玩過這個遊戲,把腿都綁在一起,往前跑,那樣不摔跟頭才叫奇跡。
  歐元在我看來10年內必然不漲。但是,歐元不漲,不是因為希臘出了事情、意大利出了事情,而是德國某一天一拍桌子說"老子不幹了"
  德國有一幅著名的漫畫,一隻老牛在吭哧吭哧拉車,肚子上寫著"德國",車的後麵坐著一群興高采烈的"歐豬"。歐洲的政治結構和美國的政治結構不一樣,美國的聯邦政府和美國地方政府和美國投資銀行之間的關係,是老子與兒子的關係。兒子再不孝,你可以打他罵他,但絕不會一刀子捅了他。歐元區的關係,是鄰居的關係。鄰居家裏著火了,你給他送水、送毛毯,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如果這個鄰居今後十年每天都在你們家吃飯,每天晚上都在你的床邊打呼嚕,這個就不行,所以歐元區最終將走向破滅。但是短期內,由於各種各樣的利益,歐元還不至於那麽快破產。歐洲大國今天救"歐豬",實際上是在救自己。因為他們的銀行在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有許許多多的資產。一旦那些"歐豬"倒了,那些銀行倒了,最終是要牽涉到自己的。
  另外,歐元下跌對德國來說並不可怕,因為歐元危機對於德國來說是一個好的危機。因為德國的銀行沒有問題,德國的財政狀況沒有問題。歐元這麽一鬧,德國出口上去了。德國是世界上第二大出口國,它的主要經濟增長動力全部來自於出口,一個弱歐元符合德國的國家根本利益。
  贏周刊:這一輪債務危機主要發生在歐洲、美國,您對此怎麽評價?
  陶冬:這是比較有意思的事,發達國家的信用評級在往下降,但是新興市場卻非常好。這就明顯看出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之間出現了一個差異。
  今天我們衡量全球經濟,不要光看歐洲、美國、日本,同時要把我們的眼光放到其他國家。2010年,全球經濟增長4.6%,美國貢獻0.7個百分點,歐洲貢獻0.3個百分點,日本是0.2,三個加在一起一共是1.2個百分點。中國貢獻了1.2個百分點,所有的新興市場加在一起一共是2.8個百分點。今天世界的增長,是來自這裏。這和十年前的情況大不一樣。1999年,全球經濟增長3.4%,美國一家的貢獻就增長了1.1個百分點,這幾乎相當於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新興國家的經濟增長貢獻。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今天世界經濟增長動力並非全部來自美國、歐洲、日本。當我們談到全球兩次探底的時候,先看看我們(中國)自己的購買力,看看巴西的購買力,看看澳大利亞的購買力,我們再談會不會探底。
  中國經濟再次步入偏低增長期
  贏周刊:請您談談今天中國經濟的增長動力。
  陶冬:改革開放(政策)之後的30年,中國出現了三次超高速的增長,每一次都有兩個超級因素拉動。2001年之後的超高速增長,第一個超級因素是中國加入WTO,成為世界的加工廠,中國的貿易順差爆炸式的增長,國內流動性爆炸式的增長,資產價格大幅度的上漲。第二個大的超級因素是房地產,房地產一口氣拉動了中國56個行業,製造出人類曆史上前所未見的一次重化工業增長。這兩個超級因素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每年你都能遇到的。恰恰是這兩個超級因素,拉動了連續5年雙位數的經濟增長。
  但是大家也可以看到,三次超高速的增長的後麵,往往會出現一個跨年度的偏低增長期,往往是偏低的增長期伴隨著經濟結構的轉型。我認為中國經濟今天又進入了一個偏低增長期。
  贏周刊:那麽,我們將麵臨怎樣的轉型?
  陶冬:出口拉動型的增長模式已經走到尾聲,信貸擴張型的催生模式也走到了尾聲。今後幾年,中國都會處在一個弱增長周期。在這期間,信貸弱增長,出口弱增長,中小企業弱增長,房地產弱增長。不要去預言通貨膨脹什麽時候見停,不要去預言經濟增長什麽時候促進,不要去預言貨幣政策什麽時候轉向,不要去預言房價什麽時候開始反彈,我今天可以告訴你,在今後幾年,我們都會麵臨一個類似不死不活的局麵,這個叫經濟轉型期。
  哪怕是(中國)人民銀行由於全世界的形勢,明天減了貨幣存款準備金率,今後3年,貨幣環境的正常化隻會一步一步往深走。如果各位今天感到資金非常緊,我告訴你,今後3年隻會越來越緊。
  2011年最大的意外是民企全去搞PE
  贏周刊:2011年中國經濟最大的變數是什麽?
  陶冬:政策刺激帶來的魔法已經接近了尾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加了70%80%2011年帶給我的最大意外,不是通貨膨脹,不是房地產。2011年給我最大的意外是民企突然都不投資了,全去搞PE了。由於企業不再把錢放到實體經濟投資去,政府的投資下來了,投資跑哪兒去了?政策刺激的魔法沒了,實體經濟的增長動力依然不全,這就是今天我們在增長領域裏遇到的困境。
  金融領域裏,中國銀行有本事,它的貨幣政策正常化就用了一個杠杆,就動了一個工具,就是貨幣存款準備金率,一口氣拉上了600個點,收進去了4.1萬億。比率不動,匯率不動,全用在這口氣上麵了。這意味著銀行體係的流通性在很短的時間內一下子被抽走了。如果這個壓力被社會所有分子共同負擔,那問題不會太大。但銀行還是想照顧他最好的客戶--國有大企業,追著求著您向我借點錢。邊緣的借貸者--中小企業根本就從銀行的顧客名單裏消失了,對他們來講,這一輪的貨幣政策正常化,不是貨幣成本漲了,而是他們根本借不到錢。這就出現了,民營企業無論從溫州到東莞都融資難,灰色地帶的借款利息去到六厘,甚至七厘,這樣的借貸程度是驚人的程度。中小企業所麵臨的資金短缺問題,如果再不救,是致命的。一旦中小企業死了,大企業和銀行也活不好,這是中國今天經濟麵臨的問題。
  贏周刊:根據您的判斷,中國經濟下半年的走勢將如何?
  陶冬:如果我們看中國的采購經理人指數(PMI)。今年7月份的PMI是每一年的7月份的PMI的第二高,僅僅好過(遭遇)金融風暴的2008年。每一年新年之後的PMI都會從農曆2月份開始上漲,每年都有一個加速,但今年這個加速幾乎看不到。這是今天中國經濟麵臨的問題,中國的經濟增長動力明顯不足。
  PMI裏麵的機械訂單,一個一個都在跌。這預示著下半年中國經濟走勢的方向。而且,中小企業的現金流問題,我相信三角債問題如果解決不好的話,六個月以內會重新受到打擊。現在已經有大量中小企業付不起電費,付不起水費。
  那麽,這是不是意味著中國經濟會進入硬著陸?是不是就像索羅斯等人所說的中國經濟完蛋了?不是。中國製造業的采購經理人指數,現在是50.9,我們估計很快就會跌。但是,非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一直維持相當強勁的水平。今天能夠使中國經濟避免8%以下的增長(速度)(靠的)是消費。消費不足以把中國(經濟)拉回10%以上的增長(速度),但是我相信這一輪的下降拉開了一個降落傘。如果中國經濟(增速)真的往6%7%走的話,貨幣政策重新轉的機會不大。通過4萬億的財政刺激計劃,地方政府早都沒錢了。但是中央政府兜裏有的是錢,政策玩的是一天多一點。如果把"十二五"規劃裏的基礎設施投資全部開工的話,中國經濟最終還是能夠往上()的。
  贏周刊:您對中國經濟的結論是比較樂觀。
  陶冬:今年中國的經濟增長問題跟歐洲、美國不一樣。我們今天的情況並不是很好,但不像美國、日本、歐洲那麽惡劣。這就是今天中國的經濟形勢。
  今天的通貨膨脹並不可怕
  贏周刊:那麽,您認為中國經濟會遭遇哪些障礙?
  陶冬:七月份的通貨膨脹告訴我們,食品通脹沒那麽快完,服務業通脹已經從過去的1%上到一個新的層次。過去食品在拉動通脹,我認為()是短期的,是周期性的,但是一旦人們對於工資的預期出現了改變,這個通脹會變成結構性的、長期性的。我們認為,中國的食品通脹在下半年會出現回落,但回落速度不會太快;但是服務業通脹會進一步加高。看看租金的變化,飲食類、醫療衛生、教育的通脹,這條紅線的上升會非常快,而且是結構性的,上了之後沒那麽快()下去,所以在今後幾個月,中國的通脹CPI可能會見頂,但見頂後的回落速度會非常緩慢,中間會有很多波折,中國下半年的通貨膨脹基本在5.5%打住。這說明人民銀行的宏觀調控還不及時。央行的打算是我們加息加一半,通脹下一半,最終在中間碰上了;但是,最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我們加息加一半,但通貨膨脹並沒有下來,那麽接下來還有第二輪的往上漲。
  我認為中國政府會被同一塊石頭連續絆倒兩次。2010年初的時候,我們說中國的通貨膨脹會達到3.5%,所有的政府()經濟學家都笑話我,你看這基數效應、翹尾因素,有可能漲嗎?今年我說通貨膨脹可能達到5.5%以上,(他們)又在笑我,你看這基數效應……錯了!如果這個世界的通貨膨脹可以用基數效應算出來的話,這個世界根本就不需要經濟學家。(基數效應是)小學生有一個Excle表就可以算出來的事情。
  基數效應的最大(問題)是它假設其他因素不變,但其他因素一定變。去年變的是食品價格,今年變的是工資。這個(因素)決定了中國的通貨膨脹實際上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環境。現在我把桌子轉過來再問你一下,中國是一個高速增長的新興國家,5%的通貨膨脹真的是不是這麽可怕?不是。中國今天的通貨膨脹,不過是重新回到了新興市場平均的通貨膨脹水平。奇怪的不是今天的通脹,而是我們曾經出現的通縮,那時候是因為大量農民工的工資帶來的通縮。今天,工資的正常化帶來了通貨膨脹的正常化,接著是貨幣環境的正常化,三個都在尋求一個新的常態。奇怪的不是5%的通脹,而是人們的想法。
  如果中國政府在今年初不把通貨膨脹(目標)定在4%,而()定在5%,那麽今天就不必在這裏扯這個了。如果市場不是一直以為通貨膨脹會跌回到3.5%,市場就不會每次出現5%的通貨膨脹的時候就叫狼來了。是我們錯了,而不是通貨膨脹錯了。明年的這個時候,當人們意識到通貨膨脹在尋求一個新常態,(我們麵對的是)一個中烈度的通貨膨脹的時候,就不會有人去談5%的通貨膨脹了。
  房價未來不會大漲也不會大跌
  贏周刊:不斷上漲的除了通貨膨脹,還有樓價。您對中國房地產市場走勢有何判斷?
  陶冬:中國房地產市場經曆了一輪成交量的襲擊,而這個帶來新盤存貨的明顯上升。今天(全國)房屋的存貨量大概等於1112個月的銷售量,這個數字比過去的67個月的數字明顯高出一截,可是比上一周期的18個月又明顯矮出一截,這就是中國房地產市場在今天受到的壓力。
  有一部分開發商已明顯感覺到資金()在嘎嘎作響,但是整個房地產行業的杠杆要比2008年低出一大截。許多大的開發商在海外發了債、集了資,我認為整個行業現金流有問題但還不會崩潰。在未來的6個月,房價會有一個略微的下降區間,但我不認為中國房價會在今後12個月進行一次大跌。房地產(市場)的調整,更多的是資金鏈不濟()被那些大企業並購,並購已經明顯上升,在將來的12個月會大幅度的上升,而不是房價的一個積澱。
  贏周刊:企業並購引發的洗牌潮,會否加速擠掉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
  陶冬:我個人認為今天中國的房價有泡沫,但有泡沫不代表這個泡沫明天就會爆。
  今天的中國貨幣環境依然極其的寬鬆,負利率3%,你把錢放在銀行裏,銀行分分鍾""你輸錢。於是老百姓把錢移到房地產去,房地產成了老百姓的儲蓄賬戶。我最恨的是西方媒體說今天我到某某樓盤去,晚上隻有三個燈亮著,於是就叫泡沫。我們必須明白,房子建起來了賣不出去和房子建起來賣出去沒人住是不同的概念,前者的所有風險一定在開發商()上,後者(的風險)是在住戶的身上。各位自己琢磨一下你現在有沒有現金流的問題,這決定短期之內房價不會出現一個大跌。
  長遠來講,我覺得中國的房價還是會提,上海的房價已經達到了東京的房價水平,但是上海人的收入隻有東京的五分之一。海南的房價如果全都還是按今天的房價賣出去,足夠把美國的曼哈頓島買下來,你還做什麽中國的旅遊中心?你直接去做國際金融中心。這些必須在貨幣政策正常化之後才能達到。但是,今天我在中國是不會再買房。
  贏周刊:中國很多大城市現在的房價的確高得很不合理。
  陶冬:我有一個同事在美國福羅裏達州買了一塊地,在這塊地上可以起四幢小樓,供出租,你們知道花了多少錢嗎?十五萬美金。十五萬美金,你在深圳隻能買一個廁所,在海南也就買兩個廁所。就像早晨我們去揀貝殼,離海灘越來越遠,我不知道什麽時候浪潮會打過來,但是我認為今天中國房價的標杆離世界之間的標杆越來越遠了。(如果)今天我要買房子,我寧願去美國買。如果我有些耐心等的話,我再等三年,在深圳買一個頂樓房的價錢,我在希臘可以買一個小島。
  漲工資是中國新的一跳
  贏周刊:備受關注的另一個焦點命題是中國的工資水平在加快上漲,這將給中國帶來什麽變化?
  陶冬:中國的工資出現了微調,人均GDP在過去一年上漲了接近40%,在今後的五年來,每年還是會以20%30%的速度進行,一個新的企業時代已經開始,中國作為加工廠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中國作為全球的通脹抑製點的時代已經過去,而這背後帶著新的政策。
  每隔三、四年,中國經濟會出現一次自上而下的、政策性的調整,我把它叫"危險的一跳"1980年的農村改革,1988年的價格改革,以及之後的經濟特區,1999年的國企改製,2002年的WTO和今天的工資改革,都是結構性的改革。如果跳得過去,中國的經濟就出現了一個好的轉型;如果跳不過去,中國也曾出現過經濟危機。
  漲工資是中國接下來麵臨的新的一跳。今天中國是不是麵臨著農民工的絕對短缺呢?我認為不是。隻不過,過去農民工大部分在沿海(地區)工作,但是最近(幾年)由於生產線的內移,由於基礎設施的完善,新的就業機會在中西部(地區)大量產生,願意來沿海地區打工的農民工就少了。目前我們所能夠看到的農民工的短缺,在我看來是沿海(地區)的問題,是製造業的問題。但是,很快一個結構性的挑戰就要站在我們麵前。
  贏周刊:您所指的這個新挑戰是什麽?
  陶冬: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城市地區還是農村地區,20-35歲的年齡段是少的,這也是中國獨生子女政策(的效果)。農村的這個年齡段的人比城市的還少,這是由於過去十幾年城市把大量農村青年打工者吸引過來。
  中國獨生子女政策造成了結構性、斷崖式的調整,我們將麵臨的是劉易斯拐點。英國經濟學家阿瑟?劉易斯在上世紀50年代提出這個理論,新興國家之間有兩個不同的勞工市場,即城市勞工市場、農村勞工市場。城市勞工市場,基本上按照經濟學教科書在運作,我們隻有在見到訂單的時候,才請人。農村勞工市場,兄弟姐妹三個人在這塊地耕種,老大出去打工,某一天老大被炒了,回來沒問題,咱們一塊耕這塊地,多一個人就是鍋裏加一勺水。在農村勞工市場沒有失業問題,隻有就業不足的問題,效率比較低,工資也相對比較低。這塊地可以有三個人來耕種,可以有五個人來耕種,可以有十個人來耕種,但是它的效率並不高,而這個所帶來的是他的收入也相對比較低一點。當城市經濟開始起飛的時候,GDP增長,勞工市場增長,但工資不長。直到某一天,農村勞動力的供應開始少了,工資()開始漲了,這個拐點就叫劉易斯拐點。
  2014年中國或直麵劉易斯拐點
  贏周刊: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對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麽?
  陶冬:第一,這件事情在韓國、墨西哥和許多國家發生過,劉易斯拐點出現後,工資都會麵臨一個五年、七年的暴漲。而這個所帶來的是低端消費的大幅度上升。目前中國第一個5億消費者(),就是各位。今天在中國馬路上跑的別克車要比在美國馬路上跑的別克車更多,大眾汽車在中國市場賺到的錢比它在德國市場賺到的錢更多,日產車在中國生產的數量要超過在日本生產的數量,這是第一個5億消費者()對於世界的貢獻。很快,由於城鎮化,由於漲工資,第二個5億消費者()會冉冉升起。他們或許買不起車子,但是從方便麵到鞋子,從銀行賬號到手機,(都有)一個全新的消費群體出現,這對於世界,對於中國,對於各位,都是一個商機。
  第二,工資大幅度上漲之後,中國的通貨膨脹會出現一次結構性的上升。剛才我所講的,過去十年中國的(平均)通貨膨脹是1.8%,今後十年中國的(平均)通貨膨脹()接近5%,或許再高一些。
  第三,低端的住房需求和家居改善的需求,又會出現一次暴漲。這些房子的房價一定要低,(開發商)也許不是萬科。無論誰建這個房子,無論你用什麽預算建這個房子,都需要水泥、鋼筋,這對於原材料是一個極大的利好。
  第四,自動化設備的問題。富士康要雇100萬個機器人,這是一個新的增長周期、一個新的投資理念,而這個(現象)在今後10年將遍及中國的各個角落。
  贏周刊:您對中國今後的勞動力供求趨勢有何預測?
  陶冬:今天中國還沒有達到絕對的勞工短缺,但是到了2014年左右,我們所說的劉易斯拐點(將會出現)。在這之後,由於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由於中國服務業爆炸性增長,中國會迅速出現一個勞工市場的短缺。
  到2017年,我們預計中國的勞工短缺會達到1700萬人口。1700萬的缺口對於8億勞動人口的中國來講,這是個大的數字,但還不是個誇張性數字。但是把這個放到世界性的角度來看的話,你會得到不同的觀感。1760萬相當於美國整個勞工市場的11%;相當於整個日本勞工市場的25%;相當於德國勞工市場的41%
  劉易斯拐點,在我看來,是中國經濟今後十年最大的拐點。劉易斯拐點,是今後十年全球金融市場最大的幾個故事中間的一個。無論你是做股票的還是做債券的,無論你是開廠還是消費者,無論你身居中國還是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這都會對你的生活、你的投資產生影響。(贏周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