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宗教集注之 二十八:宗薩欽哲仁波切對大家問題的精彩回答

(2011-05-26 08:03:49) 下一個
宗薩欽哲仁波切對大家問題的精彩回答!!(

轉自正見www.almostbuddhist.com網站)


1、什麽是密秘障呀?不太懂!
仁波切回答:
    讓你分心的事物(Distraction)

2、佛法關於出世間法和入世間法應當如何分辨呢?  
仁波切回答:
    端看是否和你的我執、自尊(ego) 背道而馳
    WHETHER IT IS AGAINST THE EGO OR NOT

3、生命終結後有靈魂存在嗎?或又以什麽形態存在?
仁波切回答:
    當然,直到你證悟為止,你一直都會以靈魂的形態存在。

4、一直到現在,很多人都沒有親眼看過美國的chogyam trungpa邱陽創巴仁波切,但是在讀過仁波切的開示後視之為佛,將他視為根本上師,所以想要請教仁波切,請宣說創巴仁波切的功德還有這些弟子應該如何依止創巴仁波切?
仁波切回答:
    讀他的著作。也許試著將他的著作翻譯成中文。

5、當我產生惡念時,該如何處理?是在它升起的同時修自他相換,還是不幹擾的直視它?
仁波切回答:
    兩者都做,抑或是念佛念咒來讓它自然消滅(仁波切說:這個方法也很好)。

6、修自他相換,頭腦中就出現了念頭,這和保持清淨正念有衝突嗎?
仁波切回答:
    你有這樣的經驗很好,這表示你的確在禪定中。你能認知到腦中出現了各種念頭而過去的你是沒有這樣的認知的。

7、我是想好好思維四法印,以求證悟和救度一切有情眾生。請問您這樣可以嗎?
仁波切回答:
    可以!就去做吧!( Yes, do it!)

8、記得您說過天葬與佛教無關,我很想知道這是為什麽?天葬的精神不正是佛教利他、施舍的精神嗎?
仁波切回答:
    現在文化與佛教已如此地混雜交融,我的意思是並沒有所謂“佛教的葬禮" 這回事。

9、醫生說我是抑鬱症,另外一些長輩說是我個人惡的業力導致的,說是一些非人的靈體附在我身上。我去看一些信息,有的說這樣的靈體很固執非要迫得人自殺,或者生大病。我因為這件事心裏起了很大的恐怖,有些惶惶不可終日。請問要怎樣可以讓內心平靜一些,並得到它們稍微的諒解呢?
仁波切回答:
    修“山淨煙供"

10、關於密宗在末法之流傳時限有多長?有什麽佛經記載或是哪位上師大德講過?
仁波切回答:
    一般來說,密宗永遠不會消失。但一旦世間對密宗的虔誠心與向往不複存在,密宗就會消失。

11、非常想知道您對於目前社會上比較嚴重、普遍的青春期孩子叛逆,不聽話,沉迷網絡,厭學這樣的問題的看法。作為父母應怎樣對待這樣的孩子?
仁波切回答:
    很不幸的,我們可能需要去學習如何用他們的語言表達。

12、學佛應該首先從哪裏開始,怎樣入手呢?
仁波切回答:
    從學習、聽聞、靜思開始。

13、百思不得其解三界唯心。科學界所說的“宇宙在膨脹”。以佛家的妙悟是怎樣的呢?
仁波切回答:
    宇宙的膨脹隻有在我們心裏。(Only in the mind it is expanding.)

14、在我們修學的不同傳承的教法裏各自的護法之間會不會有衝突?
仁波切回答:
    沒有這回事。(There is no such thing.)

15、什麽是自我?人們常說:做真正的自己。如果自我是空性的,那麽,那個所謂的真正的自己,也是空性的,都不具本質。而且放棄對自我的執著是修行者修行的主要內容,那麽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做自己”?是不是那些標簽,從“自私、邪惡”到“善良、仁慈”這些都要拋掉?我們放棄的對自我的執著,所指的自我,也即無明,具體可以指哪些呢?這個強調自我的世界裏,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諸如“自我迷失”(我猜,這個問題是由過分的我執引起的)而又尋回“自我”的問題呢?
仁波切回答:
    當人們說: “做你自己”,通常他們指的是世間的事情。而你所指的空性則是佛法的範疇。
    你必須了解根本沒有一個叫做“自我”的東西是你必須放棄的
(You have to learn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self to even give up…)
    但要了解這個道理,你應該讀<入菩薩行論>,或許對你會有幫助。

16、Would you please help to explain how to practice to go beyond
good and bad merits?
我們要如何修行才能超越累積功德與惡業的心呢?
仁波切回答:
    修空性 
    Practice Emptiness…

17、我想問的這個問題也許已經很老套了,作為一個敬仰佛陀的在家人,我曾經想過像很多佛陀的追隨者一樣,當一個出家人,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我還是結婚了。婚後的生活並不幸福,隨著年齡的增加,我也逐漸認識到,人生的幸福在於修行佛法,家庭生活完全不能讓我覺得滿足。我期待著過一種獨身生活,或者是出家。但是,因為覺得離開妻子是對她莫大的傷害,我又暫時沒有勇氣離開現在的家庭。
    現在我麵臨的一個問題是,我的妻子很希望生一個小孩,而我覺得,現實生活並不幸福,如果有了小孩,情況可能會更糟,所以我非常猶豫。我想知道,作為一個當今世界的在家人,我覺得修行佛法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我可能在有家庭的情況下很好的修習佛法,並能成就嗎?我覺得和妻子之間沒有愛情了,我是否還應該繼續維持目前的婚姻呢?  我是否應該要一個小孩呢?
仁波切回答:
    問你太太,你們有了小孩後,你還可以出家嗎?

18、您好,我是一名佛教初學者,然而麵對如海的理論和師父,現在的自己疲憊而茫然,心裏有很多困惑無法解答,因為想找一個適合自己的老師,想找一個適合自己的修習方法,所以不敢輕易加入某一派別(請原諒我這麽說因為不知道該怎麽表達),也不敢輕易的拜某個上師為老師(請原諒我的表達不力),以致自己越來越累越來越茫然,周圍又沒有人可以提供幫助,所以冒昧的打擾您冥頑不靈的我固執的不明白為什麽人們為了去西方極樂世界而修行,如果隻是為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修習,豈不是建立在一種很自私的目的?而自己卻沒有那麽廣闊的心胸為了萬物眾生而修行,又不願意為了自己一時的幸福或是金錢而去學習,所以很累,感覺自己沒有什麽希望。冒昧打擾您了。
仁波切的建議是: 先修習南傳佛教。

19、我看了師父的《正見》以後有個問題,既然無我,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有什麽關係?他和我的佛性又是什麽關係?
仁波切回答:
    在究竟的層次根本沒有“昨日",而這個究竟的空性就是佛性。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yesterday at the ultimate level and
this emptiness is no other than Buddha nature…)

20、我這一次又來麻煩您,是關於禪修的問題,希望您的開示能清淨我的心,讓我回歸禪修的正途。
我目前修習《楞嚴經》耳根圓通的法門,可以做到第一層的“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後麵就進展不下去了。最令我有收獲的一次打坐是入座1小時30分鍾後突然心中浮現出“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的字句,於是內心突然感覺世間一切現象如同轉輪一樣都收攝到自己內心中,突然高興得睜開了眼睛。從那天開始真正感受到所有世間一切相皆為虛幻,是我自心的分別錯覺而已,不再輕易動怒、憂傷;也是從那天開始,我將“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句話時刻提在心中,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被自己的心欺騙了”於是漸漸掃除了之前的不開心和煩惱,我想我初步體驗到了喜樂。
    但是,我最近每次打坐,總是克服不了昏沉,從來沒有如此艱難地和昏沉對抗,並且幾乎每次對抗都失敗,入坐一段時間後就會感覺眼前出現各種事情,自己知道不要分別,一旦分別之後我的意識就會追隨現象而流轉,每次追隨進去一個念頭我就會打瞌睡,導致我沒辦法在進入清明、安靜的狀態。
    而且,越是安靜的地方打坐我就越容易感受到安靜而昏沉。
    我感覺,必須克服這種狀態。
    所以,再次來信,請導師給予幫助,再拜!
    修行的道路受到阻礙,特求恩師批評與開示。弟子慚愧之至。

仁波切對您打坐昏沈的問題給予的建議是: 縮短打坐的時間。
    仁波切還說,不要擔心,別讓現在遇到的問題讓你失去修行的心。

21、我每次嚐試做些改變,就會被不好的想法止步,怕自己過去的錯擋住自己現在的道路,怕這些東西爆發出來。
仁波切回答:
    隻有透過犯錯我們才能進步。這是你所養成的一個荒謬的習慣。別讓這個習慣控製主導你了!
    我想皈依,但父母的意見是讓我先好好學習。也有人讓我撒謊,不告訴父母自己皈依的事,但是我做不到。所以沒有皈依。
仁波切回答:
    如果你皈依是為了比較崇高的目的,那你就不是欺騙。你也不會因此而讓別人受苦。

22、請問仁波切,作為弟子應該怎麽對待上師的顯現?怎麽對待上師對我或者對別人“不符合我理解的慈悲”的顯現?我為此困擾了好幾年,因為某些因緣的錯亂,導致我幾年了還沒有在修行上給自己一個對於上師給我的這種顯現的正確理解,請上師仁波切開示。
仁波切回答:
    隻要想這完全是我自己主觀的想法,不論在我眼裏這件事情看起來是對的或錯的,都隻是我主觀的認知而已。

23、何為淨觀?如何修持?怎樣盡量保持淨觀?
仁波切回答:
    在談淨觀之前,我們一定要認識到一點,那就是淨與不淨,這是個人主觀的看法。光是能這麽想,百分之九十的不淨觀就解決了。
   您說的“時時的閉關”,與頂果欽哲仁波切說的“每天的大圓滿修持”是不是一個道理?
仁波切回答:是。
   閉關是不是在“閉”中學著頂果欽哲仁波切說的“開放”。
仁波切回答:是,修習“不分心(non-distraction)"。

24、網上看到了您今年5月在香港的演講,其中的主題是隻管打坐,just seating.其中,提到關於如何隻管打坐的有“身體坐好,盡量不要去做抓癢等平時很隨意做的事。”我自己的經驗是在隻管打坐以後會出現各種念頭,您以前開示中提到過對於念頭要覺知,我自己理解的覺知是出現各種念頭的時候能夠意識到這些念頭,然後讓自己的心不跟著這些念頭跑,也不去壓製。就好像路上車子來來往往,而我隻是站在路邊看而已,並不站到路中間去攔車,也不跟著車跑。這樣理解覺知對嗎?在“隻管打坐”中這樣看著自己的念頭對嗎?“隻管打坐”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念頭該如何麵對?什麽都不管,隻管打坐會不會變成一種發呆?禪修路上歧路多,隻管打坐危險嗎?會不會走入禪修的歧路?您關於如何禪修的開示網上有很多,我們很多沒親見過您的人可以根據這些開示去做嗎,會不會走上歧路?有師兄說,她理解的隻管打坐是實際坐到一種行為,而不是去想到底要如何隻管打坐,這種說法對嗎?
    仁波切說您將念頭比喻成來往的車子的比喻很好。
1) 問:在“隻管打坐”中這樣看著自己的念頭對嗎?
    答:對。
2) “隻管打坐”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念頭該如何麵對?
    答: 隻管打坐就是隻管打坐,(對於念頭)隻管看著。
3) 問:什麽都不管,隻管打坐會不會變成一種發呆?
   :不要擔心結果。Don’t worry about the result
4) 禪修路上歧路多,隻管打坐危險嗎?會不會走入禪修的歧路?
    答:有可能。偶爾向懂得禪坐的人請教比較好。

25、如何“不執結果而做廣大利他行
仁波切回答:
    不斷地思索這個問題。

26、有位佛弟子發了美赫巴巴大師的《god speaks》裏的《愛》,《煩惱》,《兩類自我》這三篇文章,有位同修認為裏麵類似“本基”與“基現”的論述,如果是“偏執漢人佛教徒”你絕對絕對看不懂而且還認為錯誤百出!因為我沒有了解上麵這位大師,據他們說是為了不起的大師,是嗎?
仁波切回答是他不知道。

27、據我聽到的,禪修就是坐在那裏什麽都不做。當念頭來的時候,就讓它來。當念頭走的時候,就讓它走。那麽,禪修和我們平時的想有什麽不同呢?我們平時生活裏,也是先有一個想法,然後下一個,一直這樣下去。如果是這樣,到底禪修的目的是什麽呢?
仁波切回答:
    在我們平時的思考中,當念頭升起的時候,你並不知道。

28、我正在從網站上聽您的課程。非常感謝您和那些為這些視頻工作的人!在您的課裏,您提到在聲聞乘的傳統裏,禪修者可能會有色界或者無色界的經曆。對想證悟的人,這是一個不可避免必須要經曆的經曆嗎?
仁波切回答:
    不一定。

29、禪修中經曆色界的經曆是和證悟相關的嗎?
仁波切回答:
    有可能但並非一定相關。

30、我是否需要特別的修行來提升我的動機發心呢?或者,我隻是需要基於我自己是什麽樣一種人來修行,而不試圖提升呢?我是否需要等到建立了正確的見地之後再禪修呢?請您是否可以給些建議呢?
仁波切回答:
    不一定要等到建立了正確的動機、見地才能修行。沒有正確的見地而去修行對你不會有害,說不定還能提升你的動機。但因為你的修行目標不是朝向成佛證悟,那要成佛有如緣木求魚,永遠不會發生。

31、如果,我們不是尋求壞的,我們也不是尋求好的,那麽我們到底在尋求什麽呢?
仁波切回答:
    超越兩者。

32、另外一個關於禪修的問題:禪修的時候我觀察呼吸。這裏我們在說兩個東西,我和呼吸。這聽起來像是:這是我,內在有個我;那是呼吸,那是外在的目標物。但是,呼吸是我的呼吸,它是我的一部分,不是嗎?這兩者之間有個界線嗎?
仁波切回答:
    你的問題有如“我的頭”和“我”到底相同嗎?這兩者既相同又不同。

33、我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了困惑。打個比方,大家都喜歡搶蘋果吃,可是我不喜歡,並且不搶。我不搶的行為讓大家很吃驚,因為如果我去搶,有極大的可能性可以搶到。這個時候所有的人都勸我:你有實力,應該去搶。我感受到了壓力,並且同時意識到,我產生了不搶蘋果的執著,我覺得要超越它。我於是說服自己,對於搶蘋果這件事不應該產生喜歡或不喜歡的感覺,因此我也可以去搶蘋果。我參加了搶蘋果,我發現我的行為和思想失控了,我好像一心變成了希望得到蘋果。結果出來了,這次我沒搶到蘋果,我居然痛苦萬分,不能自拔!我感到自己在整個過程中非常混亂,並且采用與某種執著對立的方式來對治這種執著,就陷入了輪回!不過有一點好的體驗就是,以前我一直認為自己不太自私,現在終於知道自己自私的要命!不管怎麽說,看到真相總是好的。我不知道怎麽辦。
仁波切回答:
    下次你應該試試橘子!

34、我想問的是我該怎麽做呢?是看你的書來修持嗎?聽說跟隨上師修行,隻有接受灌頂才能成就,那麽像我這樣的人很難能見到你,是不是就不能成就了?
仁波切回答:
    你可以先從看書開始。下次我們見麵時,我們可以看看接下來可以怎麽做。

35、放生如果放鯊魚,想到它會到海裏會獵殺很多小魚,放生造成殺生,應該如何抉擇?
仁波切回答:
    你們應該放生鯊魚。

36、我喜歡學習佛教的見地,但在具體修行方法上我喜歡采用印度教
“巴克提--krishna”的修行方法,比如:對神像的崇拜,消除物質的欲望。不知道這樣是否可以,或者要做哪些調整?這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希望能得到仁波切的指教。
仁波切回答:
    如果你的修行方法沒有違反佛教的見地,那就沒有關係。

37、我在中國看到的佛教和您所認為的佛教有怎樣的差異。
仁波切回答:
    這我無法回答。但我相信在中國這樣物大地廣的地方,什麽樣的事情都有。有些可能美好極了,有些可能有如廢物(junk)。

38、那我看那些因果輪回的書應該如何思維?
仁波切回答:
    隻透過思惟和閱讀而希望能深刻地理解因果是很困難的,所以你應該向諸佛菩薩祈請,請他們加持你,讓你能了解因果。

39、如何理解“真修行人,不見他人過”?如何作到“真修行人,不見他人過”?
仁波切回答:
    先多花些精神在"願菩提心"的修行。

40、1) 發了願行菩提心後,人應該快樂還是痛苦,還是平淡?
仁波切回答:
    我們不應該抱著任何的期待。我們修習菩提心是為了修行而修行,不是為了快樂或是痛苦。
    One should not have any expectation… We practice Bodhichitta for the sake of practicing… no pain no happiness.
   2) 有時候覺得無論痛苦、快樂、執著都是一種顯現,同樣猶如夢境一般,這樣對萬事萬物應該隨順而不執著,但也有一種擔心:是否這種相似的不執著是“我執”所造作,最後會變成一種冷漠
仁波切回答:
    能將所有的事物看作一場夢境隻會提升增強你的菩提心。
    It will only enhance the Bodhicitta. 
   3) 發起世俗的願行菩提心後,應該如何攝持?
仁波切回答:
    要持續一整天都能攝持願行菩提心,得花上一段時間(的修行)。
It will take some time to maintain the Bodhicitta through out the day


41、1) 我能了解涅槃就是去除幻象之後的“幻象”,每當我想起涅槃滅寂,內心就好像平靜到一種仿佛是死亡之後的感覺。請問這是正常的嗎?
仁波切回答:
你不需要知道答案。
no need to know the answer
    2) 如果我的生活很難接觸到優秀的上師,我仍能通過自我的修行證悟嗎?
仁波切回答:
恩,(透過自我的修行)又有何妨呢?不過如果你持續不斷地修行,你會遇到你的上師。
yeah, why not but if you keep on practicing, you will meet your master
    3) 現在漢化的佛教給我的感覺都是一直在修煉佛法的容器,而非佛法本身。很多優秀的上師也很少真正能與外界溝通,如何才能尋找到適合我的上師呢?
仁波切回答:
    發願,向佛陀發願,讓你的上師能找到你。
    pray, pray to the Buddha so that the teacher will find you.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