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財經觀察 2249: 中美就業機器相互頂牛

(2009-11-19 03:55:16) 下一個
中美就業機器相互頂牛

Robert B. Reich
 
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說,作為其重新啟動美國就業機器努力的一部分,他想要“重新平衡”中國和美國間的經濟關係。他今年9月表示,我們不能走回頭路,回到那個中國向美國賣一切東西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裏美國背負了大量的信用卡債務或物業套現貸款,卻沒有向中國賣任何東西。他希望,因美國消費者無力重返大量舉債消費的老路而留下的消費缺口,將由中國數億消費者來填補。
 
好一副如意算盤。誠然,中國市場規模巨大且增長迅速。到2009年,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電腦市場,首次購機者在電腦購買者中所占的比例更大。中國的手機用戶已經超過了美國。如果不包括運動型多用途車(SUV),中國去年的轎車銷量已經趕上了美國(直到2006年,美國轎車銷量還是中國的兩倍)。
 
 
David Gothard
就在美國政府出手救助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和克萊斯勒(Chrysler)之際,這兩家公司的在華汽車銷量卻在飆升。通用汽車今年在中國的汽車銷量幾乎比去年增加了50%。寶潔(Proctor & Gamble)在中國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許多中國人認為其許多產品是中國本土品牌(比如該公司綠茶香味的佳潔士牙膏)。如果中國經濟繼續以當前或接近當前速度增長,而經濟增長的好處也能惠及中國13億消費者,中國將會成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市場。屆時中國將有十多億部轎車在行駛,中國將成為家用電子產品、服裝、家用電器以及幾乎所有其他產品的全球最大市場。
 
但事實卻是,中國正在朝實現中美經濟“再平衡”的相反方向前進。雖然中國的生產能力持續飆升,但經濟增長成果中屬於消費者的部分卻在不斷下降。去年,個人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為35%;而10年前的這一比率接近50%。與此相反,資本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10年間卻由35%提高到44%
 
雖然中國的資本支出正在向超過美國的資本支出邁進,但中國的消費支出卻僅相當於美國的六分之一。中國企業正將不斷增長的利潤用於進一步擴大生產能力──開辦工廠、添置設備以及引進新技術。中國的6,000億美元經濟刺激支出一直著力於進一步擴大產能而非增加消費。那麽,如果增加的產能無法被中國消費者消化,它們又會去哪裏?這部分產能將轉化為對其他國家、特別是美國和歐洲的淨出口。
 
中國消費者保持節儉是有眾多理由的。由於社會保障體係依然不完善,許多中國家庭不得不為醫療、教育和養老支出未雨綢繆。中國青年男子的數量大大超過青年女子,所以有男孩的家庭為了能讓兒子在婚姻市場上有競爭力,不得不為其積攢足夠的財富。由於中國政府30年來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中國社會正在迅速老齡化,其結果是中國家庭的老年人贍養負擔大為加重。
 
但中國人傾向於節儉的更主要原因是,中國是一個生產而非消費導向的國家。中國想成為世界一流的生產國。它還想在先進技術的開發方麵處於領先地位。雖然美國希望繼續保持在這方麵的領先地位,但美國經濟卻是消費而非生產導向的。
 
美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是,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提供更多消費機會。我們勉強支持了政府重建美國基礎設施的努力。雖然我們希望美國企業投資新設備和新技術,但我們也希望它們慷慨派發股息。雖然我們批準了政府在基礎研發方麵的投資,但主要是想讓美國通過開發先進軍事技術而變得更安全。(我們將軍事投資對民用行業的帶動看作是一種附帶影響。)
 
而中國的產業和技術政策則非常直接。中國特別想獲得美國的專門技術,而獲取專門技術的最佳方式就是第一手拿到它。所以中國繼續為美國和其他國家公司銷售在華生產的產品設置諸多限製條件。這些產品許多都是外國公司在華合資企業生產的。
 
美國公司目前正在幫助中國建設“智能基礎設施“、用清潔技術處理汙染物、開發新一代光電和風力渦輪機、為納米技術找到新的應用領域,以及建造商用噴氣機和噴氣機引擎。通用汽車最近宣布,它計劃在中國生產一款新的緊湊型轎車,這款車主要由該公司和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資成立的泛亞汽車技術中心(Pan-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負責設計和開發。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則正在中國生產風力渦輪機零部件。本月早些時候,總部位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常青太陽能公司(Evergreen Solar)宣布,將把其太陽能電池板生產業務遷往中國。
 
中國政府也想在中國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而它將繼續依賴出口。每年都有數以千萬計的中國貧困人口從鄉村湧入大城市,以尋求報酬更高的工作。如果他們不能如願,中國則有發生騷亂和其他社會動蕩的危險。社會陷入嚴重無序狀態是中國統治精英們麵臨的最大風險之一。即使要付出補貼外國買家的代價,中國統治精英也更願意在出口行業創造就業機會,而不願讓人民幣升值從而承受國內出現就業崗位短缺的風險。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出口政策其實是一種社會政策,其目的是要維持社會秩序。中國將不顧奧巴馬政府的懇求,繼續讓人民幣匯率釘住美元──當美元下跌時,中國為維持人民幣與美元間的固定匯率,會在外匯市場上賣出人民幣、買入美元,從而使自己的外匯資產規模進一步擴大。當然,中國會為此付出巨大成本,但出於本國產業和社會政策的考慮,中國認為付出的成本是值得的。
 
美國和中國的生產能力都遠遠超過其本國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就美國而言,問題的根源是,國家總收入中落入最富美國人囊中的那部分所占比例不斷提高,使得美國中產階級的購買力相對縮小,除非他們願意大量負債。雖然中國的貧富差距也在不斷擴大,
但中國的最大問題是經濟發展成果裏屬於中國普通消費者的份額在不斷縮小,用於資本投資的比例在不斷擴大。
 
美中兩國社會都受到了生產和消費脫節的威脅。在中國,由此造成的威脅是社會不穩。在美國,則是曠日持久的就業和企業盈利低迷,如果再加上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影響,有可能造成政治方麵的負麵衝擊。
 
(編者按:本文作者羅伯特•B•萊奇(Robert B. Reich ) 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公共政策教授。他曾經擔任克林頓政府的勞工部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