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不忘中囯之271: 北京的十六個傳世景點

(2009-11-10 04:55:27) 下一個
北京的十六個傳世景點2008-08-01 13:51:28


北京,曾經的六朝古都,古老而富有韻味之中又摻雜了現代都市繁華的
龐大城區,向東南方鋪展的廣闊平原,加之逶迤蜿蜒、鎮守城區西北的
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成就了北京獨特的魅力。園林遺跡,古刹皇陵,
給北京城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底蘊;峻崖曲壑,麗泉飛瀑,為城郊掛上了
一層神秘的麵紗;而車水馬龍的步行街和星羅棋布的商業區,則為這座
古老的城市增添了時代的新生命力。如今奧運臨近,世界各地的遊人齊
聚北京,觀看奧運盛典。俗話說,既來之,則安之。既然到了繁華而有
底蘊的北京城,那麽就不能錯過北京的風景名勝,這裏的經典實在太多
太多,先擷取十六個代表性的景點,介紹給外地的朋友們。以上內容節
選自《圖說北京三年年》,作品已與北京傳世文化有限公司簽約,即將
麵試,敬請期待。

  

故宮:體味皇家森嚴風範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故宮也稱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曾居住過二十四個皇帝,是明清兩
代的皇宮,現辟為故宮博物院。院內陳列我國各個朝代的藝術珍品,是
中國最豐富的文化和藝術的寶庫。故宮的整個建築金碧輝煌,莊嚴絢麗,
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凡爾賽宮、白金漢宮、白宮、克裏
姆林宮),並為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的宮殿建築,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宮殿是沿著一
條南北向的中軸線排列,左右對稱,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
穿整個紫禁城。規劃嚴整,氣魄宏偉,極為壯觀。無論在平麵布 局,立
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都屬無與倫比的傑作。
它標誌著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五百餘年前我國在建築藝術上的
卓越成就。

故宮博物院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曆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
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
館、珍寶館、鍾表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大量古代藝術珍品,
據統計共達一百零五萬兩千六百五十三件,占全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
為國內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
其中很多文物是絕無僅有的無價國寶。

古代中國為了顯示皇權的至高無上,有將皇宮建在都城中央的傳統,但
實際上大都隻是將其建在都城的南北中軸線上。

  

頤和園:皇家禦用避暑勝地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頤和園,位於山水清幽、景色秀麗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園,是我國
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位列中國四大名園(另三座為
承德的避暑山莊,蘇州的拙政園,蘇州的留園),並被譽為皇家園林博
物館。此園始建於公元一七五零年的“康乾盛世”,麵積為二百九十公
頃(四千四百畝),園中有景點建築物百餘座、大小院落二十餘處,三
千餘間古建築,麵積七萬多平方米,古樹名木一千六百餘株,其中的佛
香閣、長廊、石舫、蘇州街、十七孔橋、諧趣園、大戲台等都已成為了
人所周知的代表性建築。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燒毀,一八八六年,清政府挪
用海軍軍費等款項重修,並於兩年後改名為頤和園,作為慈禧太後晚年
的頤養之地。從此,頤和園便成為晚清最高統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
的政治和外交活動中心,是中國近代曆史的重要見證與諸多重大曆史事
件的發生地。

頤和園,主要是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的,它集中了全國園林藝術的精
華,構思非常巧妙、且獨具特色。但是,在一九九零年的時候,頤和園
又遭到了八國聯軍的嚴重破壞,一九零二年再次修複,並於一九二四年,
頤和園被辟為了對外開放的公園。後來在軍閥混戰、國民黨統治時期,
又遭到破壞,一九四九年之後政府不斷撥款修繕,一九九六年三月四日,
頤和園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日,
頤和園以其豐厚的曆史文化積澱,優美的自然人文景觀,被聯合國教科
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被譽為世界幾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二零零七年五月八日,頤和園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遊景
區。

  

天壇:規模最大的壇廟建築群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天壇在原北京外城的東南部,始建於明朝的永樂十八年 (一四二零年),
朱棣用工十四年與紫禁城同時建成,名為天地壇,總麵積為二百七十三
公頃,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曆代皇帝祭天之地。壇牆南方北圓,象征
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穀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
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穀壇內主要建築
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在明朝初年,天與地原是合並在一起祭祀的,南北的郊壇都一樣,設祭
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間的建築物。明朝嘉靖九年(一五三零年)
改為天地分祀,在天壇建圜丘壇,專用來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澤壇祭地,
原來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漸廢而不用。嘉靖十九年(一五四零年),又將
原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圓形建築從此開始。清乾隆、光緒帝重修改建後,
才形成現在天壇公園的格局,天壇的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
也均在此時改建。

一九六一年,天壇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八
年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而世界遺產委員會對
天壇的評價是:天壇建於公元十五世紀上半葉,坐落在皇家園林當中,四
周古鬆環抱,是保存完好的壇廟建築群,無論在整體布局還是單一建築上,
都反映出天地之間的關係,而這一關係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占據著核心位
置。同時,這些建築還體現出帝王將相在這一關係中所起的獨特作用。

  

八達嶺長城守衛北京的軍事要塞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市延慶縣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是世界上古老的偉
大建築之一,是我國古代偉大的防禦工程萬裏長城的一部分,也是萬裏
長城的精華,在明長城中,獨具代表性。該段長城地勢險峻,居高臨下,
是明代重要的軍事關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

八達嶺長城其關城為東窄西寬的梯形,建於明弘治十八年(一五零五年),
嘉靖、萬曆年間曾修葺。關城有東西二門東門額題“居庸外鎮”,刻於
嘉靖十八年(一五三九年);西門額題“北門鎖鑰”,刻於萬曆十年
(一五八二年)。兩門均為磚石結構,券洞上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
道,連接關城城牆,台上四周砌垛口。八達嶺長城為居庸關的重要前哨,
古稱“居庸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明長城的八達嶺段是長城建築最
精華段,集巍峨險峻、秀麗蒼翠於一體,“玉關天塹”為明代居庸關八
景之一。一九五三年修複關城和部分城牆後,辟為遊覽區。

八達嶺地理環境優越,自古以來就是通往山西、內蒙、張家口的交通要
道。而且,八達嶺的年平均氣溫比北京低 3℃以上,成為“夏都”延慶
的旅遊龍頭。愛國工程師詹天佑先生主持修建的中國第一條幹線鐵路——
京張鐵路也經過此地,並在此處設立車站。它也是明長城向遊人開放最
早的地段,八達嶺景區以八達嶺長城為主,興建了八達嶺飯店和由江澤
民題名的中國長城博物館等功能齊全的現代化旅遊服務設施。八達嶺景
區以其宏偉的景觀、完善的設施和深厚的文化曆史內涵而著稱於世。    

一九六一年三月“萬裏長城——八達嶺”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文物保
護單位;一九八二年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一九八六年被評為全
國十大風景名勝之首;一九八七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
遺產名錄》;一九九二年被評為“北京旅遊世界之最”中的第一名;
一九九五年八達嶺長城被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命名為“全國愛國
主義教育基地”。二零零七年五月八日,八達嶺長城經國家旅遊局正式
批準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天安門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一四一七年),原名“承天門”,當時
的天安門是一座黃瓦飛簷、三層樓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釘,光彩奪目。
清順治八年(一六五一年),改建為“天安門”,它有漢白玉石的須彌
座,高大而色彩濃鬱的牆台,上有兩層重簷大樓,東西九間,南北五間,
象征皇權的“九五之尊”。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下午兩點五十五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成立,在首都北京舉行了典禮,舉行開國大典的時後天安門修葺一新,
城樓上橫標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正中懸掛著
毛主席的巨幅畫像,兩旁的標語東為“中央人民政府萬歲”,西為“中
華人民共和國萬歲”。會場在天安門廣場。廣場成丁字形。丁字形一橫
的北麵是一道河,河上並排架著五座白石橋;再北麵是城牆,城牆中央
高高聳起天安門的城樓。丁字形的一豎向南直伸到中華門。在一橫一豎
的交點的南麵,挺立著一根二十二米高的電動旗杆。

主席台設在天安門城樓上。城樓簷下,八盞大紅宮燈分掛兩邊。靠著城
樓左右兩邊的石欄,八麵紅旗迎風招展。下午三點整,會場上爆發出一
陣排山倒海的掌聲,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出現在主
席台上,跟群眾見麵了。三十萬人的目光一齊投向主席台。中央人民政
府秘書長林伯渠宣布典禮開始,樂隊奏起了《義勇軍進行曲》,在這戰
鬥的聲音裏,毛澤東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
成立了!”這莊嚴的宣告,使全場三十萬人一齊歡呼起來。這嘹亮的聲
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遍了大江南北,使全中國人
民的心一齊歡躍起來。

開國大典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也宣告了中華民族的新生。從
此,天安門成了偉大祖國的象征,新擴建的天安門廣場也成了世界上最
大最壯麗的人民廣場。自一九八七年十一月開始,天安門正式對中外遊
客開放,天安門也迅速成為了眾人向往的旅遊景點。

  

王府井步行街:中華老字號匯集地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人們常說王府井遍地黃金,由此可見王府井是多麽的聞名遐邇與悠久曆
史。曆經萬千滄桑的王府井,之所以被稱為王府井是因為這條街道上一
有王府,二有井。說到它的由來,我們不能不提到它那漫長的演變過程。

從曆史上來看,早在遼、金時代,王府井所在之地還是中都城東北部的
一個野曠人稀的村落。隻是到了元代,在京城建立大都時,王府井這塊
地方才開始繁華起來,居家也逐漸增多,慢慢地在這裏形成了一條專門
賣菜的街道,隨後又有了丁字街的名號,丁字街便是王府井演變成商業
街的雛形。

公元一四零三年,明成祖朱棣即位,從南京遷都北平,並且把北平改為
北京。定都北京之後,朱棣在此大興土木,在建城的同時,在東安門外
丁字街東南大片土地上建了十王府,以示皇恩,於是此地形成了王府群。
到了嘉靖年間,丁字街就叫十王府街了。從這個時候起,為了滿足皇家
和達官顯貴們消費的需要,十王府街的店鋪也驟然增多了起來,逐漸地,
這裏成了一條繁華的商業街,也成為了中華老字號的匯集地。

說到被稱作“王府井”的那口著名的水井,有人也許會問這口井到底在
哪裏。

它就在今王府井大街南段路西,具體地說就是在東安市場北端西門對麵
便道上稍北的地方。因為這口井位於明代十王府街、清王府大街上,所
以便稱為“十王府街之井”、“王府街之井”,又或因其拗口,便漸漸
地簡化為“王府井”。這便是王府井的由來,簡單地說,王府井大街是
以明朝王府和井命名的。

  

明十三陵:祭奠沉睡地下的皇魂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個皇帝的陵墓,坐落在今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
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總麵積為一百二十餘平方公裏,是中國乃至世界
上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這裏自永樂七年
(一四零九年)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葬入思陵止,
其間二百三十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輝煌的皇帝陵墓、七座妃
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後、二位太子、
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

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麵環山的小盆地之中,山明水秀,景色宜人,
據說當時明代的術士認為,這裏是風水寶地,因此被明王朝選為營建皇
陵的地方,並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
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
(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
思陵(思宗),共十三處陵地。

明十三陵是中國曆代帝王陵寢建築中保存得比較好的一處,而且建築雄
偉,體係完整,具有較高的曆史和文物價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政府為了保護這一文物古跡,從解放初期就開始進行維修,並於一九五
七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
一九六一年,十三陵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一年,十
三陵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二零零三年明
十三陵又被列入了《世界遺產目錄》。

十三陵是一個天然具有規格的山區,其山屬太行餘脈,西通居庸,北通
黃花鎮,南向昌平州,不僅是陵寢之屏障,實乃京師之北屏。這種依山
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國專家的讚賞,如英國著名史家李約瑟說:皇陵
在中國建築形製上是一個重大的成就它整個圖案的內容也許就是整個建
築部分與風景藝術相結合的最偉大的例子。他評價十三陵是“最大的傑
作”。他的體驗是“在門樓上可以欣賞到整個山穀的景色,在有機的平
麵上沉思其莊嚴的景象,其間所有的建築,都和風景融匯在一起,一種
人民的智慧由建築師和建築者的技巧很好地表達出來。”

  

圓明園:恥辱者的墓誌銘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圓明園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園林,三園麵積計五千二百餘畝,有一百五十
餘景,匯集了當時江南若幹名園勝景的特點,融中國古代造園藝術之精
華,以園中之園的藝術手法,將詩情畫意融化於千變萬化的景象之中。
更有趣的是,圓明園中還建有西式園林景區。最有名的“觀水法”,是
一座西洋噴泉,還有萬花陣迷宮以及西洋樓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藝複興
時期的風格。公正地說,圓明園是一座珍寶館,裏麵藏有名人字畫、秘
府典籍、鍾鼎寶器、金銀珠寶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華。圓
明園也是一座異木奇花之園,名貴花木多達數百萬株。完整目睹過圓明
園的西方人把她稱為“萬園之王”。      

就是這樣一座美輪美奐的皇家園林,卻於鹹豐十年,即一八六零年的十
月,遭到了英法聯軍的野蠻洗劫與焚毀,成為我國近代史上屈辱的一幕。
一八六零年十月六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當時,
僧格林沁、瑞麟殘部在城北一帶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軍先行,於當
天下午經海澱,傍晚即闖至圓明園大宮門。此時,在出入賢良門內,有
二十餘名圓明園技勇太監同敵人接仗,但終因寡不敵眾,圓明園技勇
“八品首領”任亮等人以身殉職。至晚7時,法侵略軍攻占了圓明園。管
園大臣文豐投福海而死。

十月七日,英法侵華頭目闖進圓明園後,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誘
惑力,軍官和士兵們都成群打夥衝上前去搶劫園中的金銀財寶和文化藝
術珍品,並將不能帶走的東西全部搗碎。當十月九日,法國軍隊暫時撤
離圓明園時,這處秀麗園林,已被毀壞得滿目狼瘡。正當清政府對侵略
者屈膝退讓,答應接受全部“議和”條件,擇日簽約時,英國侵華頭目
額爾金、格蘭特,為了給其侵華行為留下“赫然嚴厲”的印象,竟借口
其被俘人員遭到虐待,悍然下令火燒圓明園。十月十八日、十九日,三
四千名英軍在國內到處縱火,大火三晝夜不熄。這座舉世無雙的園林傑
作、中外罕見的藝術寶藏,被一齊付之一炬。

就這樣,在英法聯軍的掠奪與焚燒下,這座舉世聞名的“萬園之王”化
為灰燼,僅留下一些殘骸遺跡,成為了恥辱者的墓誌銘。

  

周口店猿人遺址:尋找那顆頭蓋骨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京城南郊的周口店,因挖掘出土了完整的古人類頭蓋骨而聞名天下,但
挖掘出來的猿人頭蓋骨幾經轉手,最終卻突然神秘失蹤,至今仍然下落
不明,而成為了一樁懸案。

事情還得從頭說起。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一日,中國學者裴文中在北平西
南五十公裏的周口店挖出了一顆完整的六十萬年前的猿人頭蓋骨。現在,
除了一九六六年挖掘的那個頭蓋骨被鎖在了中國科學院的保險櫃外,其
餘解放前所挖掘的五顆頭蓋骨均下落不明,讓人聽上去一頭霧水。

這五顆頭蓋骨本是在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前發現的,
依據協議,一切采集到的標本均歸中國地質調查所所有,不準帶出中國。
“七七”事變後,眼看日本人要占領北平,研究工作的主持人魏頓瑞想把
化石帶到美國繼續研究,但由於協議的限製,他隻帶走了一套模型。

一九四一年九月,形勢更加嚴峻,裴文中電詢在重慶的翁文灝所長如何
保存化石。翁回電說可以交給美國人先保管,待抗戰勝利後再運回來。
裴跟美駐華使館聯係,卻長時間沒有答複。11月初重慶電示北平可將化
石交協和醫院轉交美國海軍陸戰隊運走。當時新生代室技工胡承誌在珍
珠港事件前兩周,把五顆頭蓋骨包裝在兩個白木箱裏,由中國工友運到
協和醫院的F樓。此時魏頓瑞也接到指示,將化石送往美國大使館。當
魏頓瑞看到兩隻精心裝裹的大木箱安全進入美國大使館後,鬆了一口氣,
但他哪裏知道,這一去,化石就“泥牛入海無消息了。”

珍珠港事件發生的第二天,即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軍就趕到協和
醫院來“接收”,當然,結果可想而知,他們隻看到空空如也的大保險
櫃。一九四二年,日本派出密探四處搜尋,不久傳出在天津找到化石的
消息,但隨即又加以否認。不過,從那以後,日本人變得諱莫如深,再
也不提化石的事。戰後,美軍在這個島國廣泛查找,仍然一無所獲。

此後幾十年,許多不同國籍的學者為這批稀世珍寶仆仆奔波,作出了種
種猜測,但時至今日,關於“北京猿人”的下落依舊撲朔迷離。

  

後海·四合院:尋找京味的感覺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後海,古老的街道裏散發著沉積了多年的北京文化的氣息,讓到此的我
們體會到了真真切切的老北京風情。

要說後海的北京文化,就不能不提及北京的四合院了。完全可以說,四
合院是北京最具傳統意義的民宅形式。北京的四合院,早在遼代時期就
已經初具規模了,後經金、元,再到明清時期的逐漸完善,最終成為了
北京城最具特點的居住形式。由於後海距離故宮非常得近,而皇城腳下
的居所又非同一般,所以後海的四合院,是最典型的,也是最具京味的。
其實,仔細觀察一下故宮,你就會發現它的結構,也非常像一個大四合
院。

正規的四合院一般自西向東貫穿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製是分居四麵
的北房、南房和東、西廂房,四周再圍以高牆形成四合,開一個門。大
門辟於宅院東南角。房間總數一般是北房三正兩偏五間,東、西房各三
間,南屋不算大門4間,連大門洞、垂花門共十七間。如以每間十一到十
二平方米計算,全部麵積約二百平方米。四合院中間是庭院,院落寬敞,
庭院中植樹栽花,備缸飼養金魚,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們穿行、
采光、通風、納涼、休息、家務勞動的場所。

在皇權時代的京城,要是說能夠住在四合院的大多是皇宮貴族或者是有
錢人。可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北京的四合院越來越少了,現代文化彌漫
著整個京城,許多的老房子都被拆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樓大廈,而胡同
則變成了柏油馬路。可是沒過多長時間,人們慢慢的意識到了四合院並
不隻是一種居所形式,並不是我們過去想象的簡陋的平房,它象故宮一
樣是我們北京的名勝古跡,更確切的說是一種文化象征。

  

北海:如詩如畫的皇家園林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北海公園,位於北京市的中心,是我國現存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
園林之一,距今已經有近千年的曆史了。北海景點的特點是密度大,但
因為處處有空,處處包在植被之中,所以並不顯得擁擠。在這裏,你可
以感受的到北海的設計是多麽的密而不擠、景致無窮,又都那麽的自然,
讓人感受到一種自然的美感。

北海園林的開發始於遼代,金代又在遼代建造的基礎上於大定十九年
(一一七九年)建成了規模宏偉的太寧宮。太寧宮沿襲了我國皇家園林
“一池三山”的規製,並將北宋汴京艮嶽禦園中的太湖石移置於瓊華島上。
至元四年(一二六七年),元世祖忽必烈以太寧宮瓊華島為中心營建大
都,瓊華島及其所在的湖泊被劃入皇城,賜名萬壽山、太液池。

永樂十八年(一四二零年)明朝正式遷都北京,萬壽山、太液池成為紫
禁城西麵的禦苑,被稱為西苑。明代向南開拓水麵,形成三海的格局。
清朝承襲明代的西苑,乾隆時期對北海進行大規模的改建,奠定了此後
的規模和格局。辛亥革命後,一九二五年北海辟為公園對外開放。一九
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北海公園的保護極為重視,撥巨資予
以修葺,一九六一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園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雍和宮:尊貴大氣的皇家寺院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雍和宮,是我國著名的喇嘛廟,也是藏傳佛教的盛地之一,而且它從形
式到內容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寺廟,它有著特殊的地位和曆史背景,是
北京久負盛名的旅遊和祈福的好地方。

雍和宮的前身是王府,也是雍正當皇子時的府邸,一開始叫作貝勒府,
後來升為了王府,雍正繼位當了皇帝以後,這裏便成了皇帝的行宮,正
式賜名為“雍和宮”。雍正帝駕崩後曾在這裏安放他的梓棺,以後十年
在這裏了供奉過雍正的畫像,在乾隆九年時正式改為喇嘛廟,成為皇家
第一寺院。

在這座寺院裏,有一塊具有曆史政治意義的大石碑不能不提。當我們遊
覽此地的時候,進了第一座大門雍和宮門之後,在第一座大殿雍和宮之
前,就會看到有一座大碑亭,立在甬道中間,亭中有一塊大型四麵碑。
這塊碑叫《喇嘛說》,高六點二米,正方柱形,每麵寬一點四五米,上
麵用四種文字刻著乾隆皇帝寫的一篇文章,專門論述了喇嘛教的來源、
作用和教製教規。碑立於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年),碑文的漢字則
是乾隆的禦筆,字體工整漂亮。這塊石碑既體現了大清對藏傳佛教的統
治政策和政治態度,也是對我國宗教文化的反映和展現

除此之外,作為皇家寺院,雍和宮裏還存有許多珍貴的物品,包括大量
的曆史碑刻、匾額,大多都是皇帝的禦筆,還有大量精致的佛像、唐卡、
經卷、佛教文物,以及六世班禪大師和七世、十三世達賴喇嘛來京時的
珍貴遺物,密宗造像等等,這使雍和宮成為了一座非常高級且尊貴的皇
家藏傳佛教博物館。至今,雍和宮裏仍有不少來自內蒙古的喇嘛,使其
香火常年興旺,而且國內外的參觀者也絡繹不絕。

  

香山:紅葉滿山人心醉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香山,又稱靜宜園,位於北京海澱區的西郊,全園麵積為一百六十公頃,
最高峰海拔五百五十七米,是北京著名的森林公園。一一八六年,金代皇
帝在這裏修建了大永安寺,又稱甘露寺,並於寺旁建造行宮,此後經元、
明兩代的不斷修建使得皇家園囿初步形成了規模,到清代乾隆年間,對香
山大興土木,使之作為規模宏大的皇家園林“靜宜園”,而名列清代著名
的景觀“三山五園”之內。

香山的景點雖然很多,但最有名的當屬香山紅葉,秋天的時候,漫山遍野
的黃櫨樹葉紅得象火焰一樣。據史書記載,這些黃櫨樹是清代乾隆年間栽
植的,二百多年以來,逐漸形成了擁有九萬四千株的黃櫨樹林區。每年的
十月中旬到十一月上旬是觀賞紅葉的最好季節,紅葉的延續時間通常為一
個月左右。半山亭、玉華山莊和閬風亭都是看紅葉的好地方。

關於香山之名的來源,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香山得名
於最高峰的鍾乳石,其形似香爐,所以被稱為香爐山,又簡稱香山。另一
種說法認為,香山是得名於古時侯香山上的杏花,花開時其滿山遍野的香
味使得此山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香山”。

東宮門,是香山公園的正門,原東宮門已經不複存在,現在所見到的是新
翻修的大門,清代乾隆皇帝所題的匾額“靜宜園”便懸掛於此門楣之上。
此外,著名的景點玉華山莊便處在了香山公園的中心,這是在明清古刹遺
址上所建的山莊,此處是秋季觀賞紅葉的理想之處。還有始建於清代乾隆
四十五年(一七八零年)的昭廟,主要由牌坊、虹台和琉璃塔組成,是一
座大型藏式喇嘛廟,以及始建於明代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年)的見心齋,
清代的時候得到了重修,這是保存較為完整的一處古跡,為香山之內的
“園中之園”。這些都是去香山值得參觀、體味的景點。

  

國家博物館:曆史在這裏沉澱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中國國家博物館位於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的東側,是在原中國曆史博
物館和原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基礎上組建而成的,兩館合為一體後,以中
央大廳為界,北半部是中國革命博物館,南半部為中國曆史博物館,是
一座係統展示中華民族悠久文化曆史的綜合性博物館。

該建築於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動工,一九五九年與人民大會堂同時建成,
成為當時建國十周年首都十大建築之一,並於同年國慶十周年之際,開
始接待觀眾。一九六一年七月正式對外開放。整座建築南北長三百一十
三米,東西寬一百四十九米,總建築麵積達六萬九千平方米。中央部位
和兩翼的中部是四層建築,其餘部分為三層。在總出人口處,二十四根
方柱組成了富有中華民族風格的十一孔巨型方柱式門廊,門廊兩端是兩
座高達三十九點八三米的柱樓。廊額上黃色和紅色石料鑲嵌成的多麵紅
旗簇擁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淺黃色的外牆和用玻璃磚鑲成的金黃翠
綠的屋簷,色彩鮮明。

中國國家博物館基本陳列以中國通史為主,通過舉辦有關曆史、考古、
文物等方麵的多種專題陳列,以及臨時展覽、常設國際交流展覽和捐贈
品展覽等不同形式的展覽,向公眾係統展示了中國悠久的曆史文化、優
秀的民族傳統和當代主流文化精神,並全麵地展示與宣傳中華民族的偉
大曆史進程與輝煌文化,介紹世界文明與優秀文化。通過高水平的曆史
學、考古學、文物學、博物館學研究,不斷豐富和深化公眾對曆史文化
的理解和認識,推動博物館事業發展。國家博物館還將成為首都中心區
供公眾進行高品位的文化享受的重要場所。

中國國家博物館於二零零七年進行改擴建工程,將於二零一零年完成改
擴建,建築麵積由六點五萬平方米增加到十五萬平方米,為世界上麵積
最大的博物館之一。博物館的西、南、北三麵整體保留,進行加固改造
和維修。新館部分鑲嵌在老館中間並向東擴建。建築風格與老館保持一
致,建築體量比現在老館略高。改擴建工程完成後的中國國家博物館無
論從文物藏品、展覽規模、硬件設施還是從人員組合上都達到了與其相
配的規模和水平,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博物館。

  

北大·清華:夢想起飛的學術殿堂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北大、清華,作為坐落於北京海澱區的著名高等學府,百年來一直以其
久遠的教育傳統與濃厚的學術氛圍吸引著無數的海內外學子前來求學。

北京大學,作為國內學科設置最為齊全的大學,在人文科學領域代表著
國內最高學術水準,無論是在傳統的還是在新興的人文科學領域,北大
在學術上都作出了卓越的成就。當然,北大在自然科學領域同樣建樹不
凡,理學領域在全國高校中以七項第一、兩項第二顯示了北大自然科學
基礎研究的卓越實力,醫學領域五個學科全部進入三甲。北大的學術聲
譽更是得到了世界的肯定,在二零零六年英國《泰晤士報》一年一度世
界大學排名中,北京大學排名十五,超越了東京大學成為了亞洲第一。

同樣,北大也是各國政要和諾貝爾獎得主來訪最多的學府,他們從容自
若的言談、溫文爾雅的舉止、淵博高深的見解,讓每一位北大學子受益
匪淺,學到了課堂上未能獲得的知識。

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校訓的清華大學,同樣也是中國大學的楷
模與先行軍,一直保持著自己的準則與格調,這又並不妨礙它吸收外麵
更先進的思想。每年,清華都要聘請國外優秀的教師來這裏任教,這些
老師的到來也給清華注入了新鮮的思想與血液。

北大、清華自創立以來就一直都是中國在國際上最具知名度的大學,在
這裏,可謂是青年才俊、大師名家雲集,讓身處其中的每一位學子都能
感受到名家的風範,聆聽大師的教誨,使得這些學子都具備了與眾不同
的思想與氣質。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爨底下:不可多得的古村文化經典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在北京古老的大地上,有這樣一座風貌古樸、環境幽靜的古老山村,
它就是靜靜臥居於京西深山峽穀之中的爨底下村。

在明、清時代,該村所在地為京西貫穿齋堂地區西部東西大動脈最
重要的古驛道,也是京城連接邊關的軍事通道,又是通往河北、內
蒙一帶的交通要道。古村位於古驛道距離齋堂川(現齋堂)西六千
米的山坡地段。海拔六百五十米,屬太行山脈,清水河流域。從周
圍環境上說,該村四麵群山環抱,山脈起伏蜿蜒,氣勢壯觀,山形
奇異優美,看上去其布局和諧而又有序。七十餘座靈巧多變的山地
四合院沿山勢高低分台而築,層層疊疊,櫛比鱗次。那蠻石原木建
造的房屋、山石鋪砌的陡峭台階和街巷,樸實厚拙,色彩斑斕。村
內有山泉,有充足的日照,良好的自然植被和適宜耕作的土壤。是
一處生態環境良好、適宜耕作和居住的建村基地,為爨底下古山村
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極為難得的地理條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

爨底下是一座融自然美、人工美、社會美於一體的聚落環境,具有
著“活化石”般的珍貴價值,記載著古村發展的曆史、先人建村的
智慧和創造實踐。在村裏至今仍保存著各個曆史時期的文物和遺存,
是極為難得的曆史見證。它雖然曆經了歲月的變遷與滄桑而失去了
昔日的輝煌,但它那親切近人、充滿自然氣韻和濃鬱生活氣息的山
村環境,依然是那麽的動人。

爨底下古山村,作為北京古都珍貴的曆史文化村落,它的發掘為京
城增添了鄉土文化的風采,特別是古村獨有的山地四合院與京城的
胡同四合院相映生輝,使京城民居文化更加絢麗多彩。從全國看,
爨底下古村也是我國不可多得的古村文化經典,它具有曆史文物和
建築、美術、社會學等多學科曆史文化的研究價值。

文字圖片均來自:倍可親文裁縫博客,謝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