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閱兵全景。
10月1日舉行的國慶60周年大閱兵,展示了中國軍隊令人耳目一新的建設成就。
“變化巨大。”國防大學教授李大光在與1999年國慶大閱兵對比後認為,“與10年前相比,中國軍隊的變化接近了‘脫胎換骨’這個層次。”
這位教授說,無論是陸基巡航導彈、戰略核導彈、預警飛機這些引人注目的新裝備,還是各種新型火炮、坦克、戰車,都顯示出中國軍隊裝備水平正在向世界先進水平接近。
從1999到2009:主戰裝備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1999年國慶閱兵時,中國空軍最先進的戰機為從俄羅斯購買的蘇-27戰機,這是當時中國空軍唯一一款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第三代戰機。今天,隨著閱兵中展示的殲-10、殲-11等飛機批量裝備部隊,國產第三代作戰飛機已成為中國空軍的主戰力量。
“預警機、加油機等特種飛機列裝,一係列新型空空、空地、地空導彈的出現,中國空軍正在形成完整先進的作戰體係。”空軍指揮學院教授王明亮說。
此前,中國空軍已提出“空天一體”概念。
閱兵式上展示了海軍的多型反艦、艦空、岸艦導彈和兩棲戰車。今年4月,中國海軍成立60周年的海上閱兵,展示了核潛艇等一係列技術上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的新型艦艇。海軍司令員吳勝利宣布,從發展理念、體製機製到政策製度,海軍正著手進一步推進轉型建設。
自從1984年國慶35周年首次亮相閱兵式以來,備受關注的第二炮兵裝備方隊,向來是地麵受閱方隊的“壓軸戲”。
這次閱兵中亮相的導彈方隊共有5個。第二炮兵裝備方隊政工組負責人汪利平大校說,其中3個都是本係列導彈中的最新型號,“與10年前受閱的導彈相比,性能都有了明顯提高。”
與上述3型新型號導彈相比,陸基巡航導彈方隊更為引人注目——這是中國陸基巡航導彈首次公開亮相。
“巡航導彈航程遠、精度高,能夠低空飛行、隱蔽突防,是中遠程精確打擊的一把利劍。”方隊長苟翼說,接收這型導彈以來,全旅在11次實彈射擊中,34枚導彈全部精確命中目標。
誕生於1966年的第二炮兵部隊,是中國實施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作為地麵方隊中的最後一個方隊,體型龐大的戰略核導彈方隊向來被認為是中國國防實力的顯著標誌。
1984年,中國第一型戰略導彈在閱兵中公開亮相。
“在戰略核武器建設上,我國走了一條完全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戰略核導彈方隊方隊長、二炮某旅旅長張光忠說,“與過去的同係列導彈相比,它反應更快,打得更遠,機動性也更強了。”
國防大學教授李偉認為,這些導彈射程、任務各不相同,顯示第二炮兵部隊已形成了型號配套、射程銜接、打擊效能多樣的作戰力量體係,能夠全天候、全方位對多種類目標實施精確打擊。
“可以說西方發達國家擁有的各類裝備,我軍基本都有了,而且不少裝備的性能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國慶前夕,國防部長梁光烈上將在接受專訪時表示。
從1999到2009:裝備大“換骨”,軍隊“脫胎”忙
國慶閱兵總指揮、北京軍區司令員房峰輝說,閱兵所展示52種型號的主要裝備,全部是國產裝備,其中絕大多數是首次出現在閱兵式上。
幾乎所有的受閱裝備都是在近10年內全新研製或經過改良升級,這既標誌著中國軍隊的主戰裝備的現代化程度得到了空前發展,也意味著中國軍隊在這10年中新的戰鬥力生成正在呈現較快發展趨勢。
在裝備方隊中第一個駛過天安門的99式坦克方隊,由北京軍區某集團軍部隊抽組。這支部隊曾3次參加國慶閱兵,每一次,它都代表著中國陸軍的最新發展:
國慶35周年,他們是摩托化方隊——早在1969年,這支部隊就實現了由騾馬化向摩托化的轉型,是解放軍中首批實現摩托化的部隊;
國慶50周年,他們變成了機械化步兵戰車方隊——他們也是解放軍中首批實現機械化的部隊之一;
本次閱兵,他們參加受閱的是第三代99式坦克——這是中國自行研製生產的最為先進的坦克,不僅具有強大的火力、機動能力和防護能力,更具有較高的信息化程度。
“我們是軍隊現代化建設跨越式發展的一個縮影。”方隊長王喜富說,裝備這型坦克以來,全體官兵熱情高昂,使部隊在規定的時間前就形成了作戰能力。
從10年前的上一次閱兵到今天,“轉型”和“跨越”或許是中國軍隊中最為熱門的詞匯。實際上,中國軍隊所發生的這些變化,正是這10年來整個中國經濟社會巨大轉型的一部分。
“1999年中國的GDP不到9萬億元,2008年突破了30萬億元。”在海軍航空兵原政委單大德的眼中,中國軍隊的“跨越”,背景是有著13億人口的中國的整體“跨越”。
1999年中國軍費首度突破1000億元,占當年國家財政的8.2%。2009年,中國國防預算為4806.86億元,占當年全國財政支出預算的6.3%。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陳舟說,雖然軍費數額有所上升,但直到2008年,中國軍費占GDP的比例還保持在2%以內,離世界平均水平4%還有很大差距。
作為大閱兵的旗手,身著禮服的朱振華在第一個走過天安門廣場時顯得格外精神——
2007年,迎來80歲生日的中國軍隊換上了係列新裝——除了在顏色、麵料方麵的變化外,新式軍服首次實現了“量體裁衣”。
這是新中國曆史上最合身的軍服。
從1999到2009:信息化中國助推信息化軍隊
從各種新型武器裝備到各式新裝,看得見的變化背後,是中國軍隊深刻的“轉型”和“跨越”——
1978年,就在中國提出改革開放的同年,中國軍隊啟動了作戰指揮自動化工程。
從1993年提出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到2003年進一步明確“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目標,中國軍隊建設中的“信息”含量逐步提高。
“這次國慶閱兵,信息化是一個重要特點。”空軍指揮學院教授王明亮說,兩種型號的空中預警機和機動雷達方隊、通信兵方隊,都是首次出現在受閱隊伍中。
“信息化裝備從幕後走到台前,既顯示了中國軍隊信息化建設的成就,更顯示了中國軍隊對信息化建設的重視。”《中國軍隊》雜誌主編陳虎說,即使是看上去以火力和機動力而著稱的地麵裝備方隊,也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信息化含量。
有消息顯示,中國軍隊已建設成了三軍一體的指揮網絡。軍隊的訓練和政工網絡終端基本上普及到了基層。
在陳虎眼中,對於一個網民數量超過3億的國家來說,軍隊信息化建設的成就與其說是基於應對世界軍事變革的挑戰,同樣應歸功於中國信息事業的飛速發展。來自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的信息表明,無論是固定網、移動網,還是互聯網,中國的網絡規模容量及用戶數都居世界第一。
與快速提高的GDP相比,或許,每年超過600萬的大學畢業生和以飛速發展的互聯網為標誌的高科技的發展和普及,更是直接推動中國軍隊向信息化邁進的“加力”。
10天前,中國軍隊首次大規模跨區實兵演習“跨越―2009”落下帷幕。分別隸屬沈陽、蘭州、濟南和廣州4個軍區的部隊和一部分空軍部隊,在為期1個多月的演習中各自拉動到本戰區以外的陌生地區,與對手展開對抗演習。
演習旨在檢驗各部隊落實年初開始推行的新一代《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的情況。據悉,演習很大程度上是在“複雜電磁環境下”進行的。
在這個秋季,從演習到閱兵,顯示的都是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的“跨越”。
國防部長梁光烈說,按照“三步走”的戰略構想,中國軍隊將在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
舉世關注中,14個徒步方隊、30個裝備方隊和12個空中梯隊,以精準的時間和空間間隔,通過北京天安門城樓前相距96米的東西華表之間。
緊隨其後的,是數量更為龐大、從各個角度展示國家社會進步的一個個群眾遊行方隊。
1840年,英國艦艇從海上打開中國的大門,拉開中國近代屈辱史的序幕。60年後,八國聯軍攻破北京,耀武揚威的侵略者竟然在紫禁城進行閱兵……
從這次聲勢浩大的國慶閱兵式到展示國家騰飛現實的群眾遊行,人們很容易得出一個感受——中國人100多年來的“富國強軍”之夢,正在成為現實。
而這個正在實現“富國強軍”夢想的大國,始終保持著對和平的追求。
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自身利益作出的戰略選擇。2009年1月,中國發表的《2008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一如既往地強調,中國實行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在戰略上堅持防禦、自衛和後發製人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