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對於應對經濟危機,史上有三大理論曾風靡一時:一是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凱恩斯主義;二是弗裏德曼的貨幣數量論--貨幣主義;三是拉弗的供應學派理論。
中國自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後,可謂三管齊下,將三個巨匠的理論統統拿來一並使用,創造了在危機對策中史無前例的政策力度,令有200年與經濟危機對抗史的西方國家相形見絀。
毫無疑問,中國政府的政策行為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國民經濟在經曆了短暫的下滑後已經企穩,回升已不成問題。但是,中國經濟沿著目前的軌道繼續往前走,尤其是繼續執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就可以成功擺脫危機,實現經濟複蘇了嗎?答案不會那麽簡單。
在當前的經濟政策中,一個是4萬億投資,一個是貨幣投放,一個是減稅和銷售環節的補貼。從表麵上看,最為顯效的就是貨幣投放。顯然,中國的貨幣數量論學派關於增加了多少貨幣,就有多少經濟增長的政策主張,是目前是最受政府青睞的主張。但是,隨著貨幣投放的大量增加,危險指數也在急劇上升,天量貨幣正在為中國經濟布下陷阱!中國經濟麵臨如下危險:
1. 大量的貨幣投放開始於美國用增發美元來收購國債,如果中國不跟著美元增加貨幣投放,中國將成為最大的受害者。我們曾經堅決主張用增加貨幣投放的方法來對抗美國的貨幣發行。當時中國已經陷入通貨緊縮的狀態中,適度的貨幣投放可以提高已經急速下降的社會需求和企業開工率,並擴大就業。但在當時,我們就非常強調貨幣投放的限度隻能是溫和的通貨膨脹,因此必須適度。而現在的情況來看,大量的貨幣投放已經引起了投資領域的流動性過剩,再繼續寬鬆下去,滯後的全麵通貨膨脹就會大大超出我們的預期。
2.中國經濟結構存在著明顯和嚴重的結構性失衡,大量投放的貨幣並沒有按照設計者的意圖流向實體經濟的薄弱環節和開工率嚴重不足的部門,而是向投資領域樓市和股市瘋狂集中。結構性失衡使國民經濟扭曲變形,並使股市和樓市成為吸收流動性的巨大水庫,在這種情況下,一邊是流動性超限儲備,另一方麵卻是實體經濟的基礎部分仍然缺少流動性。如果繼續執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力圖將貨幣流動性的寬裕漫延到實體經濟最邊緣的部分,最終的結果則可能是股市和樓市流動性水庫溢滿決堤,在兩市衝高到頂後,獲利回吐的大量流動性貨幣就會像洪水一樣淹沒中國經濟,不可控製的惡性通貨膨脹就會來臨;如果不讓兩市到頂,就意味著必須不斷注入更多的流動性貨幣,讓兩市無止境的攀升,那就變成真正的無法收手的賭局了,中國經濟的噩夢就會到來。
3.中國經濟最大的問題不是能不能保增長的問題,而是能不能向創新型國家轉型的問題。在後危機時代,世界經濟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在重新洗牌中世界將分裂成兩大類經濟體,一類是靠出售智力產品立國的創新型經濟體,另一類是靠出賣體力產品、資源類產品、和犧牲環境類的產品謀生存的經濟體。如果中國不能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一步之差將錯之千裏!中國將永遠淪為先進經濟體的打工者。中國如果隻把注意力放在經濟刺激上,而忽視了對教育和科技的升級,將使我們在得到一時寬慰的同時而失去未來。
4.國民收入分配向高收入者的集中,使中國經濟難以向高額群眾消費階段邁進,如果不解決分配失衡問題,貨幣投放仍然會大部分落入高收入者手中,而他們手中的貨幣將有相當大一部分沉澱在銀行或流向海外,中國經濟的內需仍舊會疲弱下去,不可能成為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如果不解決分配失衡問題,僅僅用天量的貨幣去拉動經濟,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更無法解決奢侈性消費在市場總量中比重偏高的結構失衡問題,中國經濟將止步於群眾性大量消費的經濟發展階段的門檻前。
5.大量的貨幣投放把中國的銀行推入信貸風險。所有的信貸在放出手時是看不到危險的,能看到的似乎就是經濟的活躍度增加,而危險則在兩三年後,一但某個鏈條斷裂,就會以上千、上萬的倍率放大,就會發生災難性的後果,而這個後果在製造它的時候是難以被發現的。美國的次貸危機之所以演變為一場災難,就是因為行為和後果不同步,使美國極其完善和龐大的預警係統毫無查覺。難道中國還要重蹈美國的覆轍嗎?中國的天量貨幣投放所存在的風險,已經遠遠超過了美國的次級貸款,不能有任何一個環節的鏈條斷裂,一旦出現斷裂,整個國民經濟將不堪收拾。這樣的情況如果不引起足夠的警惕,中國的金融危機將給我國經濟帶來極為沉重的打擊。
因為保增長的相關經濟政策已經使中國經濟實現了軟著陸,在我國政府已經取得了對抗危機的階段性勝利的條件下,政策的重心應該向關係到國民經濟前途的更重要的方向轉移,寬鬆的貨幣政策應該適度收緊了!我們的主要精力應該放在解決國民經濟結構嚴重失衡等最為迫切的幾個問題上,因為這些問題將成為中國經濟長期發展和戰略轉移中的主要障礙,重點解決這些問題才是國家政策的當務之急!
(一)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個稅改革的力度,提高個稅起征點,將超額累進稅率由9級增加到12級,並適當縮小級差,使月收入過萬元的應征稅額相應提高,將個稅征收的不同種類完全合並,不管是工薪還是租金、出場費、講課費、股息、紅利還是其它任何個人收入,一律按照統一的超額累近稅率計算稅額。這樣做的結果不僅可使征收對象減少一半以上,而且可使征收稅額增長一倍以上,降低了個稅征收中法不責眾的難度,使個稅更容易成為鋼性稅種。同時也將個稅的社會功能上升為真正的國民收入分配調節器。使它成為我國擴大內需的長效機製。
(二)把擴大投資的重點放在促進我國向創新型國家轉型的戰略方麵。其中最重要就是加大公共教育和科技的投入。我們完全有實現基礎教育標準化的實力,隻要將教育投資占GDP的比重達到國際平均水平的4.9%,就意味著每年增加4000~5000億元的教育投資,用不了5年的時間就可以實現不分城鄉、不分地域基礎教育設施的標準化,這將是我國向創新型國家轉型的功在千秋的偉大工程。
同時國家的科研投入應該成倍增長。奧巴馬上台後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宣布用於科研的政府財政支出增加一倍,使美國全社會研發資金達到GDP的3%,而中國目前的水平僅為GDP 的1.5%左右。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同樣可以拉動內需,但它對國家的戰略轉型卻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教育是高素質人力資源的生產線,科技是創新成果的生產線,它們構成了創新型國家最重要的基礎條件,不把這兩個最重要的陣地打造好,奢談創新型國家就是葉公好龍。
(三)與促進經濟回升、增加開工率相比,更為重要的是在危機中培育我國的新興產業。為了全麵提升中國的科技水平、真正實現我國向創新型國家的轉型,就必須在經濟體中逐步培育新經濟的成分,使新經濟逐步發展壯大成社會經濟的主幹。政府應該製定新經濟戰略,並將這個戰略作為當前工作重點。
在未來的幾十年中,新能源、新醫藥和生物工程產業、生態經濟和新材料產業將是世界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對我國來說最接近於實現產業化的就是新能源產業,尤其是電池能源和電動汽車產業,是以全球為市場的開放性產業,它極其巨大的市場容量,是我國實現外貿轉型的最佳出路。我國要想在新經濟領域跟上世界步伐,最現實的就是在電動能源和電動汽車產業異軍突起,成為世界的領航者。我國在鋰離子電池的研究中已經具有世界一流水平,而鋰離子電池又是電動汽車動力係統最有前途的發展方向,應該把鋰離子電動汽車作為我國新經濟戰略的突破口。為此不僅應該加大投入,而且應在政策上給予足夠的傾斜。而近日,工信部下達的《電動汽車產品和企業準入規則》中,竟將日本企業在技術上占絕對優勢的鎳氫電池電動汽車作為成熟車型大力推廣,而將我國企業占優勢的鋰離子電池汽車作為不成熟車型加以限製,使人感到極度振驚!這說明,國家沒有一個統一的、思路清晰的新經濟戰略,各部門各自為政是產生不了國家戰略的!
(四)新經濟戰略除了確定產業發展方向外,還應該包括:①突零戰略:凡我國不能生產或沒有形成量產的高新技術產品和重大技術裝備,應該製定詳盡的規化,充分利用全社會的資源限期在一定時間內實現零的突破,並將零的突破通過國家扶持政策轉化為商業化量產。例如電子行業的關鍵技術裝備貼片機,幾十年來全部依賴進口,卻進入不了國家重大技術專項目錄。廣州一家民營企業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曆經數年,投入近千萬元,在本世紀初為我國實現了貼片機零的突破,但由於沒有國家政策的扶持,這個項目最終被跨國公司所扼殺。民營企業為了實現高端國貨零的突破所進行的浴血奮戰,多以玉石俱焚而告終,在這樣的社會環境裏,是無法誕生出創新型國家的。
②NO.1 戰略:凡是我國已經達到或接近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技術和產品,應當製定讓擁有這些技術和產品的企業進一步加速成長,像格蘭仕公司那樣成為世界該行業的 NO.1。我們應該有這樣的雄心壯誌:不僅僅讓中國的紡織品、服裝、打火機、玩具等行業和企業成為世界的NO.1,而且應該讓中國的汽車製造企業成為電動汽車的世界NO.1、讓我國的船舶製造企業成為該行業的世界NO.1。事實表明,中國企業成為世界NO.1並不是幻想,一家民營企業在沒有任何政策眷顧的情況下就可以在高新技術領域裏的寫真機行業成為世界的NO.1,如果將NO.1戰略升格為國家戰略,中國的NO.1就會象水漫金山一樣逐步向高端挺進。
(五)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再造規模巨大的技術創新平台:上世紀70年代,在計劃經濟體製下成立的各地省級以下的各類自然科學研究院所,在科研機構市場化改革後,基本上已經全軍覆沒,失去了研究功能。20年來,許多研究院所沒有增加過一個研究人員,沒有增加過一分錢的技術裝備,隻得用租賃費為閑職人員發工資,車間變成個人承包的小作坊了。僅剩下國家級的專業研究院所,靠吃國家重點項目裏的一些產品定單和幾十年前的研究成果混飯吃,研究的功能也已經廢掉一半以上。而中國高校的研究力量就更加薄弱,除了滿足教學任務外,很少有與世界前沿技術接軌的研究能力。企業的研究中心是我國30年來發展最快的研究機構,但無論什麽企業,在自己的研究中心裏隻能解決工藝的改進、產品常規性技術升級等問題,要實現重大的技術突破,都必須借助社會的研究平台、在多領域裏進行組合研究和攻關,而在中國,企業80﹪需要外部協作的研究課題都找不到國內的承接單位。這就是我國技術研發平台的現狀,如果這種狀況繼續下去,中國就會全麵失去技術創新的能力,中國的命運就掌握在別人手中了。重新布局我國的技術創新平台,應該成為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了!
(六)中國的軍事技術、航天工程、農業技術等領域,之所以成為我國自主創新體型碩果僅存的孤島,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是隊伍沒有打散,二是國家一直是此類技術成果的投資人和購買者。事實表明:越是國際封鎖,越能激發我國自主創新的激情和動力。當中國無法從國際市場買到軍事技術和農業技術時,中國完全有能力自力更生解決技術難題。中國並不缺少智慧,而缺少的是政策!30年來,在民用技術領域,不是中國的研究機構無能,而是政府和大型國企的眼睛隻盯著國外,他們寧願花1億元去購買國外產品,也不願花1萬元在國內組織技術研發,將國內的研究機構長期邊緣化,這是國內的創新平台自廢武功的根本原因。
要滿足高端技術的需求,采用什麽途徑?是內研還是外購?在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答案。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研發能力與國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直接購買國外技術和生產線,比自己研發具有更高的效率。以引進為主的政策在當時是合理的。但是,在我們引進先進設備和生產線的同時,卻沒有同步引進用於技術創新的實驗設備、人力資源和運營模式,使我國的創新平台逐年萎縮。而當我國的技術水平已經接近國際前沿技術的水平時,西方國家就不會向我國輸出最先進的技術了,要想取得世界前沿技術,必須依賴自己的創新平台,舍此之外,已經別無選擇了。
要想壯大和重建我國的創新平台,必須經曆一個高投入、低產出的培育時期,在這個時期裏,高水平技術裝備、設計、實驗和檢測儀器的配備、高素質人力資源的招收和培養,都要經過投入產出不對等的孵化期,國家應該給新設立的研發機構資金上的支持和政策的傾斜,不僅如此,還應該以投資人或買主的角色向國內研究機構大量訂購技術成果,把外購定單轉向國內,隻有如此,中國的民用技術才能獲得生存所需的營養,才能象軍事技術那樣,漸漸地恢複旺盛的活力。隻要政府和大型國企繼續在采購中眼睛向外,對國內技術和產品倍加歧視、不屑一顧,中國的創新平台就永遠建立不起來。
(七)近幾年,中國經濟出現了國進民退的趨勢,尤其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下,大型國企是政府經濟刺激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在政府政策的眷顧下,一些國企毫發未損,而民營企業卻損失慘重。不僅如此,大型國企的進一步兼並重組使它們的實力繼續增大。然而,這並不是好消息!因為,中國的大型國企基本上都是槍口向內的"門裏虎",它們越大,壟斷的成分就越高!如果國內的重要資源和基礎設施都被壟斷組織所把持,就會使壟斷組織輕易得到不勞而獲的暴利,就會對消費者和中小企業造成極大的傷害,使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急劇下滑,那將是中國經濟的災難。因此,國家的政策應該是鼓勵外向型企業做大做強、兼並重組,扶持和造就中國企業成為世界一流的跨國公司。而對內向型企業應該以防止壟斷為主,一旦出現壟斷傾向,就應該對此類企業進行分拆。中國需要的是在國際舞台上一言九鼎的"過江龍",而不是對內耍橫的"門裏虎"。如果政府淪為壟斷企業的幫凶和利益共同體,隻會對內盤剝,從自己的人民手中奪食,內戰內行、外戰外行,一出國門就輸得精光,那創新型國家對中國來說就隻能是癡心妄想。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