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原文/ The Geopolitics Of China http://club..com/main/viewthread.php?tid=764019&extra=page%3D1
譯/智威
------------------------------------------------
簡介
窺本文知中國地緣政治全貌。作者通過軍事和經濟兩方麵的分析,指出中國以出口導向的政策所蘊含的巨大危險。反觀不少中國學者大力提倡“金融危機是中國崛起的曆史機遇”實屬妖言惑眾。中國人需要更加現實。掃平貪官汙吏,將收繳的巨額財富轉變為社會保障基金。改變政府與民爭利的現狀,再談霸權也為時未晚。當前關於國富民窮的議論不絕於耳,相信政府不可能不知道。本文可以提供了解這一現狀的一條思路。
------------------------------------------------
無論我身處世界哪個地方,在南非、歐洲或者和拉荷亞,我總會被問到同一個問題“中國怎麽樣?”以及隨之而來的輕輕的驚歎。過去中國所積聚的影響力,正在搖搖晃晃的日益增速。在石油、礦石、耕地、股票或者債券市場,你必須和中國政府領導的擁有一萬億美元基金的機構競價。在這些市場,中國逐步成為最重要的參與者。底線:無論你是否正在充滿氣罐還是交易信用違約互換,中國的決定影響著你的袖珍寶典。
最清楚不過的事情是,在基本情況不會改變的時候必須看到中國的長期需求。我的朋友George Friedman和他在斯坦福德的團隊是這方麵的行家裏手。他們的地緣政治研究並不在意流行的觀點,而是集中發現國家政策背後的真實驅動力。這對中國市場來說特別重要,因為傳統的財務狀況分析是不可能的,利潤動機也不適用。
星期一,George和他的團隊將發布他們的地緣政治研究專著係列的第二篇——中國的地緣政治。我已經收到這份報告的副本,這將是我們雜誌的特別版。你知道中國是個孤島嗎?想知道他們國家財富之後的戰略嗎?對西藏和達爾富爾的政策?加入Stratfor吧。你可以得到一整年的Stratfor的洞見,加上關於中國的地緣政治和其他地緣政治專著。
下麵這張地圖顯示中國如何是孤島。太迷人了。這不過是George用以說明中國如何組成的諸多地圖中的一張。我希望你發現這報告多麽有趣。
編輯 John Mauldin
中國的地緣政治:被封閉的巨大力量
當代中國是個島國。盡管並非被水包圍(隻有東側是海洋),中國周邊的地勢使它從任何方向都很難接近,隻有少數地方能夠進入中國。不過為了了解這個國家,我們必須從那些包圍它的山區,叢林和荒地開始。這些堅固外殼包容了並保護著中國。
中國內部可以分為兩個部分:核心腹地和圍繞著的緩衝區域。中國有一條15寸的等雨量線。在這條線的東部年降雨量大於15寸,西部則小於15寸。大批中國人居住在這條線的東部和南部。這即是中國的核心腹地,大多數中國人生活的地方,漢族人的家。這有助於了解為什麽超過十億的中國人住在隻有美國一半麵積的地方。
這片腹地分成南北兩部分,並形成了兩種主要的方言,北方的普通話和南方的廣東話。兩種方言的書寫方式是相同的,但是談話時幾乎無法相互了解。這片地區有兩條主要的河流,北方的黃河和南方的長江,還有一條長度排在第三位的南方的珠江。這裏是中國的農業地區,然而有關於中國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均耕地麵積隻有世界水平的三分之一。這種壓力造就了近代中國曆史——必須在這裏生活,又試圖超越這片土地。
一圈少數民族地區圍繞著腹地——西藏、新疆(維吾爾穆斯林的故鄉)、內蒙古和滿洲。曆史上,這些緩衝地區在中國強盛時被統治,衰弱時則脫離。今天,大量的漢族人安置在這些區域。這是矛盾的一個原因,不過今日漢族人已經足夠強大了。
這些區域在中國古代構成了威脅。漢族中國富含江河雨水,農民和商人較多,而環繞著多是遊牧民族。13世紀,成吉思汗率領蒙古侵略並占據了漢族中國的一部分。直到15世紀,漢族才重新奪回了主權。這個時期之後,中國人的策略保持著一致:緩慢係統的維護對外部區域的統治以防遭受到遊牧騎兵的攻擊。這種規則改變了中國的對外政策。
還有另一個原因。除了提供緩衝之外,這些領地還可以提供防禦邊界。有了這片邊界地區,中國就可以高枕無憂。讓我們按照順序看看中國邊界的本質,從東邊沿著南部的越南和緬甸邊界開始。越南邊界是能夠通過大型軍隊和進行大量貿易的唯一邊境。實際上,不久前的1975年,中國和越南進行過一場短暫的邊境戰爭。這裏的某些地域在曆史上是中國控製著越南的。然而,南部邊境的其他地方,雲南和老撾緬甸交界處,是難以穿越的丘陵叢林,幾乎沒有道路。大張旗鼓的通過這裏是不可能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試圖建設緬甸公路到達雲南以支援蔣介石。這辦法太困難無法實現。中國在這片區域是安全的。
開卡博峰,海撥將近19000英尺,是中國,緬甸和印度的分界。中國的西南邊境從這裏開始,背靠著喜馬拉雅山脈。準確來說,中國統治下的西藏是印度和兩個喜馬拉雅山脈國家尼泊爾和不丹的分界線。這條長長的弧線經過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結束於25000英尺海撥的勝利峰。這座巨大山峰是中國、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的分界。這條邊境線能夠通行,不過有點費勁。在曆史上,商隊曾經穿行過部分地區。總體來說,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商貿活動和軍隊入侵。印度和中國,還有中國和大部分中亞地區是彼此隔絕的。
唯一例外的是分界線的下一個區域哈薩克斯坦。這片地區可以通行,但是交通並不發達。經過開發,這裏將會變成中國和歐亞大陸之間的主要通道。這段大陸橋中國是可以利用的。問題在於距離。哈薩克斯坦的邊境距離漢族中國的最近的省市也有大概幾千英裏那麽遠。而且必須通過人口稀疏的穆斯林領地。這片領地已經表現出挑戰中國的姿態。很重要的是,絲綢之路曾經經過新疆和西麵的哈薩克斯坦,這是唯一的通路。
最後,漫長的北方邊境先是和蒙古接壤,然後是俄羅斯,直到太平洋。這段邊境絕對可以通行。其實,中國曆史上發生過一次成功的入侵。當時從蒙古來的遊牧騎兵占領了漢族中國的大部分土地。中國的內蒙古和滿洲作為緩衝地帶保護了漢族中國免受其他攻擊。中國人沒有向北方侵略有兩個原因。第一,曆史上,那邊沒有什麽有價值的東西。第二,南北交通很困難。俄羅斯有兩條鐵路線橫貫西部和太平洋——著名的西伯利亞鐵路和貝加爾湖-阿穆爾河主幹線。後者連接著這兩個地區並聯通了西伯利亞鐵路。除此之外,沒有東西向交通方式。也沒有南北向交通方式。確實沒有其他辦法。
從海參崴到布拉果阜司欽斯克的太平洋一帶的俄羅斯邊境是最有可能進入中國的地區。這片區域具備合理的交通條件,人口和相互的其他優勢。如果中國和俄羅斯曾經有過爭端,那麽這個地區將成為中心。如果你從這裏向南移動,離開太平洋,將會到達朝鮮半島。中國上次的軍事爭端就發生在這裏。
接下來是太平洋海岸。這裏有無數的海港,曆史上發生過大量的海洋貿易。很有意思的是,除了蒙古企圖進攻日本之外,中國最主要的海上活動僅僅是為了貿易而進入印度洋,卻被很快放棄了。中國從未成為海上霸權。直到19世紀,沒有出現過強大的海上艦隊威脅中國,所以中國也沒有興趣興師動眾建設海軍。
中國控製了西藏、新疆、內蒙古和滿洲後變成了一個被隔絕的國家。漢族中國隻有在東南地區同越南有衝突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周圍的少數民族緩衝地區已經在政治上歸屬中國。第二個衝突地區是東部的滿洲,涉及到西伯利亞和朝鮮。最後是新疆-哈薩克邊境的連接歐亞大陸的開放通路。
自從19世紀中葉西太平洋的歐洲人到達之後,中國最薄弱的地方即是海岸地區。歐洲人以有限的武力為後盾,為著商業的目的侵犯中國後,這場長久而屈辱的戰爭是中國所遭遇的最重大的軍事攻擊。後來,日本人侵略中國,占據了中國東部的大部分地區,包括在1930年占據滿洲。盡管軍事力量懸殊,經過多年戰爭,日本仍然無法迫使中國政府投降。漢族中國因著廣闊的麵積和密集的人口,是不會輕易屈服的,這是個簡單的事實。無論日本人取得多少勝利,他們仍然無法決定性的擊敗中國
。
中國是難以侵犯的,憑著它的麵積和人口,更難以占據。這也使中國不容易侵犯其他國家——不是絕對不可能,而是相當困難。擁有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國能夠與世界隔絕,就像是19世紀英國武力進入之前和毛澤東統治下的那種狀況。這些都表明中國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但是和其他強大力量所表現出來的方式不一樣。
中國地緣政治規則
中國有三個壓倒性的地緣政治規則
1在漢族中國地區保持內部統一。
2保持對緩衝地區的控製。
3保護海岸防止外國侵犯。
保持內部統一
中國比其他強大力量更加封閉。中國的人口數量結合著安全的邊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允許它在發展過程中與世界僅需要極少的交流。比如,毛澤東時代,中國成為主要是內部利益驅動的孤島國家,對世界表現出冷漠或者敵意。除去它被卷入朝鮮戰爭以及平定動蕩的緩衝地區,可以說是安全且相對和平的。然而中國內部經曆了周期性的自發產生的混亂。
中國孤島狀態的弱點是貧窮。從人均耕地麵積來看,這個封閉的國家是個窮國。人民如此貧窮致使由國內需求帶動經濟發展是不可能的。然而,孤立的國家是很容易被中央政府管理的。中國最大的危險是漢族中國人內部不和。如果這個問題發生了,如果中央政府不夠強大,那些附屬地區將會脫離,中國麵對外敵會變得十分脆弱。
中國走向繁榮昌盛必須參與貿易,出口絲綢,銀器和工業產品。曆史上,陸路貿易並未給中國帶來麻煩。絲綢之路允許外國勢力進入中國,隨之產生的財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穩定。但是整體上是能夠被管理的。
工業化的動力改變了中國貿易的地理和它的進程。19世紀中葉,英國率領下的歐洲強迫中國政府開放貿易,由此揭開了中國曆史的新一頁。第一次,太平洋海岸而不是中亞成為世界的連接界麵。這極大地動搖了中國。
中國和世界的貿易日益加強後,從事貿易的中國人突然獲得了財富。那些沿海地區的省份,貿易開展的深入的地區,變得相對富裕。而內陸地區(不是指始終貧苦的緩衝地區而是指漢族中國的不靠海岸的省份)仍舊貧窮,有大批為生存而忙碌的農民。
中央政府在平衡沿海和內陸地區的南轅北轍的利益需求。沿海地區,特別是一群富裕的領導階層,希望能夠保持並加強與歐洲,美國和日本的關係。貿易越是緊密,沿海地區的領導階層越是富裕,地區間的貧富懸殊越大。等到某個時候,那些與商人和政治人士有著密切關係的外國人就越來越握有權力,直到超過中央政府對沿海地區的影響力。這種最壞的地緣政治的噩夢變為事實。中國分裂成多個地區,其中一些很快被外國人特別是外國商業利益所統領。北京失去了對國家的控製。必須提醒大家注意,這是日本侵略卻極為奇怪的無法打敗中國的上下文。
毛澤東有三個目標,馬克思主義暫且不談。第一,他想重新統一中國——重新將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和政治中心。第二,他想結束沿海地區和其他地區的不平等。第三,他想將外國人驅逐出中國。簡單說,他希望重建一個統一的漢族中國。
毛最初在1927年發動城市武裝起義,後來失敗了。企圖打破中國權貴和外國勢力的聯盟是不可能的。經過長征,他來到中國內地,在這裏召集了兼有國家主義和平等主義的大規模農民軍隊。1948年,他回到了沿海地區並驅逐了外國人。毛重新封閉了中國,實行中央集權,接受了必然的現實。中國變成了平等卻非常貧困的國家。
中國最主要的地緣政治的問題在於:如果要發展,就必須從事國際貿易。而這樣做,又必須使沿海城市成為對外接口。如此沿海城市和附近地區很快富裕起來。外國人對這片區域的影響力增加了。進而外國勢力與沿海的中國人聯合起來開始對抗中央政府的利益。怎樣既參與國際貿易中又避免上述結果是中國始終麵臨的挑戰。
控製緩衝地區
在毛升起之前,中央政府力量薄弱,漢族中國始終卷入抗擊日本,解放戰爭和地區分裂之中。盡管滿洲在中國人控製中,蘇聯卻控製了外蒙古並將影響力延伸到內蒙古(蘇聯的軍事實力遠勝於馬克思意識形態),西藏和新疆漂泊不定。
毛在進行解放戰爭的同時也在為控製緩衝地區奠定基礎。有趣的是,他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封鎖蘇聯在上述地區的利益。毛鞏固了中國共產黨對滿洲和內蒙古的控製,有效地令蘇聯出局。新疆在地方武裝首領楊增新的統治下。解放戰爭結束不久,毛就趕走了他,接管了新疆。最後,1950年,毛開始對付西藏。1951年解放西藏。
對緩衝地區的迅速鞏固使毛擁有了免受侵犯的安全國家,這是中國曆代帝王所追求的。控製西藏意味著印度無法穿過喜馬拉雅山脈在西藏高原生根。喜馬拉雅山脈可能發生小規模戰爭,但是沒有人能夠令多種部隊越過高山而且補充供給。隻要西藏屬於中國,印度人隻能老老實實呆在大山的另一邊。新疆,內蒙古和滿洲是中國和蘇聯的緩衝帶。毛是地緣政治家而不是空想主義者,他並不相信蘇維埃。麵對這些緩衝區,他們無法進攻中國。距離,惡劣的交通,匱乏的資源意味著,如果蘇聯進犯中國,在到達漢族中國人口稠密區之前就落入巨大的後勤問題中,隻能被迫停頓下來,就像從前的日本那樣。
中國與鄰國越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有過小摩擦。但是真正有問題的是滿洲,確切的說是朝鮮。蘇維埃政權比起中國人來,更加支持北朝鮮入侵南朝鮮。很難推測約瑟夫·斯大林當時的想法,但是這想法明顯起作用了。美國人插手進來,擊潰了北朝鮮軍隊,到達了中國邊境鴨綠江。中國人看到肩負先進武器,受過良好訓練的美國軍隊湧入邊界地區,決定阻止他們前進,並予以回擊。三年的殘酷戰爭使中國死傷一百多萬人。從蘇維埃政府的角度看,中國和美國之間的戰爭對他們是很有好處的。但是Stratfor的觀點認為,這場戰爭證明中國人對待邊疆地區或者說緩衝地區的侵犯是非常敏感的,因為這是國家安全的基礎。
保護海岸
緩衝地帶嚴密控製之後,沿海成為中國最薄弱的地方,但是並非因為容易侵犯而薄弱。回顧日本侵華的曆史,沒有人會有興趣和實力進犯中國大陸,進行軍隊供給,還希望能夠贏得戰爭。侵略毫無意義。
對中國沿海的威脅是經濟因素,不過似乎也不能稱為威脅。我們已經看到,英國闖入中國最終完結在國家動蕩,中央政府轟然倒塌和內戰之中,而這一切都是經濟繁榮導致的。毛通過閉關鎖國和肅清與外國商人勾結的階級分子解決了這個問題。對毛來說,不願與外國往來是很自然的政策。他認為外國的存在對中國的穩定具有流水衝刷侵蝕底部那般危險。比起混亂,他更喜歡貧困的和諧。他也明白,憑著中國的人口和地理,沒有先進的軍事-工業組合,中國人也足以保護自己免受潛在的攻擊。
他的繼任者鄧小平繼承了能夠控製中國和緩衝地區的強大政府。他感覺到來自改善民生的巨大政治壓力。他心知肚明科技的差距最終會威脅到國家安全。為此他賭下曆史籌碼。中國太貧窮了,內部需求無法帶動經濟發展的現狀他太清楚了。
鄧認為中國能夠向外國資本開放,將中國經濟從農業和重工業重新定位在出口導向產業。這樣做能夠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進口技術,培訓中國勞動力。鄧打賭這次將不會導致中國動亂,造成富裕的沿海省份和內地之間的緊張形式,培植地區分割或者置沿海地區在外國統治之下。鄧相信,依靠忠實的軍隊和共產黨組織,維持強大的中央政府就可以避免這些不利局麵。鄧的繼任者仍然想辦法維持著這種對政府的忠誠,而不是對製造個人財富的外國投資者的忠誠。這就是一直在玩的賭注。
中國的地緣政治和當前狀況
從政治和軍事的角度看,中國已經達到了戰略目標。緩衝區域是完整的,中國也沒有麵臨歐亞方向的威脅。我們能看到西方國家企圖迫使西藏分立以達到陰謀破壞中國安全的目的。不過對中國來說,西藏隻是小小的騷擾。中國不可能讓西藏獨立。藏族人無法勝利起義,也沒有人打算侵占這個地方。同樣的,維吾爾穆斯林也隻是對新疆的騷擾而不構成直接的威脅。俄羅斯沒有興趣或者能力進犯中國。朝鮮半島也不能構成直接的威脅。
對中國最大的軍事威脅來自美國海軍。中國變得日益高度依賴海上貿易,而美國根據自已的意願處於能夠封鎖中國港口的地位。如果美國人這麽做了,那將使中國變成殘廢。因此,中國最重要的軍事注意力是使這種封鎖不可能發生。
中國需要幾代人的時間才能建設一支足以對抗美國海軍的海麵部隊。僅僅是訓練海軍飛行員有效地實施航空母艦的操作就要花掉幾十年的時間——至少要等到這些受訓者成為艦隊司令和船長。這還沒有考慮到建造航空母艦和適應航空母艦的飛機以及掌握錯綜複雜的航空母艦操作的必須時間。
中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加大封鎖的代價致使美國人不再有這種企圖。這是指陸地和潛水艇反艦艇導彈。這種戰略方案是構造一個足夠分散的導彈係統,它本身無法被美國破壞,能夠在足夠的範圍內超長距離攻擊美國,甚至遠至太平洋中心。
這套導彈係統能夠有效就必須擁有分辨和追蹤潛在目標的能力。因此,如果中國人實行這種戰略,他們必須發展空間基礎的海洋偵測係統。這正是中國特別重視的技術。反艦艇導彈和空間基礎係統包括令美國“目盲”的反衛星係統,這些是中國麵臨唯一重大的軍事威脅的籌碼。
中國同樣能夠利用這套導彈係統阻止船隻進入和離開台灣以實現對其封鎖。但是中國還不具備海上能力使足夠的海軍陸軍登陸並且支持陸地戰鬥。而且也沒有能力建立空中優勢越過台灣海峽。中國或許可以折磨台灣但是無法侵占它。導彈、衛星和潛水艇組成了中國海軍戰略。
台灣給中國造成的主要問題在海洋上。台灣的位置是這樣的,它可以作為海軍和空軍基地阻隔中國南海和東海之間的海上活動,有效地使中國北部海岸和上海被隔離了。當你考慮到琉球列島,這片從台灣向日本拉伸的區域,你會發現隻要控製了台灣,不需要海軍力量即可以控製中國北部。
台灣平時對中國來說並不重要,除非它主動產生了敵意,或者和美國這樣的敵對勢力聯合起來甚至被美國占據。如果這些事情發生,它的地緣政治的位置將給中國造成特別嚴重的問題。台灣也是一個重要的符號象征,是中國重新聚集民族主義的一條途徑。盡管台灣不代表當前的威脅,但是中國不能忽視潛在危險。
中國正在一個區域充當謹慎的擴張者角色——中亞特別是哈薩克斯坦。傳統上這裏是絲綢之路的通道。哈薩克斯坦現在處於富含能源的地區,而這是中國工業所急需的。中國人已經主動和哈薩克斯坦建立了商業關係,正在修建通向哈薩克斯坦的道路。這些道路打開了貿易通道,使石油流向這邊而工業產品流向那邊。
中國正在前蘇聯地區挑戰俄羅斯的勢力範圍。俄羅斯人容忍了中國快速增長的經濟活動,同時謹慎關注中國轉變為政治霸權。曆史上,哈薩克斯坦是歐洲的俄羅斯阻止中國擴張的緩衝國家,曾經處於俄羅斯統領之下。這個地區必須被嚴密監視。如果俄羅斯開始感到中國在這裏地區日益武斷,它將以軍事力量回擊中國的經濟霸權。
中國與俄羅斯的關係在曆史上是很複雜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蘇維埃政權企圖操縱中國政治。大戰之後,蘇聯和中國的關係從未向某些人所設想的那麽友好。有時這些關係變得直接敵視,比如1968年。當時俄羅斯軍隊和中國軍隊在烏蘇裏河一帶作戰。俄羅斯人一直擔心中國人進入他們的太平洋地區。中國人擔心俄羅斯人進入滿洲及後方。
因為巨大的後勤成本,兩者不會發生戰爭;他們也沒有彼此進攻的欲望。在當前環境下,謹慎是占上風的。然而,中國在哈薩克斯坦逐日增加的影響對俄羅斯不是個小問題。他們可能在這裏和中國競爭。如果他們這樣做了,這一切將變成嚴重問題。太平洋地區也可能會爆發矛盾,因為毗鄰朝鮮而有些複雜。
這一切都隻是理論上的可能性。美國人封鎖中國海岸,利用台灣隔離中國北部,在哈薩克斯坦的對抗——這些可能性中國必須作為最壞的打算考慮進去。實際上,美國並沒有興趣封鎖中國,中國和俄羅斯也不打算為哈薩克斯坦升級競賽。
中國不存在軍事方麵的地緣政治問題。隻要控製好緩衝區域,它就可以繼承古代的堅固位置,保證安全地位。中國已經實現上述三個戰略性的規則。最薄弱的反而是第一個規則:漢族中國的統一。這種威脅並非來自軍事,而是來自經濟。
中國地緣政治的經濟狀況
中國來源於地緣政治的問題是關於經濟的,有兩個方麵。第一個方麵很簡單。中國經濟是出口導向的,因此無法獨立。不管貨幣儲存量多大,技術多麽先進以及勞動力多麽便宜,中國必須依靠其他國家進口商品的意願和能力,還有運輸條件。任何貿易幹擾都將直接影響中國經濟。
外國購買中國商品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價格便宜。產品便宜是由於工資差異。一旦中國失去了這個比較優勢,出口能力即大為削弱。還有其他原因,比如,當前能源價格上漲,產品成本隨之上漲,工資差異的相關重要性即降低了。這種情況到達某個臨界點,中國的貿易夥伴就會衡量進口中國產品的價值還是關閉工廠的政治成本孰高孰低了。
這些都不是中國所能控製的。中國無法控製世界石油價格。它可以利用現金儲備補助工廠的生產成本,但是本質上這不過是把錢送還給消費這些產品的國家。它可以強行價格管製以控製增長的工資,但是這將導致國家內部失衡。中國的核心問題是它已經變成世界工廠,它完全依靠全世界都來選購商品,而不是到其他國家購買。
中國還有其他問題,從不健全的財政製度到被工廠占用的耕地。但是我們所看到中國的在地緣政治方麵的核心問題是:中國在出口方麵越有成效,就越變成它的顧客的人質。一些觀察家已經警告過中國可能從美國銀行將錢取出來。未必真是這樣,我們先假定如此。如果中國失去美國這個客戶,它能做什麽?
中國處於一種必須使它的客戶滿意的狀態之中,每天都在努力。現實卻是,全世界都在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中國卻無法不依賴全世界。
這些現實把我們帶回第二個方麵,中國經濟問題中更加嚴重的那一部分。地緣政治規則的第一條是確保漢族中國的統一。第三條是保護海岸。鄧的賭注是他能夠開放海岸的同時不擾亂漢族中國的統一。19世紀時,沿海地區非常富裕。內地一直特別貧困。沿海地區廣泛參與全球經濟,內地卻沒有辦法。北京正在重新平衡沿海和內地。
沿海地區的利益和進口商及投資者的利益是緊密相關的。北京的利益是保持內部穩定。壓力增大時,它必須加強對沿海地區政治和經濟的控製。內地的利益是取得從沿海轉移給他們的資金。沿海地區的利益是擁有自己的資金。北京希望使兩方都能滿意,不要使中國分裂,也不要動用毛時代的嚴厲措施。但是糟糕的國際經濟現狀減少了對中國產品的需求,也壓縮了中國施展才能的空間。
這第二個問題來自於第一個。假設當前全球經濟不會衰落,維持在某一點上,中國出口大幅下滑,北京不得不在內地資金緊缺和沿海受到重創之間平衡。千萬不要忘記,9000萬中國人生活在內地,隻有4000萬生活在沿海地區。這點將影響到平衡,沿海動搖了財富的分配使內地對政權會產生實質的威脅。內地是中國的主體,沿海擁有國際貿易體係。君主們已經被少數因素絆住了。
結論
地理和政治是地緣政治的基礎。政治建立在軍事和經濟之上。這兩者互相作用互相支持但是最終還是分開的。中國鞏固緩衝地區一般來說能夠消除軍事威脅。留下的問題對中國來說是長期存在的,涉及到東北滿洲地區和太平洋地區的平衡。
中國的地緣政治問題是經濟。第一個地緣政治規則,保持漢族中國的統一,和第三個,保衛海岸,是深受經濟影響而非軍事影響的。中國的內部和外部政治問題都和經濟有關。上個時期的經濟的瘋狂增長是無情的地區化的。發展使沿海地區受益而中國人的主要部分——內地被丟在了後麵。這也使中國在無法控製和適應的全球經濟中暴露出弱點。這在中國曆史不是第一次,過去的解決方法導致了地區分割和中央政府被削弱。鄧的賭博被繼任者接替了。他移交了。而他們還要玩下去。
擺在麵前的疑問是中國的經濟基礎是立國之本還是平衡補償。如果是前者,中國經濟將長久發展。如果是後者,每個人最終都會陷落。立國之本的證據不多。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那些收入不足100美元/月的人們,都被排除在外了。這終究還是一種平衡補償,會對中國地緣政治的第一條規則——維護漢族中國的統一產生威脅。
(注:文章引用的曆史年代和曆史細節有些錯誤,但不影響文章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