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不忘中囯之192 : 齊桓公何以稱霸天下?

(2009-05-17 18:00:49) 下一個
齊桓公何以稱霸天下? 管仲打造驚人無形武器(組圖) 新京報

 齊桓公是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千百年來無數英雄膜拜的偶像級國王。一般的曆史書在談到這段曆史時,總是從推行改革、加強軍備、重視外交之類的角度來看問題。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化學在這個過程中也起了重要作用。要談到齊國的化學,就不能不說那個了不起的管仲。 

  1 軍費從哪兒來?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元年,管仲相齊。 

  從一個社會底層的小商販到今天的齊國上卿,十多年來的坎坷與屈辱讓管仲感慨良多。但現實沒有給他太多時間用來慨歎,上任之初他就答應血氣方剛又野心勃勃的齊桓公:30年內,齊國將成為北方霸主。但眼前這個國家卻麵臨兩大問題,不先解決它們,生存都有問題:因為軍費不足,齊國一再削減邊防部隊的規模,而其正南麵的魯國則趁此機會屢屢對齊國邊境進行軍事騷擾;更要命的是,在西南,隔著一大坨牆頭草般的彈丸小國,蒸蒸日上的楚國正覬覦著中原的土地。 

  在這兩個問題之中,後一條最棘手。楚國才是齊國稱霸一方的最大絆腳石。楚國人的內聚力強,軍隊戰鬥經驗豐富,楚文王又有著和齊桓公一樣的野心,一旦羽翼豐滿,奪取並鞏固北方的糧食產地將會是它的最優選擇,而這無疑會剝奪齊國的發展空間———決不能讓楚國先發製人! 

  要遏止楚國向北發展,就必須建立一支足夠強大的軍隊與其抗衡乃至壓過它;要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就必須先振興齊國的經濟。沒有堅實的國家經濟做基礎,單純依靠軍力得來的霸權不過是窮兵黷武,外強中幹,難以持久。軍費!軍費!軍費成了齊國發展的瓶頸,就算將軍們有再好的智謀和戰術,也不能指揮動一支吃不飽飯的軍隊啊!同理,抑製楚國軍事力量的最好辦法也是抑製楚國的經濟。而楚國經濟最薄弱的一環就是食鹽,這恰恰是齊國所擁有的! 

750) this.width=750" />
山東壽光雙王城的商周古製鹽場遺址。這個遺址是已知的當時最大的製鹽基地。王曉峰 攝
750) this.width=750" />
四川資中的鹽王廟,至今將管仲奉為鹽業祖師。王定潔 攝

  一幅關於貿易戰爭的宏偉藍圖正在形成。以齊國的天然優勢疲敝楚國,讓楚國人被迫將全國勞動力的相當一部分都投入到用來交換食鹽的絲綢與茶葉的生產,同時齊國還通過與其他各國進行貿易,換回大量物資充實國庫。 

  2 作為戰略物資的鹽 

  管仲上任後頒布的第一道政令,就是將齊國所有的製鹽作坊造冊登記,統一管理。這是振興齊國鹽業的第一步。漸漸地,齊國的製鹽場所從一家家的小作坊,發展成規模龐大、生產環節緊湊、工人分工細致的大型鹽場,製鹽技術在整體上得到極大改善。不過下屬們對這些成績頗不以為然,他們對新任上卿這種不著調的行事方式表示不解:一不治軍,二不授權,卻天天忙著研究煮鹽! 

  管仲沒時間向別人解釋他的計劃,好在他的背後有齊王在全力支持。齊王不理解管仲的做法,但他了解管仲,相信他這樣做自有其道理。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鹽幾乎和火有著同等的重要性。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它釋放的鈉離子和氯離子維持著細胞外液滲透壓,影響著體內水的動向。此外,氯還是胃液的重要組成元素。氯離子從血液中經壁細胞進入胃液,以保持電性平衡,並形成消化液的一種主要成分———鹽酸。更重要的是,食鹽在維持神經和肌肉的正常興奮性上也有作用。一支作戰部隊可能出於種種原因吃不飽飯,但戰士們打仗之前必須吃到足夠的鹽! 

  楚國是春秋各國中領土最多的,其版圖覆蓋了今天的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即使在今天,這三個省份也有很多相似之處,氣候潮濕,民風嗜辣。楚地自古不產鹽。而那時的楚國也不臨海,無法生產海鹽。西邊的巴蜀倒是有井鹽,可惜運輸成本太高。今天湖南人愛吃辣椒,人多以為這是因為辣椒驅潮,可是浙閩地區同樣潮濕,可居民卻喜甜食。所以湖南人喜吃辣椒可能另有原因———或許是由當地食鹽價高,湖湘之人隻能舍鹽而用辣椒調味。當然,春秋時的楚國人就更可憐了。辣椒原產南美,傳到中國時已經是明朝了,所以楚國人連辣椒都沒的吃,隻好硬著頭皮在“國際”市場上高價收購食鹽。在這種交換中耗費了本國所產的大量絲綢、漆器。由此可見,戰略資源的匱乏對一個謀求崛起的大國來說是件多麽可怕的事情啊。

750) this.width=750" />
因為協助齊桓公稱霸的重要功績,管仲被視為古代名臣的典範。

 3 生產過程並不複雜 

  齊國沿海富有一種因海而生含鹽量又遠高於海水的礦藏,鹵水。今天的萊州灣南岸仍存有大量地下鹵水,估計總麵積達1500平方千米,含鹽濃度比正常海水高四五倍。 

  當時齊國製鹽的方式被稱為淋煎法,除了鹵水之外,還用到草木灰。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鉀和碳酸鈉。鹽工先在黏土層上挖出一深一淺兩個聯通的坑,然後在淺坑底部與深坑聯通的孔上麵鋪幾層細密的稻草或蘆葦,壓實作為過濾網,網上撒一層草木灰,接著用收集來的濃鹵水淋澆草木灰。鹵水中的氯化鎂、氯化鈣與草木灰中的碳酸鈉反應,沉澱下來,被過濾網攔下,而氯化鈉則溶解到鹵水中並隨鹵水流入深坑,成了高濃度的氯化鈉溶液。鹽工將深坑中的濃鹵水舀出,隨後的處理方式主要有兩種: 

  一是將濃鹵水集中到大陶罐裏熬煮以促使水分蒸發,然後讓鹵水在陶罐中自然冷卻。由於水分大量減少,食鹽從溶液中析出。由於含有未除盡的氯化鎂,這樣產出的食鹽略帶苦味。二是將鹵水倒在淺鍋中煎熬。沒多久,鍋底就會析出純度較高的氯化鈉;同時,在加熱過程中,氯化鎂會分解成氣體及白色無味的氧化鎂。這樣製出的食鹽不易潮解,口感良好,主要供給貴族。 

  4 壟斷“國際”市場 

  燕國也有較長海岸線。但地處較寒冷的渤海北岸,可真正滿足製鹽條件的海岸十分有限。 

  越國的海岸線也同樣漫長。但由於地處水網縱橫的江南地區,這一時期的越國正忙於國內地形的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無暇大力發展製鹽業。更要命的是,越國所在的浙閩沿海地區並沒有大量地表淺層的鹵水礦的儲藏。所以,該國的製鹽方法是直接熬煮海水。可海水中的食鹽含量並不算很高。熬煮海水使水蒸發,將溶液濃縮至每千克海水含265克食鹽時,食鹽才開始析出。所以越國製鹽工藝效率很低;再加上越鹽中的氯化鎂、氯化鈣等雜質太多。它們是重要的吸水劑。因此越國的鹽很容易板結,銷路並不好。 

  同樣重視鹽的生產,又擁有豐富湖鹽資源的隻有秦。不過,秦國的鹽是“官製民賣”,政府組織食鹽生產,再通過代理商將鹽販出去。經過代理商的層層加價,秦鹽在“國際”貿易中已失去價格優勢。而齊國的模式恰好反過來,私人製鹽,官方收購。在政府的鼓勵和扶植下,齊國製鹽業迅猛發展。齊國成了“國際”食鹽市場的壟斷者。 

  此後的幾年中,齊國的食鹽貿易迅速成了它手中一把無形的巨錘。而這一點在齊桓公稱霸的過程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