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財經觀察 1952 --- 我們原來所不知道的巴菲特

(2009-04-15 23:28:34) 下一個

《我們原來所不知道的巴菲特 精華版
()
眾所周知,巴菲特是史上最堅決的抄底愛好者。現在看來,這是有遺傳的。在1929年開始的大蕭條中,巴菲特父親打工的銀行倒閉了——他的錢也存在這家銀行裏,1930830日出生的沃倫巴菲特正嗷嗷待哺。這個時候,父親抄底去了:開了一家股票經紀行——在全世界沒有人想買股票的時候(此時距離市場的底部還有七八年!)。隨後,盡管美國天災人禍不斷,巴菲特一家的生活在大蕭條中奇跡般地日益改善。

身邊很多朋友之所以熱衷股票,往往是因為打工不如意,生意不好做。但巴菲特在專業投資之前的青少年時期,已經是個成功的個體戶。童年時期的送報賣口香糖之類,可以不算。14歲時,他已經靠課餘小經營,賺到1000美元(1944年),15歲時,他投資了父親的建材公司,還用自己賺的1200美元,買了40英畝的農場。(5年後,他以兩倍的價格賣掉了這個農場)17歲時,身家5000美元(相當於現在5萬多美元)

大多數股民炒股十幾年仍未見過中金公司的CEO,但巴菲特10歲時就和父親拜訪過西德尼溫伯格——華爾街曆史名人,當時高盛的掌舵者。西德尼在巴菲特出門時擁抱了他,問“你最喜歡哪隻股票,沃倫?”巴菲特一輩子都記得這句話。在這次擁抱68年之後(2008年),他在金融危機中出手投資/援助高盛。

  巴菲特屬於典型的蔫壞小孩。不善運動、不善泡妞、不善交際、時常去百貨商店偷東西,專門去拋空老師喜愛的AT&T股票。他惟一一個成功追求的女孩,就是他後來的妻子:蘇珊。這種青春期的挫敗曾造就無數偉人/惡人,而巴菲特把全部的青春期動力用於一個領域:賺錢。

巴菲特與眾多投資大師一樣,年輕時對賽馬頗有心得,並和朋友寫出自己的馬經《穩健之選》。他利用父親的國會議員“特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父親幫他從國會圖書館,把幾百本賽馬預測的書全部借出來。事實上,巴菲特的投資道路和一般人類似,都曾琢磨旁門左道,熱衷奇門遁甲,隻不過他在30歲以前已經走完這條歧路,而很多人在這個年齡剛開始入市。

  巴菲特亦曾癡迷於技術分析,加爾菲德德魯關於零股交易法的書,他讀了三遍,還研讀愛德華茲和麥基的書。直到發現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巴菲特才相信自己找到了“真理”。範衛鋒當年最早接觸股票時,苦心攻讀最力的也是丁聖元翻譯的那兩本巨著,約翰墨菲的《期貨市場技術分析》、還有一本是史蒂夫尼森的《日本蠟燭圖分析》。技術分析這東西,給你研究市場心理的一些工具,在天氣預報上,屬於“看雲識天氣”;在醫術上,充其量是“望聞”,還算不上是“問切”。

  巴菲特視之如父親和教宗的格雷厄姆,對於金錢遠不如巴菲特熱衷。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完全是兩種人。巴菲特走的是平民路線的反精英文化,而格雷厄姆是人中龍鳳的精英主義,他用法語閱讀雨果、用德語閱讀歌德、用希臘語看荷馬、用拉丁文看維吉爾,喜歡寫劇本,創作十四行詩是他的樂趣,在幾個筆記本上寫滿了他的發明設想。除了不停變換的紅顏知己以外,他對於凡間俗人俗事毫無興趣。做他的學生、客戶是一件幸福的事,做他的短暫情人也不錯,但做他的太太就未免痛苦。在格雷厄姆公司20年經營期裏,它的年收益率比市場高出2.5%。熟悉基金史的人應該知道,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範衛鋒覺得,如果說格雷厄姆是價值投資理論的馬克思,巴菲特無疑是列寧的角色。格雷厄姆對巴菲特的幫助,絕不僅限於思想與精神。他退隱江湖後,介紹了很多重要的客戶給巴菲特。全國價值投資精神領袖的推薦和傳人地位,對於創業期的巴菲特意義不言而喻。格雷厄姆激流勇退,將品牌和客戶資源傳給弟子,這是師父的智慧;巴菲特青出於藍,卻堅持高舉旗幟不動搖,隻爭實利不求虛名,這是徒弟的智慧,都不簡單。

格雷厄姆激流勇退之後,巴菲特謝絕了接班的機會,自立門戶。1955年底,25歲的巴菲特殺回奧馬哈小鎮。當時,他有17.4萬美元,每年的生活費是1.2萬美元。自從他懷揣9800美元上哥倫比亞大學以來,截至1955年,每年的資金增長率都超過61%195651日,巴菲特聯合公司成立,20世紀最大的雪球正式開滾。

()
巴菲特的私募基金由客場轉為主場的分水嶺,是1960年。在此以前,是他找別人投資;此後,是別人找他投資。開張僅6年,他管理資產規模達720萬美元,超過了他老師的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個人身家正式超過100萬美元。

不過,如果沒有芒格的出現,巴菲特不會有今天。認識芒格以前,巴菲特是格雷厄姆原教旨主義者,更關注的是雪茄煙蒂,是一家公司的關閉清算價值。芒格提醒了他,應該更注意公司的存活發展價值,思考資產負債表之外的東西:品牌、管理、未來。

  巴菲特的旗艦公司舉世皆知,伯克希爾哈撒韋,現價約8萬美元/股,幾個月前還是15萬美元/股。對這公司的投資,是格雷厄姆“雪茄煙蒂”理念的代表作,卻是一次著名的失敗。伯哈公司曆史悠久,100多年前成立,後來的幾代掌門人都雄心勃勃,殫精竭慮,可惜“海潮比遊泳選手更重要”,一度輝煌之後,轉而江河日下。巴菲特進入之後,奇跡並沒有出現。那種管理層痛定思痛,力挽狂瀾於既倒的奇跡,常常隻在報告文學、小說影視中才有。伯哈的紡織主業始終沒有振興,至於它今天的業務,那是巴菲特另辟天地的產物,和原來的伯哈並無關係。巴菲特後來坦承,“如果我從來都沒有聽說過伯克希爾哈撒韋,可能我的情況會更好”。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他居然曾想把這個包袱甩給芒格,這實在是價值投資史的大幽默。

  60年代的沸騰牛市,讓巴菲特感到困惑,1969年底,39歲的巴菲特宣布將“退休”,並關閉合夥公司。此時,投資收益加上客戶提成再投資,他的身家已飛漲2650萬美元。

  範衛鋒發覺,巴菲特1969年這次“退休”,並沒有清倉反而在增持伯克希爾等股票。菲特舞劍,意在沛公。巴菲特12年前出道時,嘴上沒毛,人微言輕,合夥公司的人物、權力架構中,應該有不少無奈的權宜妥協之舉。1969年時,他羽翼已豐,從者如雲,可以按自己的遊戲規則來玩了。巴菲特1969年的“退居二線”,實則是“以退為進”,可稱為巴菲特版的“整風”,估計順便改變了一些公司行業的配置,伯克希爾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地位,從此確立。截至1970年底,通過繼續增持,巴菲特夫婦在伯克希爾的股份,從原來的18%猛增到36%。這段曆史至今被很多媒體書籍、評論人士以訛傳訛,他們常常把這次“退休”說成是巴菲特清倉離場。

  與許多書籍誤傳他“成功逃頂”不同,在1973~1974年的熊市中,巴菲特並未幸免。《滾雪球》一書並沒有列出明確的損失數字,但從書中描述判斷,他的賬麵身家損失在三分之一以上,而芒格的不損失不小於50%。他勝在有保險業的現金流,可以不斷買伯克希爾哈撒韋,更重要的可以越跌越買,化危為機。套五年,巴菲特套得起,可是閣下呢?你旗下有保險公司嗎?

範衛鋒認為,雖然巴菲特創業在50年代,起飛在60年代,飛黃騰達在八、九十年代,但是,決定他一生成就的卻是70年代。1974年底,巴菲特接受《福布斯》采訪,作出了一個著名判斷:像“一個腰纏萬貫的鄉下小夥子,頭一次來到城裏的豪華夜總會。”巴菲特認為,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能夠以本傑明格雷厄姆所青睞的“煙蒂”股票價格,購買菲利普費雪的股票。”在此忠告讀者,你可以忘記我關於巴菲特的所有一切,忘記一切有關價值投資理論的繁瑣細節,隻要記住這句話,已經足夠。

70年代,保險公司提供的源源不斷的“浮存金”,讓巴菲特這位股票饕餮得以大快朵頤。80年代他成為億萬富豪,已經沒有懸念。他另外一項絕活,以德投資,也開始漸成模式。所謂以德投資,是指他開始利用自己的清譽、聲名,在好公司遇上壞時光,成為倒黴蛋之時,雪中送炭(抑或趁火打劫?),買入可轉換的高息優先股,惟一風險是投資對象徹底倒閉,進可攻,退可守,先為己之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從此獨步宇內。

1985年,巴菲特入選《富布斯》全美400富豪排行榜,55歲的他,名列14名財富超過10億美元的富翁。伯克希爾哈撒韋最初發行的少量股票,原本是7.5/股,1985年時每股已超過2000元(20093月,金融危機中的今天,仍是8萬美元左右)。

然而,就在這一年,巴菲特的人生兩大至愛,一項他主動割肉,另一樣主動對他割肉。
伯克希爾紡織工廠——巴菲特當年收購的廉價“雪茄煙蒂”——終於在1985年被巴菲特關閉,而巴菲特的妻子蘇珊,也終於發現巴菲特真正娶的永遠隻是投資公司,決定離他而去,尋找自己的幸福生活。巴菲特此後的人生,似乎隻是為證明自己不是“在鍵盤上隨機敲上莎士比亞全集的猴子”。

2009年的春天,他又開始受到了這一質疑。這一次,究竟會是巴菲特天賜良機的70年代,還是格雷厄姆折戟沉沙的30年代,你猜猜看?這個判斷,將決定閣下一生的財富命運。

()
伯克希爾紡織工廠——巴菲特當年收購的廉價“雪茄煙蒂”——終於在1985年被巴菲特關閉,伯克希爾的學費是高昂的。以格雷厄姆的“煙蒂”價格,購買費雪喜歡的成長股票,此後請牢牢記住這句話。範衛鋒覺得,如果究其本質,我們可以說,一切成功的價值投資者,都是趨勢投資者;一切成功的趨勢投資者,都是價值投資者。

80年代躋身福布斯富豪榜之後的巴菲特,被有效市場理論的學者們,認為是“在鍵盤上隨機敲出莎士比亞全集的猴子”、“偶然連續擲出幾十次正麵硬幣的幸運兒”,開始舌戰群儒。而且,對於價值投資學派的質疑,從來沒有消失過。比如,在科網股泡沫中、在時下的金融危機中,質疑之聲均甚囂塵上。

  1984年,哥倫比亞大學舉辦了那場著名的研討會,慶祝格雷厄姆和多德的《證券分析》出版五十周年。巴菲特回答了關於擲硬幣的疑問,“如果連續擲出N次正麵的人都來自同一個城鎮,那就不是隨機了,他們一定是做了什麽特別的事。”“格雷厄姆-多德鎮”自此成為價值投資者的標簽。

  以德服人、以德治國的陳詞濫調,我們已聽得太多。以德投資,以德炒股,鮮有耳聞。範衛鋒倒覺得,在進入80年代之後,以德投資已經成為巴菲特另一項“核心競爭力”。比如,當擁有世界圖書百科全書、柯比吸塵器的Scott Fetzer麵臨伊萬博斯基的惡意收購時,巴菲特輕伸橄欖枝,公司高管就自動投入帳下,巴菲特輕易入主。原因正是巴菲特對於公司管理的“德”名遠揚。曆史上的劉邦、劉備、小說裏的宋江,莫不如是。

  所羅門兄弟公司的傳奇掌門人古特弗倫德,在1986年遇到棘手的麻煩。公司股票一蹶不振,其大股東欲將股份出售,賣給收購露華濃(Revlon)成名的裴瑞曼(Ron Perelman)。巴菲特扮演了雪中送炭、飛騎救主的拿手好戲。他這次打救古特弗倫德的條件是:以7億美元,買下票麵利率9%、並有權以38美元的價格轉換為普通股的優先股。如果股價下跌,他也有權將證券“賣回”給所羅門兄弟公司。他惟一的風險,在於所羅門兄弟公司徹底關張倒閉,收不到利息,股票成為廢紙----即使在雷曼兄弟倒掉後的今天看來,這種概率仍然極小。而他以如此優惠的條件給予對方的,則是他的信譽。這一“以德投資”的盈利模式,近一年中在他對高盛、通用電氣、哈雷的投資中屢屢上演。

巴菲特當年投資可口可樂的事情,可謂街知巷聞。《滾雪球》的作者,卻也沒能講明白一個基本的疑問:巴菲特對可口可樂覬覦已久,但幾十年忍手不動,為何不早不晚,偏偏在1988——58歲之時出手?大家都在談他對可口可樂的“選股”,殊不知,此事的秘密在於“選時”。

範衛鋒認為,巴公選擇此時出手的原因,應該有以下幾點:
一、大半個20世紀裏,可口可樂一直控製在伍德拉夫家族手中。198537日,君臨可口可樂數十年的伍德拉夫二世撒手人寰,此公年輕時縱橫天下,但晚年固步自封,坐看百事可樂迎頭趕上。頻頻更換接班人的老人統治,總是令每一個候選人對“變革”噤若寒蟬。

二、伍德拉夫二世歸西之後,繼承人終於敢於進行蓄謀已久的“革命”。雖然他們推出新口味的可口可樂,成為20世紀營銷史上最有名的災難。然而,可口可樂的品牌魅力在於:它有犯錯誤的機會。美國人對於“新可樂”的全民仇恨,反麵印證了可口可樂品牌的半宗教色彩。

三、“新可樂”的災難加上1987年股災,市場先生給巴菲特報出了誘人價格。
四、1987年,可口可樂把它的大包袱:電影電視部門,合並為“哥倫比亞影片娛樂公司”,以15億美元的價格賣掉51%股份。(2年後餘下的49%15億美元賣給了索尼,這是日本公司80年代泡沫期的經典冤大頭式收購戰)回歸到隻賣飲料的專注道路上,肯定合巴菲特的口味。

五、80年代末,冷戰鐵幕已經殘破不堪,世界上無數沒怎麽喝過可口可樂的人口,如蘇聯東歐、穆斯林、中國等等,為這個老牌藍籌公司,提供了成長型公司的天賜良機……

一言以蔽之,用格雷厄姆的價格,買費雪的股票。範衛鋒再次建議讀者,忘掉宏觀經濟、忘掉技術分析、忘掉阿爾法貝塔,記住這一句話,足矣。

1988年投資可口可樂後,巴菲特的持股10年漲了14倍,可口可樂的動態市盈率達到了40倍。此時,巴菲特並沒有大量拋售可口可樂股票,成為有些人聲稱要“永遠持有偉大企業”的重要論據。

巴菲特真的沒有“拋售”可口可樂股票嗎?先不談巴菲特後來在部分場合提及的後悔之話,在範衛鋒看來,此時的“未拋售”也隻說對了一半。巴菲特在90年代末的大手筆投資,如以220億美元收購通用再保險公司(General Re)的股權,1995年以23億美元追漲GEICO保險公司,都是用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份去換股。他原來對伯克希爾的股票視若珍寶,為何此時用它慷慨換股?

伯克希爾·哈撒韋,有點類似於巴菲特的一支封閉式基金,主要投資於可口可樂等股票。當他手中的可口可樂股票市盈率太高時,用伯克希爾的股票換購保險公司股權,相當於用可口可樂股票換了保險公司。本質上,此舉相當於“賣出”了可口可樂,買入他認為便宜的保險公司。想想巴菲特大規模拋售可口可樂的市場效果,這種換股式減倉顯然高明得多。2000年春天,巴菲特流年不利。可口可樂麻煩不斷,兩年前以高位可口可樂的股票換來的通用再保險,也頻頻出事,伯克希爾股價在他的“健康問題”傳言下大跌,巴菲特甚至為此破天荒地回購股票。範衛鋒認為,這實在是投資史上的大幽默:號稱投資“傻瓜也能經營的公司”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被市場公認是隻有靠天才巴菲特才能經營好的公司。

21世紀初,巴菲特在演講中反思自己犯過幾個最大的錯誤。第一個錯誤,他在伯克希爾·哈撒韋花了20年時間,試圖重振奄奄一息的紡織廠。第二個錯誤,投資全美航空。第三個錯誤,年輕時購買了一個加油站。巴菲特估計,買加油站的那筆錢,用在別處可賺到的錢,相當於60億美元。這三個屬於“抓錯的機會”。

當巴菲特談到他投資生涯中最大的“無為之失”時,包括範衛鋒在內的、2009年的所有讀者應該都會被雷到。在8年前的這場演講中,他說,沒有購買房利美(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的股票,使他損失約50億美元。這次他錯過的大機會。在巴菲特作這場演講的時候,房利美的股票應該在70多美元徘徊。如今,範衛鋒寫這篇《我們原來所不知道的巴菲特 <滾雪球>劄記》時,房利美的股價在0.7美元左右,正好還剩1%的市值,絕對出乎巴菲特當初的預料。看來這個泡沫的確很大,大到連巴菲特都親口“認錯”了。

2006年,巴菲特76歲生日那天,他與阿斯特麗德在家中低調結婚——終於給了人家一個名份。雖然他與蘇珊分居N年,也過了N年實質上的一夫多妻生活,但是,始終沒有離婚,這不僅僅是錢的問題。

範衛鋒覺得,任何一個人,如果選擇離婚,終究屬於人生智慧欠缺:當初的選擇和後來的分手,至少(通常是兩個)有一項是愚蠢的。所以,我把“永不離婚”作為人生信條。這個《我們原來所不知道的巴菲特 <滾雪球>劄記》係列,居然以“永不離婚”四字結尾,顯得有點滑稽。不過,範衛鋒覺得,懂得“永不離婚”之理者,已懂得巴菲特滾雪球之大半真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