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 1858 --- 金融資源向政府和國企集中將達驚人程度
(2009-03-18 00:21:21)
下一個
金融資源向政府和國企集中將達驚人程度
自去年9月份以來,央行寬鬆貨幣政策和政府4萬億投資計劃的推出,使得商業銀行的貸款投放有了顯著的增長——去年11月份,人民幣新增貸款為4769億元;12月份,這一數字攀升至7718億元;今年1月,新增貸款量竟達到了1.62萬億之巨(這相當於2008年全年貸款增量的1/3);2月份貸款增加額也達到1.07萬億元。國內貸款投放的超快增長,與其他各主要經濟體銀行持續緊縮信貸(這是“去杠杆化”過程的一部分)的情況,可謂有天壤之別。
由於微觀企業和居民一般需通過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來為生產、投資、消費等活動進行融資,因而金融體係都被稱作是經濟活動的血脈;而在中國的經濟現實中,以銀行融資為主的間接融資方式,占據了非金融機構部門融資比重在80%以上,這也就意味著,貸款投放的迅猛增加對中國經濟的刺激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正是因為這一點,每一次新增貸款高增長的信息被透露之後,市場總是一片歡聲雀躍,股市也會給予非常積極的反應。
但如果深究這些天量數字背後的結構問題,就可以發現,不僅貸款高速增長對刺激經濟的作用值得爭論,而且貸款投放高速增長本身和經濟反彈的可持續性都很成問題。在前兩月份的貸款結構當中,票據融資和中長期貸款合計占到了新增貸款的八成左右,這意味著國有部門和基建項目成為了商業銀行貸款投放的主要領域。而據《每日經濟新聞》對今年前兩個月國內14家銀行的公開授信資料進行的統計顯示,前兩個月,國內14家銀行授信額度總規模達到4.52萬億;其中對地方政府授信3.49萬億,對大型投資項目和大型企業授信1.06萬億,對中小企業授信1956億,僅為總規模的不到1/20。這個調查結果與前麵新增貸款的結構是相印證的,其反映的情況也是相同——地方政府、大型投資項目和大公司仍是銀行授信的主要對象。
這種由政府的行政幹預和商業銀行的市場化選擇共同作用下的貸款結構,對解決政府基建項目的融資問題起了關鍵作用,短期內無疑會止住經濟迅猛下滑的趨勢。但在我們看來,無論從短期還是從長期來看,都將產生一係列的問題。
首先,從短期內來看,市場最關心的是目前的信貸高速增長趨勢能否持續?在年初已通過大規模票據融資做大貸款規模後,銀行繼續做大票據融資的動機將逐漸減退,票據融資盈利空間的減小也會進一步限製票據融資的吸引力。而政府4萬億投資項目的逐漸落實,則將成為今後貸款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沿著這個邏輯出發,雖然此後很難再現單月1.6萬億的成績,但信貸較快增長的趨勢將持續一段時間,與政府投資項目密切相關的中長期貸款的份額也將逐漸擴大。
其次,貸款投放的結構已表明,事實上,目前銀行出於風險控製而惜貸的情況依然很嚴重(主要指對私人部門的信貸投放)。商業銀行在經濟低迷期對中小企業惜貸的行為,本無可厚非,但其後果卻頗為嚴重。當前國內經濟出現的反彈跡象主要是由政府基建項目的逐步落實所拉動,但在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的私人投資依然無法啟動,以及外貿的大幅萎縮,注定了目前經濟的反彈趨勢無法長時間持續。在無法強迫銀行加大中小企業貸款的時候,安邦此前已經多次強調,逐漸放開金融管製、讓民間融資陽光化應成為目前的合理選擇。
再次,將授信數字作為一個觀察窗,可以看出中國此輪經濟刺激過程中的一個現象——金融資源再度大幅向政府和國有企業集中;而其幅度之大,令人驚訝。有數據顯示,中小企業占中國GDP的份額在58.5%,而現在銀行的授信規模卻隻占5%,這兩個比例對照太過懸殊。而毫無疑問,絕大多數中小企業都屬民營經濟,作為中國經濟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現在卻在“嗷嗷待哺”。在政府刺激政策的強力推動下,地方政府、國有銀行以及國有企業已經組成獲取國家資源強大的利益共同體,民營部門的市場空間將被壓縮。顯然,在一切為了保增長的名義下,市場化改革的大方向可能會出現暫時的倒退,這種情況已經在銀行信貸、航空、鋼鐵、基建等諸多領域露出了苗頭。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在政府大規模的基建項目下,銀行的信貸投放儼然成了政府融資的另一個財政部門,仿佛重新做回了上世紀90年代地方政府大量投資中銀行所扮演的角色。民營部門融資困難,不可避免地會壓縮民營企業融資的空間,並造成金融資源再度大幅向政府和國有企業集中的事實。在當前的經濟刺激措施之下,金融資源向政府和國企的集中將達到驚人的程度。(ALMX)
1-2月信貸暴增的幾個結構性特點
《21世紀經濟報道》的統計顯示,今年1月份,江蘇、廣東、山東、浙江、上海等五省市人民幣貸款增量合計為8041億元,約占全國1.62萬億貸款增量的50%。2月份,五省市的人民幣貸款增量分別為1074億元、1350億元、540億元、775億元和404億元,共計4143億元,占全國1.07萬億貸款增量的39%,弱於1月份。值得注意的是,東部大省信貸位次後移的另一麵是中西部省市信貸增長後來居上。信貸“窪地”效應的形成,無不與投資規模大、項目儲備充足、落實進度較快密切相關。以江蘇省為例,2月份,該省大型銀行中長期貸款新增278億元,同比多增205億元。
此外,國有大行增長迅猛。今年1月份,在當月江蘇省本外幣貸款新增額中,國有商業銀行占58.2%,同比提高5.04個百分點;緊隨其後的是股份製商業銀行,占比19.63%,同比提高2.85個百分點。2月份,江蘇省五家大型銀行新增本外幣貸款793億元,在全部新增額中占比高達75.1%;同比多增760億元,雖然與1月份相比少增660億元,但當月新增貸款仍然是僅次於上月的曆史高位。大型銀行貸款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有兩大原因。一是大型銀行積極落實中央和地方政府保增長各項舉措,普遍加大貸款投放力度,銀行投放積極性高漲。1-2月份,江蘇轄內大型銀行新增貸款2247億元,比去年全年新增貸款多638億元。其次,在今年存貸款利差減小情況下,為了保證全年利潤增長,各家銀行都存在做大貸款規模的動力。2月份,江蘇轄內五大行流動資金貸款新增115億元,同比多增75億元。(R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