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羅斯訪問期間,我腦子裏經常會閃現這個國家的雙頭鷹國徽。
一塊紅色的盾牌,一隻金色的雙頭鷹,一個頭向左,一個頭向右,鷹頭綴著皇冠,鷹爪抓著權杖,這奇特不凡的構圖,簡直就像一個活脫脫的俄羅斯。
產生這種感覺,最初是在聖彼得堡。
那天,我們乘坐國際列車從芬蘭到達俄羅斯的這座第二大城市。一進市區,隻見碧波蕩漾的涅瓦河畔,一座高達120多米的尖頂鍾樓巍然聳立在一片古城堡之中,顯得威嚴、神聖,甚至帶有幾分霸氣。這就是彼得堡羅要塞。它不僅是全市最早和最高的建築,也是聖彼得堡的發祥地。
與彼得堡羅要塞隔河相望的是聞名遐邇的冬宮。那厚實的淺綠色外牆,雪白挺拔的立柱,寬大的拱形窗戶,簷頂古銅色的雕像,以及宮前廣場中央直插雲天的亞曆山大柱,既體現了巴洛克式建築的雄偉和優美,又顯示出皇家宮殿的氣派和豪華。宮殿裏麵更是富麗堂皇,那精美寬敞的彩色大理石樓梯和回廊,那斑斕絢麗的孔雀大廳,那冰瑩剔透的水晶廳,那金碧輝煌的黃金廳,那五彩繽紛的勳章廳,那令人肅然起敬的將軍走廊,以及那陳列在冬宮裏的70多萬件藝術珍品,看了真叫人驚歎不已。
然而,最使人震撼的是皇宮中心禦座大廳正麵牆上那幅用4.5萬顆彩石鑲嵌的巨大俄羅斯地圖。你看它一頭伸向歐洲的腹地,一頭伸向亞洲的白令海峽,這橫跨歐亞、霸踞東西的形象和氣勢,不就像俄羅斯國徽上的那隻雙頭鷹麽?而且是一隻巨大無比的雙頭鷹。
於是,我想起了彼得大帝。正是他的雄才大略,把一個原本跼踞於東歐平原的內陸小國變成了一個麵積占世界六分之一的雙頭鷹大國。
在冬宮附近的伊薩克大教堂前的廣場上,正對著涅瓦河,有一座彼得大帝的塑像。一塊重達 400噸的花崗岩底座上,一匹駿馬昂騰著前蹄,彼得大帝騎在馬上,身披大氅,緊勒馬韁,兩眼炯炯有神地直視前方,仿佛他立即就要鬆動韁繩,策馬向前疾馳而去。馬的後蹄踩著一條長長的毒蛇,更展現了這位大帝把一切敵人踩在腳下的非凡勇氣和風采。
對於這尊由法國著名雕塑家法裏孔和他的學生科拉共同創作的栩栩如生的雕像,很多人都讚不絕口。其實,在歐洲各地,這種傑出人物披盔躍馬的銅像比比皆是,實在沒有新意。如果把彼得大帝塑造成一隻鷹,也許更有特點,更能體現這位大帝的本質和形象。
事實也是如此,在俄羅斯人的心目中,彼得大帝就是一隻具有文韜武略的雙頭鷹。
了解曆史的人都知道,在彼得之前,俄羅斯是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當時,西歐諸國正揚著航海大發現的風帆迅速進入工業革命時代,而俄羅斯卻由於封閉保守被遠遠地甩在了後麵。
1689年,年僅17歲的彼得登基成了新的沙皇,從此,一個嶄新的俄羅斯開始出現了。
為了振興圖強,1697年,彼得大帝派出了一個龐大的代表團赴西歐進行了長達半年的考察學習。他自己也喬裝改扮成一位工人,悄悄地在荷蘭的造船廠裏埋頭學習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並被評為“優秀工匠”。無獨有偶,此時在中國的大清王朝,康熙皇帝也在承德避暑山莊和北京皇宮裏向西方傳教士學習歐幾裏德幾何學,學習法國數學家巴蒂的《實用和理論幾何學》,學習西方的天文、曆法、物理、醫學等自然科學。多少年來,我們對康熙的這種學習總是讚賞有加,但如果和彼得大帝的微服赴歐學習比起來,究竟哪一個更高明呢?
回國之後,彼得大帝以西歐為借鑒,進行了一係列大刀闊斧的改革。他創辦了俄國曆史上第一支新型軍隊,建造了第一艘軍艦,批準出版了第一張報紙,建立了第一批世俗學校和文化院館,創建了第一個國家科學院,第一個聘請大批西歐科學家來俄履職,同時第一個將強大的教會置於皇權之下。改革,迅速改變了俄羅斯的麵貌,使之一舉崛起成為了世界強國。
但彼得大帝並不滿足於此,他的目標是要使俄羅斯有更大的版圖,要有通向世界的出海口。 1700年,他發動了對瑞典的“北方大戰”,經過21年的激烈較量,終於取得了徹底勝利,從瑞典人手中奪得了夢寐以求的波羅的海出海口。在此期間,他又毅然地將首都從莫斯科遷往聖彼得堡。當年,這裏還是一片河汊和島嶼遍布且沒有一塊石頭的海灘沼澤地。為了把新的首都建造得既堅固又壯觀,彼得大帝專門頒布了 “石頭稅”和在俄羅斯其它城市禁止用石頭建房的法令,全國所有的石頭都必須運往聖彼得堡,所有進入新首都的人員和車船都要交納一定數量的石頭。與此同時,他組織人力疏河架橋,使聖彼得堡成為了一座橋連島、水繞城,街河交錯、樓水相纏的美麗水城。如果把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比作小家碧玉,那麽聖彼得堡就是大家閨秀了。
由於有了聖彼得堡這個瀕臨波羅的海的戰略要地,俄羅斯也就自此加入了海洋國家的行列。在彼得大帝的駕馭下,它就如同一艘新下水的巨艦,乘風破浪地駛向世界的大洋。一條不斷擴張的俄羅斯帝國之路就這樣延伸著,聖彼得堡就是這條帝國之路的出發地和橋頭堡。
俄羅斯友人告訴我們,同彼得大帝一樣有著鷹一般性格的,還有一位女沙皇,這就是葉卡捷琳娜二世。她原是德國公爵的女兒,年輕時嫁給俄國的沙皇,1762年靠發動宮廷政變登基。在位34年,幾乎連年征戰不斷,先後吞並了北高加索、克裏米亞、立陶宛、白俄羅斯和波蘭,把俄羅斯的領土擴展到了黑海之濱和歐洲心髒,使俄羅斯水路可直達地中海,陸路可直通西歐。對此,這位來自異國他鄉的女皇不無驕傲地說:我兩手空空地來到俄羅斯,現在終於通過我的努力為俄羅斯送上了我的嫁妝。如果上帝再讓我活上200年,我的嫁妝將會是整個歐洲。
在寬闊筆直的涅瓦大街上一個精美廣場的花園中,至今矗立著一座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塑像。長波浪型的頭發,拖長型的套裙,昂立的姿勢,遠眺的目光,以及她右手緊握的豎起的利劍,使這位女皇在柔美中透露著一股英武之氣。特別有趣的是,在她的長裙底下周圍,雕刻著許多神態各異的男人塑像,據說這都是她的情人。真佩服俄羅斯人的寬容和求實精神。他們並沒有因為葉卡捷琳娜的風流浪漫而對她予以否定和攻擊,相反卻把她視為民族的英雄和鷹一樣的偉人而崇拜。我想要是在中國,一定會像對武則天一樣非把她罵得體無完膚不可。
不能設想,如果沒有彼得和葉卡捷琳娜這樣一對具有強烈擴張性的雙頭鷹沙皇,俄羅斯會有那樣跨越東西兩半球的遼闊國土。
2
也許是一種巧合,也許是一種讖定,不僅俄羅斯的國土像一隻雙頭鷹,整個俄羅斯民族的性格也像一隻雙頭鷹。
這就是俄羅斯人,好走極端,兩種截然相反的性格常常在他們身上奇異地交織在一起。
在整個訪問期間,我們感受最深的是俄羅斯人既愛好打仗又愛好藝術的品格。對一個民族來說,本來這兩者是很難兼容的,但俄羅斯人做到了。在我們所經之處,發現最多的是兩樣東西,一是戰爭勝利紀念碑,二是各種各樣的文學藝術博物館和劇院。由於崇尚打仗,19世紀以前的幾百年間,俄國的戰爭擴張幾乎年年進行。隻要是他們打過勝仗的地方,哪怕是一次很小的勝利,都要建造或大或小的紀念碑。在聖彼得堡涅瓦河的瓦西裏岬角,豎立著兩根巨大的紅色勝利柱,每打一次勝仗沙皇就立即命人在柱子上雕刻紀念。在俄國傑出將領庫圖佐夫打敗拿破侖的鮑羅金諾,方圓幾十公裏的地方就有幾十座紀念碑。不僅如此,許多城市還都有庫圖佐夫的塑像和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至於衛國戰爭時期的紀念館、紀念碑以及坦克、高炮等紀念物,就更是遍布全國各地,數不勝數。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充滿勇武之氣的民族,在身體裏卻同時流淌著藝術的血液。無論是在地鐵的車廂裏,還是在公園的僻靜處,都會看到不少人手捧書本在聚精會神地閱讀。無論是腰纏萬貫的富翁,還是囊中羞澀的窮人,每到周末,他們都要西裝革履地上劇院觀看芭蕾舞或其它演出。無論是在寬闊熱鬧的大街,還是在狹窄偏僻的小巷,一座座文學藝術名人的紀念館相映生輝。有人曾經作過統計,僅在莫斯科,就有圖書館418家,博物館、美術館和展覽館97家,電影院110家,文化音樂廳103家,劇院301家。我們本想去參觀被譽為“俄羅斯之光”的莫斯科大劇院,但因2003年車臣武裝分子劫持人質事件而關閉,所以未能如願。幸好此前我們在聖彼得堡亞曆山大大劇院觀看了芭蕾舞《天鵝湖》,現場感受了一下俄羅斯人喜愛藝術的氛圍。這也是我平生看到的最好的舞劇。沒想到喜愛槍炮的俄羅斯人竟把世界上這種最為精巧和尖端的藝術演繹到了極致。
在參觀莫斯科衛國戰爭博物館時,我們深深地為俄羅斯人的堅強而感動。在瞻仰了120米高的勝利碑後,我們踏著輕輕的腳步邁進寬大莊嚴的博物館內,一件件文物、一幅幅油畫、一個個雕像,把我們帶進了六十多年前那艱苦卓絕的戰爭歲月。麵對希特勒發動的閃電式進攻和狂轟濫炸,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全體前蘇聯人民並沒有被嚇倒、被摧垮,而是與敵人展開了英勇不屈的戰鬥。在這裏,我們看到了聖彼得堡人民被敵人圍困900天而彈盡糧絕依然不怕犧牲頑強堅守的慘烈情景,看到了莫斯科人民冒著敵人的炮火硝煙眾誌成城保家衛國的感人場麵……正是靠著這種頑強持久的浴血奮戰,英雄的前蘇聯人民最終取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並在此後成為了可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但在克裏姆林宮內,當我們佇立在空蕩沉寂的萬人大禮堂的門前時,又明顯地感覺到俄羅斯人的脆弱。20世紀90年代初期,就是這樣一個堅強得令人生畏的民族,卻在一夜之間發生劇變,不僅國家解體,而且蘇共也被解散。曾經打響十月革命第一炮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如今隻能靜靜地躺在涅瓦河上供人憑吊,飄揚在克裏姆林宮上空的紅旗如今也隻能成為人們的曆史回憶。在敵人麵前,俄羅斯人顯得是多麽的英勇頑強。在自我麵前,俄羅斯人顯得又是多麽的脆弱無能。
在聖彼得堡的皇村,我們從偉大詩人普希金的身上感悟到了俄羅斯知識分子的儒雅與剛烈。皇村,這座花園般的沙皇行宮,簡直就是冬宮的翻版,一樣的風格,一樣的規模,一樣的豪華,一樣的氣派。作為貴族出身的普希金,曾經在這裏讀書和生活了6 年,寫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歌,展現了他無與倫比的文學天賦。正如別林斯基所說:“隻有從普希金起,才開始有了俄羅斯文學。”現在這裏立有一尊普希金的銅像。望著他身子微微側傾、一手托腮、凝神沉思的情景,一股高山仰止之情在我們心頭油然而生。或許是詩歌的激情常常會爆發出愛的火花,普希金在創作中不僅收獲了詩歌,同時也收獲了愛情。他和花朵般的娜塔麗婭結婚了。一個英俊儒雅、才華橫溢;一個年輕漂亮、溫柔多情。這天作之合的一對,吸引了當時社會上不少羨慕的眼光。然而,一個名叫丹特士的法國青年的出現,破壞了這個家庭的幸福和安寧。為了捍衛自己的榮譽,儒雅的普希金毅然地拿起了槍,於1837年1月27 日同丹特士進行決鬥,並為此付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俄羅斯詩歌的太陽”從此隕落了。一個握筆的儒雅文人卻有著武士一樣的烈性和剛勇。這是一場普希金與情敵的決鬥,更是一場普希金自身筆與槍的決鬥。正是這種雙重的矛盾性格,導致了這場悲劇的發生。
在俄羅斯城市街頭的酒吧飯館裏,我們見證了俄羅斯男人的傲慢與自卑。據友人說,不酗酒、不打老婆、不離婚,就不是俄羅斯男人。的確,我們在用餐時發現,當俄羅斯男人走進餐館坐下後,先是用不屑一顧的眼光打量或掃視一下周圍的人們,接著用傲慢的口氣大聲叫喊服務員上酒上菜,然後旁若無人地自顧自地拚命喝起酒來。他們喝酒不像我們中國人自己不喝卻千方百計勸說別人喝,而是一杯一杯地先把自己灌個酩酊大醉。這時,他們臉上的傲慢不見了,隨之浮起的是一種哀傷和自卑,許多人甚至會悲傷得聲淚俱下。正是因為酗酒成性,不少俄羅斯男人因酒精中毒而早逝。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一些男人因醉酒回家倒在雪地裏而被活活凍死。也就是因為這個緣故,俄羅斯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女人比男人多一倍。怪不得在我們所到的地方,幾乎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是女的,而且大多都是中年以上的女性。
在俄羅斯展覽中心,我們領略了俄羅斯人的精細與粗糙。這是一個巨大的公園式建築群。入口處是高達107米的航天紀念碑。一枚巨大的火箭冉冉地升向太空,象征著人類第一次飛往宇宙的壯舉。進入高大雄偉的哥特式正門,不時可以看到一座座規模宏麗、新穎別致的雕塑和噴泉,其中有一組工人和農民的雕塑因人物的刻畫逼真而成為舉世聞名的美學典範。中心內有不同建築風格的展覽館近百個,約10萬件展品。它們之中,有人類曆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艘飛船和第一個宇航員穿的宇航服這樣高精尖的產品,但也不乏外表笨拙、製作粗糙的輕工產品。徜徉其間,我突然明白了俄羅斯為什麽能成為航天、軍事工業大國而農業長期處於落後狀態,人們買麵包黃油還要排隊,其原因大概與他們的這種性格有很大的關係。
在俄羅斯的許多建築中,我們體會到了俄羅斯人的大氣與小氣。在聖彼得堡和莫斯科,有不少的大樓和賓館,從外表看上去氣勢恢宏,但裏麵的房間卻顯得十分逼仄。特別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所建的那些居民住宅樓,內部結構極不合理,走廊非常寬大,而臥室卻很狹小。這種建築風格反映在俄羅斯人的待人方式上,就是他們對待朋友和客人有時表現得非常大度、非常熱情、非常無私,以致傾其所有。但若遇到些許不滿,有違自己,就立即翻臉不認人,甚或進行無情的打擊,心胸顯得非常狹隘和小氣。他們的思維,經常在朋友和敵人、好人和壞人之間跳躍,沒有中間和過渡。
在參觀莫斯科的新聖女公墓時,我們在前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的墓前停留了很久。雖然這裏的每一塊名人墓碑都是一件傑出的藝術品,整個墓園就是一座雕塑藝術博物館,但赫魯曉夫的墓碑卻別具一格,發人深思。一塊齊人高的基座上豎立著他的大理石頭像,一半臉為白色,一半臉為黑色。一張臉孔,兩種顏色。赫魯曉夫一生的功過是非就這樣深深地蘊含在這截然分明的一白一黑之中,讓世人任意論說和評判。聽說這塊墓碑的設計者還是當年反對赫魯曉夫最為堅定的人。
這與其說是赫魯曉夫的墓碑,不如說是俄羅斯人雙麵性格的雕刻。
3
莫斯科紅場,俄羅斯的象征。
原以為紅場很大,其實比我國的天安門廣場要小得多。這裏有莊嚴肅穆的列寧墓,有色彩斑斕的聖巴西勒大教堂,有古老壯觀的國家曆史博物館,有全俄最大的古姆百貨商場,有燃燒著不滅火焰的無名英雄烈士墓。當然,最著名的還是克裏姆林宮,特別是那高聳在紅色宮牆上麵的斯巴斯克和尼古拉兩座鍾樓,更使整個紅場顯得無比的雄偉壯麗。
這時,鍾樓上響起了巨大悠揚的報時鍾聲。透過那“嘀嗒嘀嗒”不斷左右來回擺動的鍾擺,聯想到俄羅斯人的性格,我腦子裏反複思索著這樣一個問題: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也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其中也不乏兩麵性,但是為什麽唯獨俄羅斯民族的兩麵性格會像這鍾樓上的鍾擺一樣不停地來回擺動,而且幅度是如此之大呢?
有人認為,是由於俄羅斯橫跨歐亞大陸的特殊地理環境,使得他們認為自己既不是純粹的歐洲民族,也不是純粹的亞洲民族,所以經常搖擺於西方與東方之間。
有人認為,是由於俄羅斯絕大部分地方靠近北極圈和處於北極圈之內,造成了其夏天幾乎沒有黑夜冬天幾乎沒有白晝的極端天氣現象,因而導致了他們好走兩個極端的性格。
有人認為,是由於俄羅斯歐洲地域的河流是自北向南流,而亞洲地域的河流是自南向北流。河流是文化的搖籃,背道而馳的河流文化使得他們常常處於相互矛盾的對立之中。
應該說,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對於形成一個民族的性格有著重要的影響。
但是,這都不是決定性的因素。一個民族性格的形成歸根到底是這個民族曆史和文化長期發展與積澱的結果。
在同俄羅斯有關人士的交談中,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這一點。正是俄羅斯的曆史,造就了俄羅斯人的性格。
大約1000年以前,俄羅斯還是一個信奉多神教的十分封閉的大公國。公元988年,弗拉基米爾大公廢除了多神教,轉而信奉基督教的東正教,從此拉開了俄國融入西方社會的序幕。
但好景不長,公元1240年,蒙古韃靼人的鐵騎長驅直入,不費吹灰之力踏遍了俄國領土,並建立了金帳汗國,從而結束了俄國的西方化進程,開始了長達240多年的東方統治。1480年,俄國雖然打敗了金帳汗國,但此後由於蒙古東方文化的慣性影響使得俄國的東方化進程又持續了200多年。
這種狀況直到17世紀末和18世紀初才得到徹底改變。彼得大帝在俄羅斯推行激進的“西化改革”。他不僅引進西歐的文化、教育、軍事和科技,而且要求人們穿歐式服裝,跳歐洲的宮廷舞蹈,一切以歐洲為藍本。我們參觀的彼得夏宮,就是彼得大帝仿照法國的凡爾賽宮親自設計的。三座金碧輝煌的宮殿在高坡上一字聳立,宮前是大小二級梯形瀑布飛流直下,瀑下是一潭碧水泛著清波,四周是各種噴泉爭奇鬥異,有的噴出來像金字塔,有的噴出來像太陽,有的噴出來像蘑菇,有的噴出來像花束。特別是位居中央的“拉開獅子嘴的大力神參遜”噴泉,高高的水柱如巨龍般直射雲霄。對著大力神噴泉的正中,一條筆直的小溪潺潺流向芬蘭灣,兩旁綠蔭如蓋,花團錦簇,100多座風格各異的雕塑掩映其中。這與其說是一座龐大的仿歐皇家園林建築群,不如說是俄羅斯全麵歐洲化的一個縮影。
在18世紀中葉和後半葉,葉卡捷琳娜二世又繼續在俄羅斯歐洲化的道路上前行。由於受孟德斯鳩、伏爾泰和狄德羅等為代表的法國啟蒙思想家的影響,她仿效西歐,在政治上實行“開明專製”,同時在其他方麵也不斷地“西化”。此時的俄羅斯,儼然成了一個歐洲化的國家。
然而,到了19世紀初期,新的沙皇亞曆山大一世雖然推行的仍然是西方化的政治統治,但接替其位的亞曆山大二世一方麵宣布解放俄國的數千萬農奴,這無疑是帶有強烈西方色彩的革新之舉。而另一方麵他又宣布東方式的專製製度是國之基礎,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到了亞曆山大三世時期,則幹脆采用東方式的警察專製統治方式,因此也被稱為俄國曆史上最黑暗的時代。1917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俄羅斯又走上了同西方社會製度完全對立的社會主義道路,但在曆經74年後,於1991年又改旗換幟,完全恢複了西方的意識形態和社會製度。
也許就是因為俄羅斯的曆史像一個巨大的鍾擺,一直在西方和東方之間搖擺,它有時親近西方,有時又擺向東方;有時非常強調自己的西方特征,有時又十分鍾情於東方的文化。也正是因為其經常搖擺不定,西方從來就沒有把俄羅斯人當成是真正的歐洲人,而東方也沒有把俄羅斯當成是亞洲國家的一員。所以,俄羅斯人始終有一種文化上沒有歸屬的感覺,始終在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上做著一種艱難的選擇,沒有像有些國家那樣專心致誌地謀求建立一種獨立的文化。長期的猶豫和彷徨,俄羅斯的民族性格也就難免出現兩個極端的分裂。
由此可見,是東搖西擺的雙頭鷹曆史,鑄就了俄羅斯人的雙重性格。
由此,我想起了19世紀俄國著名思想家赫爾岑。當時,他把俄國向何處去,究竟是走西方式道路還是東方式道路,稱為俄國曆史發展的斯芬克斯之謎,並由此引發了俄國思想文化界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論戰。最後,這場論戰除了在俄國的知識分子內部分裂成了兩個對立的派別外,並沒有從根本上找到這個曆史之謎的答案。
也許這永遠是一個解不開的謎。因為在俄羅斯的曆史文化中,西方和東方兩種因素永遠在相互角力,雙頭鷹的目光也永遠不可能朝著同一個方向。
俄羅斯,雙頭鷹一樣的民族。俄羅斯,雙頭鷹一樣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