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財經觀察 1575 --- 啟動消費需求:2009年經濟增長的關鍵

(2008-12-03 19:13:40) 下一個

昨晚讀到以下這篇文章,供參考。2009年消費增速和哪些消費類別將具備防禦性是市場關注的問題,我們認為:

1) 總體增速判斷采用中金宏觀組的預測:最終消費支出增速9.5%,城市居民支出增速7%(以上為實際增速)。

2) 對於內生增長(老門店的銷售增速),我們采用城市居民的人均名義消費支出增速來作為估計的基礎,預計在5%左右。人均消費支出增速低於最終消費支出的主要原因是:人均支出不體現城市化等促進總體消費增長的外生性因素。個體門店的銷售增速取決周邊居民的支付能力。我們預計,2009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實際增速為城市5-6%、農村8-9%,人均實際支出比這個低1個百分點左右,加上1%的CPI估計,城市人均名義消費增速為5-6%。當然,競爭力薄弱企業,將出現負增長,因為好企業還會通過開店的方式搶奪市場份額。

3)什麽品類具備防禦性?從美國和我國曆史情況來看,醫藥、食品和服裝能夠做到這一點,而汽車和家電等耐用消費的波動性很大。我們認為,如果不出現通縮,超市公司普遍能夠獲得正的內生增長,但由於食品價格下降和消費者基本不會再增加消費量,其內生增速將低於優勢百貨公司。家電類零售商和經營薄弱的百貨企業將經曆負的內生增長。

4)哪些區域市場具備防禦性?我們認為是中西部地區和東北的二三線城市,例如合肥、武漢、西安、沈陽。

5)應該投資哪些公司?

——能夠在明年上半年的高基數下或的較好增長、所在區域市場經濟發展較快的優勢百貨、超市公司。例如:合肥百貨。

——在二三線城市覆蓋較廣泛,具備跨區域發展能力和全國性品牌的零售商。例如:百盛集團。

 

 

啟動消費需求:2009年經濟增長的關鍵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3日 17:04  《中國金融》

 

  中國仍處於城市化的初期階段,增長遠未達到極限,因此,隻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切實促進居民個人消費和擴大公共消費,完全可以克服消費需求不足的危機,獲得持續的經濟增長

  魏傑 趙俊超

  2008年年初以來,受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等影響,我國經濟增長遭受到強勁的衝擊。目前,衝擊的影響已經顯現,但後果還沒有全麵爆發出來。預計到2009年,中國經濟將麵臨十分困難的局麵,消費需求不足將成為製約經濟增長的主要阻力。針對這種影響,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 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力圖實現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

  消費需求包括兩個主體部分,一個是居民個人消費需求,另一個是居民公共消費需求。前者取決於居民的消費意願和消費能力,是由居民自身決定的;後者取決於國家的政策,包括短期的和長期的政策,是由國家根據現實需要、稅收收入、發債空間等因素綜合決定的。

  啟動居民個人消費需求

  居民的個人消費包括三個方麵:收入性消費、信貸性消費和預期性消費,或者說,它們是影響居民個人消費的三個要素。

  促進居民收入性消費

  收入性消費,就是由居民收入決定的消費。居民要消費,總要看看自己的口袋,掙得多,才可能花得多。量體裁衣量入為出都是指的這個意思。居民個人消費的很大一部分內容是由收入來決定的。如果想啟動這一類的消費需求,主要手段就是提高居民的收入。那麽,應當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呢?

  第一,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當國民收入創造出來之後,將在之間進行分配。這兩者具有此消彼長的關係,如果國家拿得多,居民拿得相對就少;如果居民拿得多了,國家拿得相對就少。國家獲得這種分配的方式主要是財政收入,其中又以稅收為最重要的方式。1994年以來,我國財政收入連續13年高速增長,幾乎達到GDP增長速度的 2倍以上。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則基本上年年低於GDP的增長速度,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速度相對更低,大概隻有同期財政收入增長速度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雖然國家與居民的收入都增長了,但國家收入增長相對更快,而居民收入增長相對較慢。到2007年,我國財政收入達到5萬億元,同比增長32.4%,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超過20%,比上年提高了約2個百分點。

  財政收入增長固然是一件好事,但財政收入長期、持續的過快增長也會造成國民收入分配的失衡。在內需不足、國家要刺激消費需求的背景下,應該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主要的解決方式是減免稅收,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應當再次提高,避免對大多數群體征收這一稅種。通過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等辦法,切實減輕居民的稅負,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

  第二,提高勞動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是我國居民收入分配的基礎和主體分配渠道,它的公平程度對收入結果的公平程度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初次分配主要解決的是貨幣資本所有者與勞動者的利益分配問題,數額非常大而且涉及麵廣。我國的貨幣資本所有者在初次分配中占有支配地位,企業利潤很高,但勞動者的工資水平一直提高不快。製造業中一直存在這樣的現象,其中最明顯的是煤炭業。從整體來看,勞動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應當說,這一提法是十分中肯的。現在應當製定細則,將這一精神落到實處。近年來,我國製造業的工資水平有所提升,部分企業已經感到了壓力。在需求不足的背景下,企業的經營環境將變差,企業利潤水平不可能再增長。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繼續提高勞動者的工資水平存在現實的難度。應當嚴格執行最低工資標準,推動工資水平繼續上升,同時,為了應對企業利潤下降和虧損的局麵,應當適當減少企業所得稅,將其讓渡為勞動報酬增量。這樣可以在企業可承受的水平下,持續提高勞動者的工資水平。

  第三,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財產性收入是一個在近年來才被人們所熟知的名詞。在經濟學上,居民的收入可以分作兩塊,一塊是勞動性收入,也就是工資;另一塊是財產性收入,是指居民家庭擁有的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等)和不動產(如房屋、車輛、土地、收藏品等)所獲得的收入。財產性收入包括出讓財產使用權所獲得的利息、租金、專利收入等,以及財產運營所獲得的紅利收入、財產增值收益等。財產性收入是一個累積的結果,在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基本隻有工資收入,沒有什麽財產性收入。在改革開放30年之後,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居民也積累了越來越多的財富,如居民儲蓄已經超過了15萬億元,滬深股市開戶數已經超過1.2億戶,財產性收入也已成為居民收入的重要部分。

  黨的十七大報告裏首次提出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具有豐富的內涵。目前,我國的投資渠道還比較狹窄,多數居民的財富仍然以銀行存款的方式存在。應當提供市場,完善機製,讓居民擁有更多的財產性收入的渠道,如資本市場。資本市場是涉及投資金融領域最直接、最廣泛的場所,可以為投資者提供增加和創造財富的機會,資本市場應當得到穩定和發展。同時,應當積極鼓勵和探索其他的方式,比如允許企業發行債券,讓居民手中的餘錢得到有效的利用。

  第四,提高農民收入。農民收入是政府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2007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4140元,扣除了物價指數之後和2006年相比增長了9.5%。這固然是一個成績,但從一個較長的趨勢來看,農民收入雖然一直在增長,但一直低於同期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城市和農村的人均收入比為2.57∶1,到2007年,這一比例變為3.33∶1。城鄉差距非但沒有減小,反而進一步拉大了。如何提高農民收入,是一個十分重要也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

  如何提高農民收入?政府不可能給農民發錢,提高農民收入隻能采取間接的方式,提高農民的相對收入水平,比如提高糧食價格水平。近年來,由於生物燃料技術的發展,國際糧食價格持續高漲,已經大大高於國內糧價的水平。而為了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我國對糧價一直采取抑製的政策,糧價僅僅是有限度地上漲。現在應當進一步放開糧價,讓農民享受到糧食相對稀缺帶來的漲價效益,同時,也可借助糧價的上漲緩解供求形勢。此外,推行城鄉一體化政策,讓農民享受到平等的公共品,促進耕地和宅基地的流轉,對提高農民收入都具有積極意義。

  第五,提高經濟落後地區人們的收入。我國是一個發展很不平衡的大國,各個地區之間發展水平差別很大。在東南沿海地區,居民相對富裕,人們常說到廣東才知道自己錢少,指的就是這個道理。在江浙地區,一個農民工的工資大約有1000多元,在當地來看收入處於底層,而在一些西部貧困地區,如果收入可以達到這個水平,已經算是高工資了。按國家統計局的統計,2005年年底我國農村貧困人口仍然有2400 萬人左右,這些貧困人口並不是分散的,而是集中分布於中西部的一些貧困農村地區。

  我國對落後地區的發展不可謂不重視,每年都有大量的財政轉移支付,投入到中西部落後地區,然而效果並不十分明顯。我國貧困人口的下降在近年來一直十分平緩,說明現有的扶貧方式效果有限。現在來看,單一的財政轉移支付是不足的,因為這些錢到了落後地區之後,仍然是在財政係統內打轉轉,多數用作了供養財政人口的支出。應該多管齊下,既要為落後地區的低收入人口提供生活的基本保障,同時,更要提高地方的造血機能,通過教育、培訓、勞務輸出等方式,為其提高就業和創業的各種機會,切實提高其收入水平。 

 

促進居民信貸性消費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3日 17:04  《中國金融》

  促進居民信貸性消費

  信貸性消費,其實是將消費行為在生命周期不同時段內轉移,用未來的收入來進行當前的消費。信貸性消費的都是大宗的消費品,比如住房、汽車等,人們很難一次付清全部款項,於是選擇信貸性消費的形式。信貸性消費的出現,有力地促進了人們效用的最大化。這種模式對目前我國刺激居民消費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目前的消費存在明顯的斷層,對家用電器等一般性的耐用消費品,居民已經出現了飽和,而對住房等一些大宗消費品和奢侈品,居民還不具備購買的能力,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鼓勵信貸性消費,是刺激居民消費的重要內容。 

 

  信貸性消費主要包括三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抵押性信貸,抵押物包括股權、債券、房產和其他值錢的物品等,居民可以用這些物品作抵押換取當期的消費,不過,這涉及對抵押物價值的判斷,消費的金額不能超過抵押物的價值。第二種方式是擔保性信貸,比如助學貸款,學生本身沒有什麽抵押物,於是可以由擔保人出麵,保證其到期還款,以此為前提條件,學生可以貸款並消費。第三種是信用性信貸,消費者既不用提供抵押物也不用提供擔保人,隻是以其個人的未來收入、名譽等為基礎,即可獲取當期的消費。隨著我國信用卡業務的飛速發展,信用性信貸的範圍和金額大大增加了。

  目前國家對居民信貸性消費是鼓勵的,但尚需很多具體的政策來促進和規範。我們認為,應當從兩個方麵入手來進行鼓勵。第一個是利率工具,居民利用未來的收入來進行當期消費不是無償的,而是要承擔一定的額外費用,不但要還本,而且要付息。利率代表了信貸性消費的成本,利率越高,則成本越高。因此,如果要想有效促進居民的信貸性消費,就必須降低利率。第二個是機製建設,由於我國信用係統還很不發達,嚴重製約了消費性信貸的發展。今後應該繼續完善信貸性消費的製度環境,如建立抵押物估價的統一市場、放寬擔保限製、建立和擴展居民個人信用體係等。通過利率工具和機製建設,可以對居民的消費性信貸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鼓勵信貸性消費的過程中,一定注意把握好的問題,既要鼓勵,又要避免過度刺激。由於美國過度刺激信貸性消費,對居民住房貸款標準放得太寬,導致大量居民過度消費,結果到期無法償還本息,最終導致了金融危機。我國在鼓勵信貸性消費的過程中也要注意相同的問題。不能鼓勵全民的信貸性消費,隻能是循序漸進的,對部分居民分層次、分步驟地進行鼓勵。這將既能有效促進消費需求的增加,又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風險,保持金融的穩定。

  促進居民預期性消費

  預期對居民的消費具有重要的影響。預期的形成取決於兩個方麵的因素,一個是宏觀層麵的,即居民對未來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的判斷;另一個因素是居民家庭層麵的,它包括的內容更廣、更具體,例如有無失業的可能、退休之後能否有穩定的收入、養育子女費用是否提高等。簡單來說,又可將全部預期分作利好利空兩種,如果居民預期利好,就會增加當期的消費;如果預期利空,就會減少當期的消費。因此,要想有效促進居民的預期性消費,就必須增加居民的利好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利空。 

 

  目前,發源於美國的金融危機已經席卷整個世界,我國也已經充分感受到了近在咫尺的威脅。在東南沿海地區,大量出口導向型的企業遭遇困難,訂單減少,利潤下降,一些工人的工資被削減,每天都有企業倒閉的消息傳來,彌漫著山雨欲來的氣氛。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致力於穩定宏觀經濟的基本麵,讓人們對國家的經濟增長保持信心。同時,應當保持金融係統的穩定,並在養老、醫療、教育等各個領域開展一些積極的政策,讓人們覺得未來有保障,產生利好的預期。這對有效促進消費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啟動居民的公共消費需求 

 

  居民公共消費是國家為改善居民的生存條件進行的支出,包括醫療、教育、社會保障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麵。公共消費的很多內容是通過國家投資的方式來實現的,但這些投資不以營利為目的,產品不上市銷售,所有居民都可以無償享用,因此它們仍應屬於消費而非經濟意義上的投資。

  醫療衛生事業

  醫療衛生是近年來人們關注較多的領域。中國政府已經提出要在2010年實現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健的目標。2008年10月,政府推出《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份報告提出了醫藥衛生改革的方案。歸根結底,重要的並不在於方案如何設計,而在於國家和居民如何分擔的問題。醫療衛生總要花錢,而且在現代醫療條件下這個數目動輒很大,那麽,國家承擔多大的份額就成為一個焦點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意義遠遠超出了具體的方案設計。 

 

  在內需不足的背景下,擴大醫療衛生方麵的公共消費,提高政府在醫療衛生總費用中的支出比例,成為一個十分現實的選擇。現有的情況是,在我國的醫療衛生總費用裏,政府支出所占的比例偏低,約為17%,而同期美國政府支出比例為45%,歐洲發達國家裏很多達到80%~90%,即便是低收入國家也平均達到27%。因此,擴大醫療衛生的公共消費刻不容緩。政府不能讓醫院自負盈虧甚至要求其盈利,不能再以藥養醫,而是應當投入財政資金用於醫療設施建設,為醫院運行和居民就醫提供補貼。通過政府投入的方式,讓居民享受到較高水平的醫療服務。 

 

  文化教育事業

  教育和衛生的情況差不多。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實行免費上大學的政策,後來隨著教育產業化的風行,國家承擔的義務越來越少,而居民家庭承擔的部分越來越大。雖然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不收費了,但幼兒園收費高得驚人,大學收費更是日益高漲,教育負擔非但沒有減輕,反倒更加沉重了。很多城市家庭為了孩子教育問題提前很多年就要攢錢。農村更是如此,很多家庭幹脆不讓孩子上學,過了義務教育階段就讓孩子到外麵打工。由於國家在文化教育領域投資不足,整個社會的文化教育消費水平下降了,而且,由於在教育消費方麵壓力太大,很多家庭還要減少其他各種消費,節衣縮食,為孩子將來的教育攢錢,更是進一步壓低了消費需求。

  2003~2007年,我國教育方麵的財政支出占同期GDP的比重為2.6%,遠低於 1993年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所確定的2000年達到4%的目標,距離國際一般水平更有很大差距。據統計,國際平均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為5.1%,其中,發達國家為5.3%,發展中國家為4%。因此,擴大我國教育方麵的財政支出刻不容緩,它不僅是擴大需求的手段,也關係到國家長遠發展的動力,應當成為一個長期的戰略。

  社會保障事業

  近年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推進力度很大。從1989年到2007年,我國養老保險的參保人數從4900萬增加到1.5億;從1994年到2007年,參加失業保險的職工人數從 8000萬增加到近1.2億;從2001年起,城鎮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數出現大幅度的增加,到2007年,受益人數達到2270萬;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擴展迅速,到2008年5 月享受農村低保的人數已經接近3700萬。盡管如此,我國的社會保障體係仍然非常滯後,最主要的表現是覆蓋麵過低,到2007年,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職工占全國從業人員的比例僅為20%,這意味著大批城鎮非正規部門的就業者,特別是絕大多數農民工都沒有享有養老保險。

  國家應當加大社會保障事業的投入,在盡可能短的時間之內,建立起全民共享的社會保障體係。特別是應當將2億農民工盡快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係,在城市裏為他們的生活撐起保護傘。社會保障事業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效應,如果國家能夠建立起有效的社會保障,居民消除了後顧之憂,就有信心去消費,這個引致作用將是非常明顯的。 

 

  基礎設施建設 

 

  利用基礎設施建設拉動需求在我國已經有了成功的先例。1998年,當我國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增長出現困難的時候,政府及時增發國債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據測算,1998年以後的幾年裏,我國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每年拉動經濟增長1.5~2個百分點。這些投資也改善了我國基礎設施不足的麵貌,農村電網改造,高速公路裏程迅速增加,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2008年11月,這一經驗再次得到政府的重視。政府提出擴大內需和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其中多項涉及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提出要建設一批客運專線、煤運通道項目和西部幹線鐵路,完善高速公路網,安排中西部幹線機場和支線機場建設,加快城市電網改造,還提出要進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出加大農村沼氣、飲水安全工程和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完善農村電網等。這些政策是積極的,但在實行過程中也應該注意一些問題。在政府投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時候,必須考慮到生產過剩的問題,不應增加新的生產能力。同時,政府不應該替代市場的作用,應盡可能地減少公共投資的擠出效應,防止其成為與民爭利的手段。

  盡管中國目前受到國外金融危機的影響,一時出現了內需不足的局麵,且這種局麵在短期內會加重,但由於中國仍處於城市化的初期階段,增長遠未達到極限,因此,隻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切實促進居民個人消費和擴大公共消費,中國完全可以克服消費需求不足的危機,獲得持續的經濟增長。-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中國發展基金會 

 

  (責任編輯 劉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