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財經觀察 1482 --- 美國的借貸消費模式會改變嗎?

(2008-11-05 23:40:14) 下一個

   金融危機之下,美國的借貸消費模式會改變嗎?

  陳誌武,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教授
  原載《南方都市報》
   2005年,大衛.拉普卡從耶魯大學讀完MBA,在康州的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找到工作,年薪12萬美元。他知道,他未來的收入和財富前景很好,今後的年收入會更高。隻是他當下的現金財富非常有限。小時候,他立誌要自立,要靠自己的收入養活自己,以此換得最大化的個人空間。讀大學時,為了減少學費給父母的負擔,他借了學生助學貸款3萬美元,讀MBA時再借了3萬美元助學貸款。所以,到2005年又開始工作時,大衛共欠債6萬,但是,那時,他必需要買輛車,這又要花2萬美元,同時,他又剛剛跟多年的女朋友結婚,要花17萬美元買棟房子。

  大衛的確感到經濟壓力,讓他極為痛苦的是,他知道此後的收入會很多,特別是到他退休時財富會最多,可是,他現在28歲,正是成家立業最需要錢的時候,而此時偏偏最沒有現金,還負債!好在有按揭貸款銀行,他算了一下,如果再借錢買車、買房子,他會累計欠債25萬美元,如果按30年分期付款,當時的利息是5.5%,這樣,未來每個月的月供是1800美元左右。這樣算下來,還不錯,因為他未來月收入一萬美元,去掉稅以及保險、退休金等之後,還能拿到手的有6千多美元,也就是說,債務月供隻占可支配收入不到三分之一,他還有4千多做其它開支。事過3年,到今天,大衛的年收入已超過20萬美元,有一個女兒,還在等第二個。

  大衛的故事在美國當然很典型,也是美國靠借貸推動消費、再靠消費推動增長的經濟模式之最好的典範,有錢家庭出身的人如此,勞動階層出身的人也如此。這種模式之所以在美國社會如此根深蒂固,是由人一輩子的收入軌道所決定的,年輕力壯時最沒錢,到年老退休時錢最多,而花錢消費的年齡軌道又正好與此向背,所以,信貸市場的發展就是為了幫助人們糾正這兩種軌道的矛盾。按揭貸款衍生證券市場的深化,最終就是最大化借貸資金的供給,同時最小化借貸的利息成本。

  現在,次貸危機引發了幾乎是全麵的金融危機,正在挑戰大衛、甚至整個美國社會的生活方式,挑戰這種借貸消費支撐的經濟模式,挑戰美國金融資本主義模式。這種模式的未來會如何?將要終結嗎?如果是終結,其替代模式又是什麽?

  借貸消費的起源
  就像我們熟悉的傳統中國社會一樣,十九世紀末之前的美國社會也不知道上麵介紹到的大衛的生活方式,經濟學家當時也沒聽說過消費驅動型經濟增長模式,更不熟悉以借貸消費帶動增長的模式。這不奇怪,因為在那之前,以借貸支持消費的必要性不高。

  原因是,一直到十九世紀末之前,人類還沒有完全解決好基本的溫飽問題,所能生產的東西還不夠滿足基本生存需要,因此,20世紀之前的經濟都是生產驅動型的。就像我女兒多次去過湖南農村老家後,對我感慨說,“你家鄉的人,好像沒有什麽基本生存和簡單精神空間之外的世界,他們早晨清早起來去為生存而生產,忙碌一天下來,吃過飯,到晚上很早又睡覺,他們自己這一代如此,到了下一代還是重複著如此,生存就是為了能多工作一天,多工作一天就是為了簡單地多生存一天,每天這樣重複,每代這樣重複。”以前的美國社會也差不多像傳統中國農村一樣,生產決定一切,一切也差不多都圍繞著生產。所以,毫不奇怪,工業革命的第一首要任務是改進生產技術、提高人類的物質生產能力,是讓人們走出簡單的溫飽挑戰。

  事實上,1780年左右工業革命開始,一直到19世紀中期,技術革新主要是圍繞紡織的機械化、規模化生產,圍繞提高每個工人每天的生產率,接下來的火車技術發展是圍繞如何把商品跨地區運輸,讓各地能最大限度地互通有無。

  也就是說,在基本的生存需要還沒滿足的時候,當然還顧不上去通過發展金融刺激新的消費需求的出現、刺激非基本生存的消費增長。那時候,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幾乎沒有消費信貸業務,平時,老百姓當然而爾要借錢,以解決臨時出現的資金需要,但基本是在親戚、教會、朋友網絡間相互幫助,正規金融的介入還不成規模。

  縫紉機是第一個進入美國家庭的工業革命產品,或說是第一個家庭“大件”,那發生在1850年代,這一大件開啟消費信貸的曆史。在那之前,美國家庭隻有一些木製家具、一些金屬餐具等,但沒有所謂的現代工業品,更沒有今天熟悉的電冰箱、電烤箱、微波爐、電扇、電視、汽車、電腦等等,這些都是20世紀的事。—— 起初,隻有少數有錢家庭能買得起縫紉機這樣的奢侈消費品,到1855年左右,一台縫紉機要65150美元,而普通家庭的年收入才500美元左右。

  之所以縫紉機是美國借貸消費模式的起點,是因為一台縫紉機的價格相當於普通家庭年收入的七分之一有餘。到了1855年時,當時最大的縫紉機公司——I.M. Singer公司發現其銷售很難再增長。原因是,那時候,做妻子的一般都不工作,雖然縫紉機能把家庭主婦手工做衣服的時間大大減少,一件襯衣原來要花一天半才能做好,有機器後隻需不到兩小時,但讓妻子節省時間後,她把時間做什麽用呢?一般家庭就不願意花那麽多錢去買進一件工業革命的東西。

  1856年,I.M. Singer公司的市場營銷總監Edward Clark想出一招:“我們為什麽不讓美國家庭先用上縫紉機,然後分期付款呢?”(見Lendol Caldor, Financing the American Dream: a cultural history of consumer credit》,1999年,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第164頁)最初,首付款是5美元,然後,每月再付35美元,到付完為止。他的這種金融創新今天看,當然簡單,但這麽簡單的想法,執行之後,使該公司到1876年時,共銷售了26萬多台縫紉機,遠超過所有其它縫紉機公司的總和!

  同一時期,鋼琴製造公司也按照分期付款的金融手段促銷,讓本來隻有富有家庭才能享受的鋼琴,能夠進入許多中等收入家庭,讓他們的子女也能從小學會鋼琴。

  就這樣,簡單的金融創新不僅把更多的“大件”帶進普通美國家庭,而且也降低了高收入跟中低收入家庭的差別,使那些大件不再是富人獨有的。

  借貸消費模式的鞏固
  1850年時,美國人隻有2%左右的收入花在耐用消費品上。隨著分期付款模式的推廣,信貸消費日益被接受,到1880年,已有11%的個人收入花在耐用家用製造品上。從那以後,耐用消費品的生產增長速度每年達到4.7%,遠高於耐用工業品的增長速度。(Lendol Caldor, Financing the American Dream: a cultural history of consumer credit》,1999年,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第167頁)

  美國經濟增長由生產驅動到由消費驅動的模式轉型,發生在18801920年代間。為什麽會是這樣?一個原因是經過100年的工業革命,人們的收入已增加不少,消費需求自然會上升,消費占經濟的比重當然要上升;同樣重要的原因是,到那時,規模化的工業生產技術已經趨於成熟,開動機器就能生產很多東西、很多產品,已經成為事實,工業產能開始過剩,到了“你要多少,我就能生產多少!”的地步,於是,生產已不再是經濟增長的瓶頸,消費需求才是瓶頸,就完全像今天的中國經濟所處的狀況一樣!

  問題是如何促進、推動消費增長?當然,最好是收入都增加。但是,在收入增長相對較慢的情況下,有什麽方式鬆解消費的瓶頸呢?

  這就又回到分期付款或說按揭貸款上。最好的例子莫過於私人汽車。即使到今天,除了房子以外,汽車仍然是多數個人最大的“大件”(另外,對有些人,還有私人飛機、遊艇等等)。汽車按揭貸款是從根本上完成美國向借貸消費模式轉型的一件事。

  在私人轎車麵世的初期,從18991909年間,每輛車的價格從1559美元升到1719美元(見Lendol Caldor, Financing the American Dream: a cultural history of consumer credit》,第185頁)。而當時一般工人的年收入才800美元左右,私人汽車主要是有錢人的消費品。1908年,福特公司推出簡易型“Model T”汽車,定價850美元,其目標是讓千千萬萬個普通美國人都能買得起自己的車。這麽低的價,的確讓福特銷量大增。但,其價格還是高於一般家庭的年收入。靠現金購買隻能把市場擴大到一定的規模。

  1913年,一個叫L.F. Weaver的人在舊金山成立美國第一家汽車按揭貸款公司,專門向普通大眾提供汽車消費貸款,買車者隻需付四分之一的預付款,剩下的分期付。這個行業此後快速發展,1917年美國有幾十家汽車按揭貸款公司,到1922年時有近一千家,到1925年則上升到近1700家(見Lendol Caldor, Financing the American Dream: a cultural history of consumer credit》,第192頁)。

  這中間有一段富有啟示的經曆是,1916年,一個叫Edward Rumely的財務顧問向福特公司創始人遞交一份很長的報告,建議福特公司自辦一家汽車按揭貸款公司,專門為其汽車經紀商和顧客提供低息貸款,以此保證其市場份額能上升。他說,“或許是由於人的本性,更多人願意先買車、後分期付款,而不願意等到有足夠多現金時,才一次付清買車。” 可是,福特回答說,“我們的車非付現金不賣!”

  不過,通用汽車公司的老總不覺得借錢花有什麽不好,那隻不過是把未來的收入預支到今天,你未來的收入和今天的收入,不都是你的收入嗎?加上通用汽車的車價一般是福特的兩倍左右,按揭貸款所提供的分期付款安排對通用汽車尤其效果更顯著。1919年,通用汽車成立自己的汽車按揭貸款公司,專門為其汽車的銷售服務。

  結果如何?1921年,福特公司仍然最大,其汽車市場份額為56%。可是,到1926年,它的龍頭地位讓給了通用汽車公司。雖然兩年後,福特公司也推出自己的汽車按揭貸款公司,但已經晚了。自那以後,福特永遠做了老二。

  到1920年代末,借貸消費、“先買後付”已普及到美國各種耐用品、甚至非耐用品市場。像通用汽車那種靠“信貸促銷”製勝的策略,在各個行業競爭中,被廣泛使用,誰不提供“先買後付”,誰就會被擊敗。

  1910年,全美國的分期付款消費信貸總額隻有5億美元。到1929年,上升到70億美元(見Lendol Caldor, Financing the American Dream: a cultural history of consumer credit》,第201頁)。1930年那一年中,70%左右的新汽車、85%的家具、75%的洗碗機、65%的吸塵器、75%的收放機都是靠分期付款賣出的。借貸消費就這樣在美國社會紮根了。

  為什麽分周、分月或分季付款在現代社會中是更合適的金融安排呢?我們前麵談到大衛.拉普卡的故事時,說到他未來年收入很多而今天沒現金,所以,他要靠金融產品幫他跨時間轉移收入。此外,也因工業革命改變了個人收入跟時間季節的關係。以前,農業社會時期,“青黃不接”是常事,秋收時期糧食多、收入多,但在春夏時期則沒有,而且往往吃不飽,所以,農業社會的借貸,往往是春夏季節借入,秋收時節還出,是兩點式的支付安排。

  可是,工業革命帶來的城市化,讓大家都變成工薪階層,按月獲得工資收入,工資不一定高,但,每個月的收入基本等同。為了適應這種變革了的新方式,針對個人的金融借貸支付安排也應該是“次數多、金額小”,月供最理想,與月薪相呼應。於是,很自然地,以分期多次付款為特色的貸款安排就普及開來。

  借貸消費不道德嗎?
  美國向借貸消費增長模式的轉型並非沒有爭議。事實上,美國以基督教為主,教會最初極力反對借貸消費。十九世紀中,一種普遍的看法是:那些借錢消費的人一定是自我約束力太差,道德境界欠缺,因為他們是這麽貪圖享受,以至於今天的收入用完還不夠,還要透支未來。

  就像中國社會一樣,美國社會曆來對借錢投資、借錢經商,都能接受,因為這些投資是賺錢,是用錢賺錢,所以,付利息投資、借錢投資不是貪圖享受,而是進取向上。可是,如果是借錢消費,那不能接受,因為那是在把錢花在吃喝、花在享受上,而吃喝和享受又不能創造價值,是純粹的付出。

  隨著借貸消費越來越流行,19世紀末就有許多美國人呼籲抑製消費欲望,警告人們不要被貪墨所淹沒,被債務拖得不可自拔。“借貸消費是惡魔”!美國當時的主流文化對借債消費看得那麽負麵,以至於即使自己借錢消費,也害怕別人知道,怕別人小看自己。在1926年,一項民意測驗發現,盡管有近一半人認為分期付款消費“蠻好”,但被抽樣的人當中,每四人中有三人說“我的鄰居借貸消費得太過份了”!也就是說,他們普遍認為自己分期付款消費不是壞事,但是對別人借錢花費的態度還是很負麵的。而另一項民意測驗中,隻有四分之一的人讚同分期付款消費,剩下的都持否定態度。

  盡管借貸消費到1926年時在美國已經很普遍,但社會輿論對這種做法繼續很負麵。因此,在倫理上,借貸消費麵對一場社會文化挑戰,就好像今天中國年輕人借錢消費,也被社會普遍責備一樣。

   1927年,美國社會對負債消費的態度發生根本性轉變,變得普遍認可。主要原因是,這年,哥倫比亞大學經濟係主任E.R.A. Seligman出版了兩卷研究著作,《分期付款銷售的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Installment Selling)。他的第一個論點是,不存在什麽“生產性信貸”和“消費性借貸”的本質差別,因為“消費也是生產”,沒有什麽隻進不出的消費。他說,表麵看,好像個人消費是把錢享受掉了,好像沒有產出什麽東西,但實際上,人的消費開支也是一種生產性投資,是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因為如果個人住房舒適、開的車好、穿的正裝瀟灑,那麽他工作得會更賣力、更勤奮,能做成的生意、能創造的價值也會多。亦即,個人消費是對人力資本的投資。

  他的第二論點是,根據對大量個人借貸消費數據的研究分析,他並沒有發現借貸消費使人墮落的證據。恰恰相反,正因為分期付款消費後,大衛每個月有月供,表麵看這給他壓力、使他日子難過,讓他成了“房奴”、“車奴”,但實際上,那些分期付款消費的人反而因為定期要交的月供,使自己變得更有財務紀律,自律能力強。

   Seligman教授的研究著作為借貸消費正名。1927年後,分期付款消費不再是一件見不得人的事了,而是被社會廣泛接受。到今天,大衛也好,其他人也好,不通過按揭貸款買房、買車、買家用大件,那反倒是讓人覺得不正常了。

  從學理上講,你今天買下房子、汽車,不隻是今天、今年從中得到好處,而且隻要你還住在其中、在開著車,今後每年都從中得到好處,那麽,今後當然應該每年為其付費。這種分期付款的安排對於理順個人收入流程跟消費流程的關係,不愧為精妙之作。

  借貸消費模式還會繼續
  過去幾年,住房按揭貸款市場走過頭了,出現太多不負責任的放貸行為,結果造成今天的金融危機。這次危機還在發生,對美國和世界的負麵衝擊還需要一段時期才能消化。盡管這次危機是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但是,美國自19世紀末演變而來的、靠借貸消費帶動的增長模式不會改變,其金融資本主義模式也不會終結,在質上不會變,隻是在度上會有收縮。

  道理在於上麵講到的,工業技術、農業技術已足夠完善,人類的物質生產能力已大大提高,不怎麽費力即能滿足物質消費需求。最終製約人類經濟增長的不是生產能力不足,也不是投資不足,而是消費需求跟不上。除非從今以後每個人每天的食物需要、生存需要出現根本性的增加,一天不是隻吃三頓飯而是十頓飯,一人不是隻穿保溫所需要的衣服而是天天穿100層衣服,否則,這些曆史進程是不可逆轉的,消費繼續是增長的瓶頸。

  金融市場發展的目的之一是通過住房抵押貸款、汽車貸款、教育貸款等,來緩解人們因為在不同年齡時收入不均勻而導致的消費力不平衡問題。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各類基金等金融品種,其目的也在於安排好未來各種可能的需求,以減輕青年、壯年時期的存錢壓力,從而促進消費。總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以及其它相關的金融發展,都是圍繞著把人們從存錢壓力中解放出來,進而釋放消費動力。

  這種借貸促進消費的發展模式不是美國專有的,發達國家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這樣的模式。實際上,中國現在也要從投資驅動型的模式向消費驅動型的模式轉型,否則,中國隻能繼續依賴製造業和出口市場。

Regards,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