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財經觀察 1453 --- [讓我們繼續學習]有靈魂的優秀

(2008-10-31 02:31:17) 下一個

[讓我們繼續學習]有靈魂的優秀

作者:《環球企業家》 許宏
如果你高中畢業時收到哈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你會接受嗎?
對馬太··米(Matthew du Mee)來說,這是個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
不僅哈佛想錄取他,還有耶魯、斯坦福,直接的原因是,這位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高中畢業生在SAT(學術評估測試)中獲得了1600分的滿分。在這個有點類似中國大陸高考的測試中,馬太是當年200多萬考生中極少數獲得滿分??的。

馬太考慮的不是在這幾所世界最知名的大學中挑選哪一個。在他看來,接受他所認為的最好的教育才是他考慮的重點,對於一名高中畢業生,這聽起來有些不同尋常。

然而,更加非同尋常的是,按照這個標準,這位19歲的年輕人最終選擇了一所直到如今都沒有太多人聽說過的學校。
我覺得帕特裏克·亨利學院(Patrick Henry College)會給我最好的教育。”這是馬太獲得該校全額獎學金後的評價。
那是2001年的初秋,馬太說的帕特裏克·亨利學院是當時美國最年輕的大學之一,距離它第一次招收學生剛過1年,距離獲得美國教育部的認證還得等上將近4年。

比起即使在假期時也很熱鬧的哈佛校園,如今建校已8年的帕特裏克·亨利學院仍然安靜如初。雖然離美國首都華盛頓隻有一個小時的車程,那裏卻已經是典型的弗吉尼亞農村。算不上寬闊的鄉間公路旁,時常可見農家牧養的牛、馬,也有小鹿倏忽閃過。

坐落在起伏曠野之中的帕特裏克·亨利學院沒有圍牆,也沒有高大的校舍,隻有一棟兩層的辦公兼教室樓,近旁小湖邊散落著幾處學生宿舍,還有一幢尚未完工的學生活動中心,都是美國建國前殖民地時代的建築風格。

學校的名字是為了紀念在弗吉尼亞出生並去世的帕特裏克·亨利,美國建國時期最著名的演說家之一,他的那篇《不自由,毋寧死》至今廣為傳頌。

這就是馬太選擇的大學,也就在這裏,在過去的8年間,帕特裏克·亨利學院愈發吸引著西方世界最著名媒體的目光。
《經濟學家》、《紐約客》、《紐約時報》、《時代周刊》、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福克斯新聞網的記者紛至遝來,《華盛頓郵報》的哈拿·羅新(Hanna Rosin)更是在這所學校呆了一年半,於20079月出版了暢銷書《上帝的哈佛:一所以拯救美國為使命的基督徒學院》(God's Harvard: A Christian College on a Mission to Save America)。

獲得滿分的高中畢業生馬太放棄哈佛而選擇一所鄉村私塾的舉動無疑可能撥動記者們的好奇心,但主流媒體開始正式關注帕特裏克·亨利學院是在2004年的春天,也就是這所學院的第一批學生正在過他們實習生活的時候。

在當時不到100名的白宮實習生中,有7名來自帕特裏克·亨利學院,而那時這所尚未獲得教育部認證的四年製本科學院隻有200多名學生。

除此之外,還有一名帕特裏克·亨利學院的學生在小布什的競選班子實習。而在國會方麵,有22名議員也雇傭了這所學校的學生。
還不僅如此,這所學校的大部分學生在上大學前都是在家裏上學的,沒有經過正式的學校。他們的家長並非不想或沒有錢送孩子上學,而是不滿意學校的育人環境,避免子女在那裏學壞了,他們不僅放棄了免費公立教育的權利,還往往得有一位家長專職在家中負責孩子的教育。

這一切的確不能不引起媒體的注意,畢竟,這已不僅僅是一所學校的故事,而是關係到美國政治和教育的未來。在這一點上,將一所鄉間私塾跟世界上最有名的大學相提並論不僅不是無稽之談,卻是再合適不過了。

古今哈佛
無論走在帕特裏克·亨利學院空曠的校園中,還是跟這裏的師生和校長交談,或是瀏覽學校的網頁以及各大媒體對這所學院的報道,如果將這裏的一切置於美國曆史的長河之中,它會很自然地讓人聯想起當初的哈佛。

習慣於受到流行文化影響的人常常容易忽視美國的傳統文化,畢竟,在美國這個多元文化匯集的地方,很難說哪一種文化就代表了美國,但在那些使得美國的建立成為可能並且它的生命力得以延續至今的文化因素中,哈佛精神卻是必不可少的。

哈佛不僅是北美第一所大學,也是第一家公司。它的起因來自一群與眾不同的移民。
經過兩個多月的海上顛簸,“五月花號”的102名乘客於1620年的初冬抵達北美大陸,因為艱苦和疾病,僅有53人活到了第二年的初冬。然而僅僅15年之後,他們還有逐漸加入的移民就在後來叫做馬薩諸塞州的劍橋建立了哈佛學院。

這些人創立哈佛的意圖至今仍然鐫刻在哈佛中心校園門口的牆上:
在神讓我們安全抵達新英格蘭之後,我們建立家園、提供謀生必需品,設立方便地點好敬拜神,也組建公民政府;緊接著我們最渴望的事情之一就是推進學習,並使之延及後代;唯恐當我們的牧者歸於塵土時,留給眾教會的是一個沒有文化的牧養群體。”

哈佛的建立者們顯然不是一群到北美大陸淘金的冒險家,也不是在他們的故鄉英國活不下去的難民,而是尋求按照《聖經》的意思敬拜上帝的基督徒。在曆史上,他們被稱為“分離主義者”。

當“五月花號”上的人們在1608年首先決定從英國偷偷出走到荷蘭時,英國正值詹姆斯一世的專製統治,那時距離英國確立馴服統治者的現代自由政治(君主立憲)還有80年的歲月。他們後來又從荷蘭離開並最終前往完全陌生的北美,是因為不忍心自己的子女在一個信仰衰落的社會中長大。

他們是一群非常不同尋常的殖民者。”納撒尼爾·菲爾布裏克(Nathaniel Philbrick)在《五月花號:關於勇氣、社區和戰爭的故事》中寫道,“他們不是由貴族、手藝人和奴仆組成——這些人之前在弗吉尼亞建立了詹姆斯頓——他們大多數是由一個個家庭組成——男人、女人和小孩,他們為不受別人幹涉的敬拜上帝而願意忍受幾乎一切的苦難。”

正是從“五月花號”而來的哈佛精神塑造了美國的源頭,這也是《論美國民主》的作者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反複重申的觀點:“別忘了,使得英國殖民地在北美誕生的不是別的,正是基督信仰。”

300多年後創立帕特裏克·亨利學院的一群人就是這種精神的後裔。他們是當今美國的“分離主義者”。
我們的使命是培養未來的社會領袖,使他們能夠以永恒的聖經價值觀和美國的建國精神塑造我們的文化。”帕特裏克·亨利學院的創始人邁克爾·法瑞斯(Michael Farris)心中的理想跟哈佛初創時的使命如出一轍。

今年57歲的法瑞斯從年輕時就開始對自己的子女采取家庭教育。那時,整個美國可能也隻有幾千個家庭這麽做,畢竟,1980年代的美國早已有了一套正規的教育係統。

然而如今,估計有差不多200萬的美國少年兒童——接近全國同齡人口的120——不去正式的學校上課而主要在家裏學習。
在法瑞斯這些人看來,美國的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已經足以嚴重到需要他們聯合起來創建符合自己心意的教育體係。他們尤其不滿的是學校普遍不重視道德教育和信仰教育,使得處於青春期的少年人暴露在毒品、性混亂、賭博、缺乏健全人格和社會責任的環境中。

這位法學博士於1983年組建了家庭教育維權協會,因為在當時,大部分的州都視家長不送子女去學校讀書為非法,而現在,這些禁令都已廢除。

不僅如此,為家庭教育提供教材和幫助的市場也在擴展,如今每年大約有將近10億美元的交易額。這些服務中也包括為家庭建立自然科學實驗室、組建體育運動隊、維護家庭教育權利。

雖然是家庭教育,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小孩缺少集體生活的機會,他們除了可能參加運動隊,也去教會的“主日學”(Sunday school)上課,還可能接受跟信仰教育有關的童子軍訓練。

到了2000年的920日,帕特裏克·亨利學院正式開學,成為這些當代的“分離主義者”建立合乎自己心意的教育體係的裏程碑。買地建校的費用就來自這些“分離主義者”和支持者的募捐。

跟現有的那些仍帶有濃厚基督信仰的本科學院不同,帕特裏克·亨利學院雖然強調信仰,卻不像很多神學院那樣以培養教會牧養人員為宗旨,而以造就有使命感有信仰的公共領導人才為己任,目的是讓年輕人把信仰的影響力擴展到各個公共領域,比如政治、傳媒、商業。

除了把學生輸送到白宮、國會、各種競選班子和思想庫,這所學校在課程設置上極為重視學生的思辨和演講能力。帕特裏克·亨利學院的學生在全美大學生模擬法庭辯論賽中多次贏得第一,還在2004-2005年度兩次擊敗牛津大學模擬法庭辯論隊,一次是使用英國法律,一次是美國法律,其中參加辯論的成員就有馬太··米。

另外,帕特裏克·亨利學院還在計劃成立法學院,畢竟,那些想繼續在研究院深造的學生終究還得去現有的大學讀書。
2005年畢業的馬太在2007年收到包括哈佛、哥倫比亞在內的4家法學院的錄取通知書,這次,他沒有再拒絕哈??佛。
馬太終於願意去哈佛的理由當然不是憑借全美第一法學院的名聲當個名利雙收的律師,他的目標仍然是讓他的信仰影響社會的走向。
我還是要好好做我想做的事,目的仍舊是為了彰顯神的榮耀。”馬太談到他的未來打算時直言不諱。
在去哈佛之前,馬太在他家鄉的亞利桑那州為一家致力於保護家庭、反對墮胎的組織工作,他起草的保護兒童免於在網上受到性侵害的法案已經獲得州議會通過。

重新回到學校的馬太不久前當選為著名的《哈佛法學評論》2008-2009年度編委成員。今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哈佛法學院讀書時就曾經先後做過這本雜誌的編輯和主編,而奧巴馬去哈佛之前也深受基督信仰的影響,他在芝加哥的一個教會受洗成為基督徒並在那裏參加教會組織的給窮人提供職業培訓的社區服務工作。

沒有靈魂的優秀
如今的哈佛正在遭到越來越多堅守信仰的美國保守人士的批評,他們指出作為哈佛校訓的來自上帝的“真理”(Veritas)已不再是這所學校所追求的最重要目標。

其實,即使在哈佛早期,這個問題就曾演變成一場分裂。18世紀初,認為自己所在學校正在背離建校宗旨的哈佛第6任校長增加·馬瑟(Increase Mather)和他的兒子科頓·馬瑟(Cotton Mather)幫助臨近的康涅狄格殖民地建立了耶魯大學。

而現今,甚至那些並非基督徒的本校學者也感歎哈佛大不如前。從1995年至2003年擔任哈佛本科學院院長的哈裏·劉易斯(Harry R. Lewis)在2006年出版了暢銷書《沒有靈魂的優秀:一所偉大的大學如何忘記教育》(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 How a Great University Forgot Education)。

這幾十年,我聽過許多關於教學、課程、評分、體育的學術討論,也有關於如何應對學生犯錯誤的討論,”站在那塊鐫刻著哈佛建校使命的牆壁旁,劉易斯回憶著他在哈佛任教34年的生涯,附近哈佛廣場上的喧囂聲似乎突然安靜了下來,“可我卻幾乎從未在教授們的談話中聽到關於如何把學生培養成好人的談話。”

作為計算機教授的劉易斯是比爾·蓋茨(他高中畢業時的SAT得分是15901973-1975年間讀哈佛時的老師。劉易斯的一位在普林斯頓任教的朋友曾經打趣他說:“你最成功的學生是名退學學生,這就證明我的理論,哈佛給學生增加的價值為負你在哈佛受教育的時間越長,你在人生中走得就越不遠。”

不僅是本科學院,哈佛最有錢的研究生院哈佛商學院也在一次次金融危機下引發類似的批評。
我認為學生是想讓自己的工作有意義的,他們想成為有職業素養的人,但問題是商學院總體來說沒有為學生提供將好的價值觀與他們未來的工作聯係起來的途徑。近幾十年商學院的宗旨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背離了100多年前商學院創建時的使命。”哈佛商學院教授拉克什·庫拉納(Rakesh Khurana)指出。

結果是,許多學生不相信那些好的價值觀能夠在實際的工作中活出來。”庫拉納接著說,“他們認為,我上學的目的就是為了盡可能快地掙到盡可能多的錢,然後我才能回饋社會。這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塑造有完整健全人格的公民。不讓學生看到將工作視為天職的可能,不讓學生認識到工作本身具有超出個人抱負和名利追求的意義,也就是斷絕了讓學生將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與更大的人生目的聯結起來的可能性。”

對於庫拉納的批評,有些同行已經表示認同,包括原來在哈佛商學院任教目前擔任耶魯管理學院院長的約珥·波多爾尼(Joel M. Podolny)。

不過,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院長格倫·哈伯德(Glenn Hubbard)對此表示異議,這位當年被媒體猜測可能接替美聯儲主席阿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的經濟學者認為庫拉納有些言過其實。

我曾經邀請拉克什過來演講。這本書很有意思,但別太相信這本書。”哈伯德在他的哥倫比亞商學院辦公室指著庫拉納所著的《從高目標到雇傭軍:美國商學院的社會變遷以及管理作為職業的未竟誓言》說道,“情況根本沒有這麽糟。”

這樣的觀點差異可能正反映了美國社會長存的兩個派別,像哈伯德這樣的學院管理者通常不會對現行的狀況加以過多的否定,而像庫拉納或已經從管理者職位離開的劉易斯會很自然地認為指出現狀的缺陷是他們的分內之事。

但無論如何,哪個派別都不否認教育的功能最重要的乃是要塑造有靈魂的優秀人才,而不是滿足於世俗的成功就萬事大吉了。
這一點也最終會影響到任何行業組織的生死存亡。“商業肯定是一股能夠改善社會的力量,但如果做商業的人大多都唯利是圖,那商業的職能就無法實現了。”庫拉納堅持自己的觀點。

哈佛精神能夠由帕特裏克·亨利學院發揚光大嗎?或者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哈佛精神究竟如何能夠在哈佛建校將近400年之後繼續在世上被很多人繼承?

幸運的是,在美國的曆史上,至少每一代總有人指出哈佛乃至整個美國教育的憂患和希望,而如今,正有一群人在努力造就著哈佛精神的當代版本,而且,這群人還在壯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