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b指的是,20日傍晚,香港恒指成分股中信泰富(00267.HK)突然驚爆,因投資杠杆式外匯產品而巨虧155億港元!其中包括約8.07億港元的已實現虧損,和147億港元的估計虧損,而且虧損有可能繼續擴大。
目前,中信泰富兩名高層已經即時辭職,包括集團財務董事張立憲和集團財務總監周至賢。莫偉龍獲任集團財務董事,負責集團財務及內部監控。
21日,中信泰富股價開盤即暴跌38%,盤中更一度跌至6.47港元,跌幅超過55.4%,當日收報於6.52港元,跌幅達55.1%,遠遠超過業界預計的20%左右的跌幅。
按照10月20日停牌前該股收盤價14.52港元計算,中信泰富的總市值為318.4億港元。目前估計的155億港元虧損總額,相當於其總市值的近50%。而其淨資產總值為552億港元,該可能虧損占淨資產的比例也已經超過28%。
更慘的是,按21日收盤價計算,中信泰富的市值蒸發超過一半,一天之內市值從318.4億港元,暴跌至不足143億港元,已經低於潛在虧損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年報顯示,中信泰富去年全年盈利達到108.43億港元。而今年上半年,該公司盈利總額為43.77億港元,過去一年半的總盈利為152.2億港元,甚至還不足以抵消此次155億港元的預計虧損。
一隻績優藍籌股,會否就此隕落?
Accumulator“魔鬼”條款
中信泰富是截至目前在外匯Accumulator上最大的犧牲品。
按照已經披露的信息,中信泰富投資的杠杆式外匯合約主要有4種,分別為澳元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每月結算,下稱“澳元合約”)、每日累計澳元遠期合約(每日結算,下稱“每日澳元合約”)、雙貨幣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每月結算,下稱“雙幣合約”)、人民幣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每月結算,下稱“人民幣合約”)。
“中信泰富目前正在澳大利亞建一個鐵礦石項目,為了支付從澳大利亞和歐洲購買的設備和原材料,我們需要澳元和歐元。而為了鎖定美元開支的成本,我們集團簽訂了一些外匯合約。但是,這些外匯合約的簽訂,沒有經過合理的授權,而且這些合約中潛在的最大風險,沒有被正確的估計到。”中信泰富主席榮智健在一份個人聲明中說。
簡單而言,中信泰富簽訂外匯合約,是為了減低其西澳洲鐵礦項目和其它投資項目麵對的貨幣風險。但這些外匯合約的收益與風險完全不匹配。
舉例來看,澳元合約,是與澳元兌美元匯率掛鉤,目前仍在生效的外匯合約規定,中信泰富可以行使的澳元兌美元匯率為0.87。即,當澳元兌美元匯率高於0.87時,中信泰富可以以0.87的比較便宜的匯率獲得澳元。
以今年7月15日澳元兌美元匯率收盤價0.979計算,中信泰富可以用0.87的便宜匯率買入澳元,賺取差價;而當澳元兌美元匯率低於0.87,比如10月21日,澳元兌美元匯率盤中曾報0.6928,中信泰富也必須以0.87的高匯率水平,繼續向其對家買入澳元。
但問題在於,這種合約的風險和收益完全不對等。
合約規定,每份澳元合約都有最高利潤上限,當達到這一利潤水平時,合約自動終止。所以在澳元兌美元匯率高於0.87時,中信泰富可以賺取差價,但如果該匯率低於0.87,卻沒有自動終止協議,中信泰富必須不斷以高匯率接盤,理論上虧損可以無限大。
中信泰富披露,該公司持有的澳元合約到期日為2010年10月,當每份合約達到150萬美元-700萬美元的最高利潤時,合約終止。中信泰富手中所有的澳元合約加起來,最高利潤總額僅為5150萬美元,約合4億港元,即這些合約理論上的最高利潤為4億港元。
但是,隻要合約不中止,中信泰富的澳元合約所需要接受的澳元總額卻高達90.5億澳元,相當於超過485億港元!隻要澳元兌美元不斷貶值,中信泰富就必須不斷高位接貨,直到接獲總量達90.5億澳元為止。
而雙幣合約則更加複雜。按規定,中信泰富必須以0.87的澳元兌美元的匯率、或者1.44的歐元兌美元匯率,按照表現更弱的一方來接盤澳元或者歐元,直到2010年7月;而人民幣合約則參考美元兌人民幣匯率6.84計算盈虧。
在這些合約之下,中信泰富的澳元合約接盤總量為90.5億澳元(約485億港元);每日澳元合約接盤量最高為1.33億澳元(7.1億港元);雙幣合約的接盤總量為2.97億澳元(15.92億港元)或者1.604億歐元(16.6億港元),但最高利潤總額卻僅為200萬美元(1560萬港元)。此外,人民幣合約的最高利潤為730萬人民幣,但最高虧損卻可達4280萬美元(2.9億人民幣)!
換句話說,中信泰富所有的合約加起來可能獲得的最高收益還不到4.3億港元,但接盤外幣的數量卻超過500億港元!
中信泰富公布,按照公告前最後匯率水平計算,即澳元兌美元0.7、歐元兌美元1.35、美元對人民幣6.84計算,剩餘的合約將產生147億港元的虧損,加上之前已經實現的虧損8.07億港元,目前預計的總虧損約為155億港元。
但由於相關匯率繼續走低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中信泰富麵臨的虧損仍可能繼續擴大。21日,花旗研究在報告中指出,如果澳元對美元匯率下跌到2001年的0.5水平,那麽中信泰富的虧損總額可能擴大到260億港元。
根據會計準則,這些杠杆式外匯合約不符合對衝保值的會計準則。因此,這些合約必須按公允價值入賬,一旦這些外匯出現變動,將影響到該公司的損益表,因此可以預計中信泰富未來的財務報表將非常難看。
21日,中信泰富的董事總經理範鴻齡透露,向中信泰富“兜售”這些外匯Accumulator的銀行,包括匯豐銀行和法國巴黎銀行。21日,法巴在回複本報記者時稱,考慮到客戶機密性,不會透露中信泰富從該行買了多少外匯合約。
榮智健之女受牽連?
對一隻重磅藍籌股來說,這樣的巨虧似乎來得有些突然,其中有諸多疑點無法解釋。
據榮智健透露,該公司高管從9月7日開始發現了有關情況,隨後公司召開了特別董事會,而審計委員會也被授權開始進行獨立調查,同時中信泰富開始向母公司中信集團求助。
公司審計委員會調查結果顯示,該事件不涉及法律問題,不會對任何人提起訴訟。但是負責集團對衝策略的財務董事張立憲沒有按照既定的程序事先獲得主席許可就進行外匯交易,超越了職權範圍;而財務總監周至賢沒有盡到監督責任,也沒有提醒主席有不尋常的對衝交易,因此二人即刻離職。
問題是,David Webb發現,在該公司2007年報中,張立憲的頭銜隻是副董事總經理,並非財務董事;周至賢也隻是執行董事,並沒有財務總監的頭銜。Webb指出,在年報中的“高級經理”列表中,榮智健的女兒榮明方才是集團財務部董事。“她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情嗎?還是她的頭銜容易讓人誤解?”Webb說。
21日,範鴻齡強調,在這件事情中,沒有人當“替死鬼”。他解釋說,榮明方雖然當時是財務部主管,但不屬於董事會成員,是張立憲的下屬,需要向張立憲負責。張立憲是副董事總經理,但銀行業內人士都知道,他具體負責中信泰富的財務。
範鴻齡透露,事情發生之後,中信泰富覺得榮明方不適合擔當有關職務,因此她已經不再擔任財務部主管,並且已經降職、減薪。至於其是否需要對事件負責,需要董事會決定。
對於中信泰富在知情之後拖了1個多月才披露信息,Webb提出了質疑。“要了解公司簽訂的這些合約的具體情況以及究竟有多少資金麵臨風險,不可能需要6個星期這麽長。董事會應該在獲知情況之後,立即把他們掌握的情況披露出來。”
對此,範鴻齡表示,主要因為金融海嘯導致公司沒能及時將部分合約平倉,所以才延遲披露。而榮智健則透露,在對部分外匯合約平倉之後,剩下的主要都是澳元合約。據其估計,公司的澳洲鐵礦石項目目前的資本開支需求約為16億澳元,隨後的25年經營期內需要大約10億澳元營運費用。
問題是,這兩者加起來也不過26億澳元,為什麽中信泰富要冒如此巨大的風險,一次性簽下總額高達94.4億澳元的“魔鬼”條款呢?同樣,該公司預計對歐元的需求量僅為8500萬歐元,簽下的合約總量卻高達1.604億歐元!
有業內人士表示,如果僅僅是對衝匯率風險,這樣的大手筆似乎令人費解。但到目前為止,真正原由仍不得而知。
目前,中信泰富已經獲得母公司中信銀行15億美元的備用信貸支持,以保證公司流動性。榮智健表示,將視情況對剩下的合約進行終止、重組或者交割。
無論如何,經此一役,中信泰富的公司治理和風險管控能力備受質疑。一間績優藍籌股的命運或將發生重大改變。
21日,各大投行紛紛大削中信泰富目標價,其中高盛將其評級從中性下調至沽售,目標價大削60%至12.5港元;花旗則將評級從買入下調至沽售,目標價大削76%至6.66港元;摩根大通也將其評級下調為減持,目標價削72%至10港元;美林將其評級將為遜於大市,目標價削57%到10.9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