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財經觀察 1361 --- 忘記中國吧 美國得靠自己

(2008-10-19 05:22:39) 下一個

忘記中國吧 美國得靠自己

2008年08月14日16:15
忘記中國吧 美國得靠自己提高生產

看完貴報8月8日所刊Zachary Karabell寫的《
謝天謝地 還有中國消費者》一文,我認為他把經濟生活想的過於簡單,好像缺乏消費者才是我們最大的憂慮。一個人或一個國家隻有先生產才能進行消費,而且這種消費也不需要政府刺激。如果缺乏消費是我們唯一的擔憂,那麽我們隻需要把錢給全球窮人讓他們消費好了。不過我懷疑生產商長期而言是否同意這安排。他們會不再生產,直到政府承擔起保護財產權的責任,而不是對財產進行再分配。中國人是因為有製造才敢消費。

而我們美國人認為,不需要先生產也可以消費。這是法定貨幣創造的財富假象,正是這種假象使得包括Karabell在內的許多人產生了這樣的荒謬的結論,並因此導致了那麽多糟糕的經濟政策。

讀者Patrick Barron
賓夕法尼亞州西切斯特

謝天謝地 還有中國消費者

2008年08月08日18:09
Zachary Karabell

指望美國消費者了。過去幾十年來,對於唱衰美國和世界經濟的預言,這一直是進行回擊的一個現成的論據。事實已證明,普通美國人的開支能力比任何人預見的都更加頑強。六十年來的不同時期,這種能力給國內、國際的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

但許多人相信,這樣的日子已經過去。隨著資產狀況捉襟見肘、住房價值下滑、工資漲幅微乎其微且被上漲的汽油和食品價格吞噬了很多,美國消費者的傳奇威力肯定有所削弱,即使還沒弱到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

但在這樣一個北京奧運之年,美國消費乏力將導致經濟長期停滯的假設可能會因消費舞台出現的新秀而被推翻。全球經濟狀況過去依賴美國消費者的支持,但現在,它將取決於中國人。

在美國和歐洲,公眾討論的一個中心話題是,中國的低成本製造商搶走了發達國家的工人崗位,反對貿易的立法也因此大有市場。但實際情況是,中國消費市場也在崛起,他們花錢的熱情不亞於美國人。

過去兩年來,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2,000美元,現在已接近2,500美元。中國消費者結構分布圖上,一頭是2.5億富裕且越來越富裕的城市居民,另一頭是居住在農村地區的5億-6億人口(他們的日均收入有的超過1美元,有的可能還不到。)另有幾億多中國人處於中間水平。

在收入分布上處於上端的這2.5億中國人實際上人均收入已接近1萬美元。如按一般生活成本水平計算,他們擁有龐大的可支配收入。

而他們對消費也充滿熱情。中國人的個人儲蓄率超過40%,在世界屬於高水平。但這並非在於中國人對消費非常謹慎,而在於可買的東西不夠豐富、投資渠道匱乏、擔心醫療保健費用等事實。而且,這一點正在發生改變。據麥肯錫(McKinsey)近期所作的調查顯示,中國人平均每周的購物時間為9.8小時。美國人是3.6小時。41%的中國人認為,購物是最好的休閑方式。

中國消費者目前的開支總額在2萬億美元左右,還不到美國的五分之一。但差距正在縮小:美國人開支的年增速為2%,而中國人是20%。對許多全球性企業而言,中國消費者是唯一能幫助他們阻止業務下滑的力量。

以經營旗下肯德基(Kentucky Fried Chicken)和必勝客(Pizza Hut)的百勝餐飲(Yum Brands)為例。在美國和德國,該公司基本沒有增長,利潤也很微薄。而在中國,肯德基很受歡迎,而且每年都有25%以上的增長。肯德基在中國有2,000家餐館,目前在該品牌的全球業務中隻占很小的比例,但肯德基利潤總額的20%來自中國。

有數百家疲於活命的美國公司和跨國企業在華業務卻一枝獨秀,肯德基就是其中之一。寶潔(Proctor & Gamble)和玉蘭油(Oil of Olay)也是在中國獲得了新生。耐克(Nike)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年輕人心儀的品牌。卡特彼勒(Caterpillar)的國內業務因美國住房建築市場萎縮而表現疲弱,但其聯合收割機和挖土機在迅速工業化的中國卻供不應求。聯合技術(United Technologies)旗下的奧的斯電梯(Otis Elevators)在高樓大廈接踵而起的中國積累了令人豔羨的厚厚的訂單。

麵對日漸衰微的日本市場、老態龍鍾的歐洲市場和難以預料的美洲市場,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範思哲(Versace)、Coach等奢侈品牌從中國富人那裏找到了接力者。別忘了博彩業。澳門最近已超過拉斯維加斯,成為這個星球上最盈利的賭博目的地。從一個國家的國民對賭博的興趣上總可以判斷出他們花錢的欲望。

中國對發達國家的出口引發了爭議,但現在中國的進口額已基本趕上1.2萬億美元的出口額,而且從美國的進口額在迅速竄升。這還不包括中國消費者購買的從美國和其他外國公司在華子公司的產品。

中國目前的國內生產總值在4萬億美元左右,在全球總量中還不到9%。但許多人可能會說,如果考慮中國的購買力,實際比例應該比這個數字高出很多。不論怎樣,中國日漸增長的財富(雖然存在不平衡)也正是中國人在奧運前夕充滿樂觀情緒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緒的一個原因。

中國消費者也是能阻止數百家全球公司陷入災難的唯一一股力量。盡管一些美國公司紛紛在國內裁員、將部分工作崗位外包給中國企業,但如果虧損或者基本不賺錢的話,要削減的職位隻會更多。卡特彼勒在美國的工廠仍在運作,因為還需要生產一些產品供應中國市場。

這種現象眼下還在持續,不像美國的消費增長已是明日黃花。鑒於對中國增長潛力的長期低估,有可能中國進口外國商品會比我們的想像要快得多。

的確,中國人喜愛國產品牌,比如李寧(Li Ning)運動服飾和聯想(Lenovo)電腦(聯想收購了IBM的個人電腦業務,預示出未來一波中-美消費企業的潮流)。但他們對外國品牌更是如饑似渴,顯示出他們財富的增長和日益加深的現代感。而這種饑渴還遠沒有滿足。

誠然,中國的迅速增長付出了環境的代價,其在國際上的崛起也引發了緊張關係,但談到這屆富於爭議的奧運會,我們可以問這樣幾個問題:有沒有哪個大國在崛起過程中沒有引起其他國家的擔憂?如果中國仍堅持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仍處於貧困之中,世界是否會因此更好些?──畢竟,經濟權是人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鑒於未來幾年美國和歐洲在增長方麵麵臨的挑戰,如果沒有中國消費者的支撐,形勢看上去會更加糟糕。

(編者按:本文作者是River Twice Research總裁。他所撰寫的Chimerica: How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Became One明年將由Simon & Schuster出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