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易道民風之二十五 --- 殘垣斷壁說故宮

(2007-11-02 19:44:50) 下一個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宮,故宮占地72萬平方米,民間傳說有9999間半間房屋,實際屋宇亦有九千餘間,故宮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落,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世界文化遺產,堪稱中國古建築藝術的代表。

  眾所周知,故宮建築恢宏,氣勢雄偉,豪華壯麗、美輪美奐。但是,故宮裏也有殘垣斷壁、破磚爛瓦,漆畫褪舊,荒草滿地,而且所占比例相當大。故宮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分別大修過兩次,耗資甚巨,僅七十年代那次修繕就耗資1400萬元,名為“大修”,實質修葺的也隻是一部分。故宮的殘舊因素有天然傷害,比如氧化、黴菌、蟲蛀、酸雨和雷電、冰雹等;也有人為傷害,諸如錯誤規劃、旅遊開發等因素。自2002起,故宮又開始建國後第三次最大規模的修繕,計劃18年內完成,2020年結束。

  故宮的修繕難度極大,主要是因為材料的缺乏,工藝的失傳和耗資的巨大。以武英殿來說,七十年代修複時就發現它的主梁已經“遭朽不堪,空手就能掏下整塊木渣”,而修複難度之巨首先是木料的匱乏,後來換上的新大梁為12米長,直徑90厘米,采用的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新木料,但是對於武英殿來說還遠遠不夠,還“必須加長一節,內以鋼筋連綴之後才敷使用”。並且還是用紅鬆木替代,原本應該用堅硬耐腐楠木,但是這種木種生長極為緩慢,尤其是絲楠木,一般長自山澗深淵,此木料木紋中隱含金絲,陽光下熠熠閃光,異常華美。隻是因為良才難得,甚為稀少,清朝就已經差不多絕跡了,也隻能改用東北黃鬆。故宮的修繕,稀世之才難覓是最大一個遺憾。

  故宮修繕之難,第二點是很多修複工藝的失傳,諸如故宮的油漆、繪畫、雕梁畫棟的技藝很多以不複在,就說故宮是琉璃瓦的需要更換的最多的也隻有照貓畫虎,做出帶金箔和龍紋的“新瓦補救”。另外還有墁地的金磚,明代主要產自蘇州,這種方磚的製作相當複雜,選土要經過掘、運、曬、推、舂、磨、篩七道工序,經過三級水池澄清、沉澱、過濾曬幹,還要經人踩踏,使其成泥,再用托板、木框、石輪使其成形,在陰涼處陰幹,每天攪動,八個月後使其成泥,這就是傳統的“澄漿泥”。由於這種你需要人工生產,工藝煩瑣,而且工具複雜,現在這種泥和他的製作工藝都是珍稀難求。現在隻能蘇州窯廠定做的金磚取代,其工藝不可同日而語,而這些金磚,都不能全部共給,其餘由混凝土磚和瀝青地麵充數而已。

  

  

  

  

  

  

  

  

  

  

  除此之外,故宮修繕時很多漆畫原料的秘方已近失傳,不但難覓秘方,就是秘方現世,據老藝人知道的諸如畫彩配料也是瀕臨絕跡了,據說故宮雕梁畫棟用的原料,由珍惜動物的血液配成,這種動物已經絕跡,即便是還有存活的,也是國內稀品了。僅這一點,就難住了所有的專家。另外何況還有油漆和糊裱技術已經失傳。故宮的修繕,現代科技可以使用上的不少,比如“釉”的工藝,就是嚐試實施的一種,但是麵對最根本、特別的是最為傳統的工藝它還是顯得無能為力。看來古人的智慧,確實給今人留下一個難題。

  故宮的修複,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今人在和時間賽跑,東方的土木建築遠沒有西方石料建築那般經久耐時。十八年的修複又會有多少房屋瀕臨破落?會有多少本來就為數不多的老藝人撒手塵寰?這些都會給人留下遺憾。最後我還想說一點,無論古今中外,大多數建築都是為人服務,給人居住的,是人的家園所在。皇室與民宅一樣道理,房屋必須有人居住,有人料理,有人照顧,有生活的氣息才會經久不衰,這也是西方眾多宮殿改為博物場館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以上這些,對於現在的故宮來說,好像顯得過分“奢侈”。

  我在博客發一組故宮未開放區的照片,包括修繕一新的春華門和殘垣斷壁的舊院落。但願故宮和西方的維納斯一樣,給人留下的是殘缺之美,而不是美的遺憾。我們一起走入故宮的恢宏與殘破,感受皇室的鼎盛與敗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