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財經觀察之 1131 --- 誰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犧牲品?

(2007-01-09 03:57:49) 下一個
來源: 華爾街日報06-11-22

中國的經濟奇跡使數億人脫離貧困,並吸引了全球對它的未來發展展開想像。但是一些不良的跡象顯示中國最貧困的人群正在進一步滑向貧困的深淵。

很多年來,中國特色經濟改革的成功使中國政府能夠對諸多關於改革負麵影響的指責置之不理,這些問題包括環境不斷惡化以及社會醫療保健體係不完善等。隻要經濟增長最終能夠讓每個人都受益,改革就是利大於弊。

但現在,在中國政府對社會穩定以及對經濟飛速增長所帶來的社會成本日感擔憂之際,新數據顯示中國最貧困的人群正在變得更加貧困。

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初步分析,中國家庭中最貧困的10%人口(約1.3億人) 2003年的平均收入比2001年降低了2.5%。這個分析報告已遞交中國政府。

這個人群每天收入不足一美元(世界銀行對最貧困人口的定義標準)。同期,中國經濟幾乎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其他群體的收入也都有所提高。

中國最貧困人口收入降低的原因尚不清楚,世界銀行的分析也還沒有全部結束。不過,它得出的結論可能會動搖中國近30年來成功實現經濟增長的基礎。發展經濟學家一直把中國的發展模式看作是其他貧窮國家發展的榜樣,這些數據也會使這個模式遭到質疑。這份分析報告尚未對外發布。

世界銀行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郝福滿(Bert Hofman)說,這個發現非常重要。如果情況屬實,這將對“水漲船高”的理論帶來更多疑問。

中國發展的例子使發展經濟學家相信,經濟增長是消除貧困最好的方法。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每年以約10%的速度增長,連續的增長已經使它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經濟學家的論點是,如果經濟規模持續擴大,那麽每個家庭從中獲得屬於自己的那份合理收益就會變得更加容易。

世界銀行的新發現中最令人驚訝的是,它顯示中國一部分人口的收入出現了下降──盡管這個國家的總收入大幅度上升。這表明,富裕人群變得更加富裕是以最貧困的人群為代價的。整體社會福利提高是中國接受不均衡發展的底線,但這一發現卻與這一點背道而馳。

早在1978年,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就打破平均主義,開啟了全球最大的涓滴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試驗。他知名的言論之一就是,中國要脫離貧困,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鄧小平提出的改革模式確實奏效:當中國東南沿海的製造業中心先富起來,並且現在已經比中國其他地區都富裕的同時,中國全國各地的平均收入也在持續上升。但是如果中國社會一大部分人不再從經濟改革中獲益,並且變得更加貧困的話,這將削弱繼續在這條改革道路上走下去的基礎。

另外,已公布的數字也顯示中國的貧富差距在不斷擴大。據亞洲發展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的數據,中國的基尼係數去年達到了0.4,高於1981年的0.3。這表明中國的貧富差距已經與美國處於類似的水平。基尼係數是被廣泛采用衡量收入分配的指標,它的最小值零表示完全均衡,數值越大越貧富差距越大,最大值為1。

根據亞洲發展銀行對中國數據的分析,不論是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之間,還是內陸及沿海地區,抑或高薪與低薪工作,處處都顯示收入最高的人與收入最低的人的差距在不斷擴大。

很多觀察人士將這種狀況歸咎於中國社會福利係統的缺失。隨著醫療費用不斷飆升,並且沒有一個完善的醫療保險係統來承擔這些費用,醫療保健成為外界特別關注的焦點。那些無法支付巨額醫療費用的患者經常無法在醫院接受治療。

退休學者李誌寧說:“在經濟改革之前,中國的社會保障體係就已經很脆弱了。改革後,它近乎完全消失。”他還說,這使政府在縮小收入差距上沒有多少可用的工具。“我認為中國的貧富差距問題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

這些新數據將對政策產生何種影響尚不清楚。世界銀行以及其他機構已經建議中國政府在養老金、醫療保健以及其他社會福利項目上加大投入。

中國知識分子以及政治家對充滿艱辛的經濟改革使全社會受益,還是隻是讓擁有優越社會關係的少數人變得更富裕的爭論日益激烈。貧富差距擴大的現實激化了這種爭論。

中國中央領導意識到腐敗及貧富差距擴大正在侵蝕它的權威,現在已經把解決這些問題列為中國的頭等大事。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口號──即縮小貧富差距,化解導致社會不穩定的矛盾。

中國共產黨一直在用使中國人民變得更加富裕的能力來鞏固其正統的執政地位──毫無疑問,中國政府已經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在改革開放期間,中國創造了曆史上最偉大的經濟壯舉之一,在25年中使4億人擺脫了貧困。

對於中國共產黨而言,有關一部分人收入正在下降的證據將極具破壞性。郝福滿強調說,世界銀行的發現並不是最後精確的結果。得出上述結論的數據是中國國家統計局(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通過對大量家庭進行調查收集而來的。

首先,這個調查是對中國社會最貧困的人口在兩個不同時點的簡單對比,它並沒有對同一人群進行持續跟蹤。因此,這並不意味2001年最貧困的10%人口在2003年的收入都下降了2.5%。其次,世界銀行於2005年開始進行分析,因此它並沒有獲得2005年及2004年的完整數據。最新的數據可以決定這種收入下降趨勢是否在不斷延續,或者隻是一個獨立現象。

郝福滿還說,世界銀行的分析發現了一些好消息。最貧困的10%人口中大部分屬於暫時性貧困,他們貧困狀況主要是由突發疾病、失業或者土地征用等引起的。這就意味著,醫療保險或失業福利等基本的社會保障網絡能夠幫助他們脫離貧困。

最貧困人群中僅有20%-30%屬於長期貧困,即使這樣,這部分人也有一些積蓄。

Andrew Batson / Shai Oster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