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My Diary 248 --- [ZT] 張愛玲漫談 : 星沉海底當窗見

(2006-05-19 11:13:09) 下一個

[ZT]   張愛玲漫談: 星沉海底當窗見

張愛玲 簡介 :(1920-1996)

現代著名作家,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島成名,其小說擁有女性的細膩與古典的美感,對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驚異,而作者獨特的人生態度在當時亦是極為罕見。五十年代初她輾轉經香港至美國,在此期間曾經創作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因其中涉及對大陸當時社會狀態的描寫而被視為是反動作品。其後作品寥寥,唯有關於紅樓夢的研究尚可一觀。

*張愛玲專輯*: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z/03-zhang-al/zhang_ailing.htm

張愛玲的全部作品集:http://www.wensou.com/a7.htm

張愛玲文集目錄:http://www.cnool.net/tianyige/present/zal/zhangail.html


作者:宮珮珊

張愛玲說 :“ 要有愛。 ” 塵埃裏就舉起了一個蒼涼的手勢。

張愛玲又說 :“ 要有秘密。 ” 晃晃悠悠的陽光就從竹簾子裏麵篩進來。

張愛玲又說 :“ 要有傳奇。 ” 三十年前的月亮就像淚珠一樣發亮了。

  王朔說上帝在握著劉震雲的手寫作。這句評語移用在張愛玲身上 , 應該不會有很多人反對吧 ? 起碼對於人多勢眾的 “ 張迷 ” 來說 , 張愛玲自成一個世界 , 她是天空 , 是聖經 , 是神話;也是淘不盡的古井 , 狐假其威的虎 , 雞群裏自顧自的鶴 ,…… 這個熱鬧與淒清兼而有之的獨特世界的天空不需要什麽不周山 , 西邊一柱是張愛玲的才華紫氣氤氳 , 東邊一柱是 “ 張迷 ” 的擁躉曆久彌新。就受眾的忠誠度而言 , 張愛玲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最成功的作家之一。

  輪船上所有人都站在同一邊一定不是好現象 , 文學上呢?當我聽說有人曾經赴海外追蹤張愛玲丟棄的垃圾 , 當我讀到許多人奔向上海常德公寓狂拍一氣 , 當我看到某某小資捧出她專門照的 “ 仿張 ” 相片 , 我便知道 “ 張愛玲 ” 已化身為一種神奇的符號 , 類似十九世紀以前歐洲貴族之家世襲的徽章 , 佩戴它的人未必懂得她 , 不少人不過是會背幾句 “ 生命是一席華美的袍 ” 之類的張氏語錄而已。通常世人對一位作家作品之外的東西大多都不去理論 , 然而張愛玲又成為不多的幾個特例之一 , 她的身世、婚戀、情趣無有不曾發掘的 , 她的人生變成了另一本暢銷的傳奇。凡是被仰望的事物都不免有些變形 , 容易讓人膝蓋發軟。其實張愛玲的作品並不完美。但盡管如此 , 白璧微瑕的張愛玲穩穩地坐在一流作家的長條凳上 , 揚起她標誌性的下巴頦 , 依然是 20 世紀中國文學最美好的留影之一。

  沒讀過張愛玲的城市青年女性大概極少 , 成長的拔節時期沒有過小資情懷的女子大概也不多 , 她以其文本的豐富性向讀者的自我闡釋提供了多種可能 , 每一種可能性 , 都能在讀者這邊找到自己的位置 , 或多或少地契合上讀者的當下生活和情感需要。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張愛玲。在很多人的筆下 , 我們又看到很多個稀釋了的張愛玲。總的來看 , 她既是一種趣味的象征 , 又是一種情調的代言 , 她巧妙地將中國古典小說的筆致與粉紅駭綠的市井色調結合起來 , 未必對所有人的胃口 , 卻最大化了 “ 張愛玲特色 ” 。這種個性氣質濃鬱的特色 , 不少作家試圖追求而未能具備 , 在她卻是信手拈來 ,“ 豔亦不是那豔法 , 驚亦不是那驚法 ” 。

  多年來 , 對張愛玲其文其事的解析已多得足夠開創一門 “ 張學 ” 了 , 談論這樣一位作家 , 是需要一點勇氣的。所幸她早在給友人的信裏表過態 :“ 向來讀到無論什麽關於我的話 , 盡管詫笑 , 也隨去。 ” 我不是張的專門研究者 , 也不算 “ 張迷 ” 俱樂部成員 , 我想僅僅從一個看書時會多思片刻的讀者角度 , 談談我心目中張愛玲的三個關鍵詞。

   關鍵詞之一 :“ 音樂 ” 。

  雖然從小學過多年鋼琴的張愛玲專門撰文說 “ 我不大喜歡音樂 ”①, 但她卻對音樂有種體貼入微的敏感。 “ 我最怕的是凡啞林 , 水一般地流著 , 將人生緊緊把握貼戀著的一切東西都流了去了。胡琴就好得多 , 雖然也蒼涼 , 到臨了總像著北方人的 ‘ 話又說回來了 ’, 遠兜遠轉 , 依然回到人間。 ”② 出於這樣一種透露著人間煙火氣的務實的情感 , 她在自己的作品裏咿咿啞啞拉起了胡琴。

  “ 在萬盞燈的夜晚 , 拉過來又拉過去 , 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 —— 不問也罷 !…… 胡琴上的故事是應當由光豔的伶人來搬演的 , 長長的兩片紅胭脂夾住瓊瑤鼻 , 唱了、笑了 , 袖子擋住了嘴 ……” 《傾城之戀》以這樣兩段胡琴作首尾 , 一對自私的男女搬演著他們精刮上算的戀愛劇 , 一出得以成全的劇目被抑揚頓挫的胡琴一托 , 再圓滿的傳奇也平添不可理喻的悵惘。

  她所害怕的凡啞林被用在《連環套》裏 :“ 凡啞林的弦子緊緊絞著 , 絞著 , 絞的扭麻花似的 , 許多凡啞林出力交纏 , 擠榨 , 嘩嘩流下千古的哀愁;流入音樂的總匯中 , 便亂了頭緒。 ” 這裏不能使用胡琴 , 因為賽姆生太太的故事是一個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失敗者的故事 , 她混沌的歲月、扭曲的人生觀和心理狀態貼合了張愛玲對小提琴奇異感性的理解。

  長安的故事是 “ 一個美麗而蒼涼的手勢 ”, 手勢的那端 ,“ 長安悠悠忽忽聽見了口琴的聲音 , 遲鈍地吹出了 Long Long Ago——‘ 告訴我那故事 , 往日我最心愛的那故事。許久以前 , 許久以前 ……’ 這是現在 , 一轉眼也就變了許久以前了 , 什麽都完了。長安著了魔似的 , 去找那吹口琴的人 —— 去找她自己。 ” 《金鎖記》的基調是 “ 淒涼 ” 的 , 但長安與童世舫在公園深秋的下午聽口琴吹奏的片斷卻像一首婉約的宋詞 , 哀而不傷。這一刻的手勢是對 “ 許久以前 ” 一個手勢的呼應 , 但是一不經意也許就被忽略過去了。退學前一夜 , 長安 “ 從枕頭邊摸出一隻口琴 , 半蹲半坐在地上 , 偷偷吹了起來。猶疑地 ,‘Long Long Ago’ 的細小的調子在龐大的夜裏嫋嫋漾開。不能讓人聽見了。為了竭力按捺著 , 那嗚嗚的口琴忽斷忽續 , 如同嬰兒的哭泣。 ” 張的短篇《霸王別姬》裏虞姬自盡時躺在項羽懷中說 :“ 我比較喜歡這樣的收梢。 ” 意思是與其麵對他人掌握的未知 , 還不如自己來了結一切。長安的性格也是如此 , 但最終的了斷完成之前 , 人物內心必有一番掙紮與彷徨 , 張愛玲讓口琴吹出了這個調子。這樣的處理方式細致體貼又不落痕跡 ,“ 因為懂得 , 所以慈悲 ” 。

  紹興戲穩妥的拍子擾亂著汝良 “ 眩暈、熱鬧、不真實 ” 的心事 ( 《年青的時候》 ),“ 一個字一個字摁下去 ” 的鋼琴挑逗著振保顛倒的亂夢 ( 《紅玫瑰與白玫瑰》 ),“ 再三重複 , 卻是牽腸掛肚 ” 的古琴獨奏的《陽關三疊》輕叩著瀠珠心上的一種痛楚 ( 《創世紀》 ),…… 張愛玲對音樂強烈的主觀感悟營造出獨特的迷茫而纏綿的氛圍 , 雖然僅僅是細節的使用 , 但卻是她精心、精彩的不可拆卸的一部分 , 沒有了音樂 , 張愛玲的作品就會陡然空寂不少。

  關鍵詞之二 :“ 月亮 ” 。

  月亮在中國文化中有一個自古綿延而來的文化體係 , 深受古典文化熏陶的張愛玲更把 “ 月亮 ” 使用得推陳出新 , 出神入化 , 淋漓盡致。

  《金鎖記》從三十年前有月亮的晚上開始 , 結尾處又回到三十年前的月亮和人 , 時光流轉 , 月亮作證。 “ 影影綽綽烏雲裏有個月亮 , 一搭黑 , 一搭白 , 像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 ” 此時七巧正與兒子抽著鴉片煙談論東鄰西舍和自己兒媳的隱私 , 怪誕猙獰的月亮是她瘋狂變態心理的魔鏡。 “ 墨灰的天 , 幾點疏星 , 模糊的缺月 , 像石印的圖畫。 ” 長安的月亮具有某種模棱兩可的詩意 , 說不清楚 , 倒也足以督促一個涉世未深的女孩子下定一個決心。 “ 還是那使人汗毛凜凜的反常的明月 —— 漆黑的天上一個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陽。 ” 可憐的芝壽內心恐怖之極 , 絕望之極 , 月亮是她的噩夢。

  柳原深夜給流蘇打電話 , 問她看得見月亮麽 , 那銀色的半遮的月亮 , 未嚐不是柳原藏起來的一點真心 , 但他待她不過如此 , 再相聚時一鉤纖月已成窗上的霜花。③薇龍受喬琪引誘的那夜 ,“ 整個的山窪子像一隻大鍋 , 那月亮便是一團陰陰的火 , 緩緩地煮著它 , 鍋裏水沸了 , 咕嘟咕嘟的響。 ” 暗示了欲望實現後殘留的短暫瘋狂體驗 , 也預示了薇龍沉淪的命運。④銀娣的月亮是 “ 混沌的紅紅黃黃的一張國臉 ”, 是與她 “ 狹路相逢 ” 的 “ 末日的太陽 ”⑤ ;聶傳慶的月亮晦暗清冷 , 是 “ 冬天的微黃的月亮 ”⑥ ;羅傑的月亮沒有光 , 有名無實⑦; …… 張愛玲筆下的月亮有的朦朧、有的光明、有的寒冷、有的仁慈 , 變化的月亮照耀著脆弱與悲哀的人性 , 展示著精神的不安。以人物心理為依托的具體的意象裏一寸一寸活的微妙情感 , 收得住 , 潑得出。

  第三個關鍵詞是關於張愛玲本人的 :“ 落差 ” 。

   1944 年 8 月 , 小說集《傳奇》出版 ,9 月再版 ,1947 年發行增訂本。

1944 年 11 月 , 散文集《流言》出版 , 兩個月後即發行到第三版。

   1958 年 3 月 , 將其中文小說譯成英文寄往紐約一家出版公司 , 遭退回。5月 , 小說《粉淚》未被出版社采用。

   1959 年 , 將陳紀紜的小說《荻村傳》改寫並譯為英文 , 在紐約未找到出版商⑧。 12 月 , 得知其《北地胭脂》⑨未被出版商接受。

   1961 年 7 月 , 完成一部新小說 , 寄往紐約後遭退稿。

   1961 年 10 月 , 從美國飛到香港 , 為電影公司寫《紅樓夢》電影劇本 , 卻遲遲沒有結果。

……

  從洛陽紙貴到四處碰壁 , 從 “ 不知道錢的壞處 , 隻知道錢的好處 ” 到鬻文為生 , 然後從華盛頓公寓到黑人區的政府廉價住所 ,…… 錢鍾書曾說 :“ 對於醜人 , 細看是一種殘忍。 ”⑩ 對於落魄的才女 , 又何嚐不是!在聖瑪麗亞女校畢業年刊的調查欄中 , 年輕如朝霞的張愛玲對 “ 最恨 ” 的回答是 :“ 一個有天才的女子竟然結了婚。 ” 背井離鄉之後 “ 淒淒去親愛 , 泛泛入煙霧 ”, 這種脆生生的斷然和驕矜大概很難再有了 , 剩下的是 “ 痛 ” 更多吧 —— 一個有天才的女子竟然行路難。三十歲到七十五歲 , 接近半個世紀 , 我們隻知她過得很不如意 , 卻恐怕罕有人聽到她內心的獨語 , 坐在美利堅的月亮下麵 , 擅寫月亮的她心裏鋪灑著怎樣的月光 ? 這是一個巨大的謎。 “ 年輕的人想著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濕暈 , 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 , 陳舊而模糊。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 , 比眼前的月亮大 , 圓 , 白;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 , 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著淒涼。 ”⑾ 那麽 , 對 1995 年的張愛玲來說 , 四十五年前的月亮是什麽樣的呢 ? 隔著四十五年的辛苦路往回看 , 她看到了什麽 ? 想到過什麽 ? 這些問題 , 將心比心地去設想 , 簡直令人難過地想不下去。

她的趣味西方人是不懂得的 , 披上紫禁城的龍袍拍張快照在他們就是體驗中國了 ,“ 滄海月明珠有淚 , 藍天日暖玉生煙 ” 的含蓄蘊藉、巧妙輕盈他們哪裏領會得到 ? 於是失了根的蘭花變成了無可奈何的蓬草。她曾經把 “ 出走 ” 視為 “ 瀟灑蒼涼的手勢 ”( 《走 ! 走到樓上去》 ), 但一個手勢舉得太久就會血流不暢 , 肌肉萎縮 , 她大概沒有想到 , 或者後來想到了也無能為力了。

  人年輕的時候、創作的時候 , 可以一仰頭放恣地說 :“ 我更喜歡蒼涼。 ”⑿ 麵對自己時 , 沒人喜歡過 “ 蒼涼 ” 的人生 , 然而很多事情是身不由己的。 “ 時間與空間一樣 , 也有它的值錢地段 , 也有大片的荒蕪。 ”⒀ 張愛玲的值錢地段自然是風起雲湧的四十年代 , 可惜 “ 才抬頭 , 已經完了 ”⒁ 。《中國人的宗教》 (1944 年 ) 裏她寫道 :“ 雖然相信 ‘ 吃的苦中苦 , 方為人上人 ’, 一旦做了人上人再跌下來 , 就再也不會爬起來。 ” 《燼餘錄》 (1944 年 ) 中她在戰時的香港想到 “ 竟會死在一群陌生人之間麽 ”,“ 覺得非常難受 ” 。 1933 年她在散文《遲暮》裏寫了一個惆悵的無名女子 , 請允許我在此大段引用 :“ 在甜夢初醒的時候 , 她所有的惟有空虛 , 悵惘;悵惘自己的黃金時代的遺失。咳 ! 蒼蒼者天 , 既已給與人們的生命 , 賦予人們創造社會的青紅 , 怎麽又吝嗇地隻給我們僅僅十餘年最可貴的稍縱即逝的創造時代呢 ?…… 青春如流水一般的長逝之後 , 數十載風雨綿綿的灰色生活又將怎樣度過 ? 她 , 不自覺地已經墜入了暮年人的園地裏 ,…… 電影似的人生 , 又怎樣能掙紮 ? 尤其是她 , 十年前痛恨老年人的她 ! 她曾經在海外壯遊 , 在崇山峻嶺上長嘯 , 在凍巷內滑冰 , 在廠座裏高談。但現在呢 ? 往事悠悠 , 當年的豪舉都如煙雲一般霏霏然的消散 , 尋不著一點的痕跡 , 她也惟有付之一歎 , 青年的容貌 , 盛氣 , 都漸漸的消磨去。她怕見舊時的摯友。 …… 為了躲避 , 才來到這幽僻的一隅 ……‘ 黃卷青燈 , 美人遲暮 , 千古一轍 ’ 。 ” 類似語句在她別的作品裏還有很多。我並不認為這些如同讖語的句子體現了張愛玲的未卜先知 , 這些話引起讀者異樣的感觸無非是一種巧合 , 或者說是後來者的多愁善感。但它們又詭異而確實地擊中了張的某些生活軌跡 , 對此我隻有一個解釋 : 眼睛很毒的張愛玲對人生看得太透徹了 , 她所指涉的並不隻是她自己 , 而是整個的芸芸眾生的 “ 惘惘的威脅 ”, 她本人 , 不由自主地踏入了這個人生的漩渦。

她筆下的人都是不徹底的,她筆下的佳話都是被破壞過的,她自己的故事是不圓滿的,所幸月圓的時候她終於得以安詳睡去。可以給與張愛玲的評語很多,但是我想還是給她拉一段平心靜氣的胡琴吧 —— 遠兜遠轉,依然回到人間。

注 : 以下引文都出自張氏作品。

①② 《談音樂》③《傾城之戀》④《沉香屑 · 第一爐香》⑤《怨女》⑥《茉莉香片》⑦《沉香屑 · 第二爐香》⑧該作後在宋淇夫婦支持下在香港出版。⑨ 1967 年由倫敦 Cassell 書局出版。⑩《童言無忌》⑾《金鎖記》⑿《自己的文章》⒀《中國的日夜》⒁《說胡蘿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