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 石 如
鄧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頑伯,號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遊笈道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安徽懷寧(今安慶)人。 他青少年時勤奮好學,因家貧,又住在僻鄉,見聞有限。後在友人、師長的指導下,如饑似渴地把全心傾注於琳琅滿目的碑拓之中,花了五年時間,臨摹過幾百本碑帖,學成了篆書;又花了三年時間,把隸書學到手終於成為清代傑出的書法家和篆刻家。他在書法上的苦心鑽研,悟出了"求規之所以為圓,與方之所以為矩者"的妙理,並運用到篆刻藝術上,創造了"圓勁"的一派,後人稱為"鄧派",這在篆刻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創新。他還吸取羅聘"剛健婀娜"的畫梅理論,灌注於自己的篆刻創作之中。"婀娜"是一種陰柔的美,如果片麵地追求婀娜,容易變成纖弱;"剛健"是一種陽剛之美,把"剛"與"柔"結合在一起,相輔相成,達到完美的境界。 鄧石如的朱文印,如"燕翼堂"線條婉轉,誇張屈曲,又很剛健;白文印也流動圓轉,獨創一格。他的篆刻藝術成就,在我國篆刻發展史上有其重要的意義,這就是"印從書出,書從印入",把篆刻與書法緊密聯係起來。著有《完白山人印譜》。
筆歌墨舞
春涯
家在四靈山水間
江流有聲 斷岸千尺
我書意造本無法
意與古會
文 彭
文彭(1498--1573)明代篆刻家。字壽承、號三橋,江蘇蘇州人。他飽讀詩書。能書畫,精研文字學。他的父親文征明是著名的藝術家,也能篆印,在家庭的熏陶下,他曾自己在象牙的印材上篆刻,但刻不動,隻好又請刻工刻。後來,他得到四筐青田凍石,始自己篆刻。 文彭刻的印在當時流傳很多,但沒有輯成印譜。後世所流傳的,偽作極多。曆來論者認為文彭的篆刻雅正秀潤,風格遒勁。他的篆刻創作在當時有兩個明顯的作用:一、矯正了過去那種纖弱好奇、有悖篆法、氣格低劣的惡習,使篆刻走上了雅正的道路;二、誘發許多文人投身到篆刻藝術中,產生了我國篆刻藝術的第一個流派--吳門派,他成為篆刻藝術流派的始祖。
君子安貧 達人知命
樂琴書以消愁
忘己事之己拙
吳 昌 碩
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號缶廬、苦鐵等,浙江安吉人。我國近代金石、書、畫大師。 他的篆刻從浙派入手,後專攻漢印,也受鄧石如、吳讓之、錢鬆、趙之謙等人的影響。31歲以後,移居蘇州,來往於江浙之間,閱曆大量金石碑版、璽印、字畫,眼界大開。後定居上海,廣收博取,詩、書、畫、印並進;晚年風格突出,成為一代宗師。 他在篆刻上的成就,對我國篆刻藝術有著劃時代的意義,主要是他把詩、書、畫、印熔為一爐,開辟篆刻藝術的新境界。他的成就主要來源於藝術的修養和思想,具體表現在: 詩熔於印。他寫詩喜歡用"硬語迸向",刻印間用"鈍刀硬入"。他寫詩,把西湖的"南北高峰作印看",將詩與印熔在一起。他刻的"湖州安吉縣,門與白雲齊"一印,是唐周樸題安吉董嶺水詩的起句;下麵接句是"禹力不到處,河聲流向西"。他很欣賞這首詩,認為這十個字"筆力著墨處在無字處,每用此印,輒陟遐想"。這印特刻起句,意在"無字處",頗為含蓄,真所謂"印中有詩"。 畫熔於印。他的畫起大落,善於留白,或對角欹斜,氣象崢嶸,構圖塊麵感極強。 書熔於印。他的篆書個性極強,印中的字饒有筆意,刀融於筆。所以他的篆刻常常表現出雄而媚,拙而樸,醜而美(這個"醜"主要在"殘破"上),古而今(象古印又是新的),變而正(變化多又是合於正規的)的特點。
吳昌碩的篆刻,今天學習的人很多。日本篆刻家河井荃廬從1898年開始就向吳昌碩請教,並向日本篆刻界介紹,產生極大的影響。吳昌碩著有《缶廬集》、《缶廬印存》。
鮮鮮霜中菊
泰山殘石樓
千尋竹齋
園丁生於梅洞長於竹洞
趙之謙
趙之謙(1829-1884),字撝叔、益甫,號悲盒、無悶、冷君、憨寮,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清鹹豐年間舉人,曾做過江西鄱陽、奉新、南城等縣知縣。 他的篆刻開始學浙派,後來又學鄧石如一派,由於寫得一手好篆書,又擅長繪畫,在北京又致力於文字訓詁和金石書畫考證,所見極廣,篆刻突飛猛進,創造了自己的風格。 他在我國篆刻藝術發展史上,貢獻很大,一是開辟了新的摹漢印道路。以漢印作為學習目標,是明清以來篆刻家所走的道路。趙之謙悟出了"漢印之妙,不在斑駁,而在於渾厚"。他就在"渾厚"二字上下功夫,不求"斑駁",而取光潔,突出個性。二是擴拓了印章文字的廣闊前景。無論是白文印或朱文印,在文字的取材上大膽吸取漢鏡、錢幣、權、詔、漢器銘文、磚瓦以及碑額等文字入印,使篆刻藝術更豐富了金石的內涵。三是大膽探索邊欄的藝術。白文印的四周出較寬的地位,以作邊欄;朱文印的邊欄或破或曲,或一邊無欄,形式不一。四是開創了印章邊款藝術的新紀元。他的邊款,有顏體,有一般行書,後來大量用魏體書法,或用生動的圖畫,有陰的、有陽的。邊款的文字有筆墨有刀,金石味很濃。 他的篆刻不但對國內影響深遠,而且對日本也有重大的影響。
趙之謙
伯寅藏書
漢後隋前有此人
漢學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