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My Diary 225 --- 【ZT】我們的命運掌握在外國人的手中

(2006-01-11 17:10:38) 下一個

 

ZT】危險降臨卻不知:我們的命運掌握在外國人的手中

 

文章來源: 展論壇 2006-01-11 15:07:56

前外經貿部的副部長、WTO的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的觀點極具代表性,他就是認為應為外國人再打二十年工的人。他曾在公開場合說過,中國有無自主品牌不重要,能讓世界上大的汽車製造商都在中國落戶,就是中國汽車產業的勝利。天曉得當年WTO談判他是怎麽樣跟老外談的,想想都很怕,難怪有人說加入WTO隻是中國人吞下外國人的一杯苦酒。發達國家在向外國宣揚自由經濟的同時,往往在不斷增加自己的貿易壁壘,他們在經濟政策上采用雙重標準,他們的經濟自由化隻是對我們的要求而已。近期中海油收購優先科失敗,就是美國政府和國會人為設置障礙造成的,並非經濟原因。

商務部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外商投資企業對外貿的貢獻率為57.4%

由中國並購研究中心出版的《中國產業地圖》一書指出,中國每個已開放產業的前5名都由外資公司控製。在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製權。除工業領域外,外資對我國流通渠道的控製也呈加速趨勢。

在流通渠道中占有主導份額的大型超市領域,外資控製的比例已高達80%以上,占有絕對優勢。中國零售企業隻能在中低端市場經營,高端市場已經失守。隨著外資從高端市場向下延伸,民族零售企業在中低端市場也將麵臨逐漸萎縮的危險。

現在是終端為王的時代,誰掌握了流通渠道,誰就掌握了工業命脈。如果放任外資企業壟斷我國的流通渠道,中國的企業將淪為國外流通企業貼牌產品的加工車間。從某種意義上講,外資已在一定程度上控製了中國經濟,而且控製程度還在不斷地加深,與其說是中國經濟在強勁增長,不如說是外資在中國飛速發展更加準確。

可怕的不是危險本身,而是危險降臨卻不自知。我們不能被外資帶來的GDP增長所蒙蔽,必須看清楚外商在華投資的另一麵。   

特征之一,利潤的離岸化。

美國《華爾街日報》有過一段報道:“Wanda無線鼠標是羅技最暢銷的產品之一,在美國的售價大約為40美元。在這一價格中,羅技拿8美元,分銷商和零售商拿15美元。另外14美元進入Wanda零部件供應商的腰包。負責營銷的公司在加州弗裏蒙特,這裏450名員工的薪水加在一起比蘇州裝配廠4000 名中國工人的薪水總和還要高出很多。中國從每隻鼠標中僅能拿到3美元,工人工資、電力、交通和其他經常開支全都包括在這3美元裏......”

這篇報道形象地描述了中國在外資流入中的實際所得。據有些經濟學家的估計,外國投資商拿出30%的資本,擁有50%的股份,拿走了70%的利潤。而"貼牌生產"更甚,外國人拿走了92%的利潤,中國最多拿到8%。

特征之二,大量地消耗資源,嚴重地破壞了生態環境。

中國環保總局的一位副部長曾深有感觸地說:“什麽是世界工廠?就是用自己的資源替發達國家生產低級工業品,用自己的身體去承受汙染,所賺取的不過是微薄的加工利潤”

一些地方政府的官員,隻顧抓眼前的經濟利益,不計成本地引進或批準一些會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外資項目上馬,如化工行業、焦炭生產、電解鋁等等。這些行業由於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汙染,影響人民身體健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許多發達國家早已禁止在其本國生產,但我國許多地方卻趨之若騖。

由於發達國家將一些會產生嚴重汙染的產業向我國轉移,使得我國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工業廢氣越來越多,大氣汙染日趨嚴重,水質越來越差。空氣汙染加劇的直接後果就是居住在城市的人們的疾病增多。據報載,空氣汙染嚴重的北京,呼吸道疾病在導致死亡的疾病中占第四位。1949年以來,我國城市工業總產值增長30倍,汙廢水排放量增長25倍,國家有關部門組織對全國10.97萬公裏長的河流進行監測的結果表明,三類以上水質的河流長度占70.1%,這表明大部分河流已經被汙染。由於水質變差,許多地方的土壤中鉛、砷、鎘等含量過高,種出來的蔬菜重金屬含量嚴重超標,吃了會危害人體健康。據估計,中國每年由於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所造成的生產力和相關衛生保健方麵的損失大約1700萬美元,如果按2004年中國貿易依存度70%的比重來衡量,中國每年因外貿造成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約為1190億美元。如果按2004年外企對外貿約57.4%的貢獻率來算,每年外資造成中國資源和環境的損失約683億美元,已超過改革開放以來任何一年的實際利用外資額。

特征之三,外資並購造成大量賤賣國有資產的事件發生

由於目前國家對出售國有資產缺乏統一標準和完善的機製,地方各級政府為了各自的利益,往往是從“小局”出發而不是從大局出發,導致低估、賤賣或贈送國有資產的事情時發生。如,在洽談中外合資時,少數外商利用中方急於尋求資金的心理,在對中方資產評估上討價還價,有意低估中方資產價值,以降低中方股權比率,提高外商所占股權比率;一些中方代表則為了追求當前政績,或得到一些“好處”,也在資產評估中迎合外商,低估國有資產,以促成國有資產早點賣出,反正資產不是自己的,虧了也不心痛,從而造成國有資產流失。這類現象在國有企業改組過程中最為突出,而且涉及麵廣。又如,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獲得短期回報,把一些經營得比較好的合資企業或國內企業出售給外商,拱手讓出國內市場和未來的收益,造成國有資產變相流失。

特征之四,過於開放的外資政策遏製了中國本土企業的發展

跨國公司擁有巨大的品牌優勢,雄厚的資本實力,先進的管理和技術優勢,中國絕大部分企業與之相比,競爭力是天壤之別。過於開放的外資政策,使得國內企業在毫無保護下和跨國公司進行正麵競爭,這無異於將羊送入虎口。這是中國多數行業被外資所壟斷最主要的原因。

以零售業為例。沃爾瑪超市利用其全球最大的規模優勢,壓迫中國的供貨商把產品的價格降到最低,同時對其收取種種不合理的進場費、促銷費,惡意轉嫁本應由自己承擔的費用,使其僅夠維持生存,很難擴大規模。對於其它的超市,則利用其規模優勢將價格壓到比競爭對手低,甚至不惜以海外的盈利來彌補中國境內沃爾瑪超市的虧損,從而達到擠垮競爭對手的目的。該超市在國內所到之處,總是把競爭對手的生存空間擠壓殆盡。

在高科技領域,以手機行業為例,由於本土企業上遊技術、關鍵零部件乃至生產線常常是從跨國公司購買,跨國公司已從中賺取利潤,實現了其“上遊剩餘價值” 。近期跨國公司已開始采用低價策略,進一步擠壓國內手機廠商的利潤空間,對國內手機趕盡殺絕,實現其“下遊剩餘價值",國內手機行業連這點賴以生存的下遊剩餘價值"都已無法實現,市場占有率嚴重萎縮,今年以來國產手機商無一例外嚴重虧損,一些實力較弱的廠商已退出市場。

在汽車行業,由於大量的所謂“合資”,現在國內很難看到中國自主品牌的汽車,絕大部分都是“合資”的,這些“合資”公司的生產經營管理都是外方說了算,這些車無論是品牌、研發、核心零部件都掌握在外國人的手中。國內的汽車市場基本上由日本、美國、歐洲的汽車企業所控製,國內的汽車廠商隻能在狹縫裏掙紮求存,或向國外擴展業務。

此外,更讓人無法想象的是各級政府爭先恐後地把我們的優質企業賣給外資,並且多數情況下拒絕內資參與。

外資購並的曆史同時是一部國有企業不斷自殺的血淚史。

徐工集團的資產規模、人員規模、銷售收入在當地企業中排名數一數二,在江蘇省工業企業中也位列前十,整個工程機械國內136個產品,它占一半以上,並且有二十個左右的產品市場占有率在前三名。就這樣一個國內的行業老大,經營得相當不錯的企業,它的改製隻引進國外投資者,不讓國內企業參與,並在最後賣給了美國卡特彼勒公司,這使得美國卡特彼勒公司及其在中國控股的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占到中國工程機械市場20%的份額。它一步到位,通過收購一下子在中國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網絡。就這樣,中國人自己將工程機械行業的主導權拱手讓給美國人。這種引進外資的行為對於中國的工程機械行業來說簡直就是自殺,它直接使得卡特彼勒公司在中國處於壟斷地位,從而使國內其它工程機械行業的企業陷入非常困難的境地。

福建省南平南孚電池有限公司在全國電池生產行業可以說是首屈一指。2003年,南孚占據全國電池市場的半壁江山,總銷量超過7億隻,產值76 千萬。南孚已發展成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五大堿性電池生產商。 20038月,南孚突然被其競爭對手美國吉列公司收購。這個曾經讓中國人引以為豪的民族力量一夜之間就落入美國人手裏了。南孚其實並不缺乏資金,相反,資金很充裕。1999年,南孚正處在發展的黃金時期,在當地政府吸引外資政策的要求下,南孚公司的國有股東陸陸續續將所持股分賣給外方投資者,這些外方投資者最後又把股權轉讓給美國吉列公司。短短幾年時間,南孚由中國電池生產業的巨頭變成了其競爭對手的子公司,而且這個競爭對手曾是它的手下敗將。吉列的金霸王電池進入中國市場十年,卻始終無法打開局麵,市場份額不到南孚的1/10。現在好了,最大的競爭對手消失了,而且還得到了一家年利潤8000萬美元,擁有300多萬個銷售點的電池生產企業,更重要的是獲得了大半個中國市場。本來南孚的優質堿性電池已打入國際市場,此時正是向海外發展的大好時機,可是為了避免和母公司爭奪市場份額,南孚隻好匆匆鳴金收兵。在國內市場上,由於不能與金霸王正麵衝突,現在南孚有一半的生產能力被閑置著。南孚正漸漸地失去活力,美國吉列公司也輕而易舉地除掉了它在中國最大的競爭對手。一個很有希望的民族品牌從此消失了。

除此之外,“自殺”的國內優秀企業還有活力28、山東正大福瑞達製藥有限公司、哈藥集團、小護士、3721網絡公司......不勝枚舉。

特征之五,國家重要的經濟、軍事情報極有可能被輕易獲取。

IBM
公司目前壟斷我國的大型機市場和大型機服務市場,英特爾壟斷著中國的微機芯片市場,微軟的WINDOWS操作係統和OFFICE軟件壟斷了中國的微機操作係統和文檔處理軟件的市場,這客觀上造成了我國經濟運行存在較高的技術安全隱患。一旦中美交惡,美國政府肯定會指使IBM、英特爾和微軟作一些損害中國利益的事,比如中斷服務,甚至在計算機上安裝間諜軟件、 “邏輯炸彈”或直接在硬件上做手腳。80年代末,IBM就曾一度撤回其全部專家,中斷對我國銀行業IBM大型機的服務,給我國銀行業造成較大的損失。

又如,長期以來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幾乎壟斷了我國海外上市企業的全部審計業務,而這些企業有的又往往是我國的關鍵行業,如能源、金融等。通過審計業務,外國機構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獲取到關鍵行業幾乎一切重要的信息,如我國能源規劃的戰略部署、國有銀行過去不宜被人知曉的資金用途等等。現在這些大量的國家重要經濟信息已處於開放狀態,使得國家經濟安全甚至軍事安全都受到威脅。

再如,目前我國的民用工程機械行業中,美國卡特彼勒市場市場占有率非常高,對中國的工程機械製造行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裝備製造業是國家戰略產業,體現國家防衛等綜合競爭力,從國際慣例來看,包括國外卡特彼勒和國內某些工程機械企業,在生產民用產品的同時,也生產軍用品。由此可見,外資通過對中國民用工程機械行業的巨大影響,也必然會間接影響到中國軍用工程機械的生產。

能舉的例子實在太多,其實很多民用工業都可以用來竊取軍事、經濟情報,或者用於軍事領域。

特征之六,外資流入加劇了失業問題。

總有一種誤解,以為外資流入帶來就業。實際上從國際的一些經驗來看,外資帶來的就業效應主要體現在發達國家,而在發展中國家並不明顯。在發展中國家,有些並購可以挽救垂死的企業並維持就業。但是,在全球爭奪資本的博弈過程中,跨國公司畢竟居於戰略主動地位,它們不是雷鋒,它們來中國是來追求利潤的,所以多數情況下會挑選國內相對優秀的企業作為其收購對象,這種並購方式對維持就業的積極作用極其有限,外企由於效率更高不需要雇用那麽多的人,同時他們對國內企業發動強有力競爭,采用一些非常惡劣的競爭手法,導致了許多國內企業的倒閉,從而製造更多的失業。這些因外資流入產生的對就業的負麵影響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顯現出來。

以美國寶潔公司為例,美國寶潔公司僅飄柔、海飛絲、潘婷和沙宣等四種品牌的合計市場占有率已經超過70%,超過了國際公認的壟斷線。美國寶潔公司利用其品牌、資金、技術、管理的強大優勢,扼殺我國處於起步階段的洗滌用品企業,致使我國原來十大民用洗滌劑品牌幾乎全軍覆沒。由於美國寶潔公司的效率更高,寶潔每招收一名員工,就意味著中國原洗滌劑企業有23名員工下崗。

特征之七,外資始終操控著核心技術。

我們引進外資的一個目的,是要“以市場換技術”,但結果呢?我們的市場失去了,核心技術卻依然沒有得到,都還好好地在外資手中揣著。我們改革開放了這麽年,仍然還停留在“加工廠”的階段,進口原料或半成品,簡單加工後出口,或者向外企買我們無法生產的核心零部件,然後和其他普通零部件一起組裝成產品。即使是家電行業這個國人最為驕傲的開放行業,我們的液晶顯示屏全部是向日韓企業買的,自己無法生產液晶顯示屏占整個液晶電視的成本高達70%,也就是說,即使是這種看起來技術含量不高的行業,我們都未能掌握核心技術,其他行業就更不用說了。造成這種情況最主要的原因是跨國公司隻想得到市場,不想轉讓核心技術,而我國由於相關法規、政策的不夠完善,加上在實際操作中眾所周知的一些原因,中方代表遠不及外方代表用心,所以雖然有些合資說好外方必須提供技術,但到最後,中方總是被忽悠,什麽技術都得不到,或者得到的隻是外國早已扔進垃圾桶的技術。

特征之八,我們的命運掌握在外國人的手中,而且很難擺脫。

中國經濟實際上已被外資"鎖定",即陷入了惡性循環的怪圈,走上了依附型的發展道路。2003年中國外貿依存度為60.2%,2004年已超過70%,已是全球最高。一個大國的經濟發展促進因素,國內消費應該占主導地位,達到70%左右。

比如美國國內消費對經濟的貢獻達到78%,日本更高,占85%,而中國卻恰恰相反,中國經濟的增長相當大程度上是靠外資在推動,國內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比較低。中國經濟增長屬於出口導向型和外資拉動型,雖然全世界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寫著中國造的產品,但實際上多數隻是外企在中國加工的而已,技術和銷售均受製於人,情況令人擔憂。這種的經濟增長模式可能使中國經濟套牢在低端產業的陷阱之中,讓中國染上了嚴重的外資依賴症。中國經濟對外國的核心技術、資金及市場的依賴,遠遠超過外國投資商對中國廉價勞動力的依賴,這使得我們幾乎沒有討價還價的能力,隻能接受他們不合理條件。而且,外資的流入對本土企業產生很強的擠出效應,中國的產品市場多為外國或合資產品所擠占,和外國企業直接競爭的內資企業多數生存艱難,國內資本不容易找到好的投資機會。

我們許多經濟專家常以拉美國家的經濟發展作為反麵例子,言詞之間帶有嘲笑的意味,其實我們沒有資格嘲笑別人,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正處於“拉美化”的危險當中。經濟發展高度依賴外資,一旦外資出於追逐更高利潤或其它因素的考慮,將技術和資金轉至別處,則眼下熱火朝天的“世界工廠”,立刻就會變成一個死寂的遍布汙染物的廢棄工地,中國經濟將麵臨崩潰。試問,這跟拉美國家發生過的情形有多大差別?

總而言之,大量外資流入中國帶來的結果就是:外資壟斷了國內市場,摧毀了民族工業,消耗了大量資源,嚴重地破壞了環境,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主導了中國經濟,但卻未給中國帶來核心技術,隻是帶來一些外國早已淘汰的技術,付給一點中國人民辛辛苦苦勞動所得的血汗錢,讓中國的GDP得到增長,隻是天知道這樣的增長還會維持多久。

一百多年前,英國人通過鴉片戰爭迫使中國向其開放市場,以掠奪中國的資源和財富,但也引發了中國人民的反抗,加速了清王朝的覆滅。難道說,現在發達國家沒有向中國發動鴉片戰爭卻通過投資達到類似目的?

代價如此沉重,收益如此可憐,前景如此危險,可是為什麽偏偏還有人視而不見,振振有辭地聲稱要加大對外資的開放力度,不惜繼續為外國人“打二十年工”,而不想想如何減少外資對中國經濟的危害呢?主要有兩方麵原因:一方麵是認識上有誤區。以為越開放,經濟就會發展得越好。發達國家不斷地向我國宣傳自由經濟的好處,使得我國不少“精英”誤以為隻要讓經濟自由化,中國經濟就能飛速發展,百病全消。前外經貿部的副部長、WTO的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的觀點極具代表性,他就是認為應為外國人再打二十年工的人。他曾在公開場合說過,中國有無自主品牌不重要,能讓世界上大的汽車製造商都在中國落戶,就是中國汽車產業的勝利。天曉得當年WTO談判他是怎麽樣跟老外談的,想想都很怕,難怪有人說加入WTO隻是中國人吞下外國人的一杯苦酒。發達國家在向外國宣揚自由經濟的同時,往往在不斷增加自己的貿易壁壘,他們在經濟政策上采用雙重標準,他們的經濟自由化隻是對我們的要求而已。近期中海油收購優先科失敗,就是美國政府和國會人為設置障礙造成的,並非經濟原因。



如果相信隻要經濟自由就可能讓中國經濟健康發展就未免太天真可笑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5)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